国家语言能力建设视角下的非通用语教育研究
——以山东省为例

2023-04-18 08:23:25林明东
文化学刊 2023年11期
关键词:语种山东省国家

林明东

国家语言能力的概念由美国学者Brecht和Walton于1993年提出,是指一个国家满足各类语言需求的能力,两位学者还论述了国家非通用语战略规划的重要意义[1]。之后,Brecht 和 Rivers陆续对其观点进行了阐释和补充[2-4]。我国学者魏晖、张天伟等也结合中国实际情况从不同角度对国家语言能力的内涵、构成要素和评价指标等进行了相关研究[5-6]。

通常认为,联合国六种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法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属于通用语种,而其他语言则为非通用语种。21世纪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非通用语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世界各主要国家都非常重视本国的非通用语教育,比如美国高校开设的语言课程中非通用语超过300种[7]。

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是我国继续开展对外交流,特别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迫切需求。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和教育大省,非通用语教育也必不能落伍。

一、国家语言能力建设与非通用语教育发展

国家语言能力概念的提出源于国外学术界对外语战略的研究。Brecht 和 Walton在提出美国非通用语战略规划时定义了国家语言能力,即国家在任何情况下满足特定语言需求的能力,包括开设新语种尤其是非通用语种的能力和满足日益变化的国家需求的能力。他们讨论了非通用语种的国家战略规划,该规划后来发展成为美国的“重点语言战略”。他们的国家语言能力和重点语言战略的关注焦点是国家的外语能力,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国家安全。

2011年,国家语言能力的概念被引入中国,国内学者陆续在这一领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开创性成果。魏晖从狭义和广义两方面对国家语言能力进行了定义。狭义地讲,国家语言能力是指一个国家所具备的解决和语言相关的各类问题的能力;而广义的国家语言能力则包括一个国家解决语言问题、满足语言需求并利用语言资源服务国家战略发展的能力。一个国家的语言能力既是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软硬实力和战略战术实力的重要支撑。因此,对中国而言,推进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是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需求。张天伟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国家语言能力指国家围绕国家利益、国家安全、国家需求和国家意识等维度,运用语言及各种手段处理一切相关事务的能力,在国际上与国家综合国力、软实力密切相关。

我国政府部门也认识到国家语言能力建设和非通用语教育的重要性。近年来,中国的非通用语专业发展速度加快,人才培养方式也进一步丰富。中国学者对非通用语教育的不同发展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张天伟、董希骁、杨丹等对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8-10]。但是,目前未发现针对山东省非通用语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尚没有研究根据山东省的实际情况,从国家语言能力建设的战略高度,对山东省非通用语言教育的发展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二、山东省非通用语教育现状

截至2023年6月,中国已经同152个国家和32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数据源自“中国一带一路网”https://www.yidaiyilu.gov.cn/xwzx/roll/77298.htm)。《2022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山东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对外贸易合作持续深化,国际产能合作快速增长,基础设施合作不断推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进出口额、实际投资额和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均实现持续稳定增长。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自2019年以来东盟一直是山东省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目前,山东省前五大贸易伙伴分别是东盟、美国、欧盟、韩国、俄罗斯。

在当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背景下,山东省的非通用语教育虽在近年有所发展,但仍面临着一些不利于保持现有非通用语能力和发展未来非通用语能力的突出问题。

(一)高等教育非通用语专业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根据教育部最新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名单,山东省现有普通高等院校153所,其中本科院校70所。为了解山东省非通用语教育的现状,本研究对省内所有普通高校近三年招生计划和学校官网专业设置、培养方案等相关信息进行检索和分析。调查发现,山东省的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列前茅,但相对于最新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列出的非通用语专业而言,山东省普通高校开设的非通用语专业数量非常少,仅有4个,分别是日语、朝鲜语、德语和葡萄牙语,培养层次以本科和专科为主。其中,开设日语和朝鲜语专业的院校数量最多,省内公办综合性院校和师范院校几乎都开设了日语或朝鲜语专业。有10所院校开设了德语专业,均为驻济南和青岛高校。仅有1所院校开设了专科层次的葡萄牙语专业,而且招生不稳定。研究生层次的非通用语教育仍以日语和朝鲜语为主,其中仅有1所院校培养日语博士研究生和朝鲜语博士研究生。整体来说,山东省开设非通用语专业的高校和语种规划十分不均衡,开设的语种重复度较高,部分语种师资不足,高水平师资匮乏,高水平人才培养能力不足,非通用语专业毕业生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对非通用语人才的需求。

(二)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不匹配

人才培养的课程设置影响着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目前,山东省各高等院校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语言、翻译和文化三大部分。培养的非通用语人才在毕业后主要从事翻译和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然而,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的外语人才,而目前高校非通用语专业的课程内容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目前,各高校非通用语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仍然是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基本语言技能,课堂上依旧较多采用传统的“语法+翻译”的教学模式,基本沿用以往的教学评价体系和测试形式,这导致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没有得到较好发展。非通用语专业教材内容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实践教学大多是走过场,没有真正与相关部门和企业等建立有效的联合培养机制,也没有建立有效的中外合作培养模式。应用型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模式亟待完善。

(三)非通用语师资队伍与人才培养目标不协调

教师是培养高素质、高水平非通用语专业人才的关键。随着社会对高质量非通用语人才需求的日益增加,师资不足,尤其是缺乏具有较高跨文化素养和跨学科能力的教师,极大地影响了山东省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规模和培养质量。同时,现有的非通用语师资整体学历层次不高,师资队伍建设不够完善,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才梯队。虽然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数量逐年增加,但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仍然非常少,而且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数量相对更少。非通用语教师队伍的学缘结构相对偏窄,学术上的“近亲繁殖”现象仍较普遍。部分非通用语人才培养院校对教师的学历层次和知识结构要求不高,导致师资队伍的整体知识结构不成体系,无法胜任“复合型”和“复语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三、山东省非通用语教育发展策略

(一)科学规划语言发展战略

语言发展规划应在响应国家语言能力建设战略需求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制定。山东省应在国家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由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全省高校外语人才尤其是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情况调查,从宏观战略角度进行总体规划和整体设计,建立人才储备机制,健全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首先,教育主管部门要做好整体规划,从宏观上掌握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现状,包括语种数量、培养类型、招生规模和师资数量等,制定有针对性的非通用语专业发展规划,引导相关高校撤销重复开设或不适应当前社会需求的专业,积极开设当前和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紧缺的语种专业,优化非通用语专业的培养结构。其次,各高等院校应积极响应国家高等教育改革政策,集中教育资源,优先发展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同时,促进不同专业的深度融合,积极将其他应用型专业引入语言类专业的教学,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非通用语教育涉及多种语言,而且有些语种的人才需求量相对较小,因此,培养成本相对较高。教育主管部门应积极出台相应政策,加强对非通用语专业建设的支持,完善和优化专业结构。教育主管部门可以通过设立非通用语人才培养专项基金,鼓励有条件的高校扩大非通用语专业的招生规模或积极开设新的非通用语专业,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进一步加强非通用语专业建设。教育主管部门还可以为紧缺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制订专门的招生计划,通过给予学生各种灵活的学业奖励,并提前开展未来职业规划指导,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广阔的就业前景和发展空间。同时,鼓励非通用语人才到相关国家学习研究,增加其国际交流的机会,提高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二)创新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模式

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确立正确的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目标。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不是简单的语言教学问题,其与语言背后的文化密切相关。因此,在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理念上,必须以文化学习为导向,从动态发展的角度审视语言和文化学习,根据语言类人才的培养规律,制定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的实践目标。应培养全面了解相关国家人文地理、政治法律、社会经济和文化习俗等各方面知识的语言人才。他们不仅熟练掌握基本语言技能,而且能够成功开展国际贸易和文化交流等各项事务。鼓励各高校积极与跨国企业接洽,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建立适用性强的人才培养模式,保证培养的非通用语人才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相关国家社会习俗并具备可持续发展潜力,能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各行业企业的跨文化交流和商贸合作等提供优质服务。这既是非通用语专业建设的现实需求,也是转变非通用语人才培养理念的时代要求。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课程设置的合理性。对于非通用语人才来说,仅仅掌握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是远远不够的。要转变人才培养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复语型和复合型非通用语人才。在课程设计方面,应根据山东省经济发展特点和非通用语专业学生的就业方向,在加强语言基础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增加相关的文化课程和应用型课程,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

(三)全面推进非通用语教师队伍建设

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确保一流教学水平的决定因素。目前,非通用语师资短缺是影响山东省非通用语教育发展的最大问题之一。各高等院校应根据各自非通用语专业建设情况和实际发展需求,不断加大对教师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强内外合作,积极参与国内、国际交流,引进国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强非通用语教师队伍建设,尤其要注重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教师人才,才能提高非通用语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水平。随着与各国交流的不断深入,吸引更多的外籍教师,特别是社会发展亟需语种的高水平外籍教师,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

在加大师资引进力度的同时,还应注重加强现有非通用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要培养符合当前发展需求的应用型非通用语人才,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非通用语教师要巩固自己的语言基本技能和文化素养,深入了解相关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知识,既要熟练掌握语言文学知识,又要对其他相关学科有一定了解,具备多学科、跨文化背景。同时,非通用语教师还要注重提升教学能力,积极参加各种教师教学培训,学习最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应创造条件鼓励非通用语教师积极参与各类校际合作和国际交流,创建教师间互相学习的和谐氛围,促进非通用语教师整体水平的提升。各高校可制定相应政策为非通用语教师提供海外短期培训和深造的机会,完善非通用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和学历层次。

四、结语

国家语言能力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发展非通用语教育,提高国家语言能力,既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发展的需要,也是全球社会共同发展、人类文明共同进步的需要。非通用语教育不仅与经济建设密切相关,而且关系到语言安全、对外关系、外语人才储备等方面。为了更好地响应“一带一路”倡议,更有效地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现代化省份建设,山东省应当加强非通用语能力建设,改革和发展山东省的非通用语教育迫在眉睫。

猜你喜欢
语种山东省国家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波斯语课》:两个人的小语种
时代邮刊(2021年8期)2021-07-21 07:52:44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的外语语种规划
把国家“租”出去
华人时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山东省即墨市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走出报考小语种专业的两大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