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奶仔猪传染性腹泻的诊断及防治

2023-04-16 21:38范毅
中国动物保健 2023年3期
关键词:病原消化道断奶

范毅

(山东省平邑县畜牧技术推广站 山东临沂 273300)

断奶仔猪传染性腹泻的防治原则是预防为主,治疗为辅。通过改善环境卫生、科学合理断奶、按时接种疫苗,以及提高生物安全措施等综合的防控措施可取得显著效果。本文通过对断奶仔猪消化道的生理特点、传染性腹泻的致病因子及其防治措施进行总结,以期为断奶仔猪腹泻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生产实践中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率,以提高生产效益。

1 断奶仔猪消化道生理特点

随着生猪养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母猪的生产性能在不断提升。在大多数养殖场,仔猪一般在21 日龄提前断奶,甚至更早,以仔猪提前断奶的方法进一步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已成为一种常见技术手段。但提前断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仔猪腹泻发生率上升。

仔猪断奶后消化道会出现明显变化。例如肠绒毛萎缩、隐窝增生、胃肠道pH 升高(消化道pH 直到断奶后第10 天才开始下降)、消化酶活性下降(通常在1 周后才恢复到断奶前水平)等生理变化。以上变化容易导致仔猪消化能力下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消化不充分,影响生长发育,导致仔猪对各种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下降,容易诱发很多腹泻性疾病[1]。断奶时的饮食转变和环境变化与仔猪肠道微生物群的改变有关,这是断奶后腹泻和肠道感染的重要因素。

哺乳期间仔猪小肠黏膜上的绒毛突起在营养吸收上起了关键作用,仔猪通过哺乳获得母乳中的免疫球蛋白IgA 以保护小肠绒毛突起。当断奶后,失去免疫球蛋白IgA 的保护,消化道病原可造成肠绒毛损伤,消化吸收能力下降,出现腹泻的临床症状。保育期仔猪极度缺乏免疫,主要依赖于母乳中的母源抗体来获得免疫保护,是新生仔猪抵抗疾病的关键。仔猪在断奶后7~14d,母源抗体将会急剧下降,直至消失,这是病原入侵的最佳时期,是断奶仔猪易发病的原因[2]。

2 断奶仔猪传染性腹泻致病因子

2.1 细菌性腹泻

仔猪消化道微生物平衡一旦被打破,便给细菌入侵创造了机会。仔猪消化道感染最为常见的病原包括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等[3]。不同年龄段的生猪均可能感染,但在断奶仔猪更为易发。

大肠杆菌属于肠杆菌科,是一种需氧或兼性厌氧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在大肠杆菌属中包括了胃肠道的部分正常杆菌和引起发病的致病性大肠杆菌。当仔猪免疫力下降,致病性大肠杆菌入侵则引起肠胃炎,从而导致腹泻。仔猪大肠杆菌病又可分为三种,包括仔猪黄痢、仔猪白痢和水肿病。仔猪大肠杆菌病发病与环境卫生以及饲养管理有关,具有传染性和季节性,通常在梅雨季节和寒冷潮湿环境更易暴发[4]。

仔猪沙门氏菌是仔猪副伤寒的病原,仔猪副伤寒多发于20~120 日龄的仔猪,发病率及死亡率均较高,感染后耐过的生猪多成为僵猪。仔猪感染后主要临床症状为败血症和坏死性肠炎[5]。

产气荚膜梭菌又称为魏氏梭菌,该细菌可产生多种外毒素和侵袭性酶类,引起仔猪的出血、坏死性肠炎,甚至死亡,各年龄段生猪均可感染,而断奶仔猪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生猪常见的肠道梭菌主要为A 型和C 型产气荚膜梭菌,是仔猪传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该细菌感染引起的仔猪腹泻称为仔猪红痢。

2.2 病毒性腹泻

常见导致断奶仔猪腹泻的病毒包括猪瘟病毒、冠状病毒、轮状病毒等。猪瘟病毒对生猪的传染性、致死率均较高[6]。

猪瘟是猪瘟病毒感染生猪导致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猪瘟最急性型突然发病后很快死亡,很难观察到临床症状,而急性和亚急性通常有发热,先便秘后腹泻的临床症状,排泄物带有恶臭味。

冠状病毒是导致仔猪发生传染性肠胃炎和流行性腹泻的重要病原,该病毒在环境中广泛存在。病毒性腹泻对所有年龄的生猪都具有易感性,但对断奶仔猪的影响最大,死亡率较高,通常表现为胃肠道症状,例如腹泻、呕吐、脱水等。

轮状病毒是一种人兽共患的传染性病毒,主要感染幼龄动物。仔猪感染该病毒后临床表现为腹泻、呕吐、脱水、消瘦、生长缓慢,严重的导致死亡。该病毒感染可导致仔猪免疫力下降,诱发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

2.3 寄生虫性腹泻

常见可引起断奶仔猪腹泻的寄生虫病包括猪球虫病、猪蛔虫病、猪鞭虫病、食道口线虫等[7]。寄生虫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在感染早期一般不出现临床症状,中期出现腹泻,后期表现为消瘦。

3 诊断

断奶仔猪的腹泻诊断可分为临床诊断和实验室诊断。仔猪传染性腹泻具有典型的临床特征,例如同圈仔猪或成群发病,主要表现为稀便、水样便或血便。可以从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等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实验室诊断方法包括传统的病原分离鉴定和快速的分子诊断技术。传统的病原分离鉴定在细菌性腹泻上的应用仍很广泛,例如细菌培养、生化检验等。而病毒性的腹泻多采用荧光定量PCR 进行核酸检测,荧光定量PCR 检测方法在细菌、病毒、寄生虫三个方法的检测也都有应用,但检测成本较高。寄生虫的实验室检测可通过显微镜对粪便中虫体或虫卵进行检查,寄生虫的虫卵可采取直接涂片检查,或用水洗沉淀法或饱和食盐漂浮法对粪便进行处理后镜检。

4 综合防治

4.1 预防

断奶仔猪传染性腹泻疾病的预防可从免疫接种、饲养管理、生物安全及环境卫生几个方面入手。按时接种疫苗,例如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或兔源),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断奶仔猪在接种猪瘟疫苗前可对母源抗体进行监测,在没有猪瘟流行的地区,断奶后无母源抗体的仔猪接种一次即可。有疫情威胁时可在21~30 日龄和65 日龄各接种1 次。猪传染性胃肠炎、猪流行性腹泻二联灭活疫苗除了用于妊娠母猪,使哺乳仔猪获得被动免疫,同时用于断奶仔猪主动免疫,一般主动免疫接种后2 周可产生免疫保护力。妊娠母猪于生产前3~4 周注射疫苗,其所生仔猪于断奶后1 周内注射疫苗可产生很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很大程度上与饲养管理有关,因为断奶的应激,加上刚断奶的仔猪消化系统未发育完善,消化道抵抗力较弱,易发生消化道感染并导致腹泻。日粮添加不合理还可导致消化不良性腹泻,从而继发细菌或病毒性腹泻。因此,加强饲养管理十分关键。断奶时要注意饲料少量勤添,料槽要勤清洗。可在饲料中加入益生菌,保证充足饮水,断奶前后的精心护理很关键,可大大降低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率。为提高仔猪的生产性能,很多养殖场会提高仔猪日粮蛋白质水平,但在断奶期间的仔猪适得其反,断奶仔猪消化器官发育未成熟,高蛋白日粮难以充分消化吸收,可能引起过敏反应,导致肠道黏膜形态和功能受损,诱发腹泻。因此,断奶仔猪的日粮应综合考虑。

生物安全水平和环境卫生是阻断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重要手段,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包括检疫、隔离、消毒等。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被大家所认可,全进全出模式可在不同批次的生猪之间,对圈舍进行彻底清理、消毒,并有一定的空栏期,这样可以减少猪场中病原微生物的暴露水平,很好打破传染性病原的传播和循环。实施严格的生物安全管控,可通过最大限度地减少与病原微生物的接触,尤其导致腹泻疾病的微生物,大大降低了断奶仔猪腹泻的发生率。

4.2 治疗

断奶仔猪传染性腹泻的治疗根据感染病原的不同,在治疗方案上有很大的差异。大多数细菌性腹泻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而病毒性腹泻通常没有特效药,寄生虫性腹泻通常在使用驱虫药后可恢复正常,严重的需要配合抗生素进行消炎。

氨苄西林、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均可用于大肠杆菌病的治疗,但因抗生素滥用普遍,细菌耐药性问题严重,选择敏感药物很关键,也可使用中成药,例如使用白头翁口服液。

发生寄生虫性腹泻可使用驱虫药进行治疗,例如使用5%盐酸左旋咪唑注射液可治疗由蛔虫、鞭虫引起的仔猪腹泻,按照0.15mL/kg·bw 的剂量进行注射;或使用阿苯达唑,10~20mg/kg·bw,混在饲料中喂服;或伊维菌素,0.3mg/kg·bw,皮下注射或口服;或多拉菌素,0.3mg/kg·bw,肌内注射。

病毒性的腹泻没有特效药,只能采取对症治疗以减轻临床症状,提高仔猪的免疫力为主要措施。

5 小结

断奶是生猪养殖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断奶前后的饲养管理、疾病预防等因素均影响仔猪的生长性能和腹泻疾病的发生。断奶仔猪消化系统发育不完善,仔猪断奶期间应对其细心照料,教会仔猪自主采食,锻炼其胃肠道功能,促进消化系统功能的恢复和完善。

肠道致病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是导致仔猪传染性腹泻的重要病原,其临床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可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症状做出初步诊断,但具体病原需要通过一些实验室检查方法进行确诊,例如病原分离鉴定、荧光定量PCR 核酸检测等。其防治方法主要通过疫苗接种预防、提高饲养管理水平和生物安全水平等综合的防控措施,在治疗方面,使用抗生素治疗细菌性腹泻仍是主要方法,但随着生猪养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抗菌药物滥用已成为普遍现象,耐药性肠道致病菌的耐药性和耐药菌种在不断上升,细菌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威胁动物及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寻找替代抗菌药物的产品,推行兽用抗菌药物减量化行动势在必行。■

猜你喜欢
病原消化道断奶
仔猪断奶后消瘦应采取哪些措施增肥
长丝鲈溃烂症病原分离鉴定和耐药性分析
驴常见消化道疾病的特点及治疗
提高仔猪断奶窝重的方法
仔猪断奶前阉割好处多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原流行病学调查
猪的消化道营养
高锌在断奶仔猪日粮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鹅病毒性传染病病原的采集和分离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