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玥
文题亮相
古人赞颂“积力之所举,众智之所为”的强大力量,如今,构建“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也逐渐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哪个人、哪件事或者哪个时刻让你体悟到“团结”的意义?结合你体悟“团结”的经历,写一篇作文。
要求:角度自选,标题自拟;内容充实,表达得体;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原作雏形
在筷子中找寻真理
步入初中,我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可在这之前,我总觉得自己少了什么东西,后来这才知道——是一份对团体的责任。(首段未能回扣和解析标题的含义,且引题较为生硬,逻辑也不够严密。)
“下周就要广播操比赛了,回去要好好练习!”这是体育老师快下课时说的话。当时我正在东张西望,看看远处的房子,再看看近处的草,老师说话时,我只是用余光瞥了一下,左耳进右耳出,丝毫没有把这话放在心上,还暗暗抱怨:“比赛就比赛呗,又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丁零零——”只听老师说了句“解散”,我就跑得无影无踪,与同伴们玩了起来。
转眼又是体育课,我慢慢地走到队伍里。体育老师二话不说就让我们做广播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广播操的拍子声萦绕在我耳边,使我心烦意乱,看着同学们一个个认真地做着动作,我的动作却歪七扭八,心里竟有了一丝愧疚……不一会儿,体育老师就将目光停在了我身上,他把我叫了出来,严肃地说:“你为什么没做好?”我低着头不说话。
(从内容上来看,作者为了追求内容的充实,以上两段描写较为具体,但由于与本文要突出的“团结”并无太大关系,所以显得内容冗余,使得中心事件难以快速展开,重点不够突出。)
老师看了看我,转身将音响关了,接着走出了我的视线。没过多久,他回来了,但手里似乎多了一样东西。他来到队伍面前,拿出手中的东西——是几双筷子。“同学们,这是一些筷子,我先拿出一根……”说话间,老师将一根筷子拿出,握住两端稍一用力,便折成两段。“看到了没,一根筷子轻易就能折断,可要是一捆筷子,可就有点费劲了。”说着,他用力折了几下,但是筷子一根都没有断。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他接着说:“马上就要比赛了,这是需要全班团结努力去完成的,就如同这一捆筷子,一个都不能少。”这句话,如同惊雷,我恍然大悟:是我错了,这不仅是一场比赛,更是一份对于团体的责任,少了谁都不行!我急忙点头,走进了队伍……(以上两段通过写老师用筷子做示范引导“我”领悟“团结”的意义来凸显主旨,作者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将事件推向高潮,但多处需要深挖意义的地方没有详写,也没有内容与中心的关联点,难以引起读者共鸣。)
“比赛开始!”裁判一声令下,熟悉的声音响起,听着它,仿佛操场上的汗水重现眼前,我认真做着每一个动作……“五六七——停”,结束了。我站在操场上,眼中闪出坚定的目光,心中多了一份东西——那是团结的力量!(与上文之间缺乏过渡,使得结尾处的议论和抒情较为突兀。)
升格指导
1.构思时首要的关注点应该是能否在切合题意的基础上写得不空洞。本文选材切合题意,但在行文过程中叙述面面俱到,未能侧重表现“体悟”的过程,有多处给人冗余赘述之感。升格时,要审准题目中的关键词——体悟,即如何在人、事中体悟出“团结”的积极意义,感受到“团结”带来的积极影响。
2.作文内容充实不仅仅体现在多角度的描写上,还要注意叙述和描写的重点与中心的联系。升格时,要重新切分整个事件,注重详略得当,突出主题的部分要详写,如教师如何引导学生体悟“团结”的意义,后来同学们对待广播操比赛的态度变化,大家如何齐心协力刻苦练习,作者体悟前后经历的心路历程等都要写出来。
3.内容充实不仅可以从内容丰富上来表现,还可以从整篇作文的精巧布局、引用化用等方面着手。升格时,可以利用插叙、倒叙等记叙顺序的变换让布局谋篇更为巧妙,或在文中引用流行歌曲、古诗文等,进行适当的议论和抒情,升华主旨的同时也能增强文采。
升格佳作
你我相加,抱成团
黄景烁
“一根筷子哟,轻轻被折断,十双筷子哟,牢牢抱成团……”此时此刻,我们正站在校园合唱节的舞台上,唱着这首《众人划桨开大船》。全班同学一个个都全神贯注地演唱着,歌颂着团结的力量。在这有力的歌声中,我想起了全班第一次的团结力量——
“下周就要广播操比赛了,回去要好好练习动作!”这是体育老师快下课时说的话。当时,同学們正急切地等待着下课,大家都左耳进右耳出,丝毫没把老师的话放在心上。
转眼又是体育课,我慢慢地走到队伍里。老师让我们跳一遍广播操,“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二二三四……”音响中清晰有力的节拍萦绕在我耳边,可同学们都和我一样,笨拙地跟着别人做动作,一个个都做得歪七扭八,不成样子。很快,老师就注意到了这个情况,他关掉了音响,提前下了课。
距离比赛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又是一节体育课,但老师并没让我们去操场集合,而是通知我们在教室上课。他走到讲台上,拿出一大把木筷子。“同学们,这是一些筷子,我先拿出一根……”说话间,老师将一根筷子拿出,握住两端稍一用力,便折成两段。他又把一大把筷子握在手里,用尽力气,木筷却更加紧密地抱在一起,根本折不断。“看到了没,一根筷子轻易就能折断,可要是一捆筷子,可就有点费劲了。”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低下了头。
老师接着说:“马上就要比赛了,这是需要全班团结努力去完成的,就如同这一把筷子,一个都不能少。只有你我相加,抱成团,才能迸发出团结的力量!”这句话,如同惊雷,全班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从那以后,校园里到处活跃着同学们练习广播操的身影,无论天气如何,大家都坚定不移地练习着,互相数着节拍,比对着动作。因为我们坚信:只要每一个人做好自己这一根筷子应该做的,我们这一把筷子一定所向披靡!
“比赛开始!”裁判一声令下,熟悉的声音响起,听着它,仿佛操场上的汗水重现眼前,我们认真做着每一个动作……“五六七——停!”那次比赛,我们班取得了第一名的佳绩……
“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连……”一曲终了,我们向观众深深地鞠了个躬,台下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是啊,没有当时从筷子中学到的团结,怎么会有如今团结一心、心心相印的我们!真是“你我相加,才能抱成团”!
【厦门大学附属实验中学】
升格点评
本文使用插叙的方式丰富了结构,从合唱节上演唱《众人划桨开大船》的片段引入,到演唱结束,巧妙地将“团结”的积极影响展现出来,把多个事件串联起来的同时也让作文内容更为充实丰满,用体悟“团结”的后续引出体悟“团结”的过程,构思精巧。将“团结”这一比较抽象的概念转化为生动形象的“筷子精神”,首尾呼应,揭示了核心词,中心突出。行文中,叙事的同时进行适当抒情,不仅让叙述更耐人寻味,也使内容更为充实,情感更为充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