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桔红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 民族宗教教研部,兰州 730071)
2014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1]“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凸显了党和政府对民族工作的重视程度。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同年12月2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3]。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4],并将其载入党章,为党和国家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此后,在2019年10月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中,进一步强调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的重大意义,并明确提出“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5]。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需要,通过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可以增进各民族对国家统一的认同,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和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当前,学者们从不同层面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进行了研究。首先,从不同角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陈立鹏等从“过程论”的视角,将其定义为“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法对受教育者传播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和知识的过程,是使受教育者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过程”[6]。赵刚等从“目标论”的视角,将其定义为“新时代为了增强各民族成员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而对全体国民进行的宣传和普及中华民族共同体知识的教育活动”[7]。其次,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存在问题及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如:周晓明探讨了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平台、载体及机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8]。许烨重点分析了高校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存在的局限性,并从提高精准性、有效性、科学性和影响力等层面提出了加强教育的基本路径[9]。陈辉提出通过情感建构的方式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共情力”[10]。任玉丹则结合CIPP模式以及知信行理论,构建了包括背景、输入、过程及成果等指标在内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成效评价体系[11]。现有研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研究视角不断拓展,学者们较多从教育学、政治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领域进行研究,也有从治理、新媒体、互联网络、系统论等视角进行的研究。二是在研究方法上,现有研究以学理性阐释为主,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加强与具体案例相结合的分析。三是从研究内容来看,一方面主要通过宣传教育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案例的分析,探究如何通过宣传教育手段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主要是从政策制定、传播效果评估等方面对宣传教育的成效进行评价,探究宣传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但同时,也应看到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尤其是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常态化、长效化方面,在构建持续、稳定的宣传教育体系和机制方面的研究还需不断强化。整体而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已经成为一个备受学者关注的主题,不同的研究视角和方法为这一主题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也为甘肃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供了基本思路和借鉴。
甘肃作为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多元的民族文化资源,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我国国土防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甘肃省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理论层面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基本原理,它以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为核心,通过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尊重和包容,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意识形态上引导全体民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信念。同时,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也是甘肃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有利于促进全体成员的道德伦理和公民意识的提升。实践层面上,一是可以加强甘肃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和融合,增进各民族对国家统一的认同感,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发展。二是有利于传承和弘扬甘肃优秀传统文化,增进各民族成员对甘肃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不断提升甘肃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凝聚力,为中华民族多元文化增添新的活力。三是有利于增进社会凝聚力和团结力,构建文明和谐的民族关系,推动甘肃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和促进民族地区的长治久安。
党的十八大以来,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抓住抓紧抓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方面采取了有效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甘肃省始终站在党和国家全局来谋划民族工作,通过完善民族政策法规,进一步明确宣传教育目标、原则和具体要求,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指导下,甘肃省通过各项法律法规,进一步明确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举措,强化了宣传教育的法律依据和执行力度。例如,《甘肃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规划纲要(2015-2020年)》 (2015年)全面部署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为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指导和方向。《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方案》(2019年)旨在结合每个区域实际情况,提出重点任务,全面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明确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基本思路。《甘肃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体系的指导意见》(2021年)提出宣传教育、创建工作、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策法规、研究支撑、风险防控、组织领导七大工作体系,旨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进一步凝聚民族团结和民族共识。《甘肃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指导意见》(2021年)及《关于贯彻落实〈甘肃省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七进”活动指导意见〉实施方案》(2022)明确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连队、进宗教活动场所的具体要求,为指导全省各级各部门、各行业领域开展创建活动,推动“一廊一区一带”行动,提供了指导和遵循。
近年来,甘肃省积极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截至2023年5月,全省已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49个、示范单位22个、教育基地8个,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609个、教育基地14个[12]。为规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考评命名工作,甘肃制定“两个命名办法+一个测评指标”考评制度,通过建立退出机制对已命名的示范区(示范单位)及教育基地实行动态化管理,并根据工作侧重点,分类指导,制定了“一廊”“一区”“一带”三个片区的测评指标体系,以及针对“七进”单位的7个测评指标体系,形成了“3+7”的测评指标体系[13]24。
甘肃省市县乡村四级结合各自实际,全方位、多渠道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活动。一是打造宣传教育阵地,以各地区主要街(路)、广场(公园)为重点,制作固定宣传版、宣传灯箱、宣传条幅、电子宣传屏等,实现宣传教育处处可见、时时入耳。二是抓实融媒宣传,坚持多媒体同向发力、全媒体同频共振,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宣传教育,拍摄制作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纪实》 《陇原芬芳》 《同心筑梦》等纪录片及电视专题节目。三是通过讲好民族团结进步故事,生动讲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事件,如“凉州会盟”、八步沙“六老汉”治沙等,来展示全省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典型事迹。四是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积极组织开展民族团结知识竞答、读书分享会、理论研讨会等各类活动,加强集中宣传。丰富的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形成了电视里有影像、广播里有音像、报纸上有文像、网络上有声像,重点区域有图像的“五位一体”的宣传格局[13]25,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创造了良好氛围。
甘肃省不断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形式及载体,克服“大水漫灌”现象,以“精准滴灌”为理念,积极推动各级政府、学校、企业、社区等建设和完善宣传教育体制机制,为宣传教育提供了有力支撑。首先,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成立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办公室,负责制定和实施相关政策计划。同时,在各地区、学校、企业等设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实践基地、宣传教育展馆、主题长廊、主题公园等宣传教育机构和场所。近年来,甘肃省已在各级政府和学校共建立百余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部门,并配备了千余名专业人员,这些部门通过举办主题讲座、展览、文化活动以及制作宣传材料和视频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活动数量不断增加,涉及人数也逐年增长。其次,甘肃省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各组织和多层面的合作共建,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更加广泛深入。通过成立文化协会、民族团体、学术研究机构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社会组织联合会,整合各类社会组织力量,共同开展宣传教育工作。例如,甘肃省与一些民族文化保护协会合作,共同策划了民族艺术展览、传统文化体验活动等一系列宣传民族团结的活动,不仅向民众传递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要义,还激发了民众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此外,与一些学术研究机构合作,共同开展调查和研究工作。通过深入了解不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可以更全面地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髓和内涵。同时,通过与学术界的合作,能够提供更准确的数据和研究成果,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更具说服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积极部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仍要认识到宣传教育工作中存在的“认识不够深刻、思想理论有误区、实际工作抓手少”[14]等问题。甘肃省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的具体实践中也存在以下问题与不足。
甘肃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主体认知方面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一些宣传教育主体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意义认知不足。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尚未形成全员参与大民族工作的共识,在思想上仍然存在一些误区,认为民族团结只是少数民族的事而与汉族无关,或认为民族团结只是民族工作部门的事而与其他部门无关等。二是一些地方和部门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视为一种短期行为,存在“牌子到手即结束”的思想,以及一些地方还出现“走过场”“应付检查”的现象,从而导致宣传教育工作推进力度不一,效果不一。同时,在经费保障、人员编制安排等工作方面重视不够、落实不到位等,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教育的深入开展。三是宣传教育主体存在知识缺位、知识不足等短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涵丰富,涵盖了历史学、民族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但从目前来看,宣传教育主体的相关理论基础、专业知识还有待提升。专业人才的不足往往容易导致一些宣讲者普遍存在自认为中国民族问题“太敏感”而“不敢讲”的窘境,影响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四是宣传教育主体较为单一,存在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的现象,各方资源整合不足,部门之间尚未形成一种宣传教育合力。政府、高校、科研等机构的合作仍然不足,一些部门与部门之间存在功能定位的重叠和混乱,人员层次、教育内容、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的有效协同不足,无法实现宣传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势互补。
目前,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广泛程度和深入程度亦有所不足,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也尚未完全深入覆盖到所有地区和群体。从实践情况看,尽管甘肃省每年坚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活动月”,但在活动内容、活动方式及覆盖范围的全面深入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是开展宣传教育的区域范围还需不断扩大。当前,宣传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覆盖仍有欠缺,在民族地区开展的宣传教育活动相对充分,但其他地区的宣传教育活动力度仍需进一步加强,推动创建工作“七进”方面还有待强化。二是实现宣传教育对象的全民化也是一项紧迫任务。目前宣传教育主要集中于中小学、高校群体、企事业单位党员干部群体,而对普通群众、普通职员的宣传教育仍需加强。同时,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中专院宣传教育的有效衔接机制、一体化建设机制仍然不足。三是在宣传教育的深度上,较为注重介绍和传递中华民族相关知识及民族常识等内容,但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及意识的价值内涵阐释还不够深入。这导致一些人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仍停留在表面,缺乏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四是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虽然甘肃已经培育了一批示范市(州)、示范县(市、区)和示范单位,并表彰了一批先进集体和模范个人,但对一些先进典型的宣介和推广工作不足,典型示范的影响力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抓点带面的拓展工作上还需不断加强。
近年来,甘肃省虽然在大力营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但就实际效果来看,仍浮于表面。主要表现在:一是宣传内容的标语化、口号化。当前,宣传教育的内容主要集中在知识性的推广和宣传方面,通常以标语、广告牌、条幅等形式予以呈现。而贴标语、喊口号内容多为“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宣传热词,并且这些宣传热词在同一地区的不同场合多次出现,容易使人们产生审美疲劳、视觉疲劳等,无法真正引起人们的关注和积极参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宣传的效果。二是宣传教育内容及策略的差异化和针对性不足。宣传教育没有很好地区分不同领域、不同受众对象,而是一个“模子”宣传到底,缺乏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群体及年龄段的差异化宣传策略和内容,一些地方和领域仍然存在“大水漫灌”的现象。例如:在青少年教育领域,虽然一些学校和机构也进行了宣传教育活动,但由于宣传形式创新性不够、宣传内容深度不足等问题导致了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佳。三是宣传载体及方式的创新不足。用传统媒介宣传教育多而用主流媒体宣传少,主要采用“一张展板打天下”的宣传模式,通过电子屏、展板、文化墙等载体开展宣传教育,利用微视频、微动漫、抖音、快手等新媒体新技术的宣传有待加强。
甘肃省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上主要还是以一次性、临时性的活动居多,宣传教育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难以形成宣传教育的连续性和系统性。一是缺乏长远规划。当前宣传教育工作通常只关注一些热点或急需解决的问题,忽视了长期、全面发展的需求。由于缺乏长远规划,各级宣传教育机构往往只是应事而动,无法形成独立思考和长久战略,更难以及时回应社会需求的变化。二是群众参与度有待提升。近年来,甘肃各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存在集中宣传多、平时宣传少的现象,政府部门单方输出和推动较多,群众参与较少。就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而言,主要集中在每年的五月份,而平时则是开展一些标语性、口号性的宣传,宣传效果不佳,宣传教育与群众广泛参与还存在一定差距。三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与其他工作结合不够紧密。近年来,甘肃积极争创文明城市、模范单位等,从工作要求、测评验收等方面来看,这些创建活动既有相同点,又有各自独特的地方,可以通过统筹进行一体化组织、实施和推进,避免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但从实际情况看,创建工作都是各创各的,没有与各方面工作较好地结合起来,也没有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等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创建的统筹力量和宣传合力尚未形成。四是宣传教育综合机制不完善。与青海、宁夏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较好的省区相比,甘肃正向激励机制还不够健全,导致干部群众缺少创建的获得感和成就感。同时,综合评估和监测机制的不足也使得宣传教育工作缺乏科学性和针对性。宣传教育评估通常停留在活动参与人数和反馈意见上,缺乏对宣传信息的吸收和转化情况的深入分析,无法及时发现宣传教育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从而难以及时调整和改进宣传教育策略。缺乏定期监测还使得宣传教育工作容易受到外界环境和社会发展变化的影响,导致持续性和稳定性不足。此外,对宣传效果与目标的定量分析和数据支持不足,导致无法准确了解宣传活动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无法反映出宣传教育在不同群体中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也无法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年龄段和教育背景的人群采取有针对性的宣传措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是一项兼具系统性、学理性、基础性、知识性的工作,不能止步于政策引导、学理探讨,应准确把握其时代内涵,积极应对新任务、新挑战[15]。因此,甘肃在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的过程中,要行“有形”之举、汇“有感”之法、用“有效”之方,不断突出甘肃特色,展现甘肃作为。
为了更好地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甘肃省需要在“有形”之举上下功夫,在宣传形式和载体上做出实质性的努力,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传播和推广。
1.有抓手有落实,做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整体布局
一是要坚持党政负责、齐抓共管。切实落实党政“一把手”责任,不断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统战和民族部门综合协调、各部门紧密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民族工作新格局[16]。二是要高屋建瓴、全面规划。根据《甘肃省“十四五”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规划》的工作要求,进一步明确牵头单位和责任单位,明确牵头领导及责任人,并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相关部门、民族团体等的职责和协作机制,明确各方的具体任务和时间节点。三是加大政府和相关部门对宣传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定期开展宣传教育方面的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需求和偏好、宣传接受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差异化的宣传策略,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四是强化保障,有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宣传教育的人、财、物的集中整合和有序运转,做到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组织领导、有经费保障、有创建载体。
2.丰富和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手段和形式
一是立足育人属性,有形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载体平台。充分发挥兰州大学教育基地等平台的重要阵地作用,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针对甘肃省不同区域特点和需求,开设情景式、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各种民族文化交流活动。此外,还可以结合“三会一课”、党性教育、主题党日等活动,积极宣传中央及省委民族工作会议精神等。通过学习强国、甘肃党建、法制甘肃、平安甘肃等平台,深入宣传民族政策法规,推动各族群众维护民族团结的思想和行动自觉。二是加强网络信息化建设,拓展宣传教育网络空间。充分利用现代化技术,如大数据、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在形象化的基础上创新传统宣传教育方式。例如:创建“互联网+民族团结”云平台,丰富宣传教育内容和形式,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抖音等开设专门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民族文化知识等内容,加强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多渠道将民族团结故事真实、立体、全面地呈现给各族群众。
融汇宣传教育的“有感”之法,充分发挥中华文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孕育作用,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增强文化浸润,做好润物细无声的工作,持续深化爱国主义、团结互助、自信自强等人文精神,增进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共鸣。
1.加强思想教育,构建各族人民共有精神家园
甘肃省要进一步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在融入全省国民教育、党员干部教育、社会教育等方面的力度,加强全社会成员的思想教育。一是积极推进宣传教育与主题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的有机融合。二是充分发挥高校课堂教育的作用。通过开设更多有针对性的通识课程,细化和拓展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团结、共同体意识等内容。例如:可以从历史、文化、哲学、艺术等不同角度、不同领域进行讲解,引入案例研究、实践活动等形式。也可以将宣传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强化核心价值观,增强宣传教育的实际效果。
2.增强文化浸润,建设美美与共的共同体
一是努力打造和宣传甘肃特色民族品牌。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甘肃地域特色相结合,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通过举办丝绸之路文化节、传统文化艺术展览、民族服饰展示、牧民文化节、藏区文化节等形式,弘扬丝路文化,生动展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艺术及民风习俗,让各族群众更好地了解和体验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开展“文化浸润+民族团结”交往交流交融活动,通过举办民族音乐、舞蹈、戏剧等比赛和演出,培养各族人才,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各个民族的传统文化保护与创新提供支持。充分发挥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平台作用,以保护和传承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为出发点,宣传和展示民族团结进步方面的先进典型。二是擦亮甘肃红色底色。充分发挥甘肃的红色资源优势,加强红色文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激励作用,创新红色文化主题展览、讲座、纪念活动形式,丰富活动内容。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新模式,充分利用陇南、甘南、天水、陇东、临夏、定西等地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提升甘肃红色文化的影响力,让更多人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甘肃的红色历史,培养其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1.强化主体保障机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关键所在
甘肃省要不断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主体的责任意识,努力培育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宣传教育队伍。一是切实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着力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工作考核指标中,为宣传教育打下坚实的组织基础。二是提高宣传教育主体的思想认识。提高政治意识和纪律意识,切实履行党组织在宣传教育工作中的领导责任,切实发挥指导和监督作用,确保宣传教育工作始终与党的政策要求保持一致。三是加强宣传教育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选拔等方式,加大对宣传教育师资的培养力度,提高其开展宣传教育工作的能力水平和业务素质。四是有效整合各级党政部门、各高校、科研院所等社会多方资源,形成互助发展的优势力量,结合时代变迁、甘肃经济发展形势、社会治理现状等全方位考虑宣传教育常态化体制机制的构建思路与对策。
2.强化长效性协同联动机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价值指向
长效性协同联动机制旨在保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甘肃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中需要加强不同部门、机构之间的协同合作,形成宣传教育工作的联动机制,提升宣传教育的综合效果。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将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全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中,进一步明确不同时期和阶段宣传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使其成为一项能够不断深化和巩固的常态化工作。二是各级宣传教育机构要结合实际情况,加强组织管理和统筹协调。尤其是宣传、统战、民族、宗教等工作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强化对宣传教育活动的具体研究和协调,建立宣传、统战、民族、宗教等部门情况通报和问题会商机制。要注重多理论、多学科、多团队的互动协作,整合各级政府、高校、研究机构等宣传教育主体,建立符合国情和甘肃省情的、科学有效的宣传教育案例库及指标体系等,努力实现组织管理、人才培养、团队建设、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协同发展。
3.建立更加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的坚实基础
为推动甘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必须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推动的良好局面。一是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关政策,为宣传教育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如提高财政投入、制定奖励和激励措施、提供宣传媒体方面的技术支持、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等,以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媒体、企事业单位的积极参与,扩大宣传渠道,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工作格局。二是在宣传教育过程中坚持人本理念,注重人文关怀,充分考虑不同地区、民族的特点和需求,突出宣传内容的多样性和多元性。通过加强情感体验和情感共鸣,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宣传教育活动。三是加强推进宣传教育的全民化,建立具有多位一体、相互融合特点的宣传教育平台,包括课堂教学、主题教育和社会实践等,实现全员覆盖和全员参与。四是推进宣传教育深入基层。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实践站、县级融媒体中心等平台的作用,加强与社区和基层组织的合作,提供及时而广泛的宣传教育资源,将宣传教育融入到基层社区治理、街头管理、基层纠纷解决和法律服务等具体工作实践中。
4.建立健全综合评估监测机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的有效保障
通过科学的综合评估监测机制,能够为全面了解宣传教育工作的效果和问题,持续改进宣传教育方式方法提供依据和指导,从而提高宣传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甘肃省要建立健全常态化规范化的评估检测机制,负责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工作进行定期评估和监测。一是建立和完善综合评估机制,建立和完善评估原则和指标体系,定期对宣传教育效果、群众反馈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通过定期的问卷调查、社会调研、研究报告等,收集民众和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更加准确地分析和评估宣传教育工作的实际效果和存在的问题。二是加强数据收集和分析,确保宣传教育工作有科学的数据支撑。通过统计数据和调查结果,对宣传教育的影响力、传播范围和接受度进行准确衡量。三是建立宣传教育工作的绩效考核和综合监测体系,完善考核测评验收办法及监测指标,进行定期考核监测与反馈。通过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建立专业的监测机构,对宣传教育工作进行跟踪监测,加强对宣传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督促,避免形式主义和敷衍塞责,确保宣传教育工作能够更好地适应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及变化。
从宣传教育的视角切入,探讨和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重要论述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体现,也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方法和途径。立足甘肃实际,可以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常态化。一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工作主线,进一步深化相关理论研究,不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科学阐释,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针对性。二是坚持问题导向,以理论创新推进实践创新,切实提高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重要性的再认识,进行认真规划设计和稳步实施,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制度化、专业化建设,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丰富宣传教育形式和内容,提升宣传教育效果,着力构建一个内涵丰富、形式多样、体制完备、科学有效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确保宣传教育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推动甘肃民族团结和社会发展取得更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