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桂兰 ,李建省 ,王英明 ,王宝蕊 ,程建林 ,闫燕顺 ,张雯年
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30; 2.甘肃省中医院,甘肃 兰州 730050;3.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甘肃 兰州 730050
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种免疫复合物IgG沉积在肾小球基底膜上并伴有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的肾小球疾病[1]。MN发病率逐年上升,多见于成年人,男性多于女性[2]。MN分为特发性膜性肾病(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膜性肾病(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SMN),前者占MN的75%[3]。IMN被认为是病因尚未明确的MN[4],烷基化剂与类固醇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和单克隆抗体利妥昔单抗等能够有效治疗IMN[5],然而这些治疗方法费用较高、不良反应明显且易复发。中医药治疗具有多成分、多效应、多靶点等特点,在改善IMN患者临床症状、减轻激素不良反应、与西药协同增效方面具有独到优势。
根据临床表现,IMN可归属中医学“水肿”“尿浊”“虚劳”等范畴[6]。赵玉庸根据叶天士“久病入络”理论,结合多年临床经验,提出IMN“肾络瘀阻”病机学说,制定了益气活血通络的治疗方法,多采用虫类药物,临床疗效显著[7]。陈志强认为,IMN以脾肾亏虚为主,瘀血阻络、湿浊中阻为标,运用温肾健脾、利湿通络等方法,标本兼治,有较好疗效[8]。董兆珵等[9]认为,肾组织病理表现与中医“癥积”理论概念相符合,从“阳虚癥积”理论辨证,以温阳化积为主要治法治疗IMN,亦取得了良好疗效。陈以平提出辨病为主、辨证为辅的治疗方案,倡导健脾益气、清利湿热、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创立陈氏肾9方干预IMN,临床疗效好且安全性高[10]。本研究运用数据挖掘方法对中医药治疗IMN的临床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分析,探索证治规律,为中医药治疗IMN提供参考。
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anfang Data)和维普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收录的2000年1月1日-2021年12月31日中医药治疗IMN的文献。使用主题词检索法,主题词“膜性肾病”OR“膜性肾小球肾炎”OR“特发性膜性肾病”,副主题词“中医”OR“中医药”OR“中西医结合”,两部分间以“AND”连接。
①提及患者明确诊断为IMN的文献;②中医药治疗IMN的临床文献;③中西医结合治疗IMN的临床文献;④中医药论治IMN的医案及专家经验;⑤所载方剂药物组成完整的文献;⑥用药方式为口服。其中,①⑤⑥为必备条件,②③④满足任一即可。
①中医药治疗IMN文献综述及科普文章;②治疗药物为单方制剂或中成药的文献;③处方药物组成重复的文献仅纳入1次。
将证型、有效方剂、具体方药及药物类别录入Excel2019,建立IMN方药数据库。参照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1]和《中药学》[12]对中药名称进行规范,如“焦山楂”规范为“山楂”、“汉防己”规范为“防己”,药物功效类别依据《中药学》[12];中医证型根据《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13]及《中医诊断学》[14]进行规范,如“肾络癥瘕”规范为“肾络瘀阻”。
采用Excel2019透视表对IMN中医证型、方剂、中药的使用频次及功效类别进行统计;采用IBM SPSS Modeler18.0软件的Apriori算法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设置支持度≥10%、置信度≥70%、最大前项数为2,挖掘中医药治疗IMN的常用药物组合;运用IBM SPSS Statistics21.0软件对治疗IMN的前30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度量标准区间选择Pearson相关性,得出组方规律,归纳新的方剂组合。
检索得到CNKI 1 071篇、CBM 646篇、WanfangData 146篇、VIP 672篇,去除重复后共1 529篇。根据文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得到155篇文献。
2.1.1 中医证型分布
155篇文献中78篇涉及38个证型,总频次为305次。其中,脾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证为主要证型,共占57.2%。频次>5的证型见表1。
表1 78篇中医药治疗IMN文献中医证型分布(频次>5)
2.1.2 处方频次
共得到180首处方,包括自拟方118首(65.6%),频次>5的方剂有参芪地黄汤(13次,7.2%)、补阳还五汤(7次,3.9%)、金匮肾气丸(3次,1.7%)。
2.1.3 用药频次
180首处方共涉及200味中药,用药总频次为1 885次,前5位为黄芪、茯苓、白术、当归、党参。共有30味中药使用频次≥17,为高频药物,见表2。
表2 180首中医药治疗IMN处方高频药物(频次≥17)
2.1.4 药物功效类别
200味中药可按功效分为20类,前4位为补虚药(632次,33.5%)、活血化瘀药(295次,15.7%)、利水渗湿药(267次,14.2%)、清热药(212次,11.2%),累计频率达75.1%。主要功效类别见表3。
表3 180首中医药治疗IMN处方药物功效类别
根据Apriori算法,30味高频药物关联规则分析产生167条规则,药物关联网络见图1。关联规则支持度最高的15个药对见表4。
表4 180首中医药治疗IMN处方高频药物关联规则(支持度前15位)
图1 180首中医药治疗IMN处方高频药物关联网络
对30味高频药物进行系统聚类分析,聚类分析树状图见图2。根据聚类结果,得到4首中医药治疗IMN的新处方,见表5。
表5 180首中医药治疗IMN处方高频药物聚类新处方
图2 180首中医药治疗IMN处方高频药物聚类树状图
IMN发病与先天禀赋或体质因素、外邪侵袭、饮食失调、情志内伤等有关。本病病机以本虚标实为主,本虚指脏气亏虚,主要为脾肾亏虚,标实指水湿内停、湿热内蕴、瘀血阻络[15]。瘀血、水湿、湿热等为IMN发病过程中重要的病理因素[16]。
IMN证型频次前10位依次为脾肾两虚证、脾肾阳虚证、湿热内蕴证、脾肾气虚证、气阴两虚证、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湿瘀互结证、肝肾阴虚证、水湿证。审证求因,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肝脾肺肾亏虚为主,标实以血瘀、水湿、湿热为主,与IMN常见中医证型专家调查分析结果[17]一致。患者多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脾失运化,肾中精气不足,失于固摄,精微物质下泄而成蛋白尿;脾主水液运化,肾主水液蒸腾及气化,脾肾功能失司,导致水液泛溢肌肤,而形成水肿;水肿和蛋白尿是IMN最常见的症状,故脾肾两虚在临床最常见,与本研究结果一致。脾肾两虚又以脾肾阳虚最常见,该病后期患者往往表现为乏力、面浮肢肿、腰腹冷痛等症,为脾肾阳虚证候表现。水湿、湿热、血瘀是IMN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病理基础[18],而本研究显示,湿热内蕴证、血瘀证、气虚血瘀证、湿瘀互结证、水湿证等证型频次较高。激素及免疫抑制治疗为IMN主要治疗方法[19],使用大剂量激素常会导致阴虚阳亢,这与气阴两虚、肝肾阴虚证型所占比例较高一致。本研究结果显示,与IMN最密切相关的脏腑是脾和肾,阳虚、气虚、阴虚为虚性证素,水湿、湿热、瘀血等为实性证素。治疗以自拟方为主,补阳还五汤、参芪地黄汤使用频率较高,自拟方多以补肾健脾、化瘀通络、清热利湿为治法。
使用频次前10位药物依次是黄芪、茯苓、白术、当归、党参、山药、丹参、川芎、水蛭、山萸肉。黄芪味甘、性平,归脾、肺经,能益气健脾,兼利尿,黄芪甲苷为其主要成分[20],治疗IMN具有抗氧化应激作用,减轻足细胞损伤,延缓肾脏纤维化进展[21-22]。实验研究表明,给小鼠灌胃含有黄芪的方剂能增加小鼠尿量,主要通过减少抗利尿激素分泌,减轻水钠潴留,改善肾小球滤过膜的通透性,从而促进代谢产物排出,减少白蛋白丢失[23]。茯苓具有健脾渗湿作用,可下调乙醇脱氢酶2表达,抑制肾小管对Na+重吸收和K+排泄以增强其利水作用,此外还可抑制血栓素2过量分泌,减轻血管内血栓形成[24]。白术具有健脾化湿、利尿消肿之功,其成分白术多糖是治疗肾性水肿最有效的成分,能降低尿蛋白,减轻肾脏损伤[25-26]。IMN体内凝血、抗凝及纤溶系统紊乱,易致血栓形成,而当归活血补血,体内外研究均表明其成分能显著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抗血栓[27]。脾肾气虚失于固摄,精微物质下泄而成蛋白尿,蛋白尿是IMN最常见的症状,党参具有补脾益肺、补血生津功效,在本病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些药物均体现了IMN治疗以补虚为本,兼祛湿、清热、化瘀的治法。
治疗IMN药物以补虚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为主,占74.6%。补虚药中以补气药为主。研究发现补益药通过多途径、多靶点发挥药理作用从而延缓肾脏纤维化进展[28]。活血化瘀药以活血调经药为主,此类药物能减少肾脏组织中血管紧张素Ⅱ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表达,延缓肾间质纤维化[29]。利水渗湿药以利水消肿药为主。研究发现泽泻、茯苓中三萜类成分具有抗肾纤维化、延缓肾损伤的作用[30-31]。清热药以清热解毒药和清热凉血药为主,此类药物可清除代谢废物,维持内环境平衡,延缓肾纤维化[32]。治疗IMN临床用药以补气、活血、清热、利湿为主,这与IMN“虚、湿、热、瘀”的病机特点相符。
关联规则分析表明,以“黄芪-白术”“黄芪-茯苓”“黄芪-当归”“黄芪-党参”等支持度最高,这些组合多以黄芪为主药,凸显其重要性。与黄芪配伍治疗本病的药物多为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配伍后综合发挥补肾健脾、清热利湿、化瘀通络功效。在中药配伍方面,黄芪与白术、茯苓、当归之间具有强关联性而形成重要的配伍药对。黄芪甘温,大补肺、脾之气;白术补气健脾,助脾运化,培土生津,以资气血生化之源。白术与黄芪相须,补脾益气之功益著。茯苓利水渗湿、健脾,与黄芪相伍,共收益气健脾与运化水湿并行之功,标本兼治。当归辛温行散,补血活血止痛,配伍黄芪,益气养血活血,使补之气有所依附,血行而不瘀滞。这些核心药物主要针对IMN脾肾亏虚、水湿、血瘀的基本病机,补气健脾以扶正,利湿、活血化瘀以祛邪。
聚类分析得到4首新处方,并以方测证,得出4种适用证型。新处方1“芡实-金樱子-车前子-党参-丹参-白术-甘草”为水陆二仙丹与四君子汤加减,具有补肾健脾、收敛固涩之功,适用于IMN脾肾两虚证。网络药理学研究发现,水陆二仙丹的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和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等药理作用,在MN的损伤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33],四君子汤具有免疫调节及抗氧化作用[34]。新处方2“白花蛇舌草-猪苓-薏苡仁-苍术”为四妙散加减,具有清热解毒、化湿利水之功,适用于IMN湿热内蕴证。现代研究发现苍术具有抗炎、抗氧化等作用,其成分苍术酮具有利尿作用[35];实验研究显示薏苡仁多糖能够提高机体体液免疫功能[36]。新处方3“山萸肉-熟地黄-山药-茯苓-泽泻-牡丹皮-生地黄”为六味地黄汤加味,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之功,适用于IMN肝肾阴虚证,其成分具有抗氧化和自由基清除能力,可干预促炎因子表达[37],防治肾纤维化,保护肾脏[38]。新处方4“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当归-水蛭-地龙-黄芪”为补阳还五汤加减,具有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之功,适用于IMN气虚血瘀证。实验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可通过抑制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改善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减轻肾间质纤维化[39]。以上新处方辨证加减可用于IMN治疗。
综上,本研究通过数据挖掘分析IMN证治规律,IMN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肾亏虚,标实多为水湿、湿热、血瘀,证型多为脾肾两虚,方剂多为自拟方,以补肾健脾、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治法为主,药物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为主,常用药对为黄芪-白术,聚类分析得出具有补肾健脾、清热利湿、滋阴补肾、益气通络功效的4首新处方,可为中医药治疗IMN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