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农耕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劳动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因地制宜,渗透滨海农耕文化,让幼儿从小接触劳动,学习劳动,热爱劳动,并将美术理论与劳动实践相结合,提高幼儿美术鉴赏力。
【关键词】美术;活动;滨海;农耕;文化
作者简介:杨杰(2000—),男,江苏省启东高新区幼儿园。
美术是塑造人的活动。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通过对幼儿进行美育熏陶,提高幼儿欣赏美、表现美、鉴赏美的能力[1]。我园所在地处于黄海之滨,江海湖泊众多,大量的雨水滋润农田,是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当地靠江又临海,四季分明,物产丰富,爱劳动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装点家乡,建设幸福家园。幼儿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振兴家乡的希望。幼儿的美育离不开实际生活,在滨江临海的地理环境中,教师该如何结合当地资源对幼儿进行美育呢?下面笔者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利用当地滨海农耕文化资源,建设具有特色的美术教学课程
滨海地区不仅临海还靠江,农耕文化历史悠久,因此将滨海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有利于传承发展当地文化。滨海文化蕴含海洋文化,滨海地区的劳动人民对各种各样的海洋产品、农产品如数家珍。滨海地区的幼儿从小听着各种有关海洋与农耕的故事,吃着各种土特产和鲜美的海产品,对海洋有向往,对土地有热爱。教师要利用好当地滨海文化资源,积极建设滨海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的、有特色的美术课程。
(一)利用滨海景观,教学泥工塑造技能
滨海地区的建设发展很快,优质的滨海景观资源,让幼儿拓宽眼界,见识到了更广阔的世界。在城市中有很多的雕塑装点着街心公园等场所,教师可以带幼儿参观欣赏有当地特色的雕塑,让幼儿领略雕塑的魅力。
例如,有一次笔者带幼儿欣赏了有关海洋主题的景观雕塑之后,幼儿便在园里的美术区角用陶泥、橡皮泥、超轻黏土等材料尝试塑造各种海洋生物。有的幼儿模仿街心公园海豚的形象,塑造人与海豚和谐友好相处的情景;有的幼儿在泥工塑造过程中借助贝壳、海螺等材料塑造具有海洋气息的“魅力家乡”“我设计的景观”等作品。幼儿积极动手动脑,展开想象的翅膀,将作品展示在纸板上、废旧盒子上、树桩上、木片上,别有一番美感。最后,幼儿相互欣赏作品,体验创作带来的愉悦心情。
(二)利用滨海农耕资源,增强幼儿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要从小抓起,而大自然是最好的审美教育资源,无论是海洋、江河还是田野,都具有独特的美。
例如,教师可以带幼儿到大自然中,看农民种田,看田野纵横交错,看山川起起伏伏……幼儿看着家乡的美景,会感受到大自然的色彩美、线条美、和谐美。
又如,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看小树苗发芽,看梨花开放,看种植园地中的蚕豆开花,看葡萄藤上的葡萄静悄悄地长大……大自然的美景可以让幼儿心旷神怡,而幼儿在欣赏美景中也可以感知美,领略大自然的奥秘。
再如,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将家乡的海洋、江河、田野用视频或者照片等形式向幼儿展示,让幼儿全方位地感知家乡的美景,激发幼儿创作美的欲望,调动幼儿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三)利用农耕材料,提高幼儿创作美的能力
美的表达离不开各种材料,教师要鼓励幼儿利用当地材料,积极进行美的创作[2]。
例如,耕地每年都会产生秸秆,教师可以发动家长与幼儿一起搜集整理一些秸秆,将之裁成小段,整齐放好,以便于幼儿开展美术操作活动。幼儿可以用秸秆做稻草人,装扮笔筒,装饰主题墙,做小熊、小猴等小动物公仔,有效提高创作美的能力。
又如,幼儿日常接触到的花生壳、核桃壳、瓜子壳等果壳,也是可以利用的美术材料。教师可以引导幼儿用胶水将果壳粘贴在彩纸上,创作果壳贴畫。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组合各种果壳,在彩纸上创作摇摇摆摆的小鸭、憨态可掬的小狗等动物形象。利用废弃的果壳,使之成为具有美术价值的新形象,并用之装饰生活,能让幼儿更有审美品位,从而提高创作美的能力。
二、重视滨海农耕文化的传承,教育幼儿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幼儿年龄较小,正是接受新思想新观念的最佳阶段。滨海农耕文化既是家乡的文化品牌,也是历史传承,教师要重视对幼儿进行滨海农耕文化的传承教育,让幼儿为家乡的发展感到骄傲和自豪。教师还要借助滨海农耕文化,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劳动观念,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幼儿鉴赏美的水平。
(一)编织—贯穿滨海与农耕文化的纽带
靠江临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滨海的人们世世代代有结网打鱼的传统,而在休渔季节,人们一边忙于农业耕作,一边在闲暇之余进行编织活动。如钩针编织,指用钩针勾线,织成精美的帽子、披巾、衣服、裙子等服饰,钩针编织的成品色彩艳丽,花样繁复。
对于部分幼儿来说,他们从小就生活在有编织活动的环境中,家中有的人织渔网、补渔网,为出海打鱼做准备;有的人经常会利用休息时间,在田间地头三个一群,五个一堆,围在一起,一边开展编织活动,一边拉家常。幼儿在耳濡目染下,自然而然地会尝试学习简单的编织活动。有的父母会为幼儿准备适合幼儿使用的钩针和棒针,教幼儿简单的编织方法,这就是编织劳动的启蒙。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借助编织器这种比钩针、棒针更有趣的工具,让幼儿带着好奇心开展编织活动。编织器可以用简单的牛奶盒子制作,也可以用木片制作。还有一种“十字”编织法,需要的材料更简单,就是一双筷子和毛线。在教学“十字”编织的时候,教师可以事先将筷子扎成“十字”,而幼儿只要按照一定的规律在筷子上绕上毛线,绕好几圈后,再换上其他颜色的毛线继续绕“十字”,不久,一幅漂亮精美的“十字”装饰作品就编织好了。教师可以将幼儿编织的作品上下串联起来,当成吊饰,悬挂于教室的一角,既美观大方,又不失童趣。
在农村,用竹子编织是一项手艺活。勤劳的人们将竹子砍下来,剖成一片片长条状的竹片,经过处理的竹片可以编织成许多日用品。如竹子编织的凉席,在炎热的夏季能给人带来丝丝清凉;竹子编织的竹篓,可以用来装猪草;竹子编织的收口竹篓,可以用来捕捉鱼虾,是很好的捕鱼用具。对幼儿来说,可以尝试用竹子编织,但是必须有专业的篾匠师傅指导,因为竹片容易划破幼儿娇嫩的皮肤,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所幸,在滨海农耕文化中还有一种简单易学的草绳编织,这种编织活动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材料更是唾手可得。稻谷丰收后大量的秸秆经过处理,就可以直接让幼儿搓成粗细不等的绳子,再将绳子绕成团,用作编织材料。教师可以教幼儿用绳子开展编织活动,编织成小包包、小栅栏、小渔网等作品。编织既能锻炼幼儿的劳动能力,提高幼儿的劳动技能,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二)剪纸—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朴素表达
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当地人在过年过节时都会自己买来红纸,将自己眼中的美丽景色、吉祥图案通过剪纸的方式表达,同时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在农耕社会,人们整天在田里劳作,很费鞋子,经常要更换新的鞋子,那时候人们喜欢相互之间找鞋样,因为信息闭塞,谁家剪出了新的鞋样,大家都会去拓印一份,自己模仿着做出来。现在,人们虽然物质生活变好了,不需要拓印鞋样了,但是喜欢剪纸的传统还是代代传承下来。朴素的劳动人民善于观察周围的世界,能将眼前的一花一草用剪纸的方式表现。
在幼儿园,教师可以带幼儿观察花草树木。如,在观察粉红的桃花时,教师可提醒幼儿数一数桃花有几片花瓣,是什么形状的,再引导幼儿思考怎样用纸剪出桃花来。教师要给幼儿充足的探索时间,让幼儿根据已有经验摸索桃花的剪法,这样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让幼儿真正地自主学习,自主求知,自主获得。在幼儿自主探索剪纸后,教师可以将多样的剪纸方法教给幼儿,让幼儿掌握对折剪、镂空剪等方法,从而让幼儿用剪纸的方式更好地表现生活的美。与此同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向自己家中的长辈学习剪纸方法,使得剪纸的技艺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
(三)绘画—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艺术化表达
艺术是表达情感的一种形式,勤劳的人们在劳动之余将劳动的场景用绘画的方式展示,以表达自己的愉悦之情,这是真实情感的表露,是对劳动的尊重,也是对劳动的认可[3]。
代表滨海农耕文化的绘画,一般描绘人们劳动的画面,可以是描绘农民耕田除草的画面,可以是描绘农民在打稻谷、翻晒粮食的画面,可以是描绘小朋友打草喂鸡养羊的画面,还可以是描绘渔民打鱼晒网的画面……劳动是辛苦的,但劳动也是快乐的,劳动是一切幸福的源泉。教师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不仅是责任也是义务,因此,教师要切实发挥教育的主导作用,承担实施劳动教育的责任;要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到劳动中来,体验农民的辛苦与快乐。幼儿有了真实的劳动体验,才能认识理解劳动,并积极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劳动。
例如,有的幼儿在画小鸡的形象时,先用线条画出小鸡的轮廓,再用油画棒进行涂色;有的幼儿用线条勾勒农民喂小鸡的画面;有的幼儿在小鸡旁边画上鸡笼、喂鸡用的水盆。这些细节的添加就是幼儿真实体验劳动的写照。
三、滨海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增强幼儿的美术创作自信
滨海文化与农耕文化相结合,极大促进了新农村文化的建设发展,让新农村建设焕发新面貌,展现新光彩。教师要利用新农村的文化建设,增强幼儿的文化自信,让幼儿感知生活中的美好,摒弃脏乱差,发扬真善美,让美育促进幼儿德育的发展。
(一)给幼儿提供美术展台
美术作品不仅要有画面感,给人以美的享受,还要有展示的平台。教师要给幼儿提供美术展台,让幼儿感受到自己的作品被重视。
例如,滨海地区有先天资源条件,教师可以将废旧渔网洗净晒干,裁剪成适宜的大小,悬挂于墙边,作为给幼儿展示美术作品的平台。幼儿完成美术作品后,可以将自己的作品用夹子夹住,展示在废旧渔网展台上。
又如,貝壳五颜六色、纹理精美,教师可以将大小不一、厚薄不同的贝壳作为幼儿美术作品的展台,让幼儿将自己的泥工作品展示其中,给幼儿童话般的感受。
再如,在农耕文化中,有晒粮食的筛子、簸箕等,也有稻草编织的垫子,教师只要将其裁剪成一定大小就可以作为幼儿美术作品的展台。
(二)组织滨海农耕文化主题美术展
教师可以组织滨海农耕文化主题绘画大赛等活动,鼓励幼儿积极进行个性化创作,并鼓励幼儿主动参与展览。一方面,美术展可以让幼儿拓宽眼界,学习更多的美术创作方法,提升美术素养;另一方面,幼儿的美术作品若被选上参展,将增强幼儿的自信心,促使幼儿用积极的态度参与到接下来的美术创作中。此外,教师可以帮助幼儿将美术作品向杂志社投稿,或者帮助幼儿将美术作品上传到网络平台,让家乡的滨海农耕文化被更多人所了解。
结语
总而言之,滨海文化与农耕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教师要利用滨海农耕文化对幼儿进行美的熏陶,鼓励幼儿用美术创作表达内心情感,抒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同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美好品德,让幼儿继承发扬独特的滨海农耕文化。
【参考文献】
[1]魏湘子.微型传统农具引入幼儿园大班集体科学活动的行动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8.
[2]徐简媚.废旧资源在幼儿园创意美术活动中的开发利用[J].教育观察,2021,10(24):69-71.
[3]林璐佳.巧用废旧材料 拓展幼儿美术教学[J].家长,2019(36):153,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