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
区域协调发展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自然资源禀赋差别之大在世界上是少有的,统筹区域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区域协调发展“一盘棋”这篇大文章,要根据各地区的条件,走合理分工、优化发展的路子。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区域重大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实施区域重大战略的应有之义,打造国家重大战略绿色发展高地是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强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要增加清洁能源供应,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持之以恒推进京津冀地区生态建设,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着力扩大环境容量生态空间,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在已经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协作机制的基础上,强化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完善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水环境治理、清洁能源使用等领域合作机制。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牛鼻子”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在交通、环境、产业、公共服务等领域取得更多成果。把发展体育事业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结合起来,让体育设施同自然景观和谐相融,确保人们既能尽享体育运动的无穷魅力,又能尽览大自然的生态之美。
打造雄安新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样板之城”。良好生态环境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围绕打造北京非首都功能集中承载地,顺应自然、尊重规律,构建合理城市空间布局,打造优美生态环境,建设绿色生态宜居新城区。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千年大计”,就要从“千年秀林”开始,努力接续展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美画卷,构建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
以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为导向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江经济带生态地位突出,发展潜力巨大。保护好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是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也是守护好中华文明摇篮的必然要求。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必须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努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做好长江经济带发展这篇大文章,首先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正确把握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总体谋划和久久为功、破除旧动能和培育新动能、自身发展和协同发展等关系,深刻理解把握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内涵。共抓大保护和生态优先讲的是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是前提;不搞大开发和绿色发展讲的是经济发展问题,是结果;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侧重当前和策略方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强调未来和方向路径,彼此是辩证统一的。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而是首先立个规矩,不能搞破坏性开发,实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要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追根溯源、系统治疗,防止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要找出问题根源,从源头上系统开展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加强协同联动,强化山水林田湖草沙等各种生态要素的协同治理,推动上中下游地区的互动协作,增强各项举措的关联性和耦合性。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諧共生的绿色发展示范带。构建综合治理新体系,统筹考虑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水安全、水文化和岸线等多方面的有机联系,推进长江上中下游、江河湖库、左右岸、干支流协同治理,改善长江生态环境和水域生态功能,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强化国土空间管控和负面清单管理,产守生态红线,持续开展生态修复和环境污染治理工程,实施好长江十年禁渔,保持长江生态原真性和完整性。加快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让保护修复生态环境获得合理回报,让破坏生态环境付出相应代价。健全长江水灾害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应急救援体系,推进河道综合治理和堤岸加固,建设安澜长江。
加快建设美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要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形成绿色低碳的城市建设运营模式,促进大湾区可持续发展,使大湾区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打造生态安全、环境优美、社会安定、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深化广东同香港、澳门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同邻近省份开展污染联防联治协作,补上生态欠账。打造生态防护屏障,加强珠三角周边山地、丘陵及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建设北部连绵山体森林生态屏障。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保护沿海红树林,建设沿海生态带。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贯通珠江三角洲水网,构建全区域绿色生态水网,强化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开展粤港澳土壤治理修复技术交流与合作。创新绿色低碳发展模式,推动大湾区开展绿色低碳发展评价,力争碳排放早日达峰,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区。
夯实长三角地区绿色发展基础。长三角地区是长江经济带的龙头,不仅要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也要在生态保护和建设上带好头。要在严格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率先探索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优势、从项目协同走向区域一体化制度创新,加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强化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推动跨界水体环境治理,严格控制陆域入海污染,联合开展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加强固废危废污染联防联治,提升区域污染防治的科学化、精细化、一体化水平。依托优美风光、人文底蕴、特色产业,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夯实绿色发展生态本底,打造绿色创新发展高地,努力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和空间协同保护,筑牢长三角绿色生态屏障。
扎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流域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安全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保护黄河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以水而定、量水而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统筹谋划,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着力加强生态保护治理、保障黄河长治久安、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尊重规律,摒弃征服水、征服自然的冲动思想,更加注重保护和治理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保障黄河长久安澜,必须紧紧抓住水沙关系调节这个“牛鼻子”,完善水沙调控机制,加快构建抵御自然灾害防线,补好灾害预警监测短板,补好防灾基础设施短板。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走好水安全有效保障、水资源高效利用、水生态明显改善的集约节约发展之路。大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上游产水区重在维护天然生态系统完整性,一体化保护高原高寒地区独有生态系统,有序实行休养生息制度;抓好上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加强下游河道和滩区环境综合治理,提高河口三角洲生物多样性。加快构建国土空间保护利用新格局,提高对流域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水平,让这些地区一心一意谋保护,适度发展生态特色产业。沿黄河各地区要从实际出发,宜水则水、宜山则山,宜粮则粮、宣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积极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子。
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南水北调工程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要深入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遵循确有需要、生态安全、可以持续的重大水利工程论证原则,立足流域整体和水资源空间均衡配置,科学推进工程规划建设,提高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要在全面加强节水、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前提下,统筹加强需求和供给管理。研判把握水资源长远供求趋勢、区域分布、结构特征,科学确定工程规模和总体布局,处理好发展和保护、利用和修复的关系,决不能逾越生态安全的底线。坚持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等行之有效的经验,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持续抓好输水沿线区和受水区的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要审时度势、科学布局,准确把握东线、中线、西线三条线路的各自特点,加强顶层设计,优化战略安排,统筹指导和推进后续工程建设,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好各项工作,确保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本文选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学习纲要》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