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国菊
(德宏州社会主义学院,云南 芒市 678400)
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新时代我国民族工作的主线。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①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22年,第30页。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边疆民族地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边疆治理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笔者以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中缅边境上的典型沿边地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为例,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旨在绘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相得益彰的生动画卷。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边疆治理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又进一步推动理论深度发展的辩证统一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辅相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宏观上指引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边疆治理的有效推进则从实践层面夯实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保障。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就从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缘关系和民族宗教问题复杂等现实出发,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整体发展。我们通过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得出只有正确的理论指导、统一思想认识,才能最广泛地团结各民族群众共同致力于边疆建设,维护边疆民族地区的长期稳定与和谐发展。思想统一的前提是各民族树立起国家意识,而国家意识树立的基础则是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认同。
经过不断探索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从理论构建到实施运用全面向纵深推进,构建起了深入人心的包括汉族和各少数民族在内的全体中华儿女同呼吸共命运的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牢固树立”到“积极培育”再到“铸牢”,已深化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边疆治理提供了重要思想基础和行动指南。
中国是一个经过漫长历史发展而形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且与多个国家接壤。辽阔的边疆,地域差异性大,远离国家政治中心。我国大部分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地域辽阔的东北、西北与西南的陆路边疆地区,这三大边疆地区也因此被统称为边疆民族地区,呈现出地缘政治多元性、民族多样性、文化交融性等特征。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央政府一贯重视边疆治理。边疆治理既是国家治理的重点也是难点。新中国成立后,党在边疆治理实践中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维度维护民族团结、边疆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有效实现了稳边固边强边的边疆治理目标。在边疆治理的过程中,边疆各民族逐步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因此,可以说我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有效推进,从实践层面为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重要保障。
新中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对旧中国一盘散沙的状况认识十分深刻,强调中国只有唤醒民众,将全国绝大多数人组织起来,建立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国家,才能改变旧中国混乱的局面。①人民网:《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2014年08月25日,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825/c40531-25531621.html,2023年12月29日。经过长期艰难的实践探索,我国创造性地建立起一套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有别于内地的,依靠边疆地区少数民族治理边疆的治理体系,在确保各民族平等和促进边疆地区发展的同时,强化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构建,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了新中国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制度基础。边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也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治理政策的支持下逐步提升。
一是为维护边疆的安全与社会稳定,中央政府着力解决边疆传统安全问题,陆续勘定了陆地边界,与14个陆地邻国中除印度和不丹以外的12个邻国签订了边界条约,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疆域安全保障。中缅两国于1956年开始进行边界问题磋商,经过3年多的谈判,“德宏段中缅两国标定从5~105号,共101棵桩号、154棵界桩,其中,单号桩58棵、同号三立桩18棵、附桩4棵。至此,中缅两国政府联合勘界结束。1960年10月1日,中缅两国政府正式签订了《中缅边界条约》,1961年,中缅两国政府签订了边界议定书,最终顺利而圆满地解决了中缅边界问题。”①《中缅联合勘界》,2013年12月4日,https://www.dehong.gov.cn/dehong/ls/content-31-70-1.html,2023年12月29日。如今,德宏州503.8公里的国境线被确定下来了。
二是为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自1950年起到1983年,由中央及地方民族事务机关组成民族工作队,分三个阶段开展大规模的全面的民族识别工作,彻底明晰了我国民族基本构成,最终确定中华民族由56个民族构成,实现了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奠定了中华民族的基本结构。德宏州的5个主体民族中,傣族、傈僳族、景颇族在第一个阶段(1950—1954年)被确认,阿昌族和崩龙族(后改为德昂族)在第二个阶段(1954—1978年底)被确认。同时中央政府倡导民族团结,1990年9月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提出“三个离不开”(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打下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的治理体系。1949年9月29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调会议共同纲领》明确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②《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2021年12月29日,http://ylzx.yuelu.gov.cn/1886676/gwzl/zdhb/202112/t20211229_10419887.html,2023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创造性地运用到民族工作实践中,把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推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民族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在总结党的民族工作经验的基础上作出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重大决策。1952年2月22日,政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 (以下简称《实施纲要》)。同年8月8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实施纲要》,次日公布施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定将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县以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设民族乡,使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各种决策推动了边疆民族地区实现民族自治,确保了各民族政治平等、享有自治权,进一步深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构建。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以下简称《自治法》)出台,以法律的形式为民族区域自治提供坚实保障,这在很大程度上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成熟提供了可靠的遵循。1987年5月20日,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自治条例》,1987年7月14日云南省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批准执行。随着《自治法》的落地生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德宏各族人民心中如春雨润物般日益得到深化。此后,在党的政策恩泽下,德宏各族人民积极参与边疆治理实践,过上了充满希望的日子。
党的十八大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时期为了维护国家安全与稳定,促进边疆民族地区发展,尽快缩小边疆民族地区与内地的发展差距,我国在治理方向上明确了以国家认同为指南,以提升中华民族认同感为依归,以各民族利益平衡为目标,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支持下,国家在民族地区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教育、脱贫攻坚等方面制定并实施了与历史上边疆治理有重大区别的治理措施。通过推进党政军警民协同治理,我国走出了一条有目共睹的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道路。
以德宏州为例,多年来,德宏各族人民积极参与国家对边疆的全面治理,中华民族休戚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得到自觉主动的认同,形成了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边疆安宁的社会治理良好局面。
一是德宏州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州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653万元跃升到2022年的587.12亿元,增长268.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92年的2226元增加至33329元,增长14倍;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78年的87元增加至13175元,增长150.4倍。”①《70年,德宏逐梦开新篇!》,2023年9月21日,https://www.dh.gov.cn/Web/mobile/_F4RLZXQXBFA9F 210F5887451B83_0_5IWRUKUEFF479DFDA37B4225BA.htm,2023年10月13日。现如今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通过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对口帮扶、易地搬迁、劳动力转移扶贫、农村社会保障扶贫、特殊困难区域开发等,实现了州内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人口较少民族整族脱贫,区域性整体贫困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乡村振兴成效显现,人民生活水平已实现从“缺衣少食”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二是创新了以党建引领边疆治理的方式。在边疆治理工作中,德宏“抓住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少数’,通过年初‘建清单’、年中‘勤督导’、年底‘真考核’,以及强化培训、现场调度、挂图作战等方式,构建州—县—乡—村—组五级书记大抓基层党建全链条”,“健全党组织领导的群众自治、民主协商、群团带动、社会参与机制,探索村党总支和村委会、党支部和村民小组‘双公章’管理村务制度,推行‘一村一公约’‘汉语+民族语’村规民约,实施‘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开展‘背着国徽去审判’现场调解会、‘送法律进村’行动,持续通过‘面对面’召开群众会、干部‘送学下乡’等‘土办法’,综合运用农村‘小喇叭’、文艺‘大舞台’等‘老办法’,灵活运用微信群等‘新办法’”②《云南德宏:以党建引领边疆基层治理》,2020年9月9日,http://yn.people.com.cn/n2/2020/0909/c212289-34281853.html,2023年9月27日。,治理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三是教育卫生得到保障。全州中小学学校从解放前基本为空白的状况发展到今天拥有300多所,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入学率达99.6%,民族干部的培养得到重视,民族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建成了覆盖州、县、乡、村四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四是优秀传统文化凝聚人心作用得以发挥。生活在德宏这片土地上的各民族在长期的社会治理及民族团结氛围的浸润下,手足相亲、互相学习、相互借鉴、共同发展,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感交融的互嵌式文化格局,创造了丰富而独特的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目前,德宏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4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1项,县(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7项;将保护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与弘扬中华文化相结合、共同体意识与以滇西抗战为代表的爱国主义教育相融合,赓续历史文化,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爱国主义、红色革命等文化元素融入城乡建设规划和各族群众文化生活中,建成了一大批“中华民族一家亲”群众教育馆、“红石榴”主题街区、60多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或广场、40多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先后推出一批彰显民族文化魅力的精品力作,如原创傣剧《刀安仁》、景颇族歌舞乐诗《目瑙纵歌》等;傣族泼水节、景颇族目瑙纵歌节、德昂族浇花节、阿昌族阿露窝罗节等民族节庆活动已成为各民族文化互鉴交融的载体和平台,传统文化凝聚人心的作用得以发挥。
随着我国全面发展和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矛盾短期内不会消失,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了很大影响。作为民族沿边地州,德宏在边疆治理中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新旧因素叠加,成为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因素。
德宏州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三面与缅甸接壤,边境线长503.8公里,是我国中缅边境线最长的地州。全州辖两市(芒市、瑞丽市)三县(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除梁河县以外均属边境县(市);全州共有23个抵边乡镇(农场)、62个抵边行政村、约54万群众抵边居住,抵边人口大约占全州总人口的41%;①云南日报记者管毓树:《谱写边疆富乡村美的新篇章》,《云南日报》2021年5月26日,第6版。边境线犬牙交错、街道相连、沟渠相通,城连城、寨挨寨,形成了一坝两国、一江(河)两国、一寨两国,甚至一院两国、一井两国的奇观,边防管控的难度较大;邻国缅甸长期以来民族矛盾复杂、社会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局势持续动荡,疫情暴发、缅北地区武装冲突不断,使中缅边境地区形势更趋复杂,反分裂、反西化、反渗透的任务和压力较重,成为边疆治理的难点。一是跨境民族的族群认同潜在地影响着他们对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占全州总人口数45.63%的傣族、景颇族、德昂族、阿昌族、傈僳族5个世居少数民族,与缅甸的掸族、克钦族、崩龙族、迈达族、傈僳族同族同宗,在农耕、互市、通婚、节庆、民俗、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文化交流源远流长,共同的地域、族群语言、民族活动、宗教信仰等,使彼此间存在着较高的历史记忆和族群认同,境外思想容易传入境内。二是跨境民族受外来宗教信仰的影响客观存在。境外宗教势力非法传教、封建迷信及邪教组织活动在一些边远村寨时有出现,防不胜防。同时,本土宗教教职人员素质参差不齐、解经说法的能力有限,有的未能对信教群众进行正确引导。三是跨境婚姻的普遍存在带来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给边疆民族村寨的治理提出了新要求。如此种种,使得文化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面临诸多挑战,加大了治理难度,加重了反分裂反西化反渗透的任务,直接影响边疆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度。
由于受政治、文化、民族、地域等因素的影响,德宏在历史发展中长期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直到今天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德宏经济发展与内地相比显得滞后、传统、单一,投资增长乏力,产业发展动能不足,营商环境亟待优化,富边兴边强边要求更加迫切。多年来,德宏州GDP总量在云南省16个地州中排名靠后,财政自给率不高,“造血功能”较弱。尤其是2021年,受疫情影响,全州GDP增速为-3.37%,是全省唯一的负增长地州。德宏州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主要体现在:
一是产业结构不平衡。2022年德宏州“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587.12亿元,比上年增长3.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6.02亿元,增长5.0%;第二产业增加值121.23亿元,增长4.5%;第三产业增加值339.87亿元,增长3.2%。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2.2∶20.2∶57.6调为21.5∶20.6∶57.9。”②《德宏州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7月5日,https://www.dh.gov.cn/tjj/Web/_F0_0_5FTMRFB8ADAC339A528A4A058D.htm,2023年10月5日。产业结构不平衡,经济总量小,产业支撑能力弱,创新能力不足,实体经济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困难;农业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短板多,产、供、销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盲目投入的风险较大;工业生产结构不够合理,分散程度较高、集中度较低、高消耗、高成本;服务业仍以传统领域为主,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科技等新兴产业发育不足。
二是需求动力的不平衡不充分。一方面生产需求严重不足,2021年德宏州因受疫情影响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下降35.6%。2022年虽有所回升,但仍然乏力,“全年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比上年增长13.7%。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39.8%;第二产业投资增长69.6%;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0.7%。民间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3.4%,占全州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30.9%。”③《德宏州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7月5日,https://www.dh.gov.cn/tjj/Web/_F0_0_5FTMRFB8ADAC339A528A4A058D.htm,2023年10月5日。另一方面从消费需求来看,2022年德宏州“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76.28亿元,比上年下降4.3%。分经营地看,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3.63亿元,下降4.3%;乡村消费品零售额42.57亿元,下降4.9%。”①《德宏州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7月5日,https://www.dh.gov.cn/tjj/Web/_F0_0_5FTMRFB8ADAC339A528A4A058D.htm,2023年10月5日。
三是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既呈现出纵向上的历史阶段性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又呈现出横向上的多层次性发展的不平衡,制约着全州的整体协调发展。目前来看,芒市和瑞丽市各方面发展相对良好,盈江县、陇川县、梁河县有很大差距;各县(市)的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扩大,并已辐射到山区和坝区之间、不同民族之间、同一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直接体现在贫富差距的分化上,乡村振兴任务艰巨。
文化建设的内容不仅仅在于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活动的开展,更重要的是人口素质即人的思想、文化、身体等综合素质的培养,以此构建起被社会和公民普遍认同和遵守的价值观,提高国家治理的水平、人口素质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德宏州人口素质总体偏低,从人口的文化素质上看,“德宏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州总人口(常住人口)为1315709人。其中,拥有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7019人,占比10.41%;拥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程度的人口为135942人,占比10.33%;拥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为380709人,占比28.94%;拥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42925人,占比33.66%。②《德宏州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2021年6月11日,https://www.dh.gov.cn/tjj/Web/_F0_0_04K66UIFKB4LW2KESNQGS0DJ4J.htm,2023年9月27日。均低于云南全省平均水平(云南省上述各项占比分别为11.6%、10.34%、29.24%、35.67%)。究其原因,历史起点低,社会发育程度不足,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突出;乡村校舍改善明显,但受经济制约教育投入不足,部分家长对教育的认识存在局限,教育质量提升难度大,虽然已经实现了九年义务教育,但在一些边境村寨,辍学现象时有出现;文化建设上存在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称,虽然建设了许多文化教育设施,但因为建设中还存在重短期、轻长期,重政绩、轻实效,重形象、轻内涵,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的现象,设施功能的拓展和使用难以满足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需求,存在脱节的地方,等等。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把握。
一是治理政策落实不到位和治理方式创新不足。按照中央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的要求,德宏州不断完善和构建了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但在落实过程中,面对发展中不断出现的城市社区管理、农村空心化后遗症、涉外婚姻、外籍务工人员、信教群众等问题时,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短板便显现出来。治理落实不到位,治理方式创新不足,治理中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把治理当管理、行政干预过多、缺乏服务意识、政府与自治组织职责不清,群众没能充分享受到自己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甚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也得不到有效保护,有可能陷入“政府做得越多,群众的信任度越低”的治理“塔西佗陷阱”,无形中削弱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二是基层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德宏州2021年村级组织换届情况看,新当选的村(社区) “两委”成员中,平均年龄37.9岁,初中及以下学历占26.59%,高中(中专)学历占25.38%,大专及本科学历占48%,研究生学历仅有1人。虽然从数据上看,“两委”成员的平均年龄正值青壮年,大专及本科学历占比也不算低,但实际上队伍专业知识储备不足、阅历“短板”明显,政策解读、领导艺术、沟通技巧和实践阅历等能力缺乏历练,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履职能力的发挥。同时一些领导干部精神懈怠、能力不足、甘于“躺平”,“四风”问题时有出现,也浸蚀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家园,是实现社会有效治理的基础,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得以永续发展的保证。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传统发展模式中的一对“两难”矛盾,二者相互依存、辩证统一,德宏在美好家园建设中正处于这样的两难境地。
美丽德宏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保护较为完好,森林覆盖率达71.84%,是中国野生动植物资源最富集、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已知野生动物1000余种,“拥有我国北回归线以北面积最大、以龙脑香科树种为主的热带雨林及其生态系统,被誉为‘植物王国’‘物种基因库’‘活着的鸟类博物馆’。铜壁关省级自然保护区早在1992年就被原国家林业部、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我国最具保护价值的40处A级保护区之一。德宏的生态环境状况指数(EI)等级10年来全部为‘优’,连续稳居全省16个州(市)年度排名首位。”①姚敏:《云南这十年,数个“第一”解读德宏砥砺前行这十年》,2022年8月3日,http://union.china.com.cn/txt/2022-08/03/content_42058222.html,2023年9月23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花开四季、果结终年,风光秀美、生态宜居,民族团结进步,边关风情浓郁,奇石美玉荟萃,素有‘孔雀之乡’‘歌舞之乡’等美称,有‘中华榕树王’‘东方珠宝城’‘葫芦丝之乡’‘中国最美乡村’等美景美名。”②《十年砥砺铸辉煌笃行不怠谱新篇——看德宏这十年》,《德宏团结报》2022年8月4日,第2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德宏各族人民守着“绿水青山”却不善于实现保护与开发利用双向奔赴,与全国、全省相比经济发展滞后,长期依靠财政补贴。
众所周知,生态系统是极其脆弱的,一旦破坏,自我修复能力非常弱。十多年来,为建设美好家园,德宏各族人民借助国家各种政策,努力抓住机遇,“靠山吃山”寻求发展,比如利用水利资源和矿产资源带动经济,在11526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上修建并已投入使用的水电站有114座,引进资金开采铅锌矿、锡矿、金矿、硅石等,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导致了水土流失、自然植被破坏、生物和水环境改变,以及可能造成整个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破坏;也曾凭借土地资源、口岸优势,引进生产制造企业,憧憬着开德宏制造的汽车、摩托,用德宏生产的手机、电视等,但由于生产方式相对落后、生产力水平较低,产业开发没有形成规模化、集团化,依然存在高能耗、高污染、低产值的粗放型生产企业和刀耕火种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绿色生态经济发展缓慢。在不断试错中,德宏各族人民深刻经历了美好家园建设面临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困境带来的切肤之痛,逐渐意识到由于对生态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重经济效益、轻生态效益,重开发、轻保护的盲目做法得不偿失。脆弱的生态环境难以承载高消耗高污染的产业,环境一旦被破坏,要想恢复,付出的代价必远远高于破坏带来的收益,唯有增强各民族的生态文化认同意识,不断推进绿色发展,德宏才有可能走上可持续发展的正确道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边疆民族地区应从实际情况出发,与全国一盘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到“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以边疆民族地区的有效治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是最高政治原则。”①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第5页。党的领导是做好我国民族工作的根本保证,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一方面,务必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把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贯彻到落实边疆治理的方方面面,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党的民族政策,牢牢把握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前进方向,引导边疆各族人民走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另一方面,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作为党在边疆地区治边、稳边、固边的坚强战斗堡垒,以党建引领边疆社会治理,确保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在基层有人懂、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抓,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是各族人民的主心骨,推动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提升,从根本上巩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
发展是解决民族地区各种问题的总钥匙。2021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民族地区要立足资源禀赋、发展条件、比较优势等实际,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切入点和发力点。”②《习近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2021年8月28日,https://www.neac.gov.cn/seac/c103253/202108/1152266.shtml,2023年9月18日。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的发展,如今一系列国家发展战略在云南交汇、在德宏叠加,国内产业加速转移、区域开放合作加速深化、绿色低碳加速发展,德宏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开放的优势更加凸显,南亚热带生态的优势更加彰显。加上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德宏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重视,持续加大倾斜支持力度,德宏迎来了发展的重大机遇。德宏各族人民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把握机遇、直面风险挑战、勇挑使命重任,创新发展动力、协调发展布局,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地区经济发展,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物质基础,提升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自豪感。
文化是各民族血脉相连的纽带,是国家发展的软实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③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第33页。通过文化建设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一是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德宏州而言,要充分挖掘革命文化,用好德宏“抗战”红色资源,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深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各民族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通过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边疆各民族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养;三是通过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传承的良好氛围,同时充分发挥各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宣传利用好各民族节日,唱响民族团结进步主旋律,讲好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正能量;四要从德宏州民族文化多元、宗教种类齐全的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各少数民族的文化及宗教信仰,推进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五是立足德宏地缘优势,提炼德宏民族文化精髓,“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④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第34页。。德宏与缅甸山水相连,跨境而居的各民族能够成为信息传播的载体,更生动、更真实、更接地气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促进民心相通,巩固两国长期友好的民意基础,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不断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周边环境。在促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的同时,不断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丰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提升社会治理效能。”①本书编写组编著:《党的二十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第41页。针对德宏实际,要在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中,提升边疆民族地区治理能力。一是要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激发各族群众参与民主实践的内生动力。发挥基层协商在联系群众、反映民意、解决民生问题等方面的作用,通过基层民主建设,分析群众意见大、干部工作难的主要原因,实行村务公开,清集体“家底”,亮干部“箱底”,明群众“心底”,保障基层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全程参与,有意识地引导群众摒弃“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思想,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变为主动参与治理,自主、广泛、真实地参与民主实践,逐步培养起民主意识和民主观念,真正成为社会治理的主人。二是要落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依法健全公共权力规范运作机制,明确政府的职能范围与活动边界,通过协商合作、确立共同目标,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解决好行政干预过多、“凡事政府说了算”的治理“行政化”问题。三是要推进善治乡村建设,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农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创新力;发挥村民自治的基础作用,引导村民提高自治水平;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的纽带作用,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合作组织,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和农民增收,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确保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掉队,推进民生保障事业发展,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②习近平:《国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若干重大问题》,来源:《求是》2020第21期,2020年11月1日,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20-10/31/c_1126680390.htm,2023年11月3日。坚持绿色发展,坚守生态红线与底线,推进绿色发展实践,保护和建设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环境。
一是要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政策优势、区位优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中处理好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将生态环境保护融入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中,统筹生态功能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把“绿水青山”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使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各民族美好生活的增长点,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二是要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弘扬民族生态文化。强调不同民族在同一生态系统内的共存和共生关系,挖掘德宏各世居少数民族相沿成习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动植物资源,与各种动植物融洽相处、和谐相交、共生共荣的原始朴素的民族生态伦理文化。比如傣族与孔雀、大象等动物的相融相生、景颇族目瑙示栋中展示的对鸟类的崇拜、阿昌族关于动植物和山水的生产生活方面的禁忌、古老茶农德昂族原生态伦理观、傈僳族狩猎禁忌对动物的保护等,找到这些生态文化认同的一致性,并将其发扬光大,目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保护好各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优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