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竹青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在潞安化工集团常村煤矿有这么一位普普通通的80后,他在2008年大学毕业时,本可以作为子弟留在中石油华北油田的家门口工作,但他偏要“背井离乡”“翻山越岭”,毫不犹豫地跨省选择了煤炭事业,并且在井下跌爬滚打,一转眼就是15年,用他的话说,“无论石油还是煤炭,反正都是能源系统,在哪干都是为祖国做贡献!”这个小伙子的名字叫郑云龙。
近日,记者在常村煤矿双创基地采访,恰遇郑云龙连续奋战了14个小时,刚从井下现场处理完一个技术难题回到井口办公室。他头戴安全帽,身穿工作服,随身携带照明灯,通身上下黑中透亮,站着像一座黑塔。
采访中了解到,郑云龙是一名党员,中国矿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国家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全国煤炭行业技能大师。他在常村煤矿参加工作后,从综采队的一名设备检修工干起,把综采工作面的设备从里到外都捣鼓了个遍。后历任矿机电中心设备组组长、主管技术员、掘进队党支部书记等职,现为矿培训中心双创基地副主任。工作这些年以来,虽然换了不少岗位,但他始终不忘初心,牢牢记住自己的誓言,“无论在哪干,贡献不能断!”
装备水平的进步对矿井生产效率的提升起到决定性影响。为了贯彻矿井快速掘进的目标策略,2013年以来,在机电中心作为全矿掘进设备主管的郑云龙,先后到保德矿、布尔台矿、寸草塔二矿等原神华集团千万吨级矿井井下一线掘锚队进行调研和实习,充分了解掘锚同步一体机的使用情况,掌握现场煤巷快速掘进工艺、劳动组织、管理模式等第一手资料。返矿后对技术参数编写、招标引进等各个环节全程负责,最终从瑞典SANDVIK公司成功引进了集团公司当时第一台掘锚同步一体机MB670。同時开展配套、组装、调试、培训、检修指导、操作改进等后续工作,确保了该台机组在S6-8轨道运输顺槽掘进期间创造了月进尺600米的建矿煤巷最高纪录。
在掘进队组任党支部书记期间,他始终致力于依靠科技创新解决井下实际难题,以降低职工劳动强度、提高安全作业系数为己任。在N3-11胶带运输顺槽掘进施工期间,有一处大坡度巷道的底部积水坑需要每间隔半个小时抽一次水,否则将严重影响行人通行,此项工作由位于坡上的皮带司机兼职完成,由于坡度大且抽水频率高,每天下班时,皮带司机都因坡上坡下一直跑而满头大汗、两腿发软。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那这学算白上了。随后连续一个星期,他白天下井蹲现场、晚上画图做设计、自掏腰包买零件,终于利用磁力启动器的远近控原理,结合磁控开关和水位控制,设计制作了一种安装简便、动作可靠、符合井下使用条件的自动排水装置,实现了无人值守。“这个装置与现在市场上具备自动排水功能的开关相比,每套至少节省5000元以上,经济实用并在全矿得到推广。”郑云龙说。之后每次下班再见到皮带司机时,司机们总会向他投来感谢的笑容。
井下到处是课题、到处是难题、到处是改善点、到处是效益源。作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通过技术手段为企业排忧解难是自己的天职,无论走到哪,他都没有忘记自己的责任。这些年来,他累计拥有国家各类实用新型、外观设计、发明专利23项,发表论文5篇,出版著作1部,参与完成大型企业科研项目5项。尤其擅长使用PRO/E软件对设备或配件进行数字建模,并结合ANSYS软件对其进行受力情况分析,从理论上找出应力集中区和薄弱点,以便提前开展预防性检修和处理。累计有8项难题攻关、技术创新成果分获集团各类竞赛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2项小改小革分获长治市“五小竞赛”二等奖和三等奖,另外矿上其他各类获奖二十余项,他连续多次被评为集团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矿“技术标兵”“常村工匠”和矿技术创新先进个人等称号。所在的团队获矿技术创新模范集体称号和长治市工人先锋队称号,其所在的QC小组获长治市优秀质量管理小组,并且以个人名字命名了市级的职工创新工作岗,入选山西省“三晋英才”之优秀青年人才序列,所带的3名徒弟中有2名获技师资格、1名获高级技师资格。
到培训中心双创基地之后,他创造性地利用抖音公众号开办网络微课堂直播间,将井下专业知识做成一个个短视频,让学员无论身处何处、随时都可以打开手机学习;牵头实施校企联合、产教融合,与山西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和潞安职业技术学院强强联手,成为外聘教师和指导委员,参与课程教学与设计,通过共享教育培训资源的方式来节省矿上的教育经费,在集团公司内部率先效仿和探索德国“学徒”制培训模式,助力人才培养向纵深方向开拓,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人才支撑。
郑云龙表示,时代的步伐从来不会停下,紧跟方能跟紧,现在他又忙着着手创新培训方式,利用自己以前学过的三维建模、3D打印、VR虚拟现实技术成立了双创基地3D教学特色工作室,用前沿数字技术继续为企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赋能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