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群众性合唱的训练方法和艺术表现手法

2023-04-16 16:01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群众性合唱团声部

张 昊

(沈阳音乐学院 声乐教育系,沈阳 110000)

现阶段,群众性合唱活动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作为群众音乐艺术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有效丰富着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它不仅能培养广大群众的集体主义精神,反映出当前人们的精神风貌,还能促进群众综合素养的提升,对构建和谐社会环境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群众性合唱活动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等特点,与专业合唱活动相比,不需过多的合唱技巧以及严格的活动组织规定,因此更易于被群众接受和掌握。在群众性合唱表演期间,群众的歌声是表达作品的最直接工具,影响着艺术作品的表现效果。通常情况下,群众性合唱团队的人数较多,由于每个人的音色、音域各不相同,能够驾驭的变化范围极广,不管是强音还是弱音都能够在表演中表现出来。此外,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不同形式的编排都能为合唱表演带来不同的艺术情感,因此,重视群众性合唱的基础训练方式,关注对相应艺术表现手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群众性合唱的定义、特点

(一)定义

群众性合唱是指以群众为主体的合唱音乐艺术表演。群众性合唱不仅包含一般合唱艺术形式的特点,还包含群众性特点,即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历史文化背景。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著名合唱指挥家秋里就对我国的群众性合唱做出过总结: “我国合唱艺术具有广泛性、群众性特点,是从以往的歌咏运动中发展而来,包含我国光荣的历史传统,发挥着教育人民、团结群众、推动生产等重要作用。”[1]因此,对群众性合唱的定义并不能将其局限在艺术或娱乐范围,而是要从 “群众” 一词中深刻体会群众性合唱的政治属性,继而做到从整体大局观的角度看待群众性合唱。

(二)特点

1.临时性

通常情况下,各个部门、单位、机构会为某种活动而临时做出合唱表演的安排,因此,合唱集中训练带有临时性特点。尤其是短期合唱团基本只为某些赛事或活动而临时成立,活动结束后,合唱团也会随之解散。

2.广泛性

群众性合唱的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且参与性强,因此,具有极为广泛的群众基础。歌唱类的艺术形式本就受到群众欢迎,群众性合唱更是包含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的精神理念,受众群体极为广泛。

3.差异性

群众性合唱的参与者歌唱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专业的歌者也有非专业人员,甚至有从未接触过合唱的群众。并且由于每个人的发声状态、语言、节奏等音乐素养各不相同,所以,群众性合唱的艺术标准也有所不同。

二、群众性合唱作品选择

(一)依据合唱人员性别比例选择作品

群众性合唱活动的组织、管理人员,需要做到足够了解当前的合唱队伍,包括合唱队伍的各项基本信息,如每位合唱参与人员的歌唱能力、队伍中男女人数比例等。从专业角度上看,合唱队伍中男女人数的比例应保持在2:3 左右,这样能够更好地突出男女音色的差异,便于在训练期间掌握合唱声音的协调性。

实际上,群众性合唱是一种自发性活动,尤其是短期群众性合唱团体中的人员流动性较大,若是在社区中组建合唱队伍,往往会出现女性人数偏多的情况,这就意味着合唱队伍中的女声部人数要远高于男声部人数, “在选择作品时,就要优先考虑到拥有女声小组领唱的合唱音乐作品,以此协调其他声部的男女声音;若与之相反,男声部人数远多于女声部人数时,就要选择以男声为主唱的合唱音乐作品。并让女声部进行声部领唱,以此弥补合唱队伍男女人数不均衡的问题” 。[2]

(二)根据难度选择作品

群众性合唱队伍与专业性合唱队伍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最突出的就是群众性合唱队伍的专业素养与合唱能力较弱,难以做到每一位参与者都能实现对自身音量、力度、协调性等方面的控制。针对这一情况,选择合唱作品时,应着重选择一些和声简单、音域跨度较小的声乐作品。这样能够降低参与者的训练难度,从而提高基础训练的质量和效果。难度较小并且适合群众性合唱的作品有很多,如,《红河谷》《山楂树》等。

(三)依据演出场合选择作品

群众性合唱活动偶尔需要参加集体演出或是歌唱比赛等。如果是参加文艺汇演,在选择演唱作品时,就要尽量选取节奏欢快、气氛热烈的作品,并保障合唱作品被大家所熟知,如《大地飞歌》等。作品对观众来说比较熟悉,能够激发观众产生情感共鸣,以此增强演出效果;如果合唱队伍需要参加比赛,就需要结合合唱队员整体实际情况选择演唱作品,不能盲目地追求合唱难度,而选择难度、跨度更大的声乐作品。大型赛事的专业评委在点评群众性合唱时,并不单纯看合唱作品的难度,而是会考虑到合唱过程的整体效果和综合因素,特别是合唱团队对作品的诠释和表现。所以,参加这种类型的合唱比赛时,需要选择与合唱队伍能力、特点相匹配的作品,保障合唱人员能够驾驭这一类型的声乐作品。此外,还有一些群众性歌咏比赛主要是以烘托气氛为主,参加这一类比赛活动时,选取作品要能保证创造出 “气势” ,在演唱形式上,可以追求多样化,灵活地通过动作、伴舞等多种方式烘托合唱气氛,让合唱队伍的表演能够更加出彩,从而获取一些比赛优势,如,传统经典曲目《黄河大合唱》等。

(四)依据自身需求改编作品

部分合唱歌曲原本是单声部的演唱,但是在经过后期的改编和加工后,也可以成为很好的合唱作品,如,《南屏晚钟》等独唱歌曲在经过重新编曲之后,就获得了很好的合唱演出效果。结合演唱队员的兴趣爱好以及当前歌曲的普及程度,将一些独唱作品变为合唱曲目,能够有效吸引更多听众、观众,有利于提高合唱效果。还能拓展合唱曲目的范围,增加选曲的多样性,丰富合唱内容与形式。

三、群众性合唱的训练方法

进行群众性合唱训练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合唱参与者对发声方法的掌握,提高合唱参与者对自身声音力度、速度等方面的控制能力,一方面,加强合唱参与者器官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提高群众性合唱表演的效果与质量。基础发声训练需要从声区与力度两个方面入手,训练过程中,合唱参与者所使用的音域和力度要逐渐向外扩张,训练人员应以大多数合唱队员的发声状态作为基础,掌控好训练进度,以此保障合唱参与者能够合理利用自身器官发出更动听的声音。这也是训练人员需要了解每一位合唱参与者发声状态的重要因素。 “当合唱参与者足够了解自身发声状态后,能够自觉贴近其他参与者的声音,以此保障音乐律动的一致性,进而保证各声部之间得以和谐、均衡” 。[3]

(一)呼吸训练

在合唱过程中,使用正确的呼吸方法是合唱发声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呼吸的频率、节奏与歌唱时的音量、音质等方面有着极大关联,直接影响到吐字的清晰程度。群众性合唱队伍中的大多数参与者并未接受过专业的训练,因此,对呼吸练习的意识较浅,难以满足合唱对参与者的基本要求。因此,在开展呼吸训练的过程中,指导人员可采用 “闻花香” 的方式开展呼吸训练。首先,合唱参与者做到注意力集中,用鼻腔缓慢吸入空气,控制气体从上至下缓慢地进入腹部;其次,在此状态下用轻柔的 “嘶” 声,控制气体缓慢平和地吐出。合唱参与者要通过自身的听觉感受气流排出时是否平稳,指导人员则要观察合唱人员的胸部、腹部是否向外扩张,吐气时是否平稳。长时间采用这种呼吸训练方法,保障合唱参与者在训练时体会到深呼吸的感觉,就能有效加强合唱队员对自身声音的控制。如,演唱声乐作品《大地飞歌》之前,为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呼吸训练,指导人员可为合唱团成员创设相关情景,引导成员想象处于一片牡丹花海中的情景,再尝试 “闻花香” 。一方面,加强合唱团成员对歌曲背景、情感等方面的了解,另一方面,帮助合唱团成员结合演唱作品加强对呼吸训练技巧的掌握。

(二)共鸣训练

合唱训练中的共鸣训练意在促进合唱声音能够达到和谐统一,尽量避免多人合唱过程中出现个人声音尖锐、苍白等情况,这就要求合唱参与者借助混合发声,找到声音共鸣的位置和气息融合统一的方向。共鸣训练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即胸腔、口腔与头腔共鸣。通过对实际情况的了解,群众性合唱参与者在刚开始接触到合唱时,会拥有各自不同的歌唱特点和方法,并且很少会用到共鸣腔,所以开展这部分合唱训练时,可从口腔共鸣入手,训练合唱参与者对咽喉产生的共鸣声音控制,通过扩大口咽部的共鸣腔体,感受到口腔共鸣后,再向胸腔和口腔共鸣的方向延伸。练习胸腔共鸣的过程中,需要合唱参与者气息下沉,保证声音发出的位置集中在胸部。 “头腔共鸣则是促进音色、音质更加圆润的重要渠道,是改变力度的最好方法” 。[4]训练过程中可以采用半音向上的方法,或是借助 “噜” “哩” 等母音,通过轻声高位找到头腔共鸣的准确位置,再慢慢扩大音量。开展共鸣训练期间,合唱参与者要保证自身发声 “弱而不虚” “强而不炸” 。以胸腔共鸣为例,借助韵脚较强的短诗,如 “小柳树,满地栽,金花谢,银花开” 等引导合唱团成员找到胸腔共鸣的位置,进而使其掌握相关技巧。

(三)直声训练

直声训练能够让合唱过程中出现更加纯净的音质,突出合唱的共性,有利于合唱参与者在演唱期间,学会倾听其他声部的和声以及音色变化等。通常情况下,合唱参与者唱歌的频率各不相同,并会在一定程度上出现颤音、摇音等情况,若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势必会影响到合唱的质量和效果,降低合唱的协调性。针对这一情况,开展直声训练时,可使用 “妈” 这个母音进行训练,在保障队员声音统一的基础上,再加入歌曲训练正常的音波,以此形成和谐、流畅的合唱效果。发声训练具有极强的专业性和技巧性,因此,每次进行合唱基础训练时都需要根据演唱的歌曲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可以借助练声曲进行基础发声训练,将基础性的发声和演唱歌曲的难度、重点相结合,这样能够有效提高合唱发声训练的质量和效果。

(四)教唱训练

教唱训练主要是针对群众性合唱参与者中音乐基础较差的,结合合唱队员不认识乐谱,难以掌握好合唱的音准、节奏等实际情况进程。这些人员面对切分节奏、休止符等专业声乐理论知识时,无法做到灵活运用,这就需要训练人员在初步讲解歌曲演奏的过程中,对其进行教唱训练。如果在刚开始时,没能准确纠正合唱队员的发声习惯,就无法有效提升合唱成员的演唱能力。针对这一情况,在教唱歌曲时,需要依据选择曲目和合唱队伍人员结构,采用集体学唱和分声部 “隔离” 教唱等方式进行统一训练。如,合唱作品中的主旋律如果多在高声部,就需要先指导男低音部或者是女低音部,再教唱男高声部和女高声部,这样能够有效提高训练质量和效果。

除此之外,还要关注到声部合练环节,在之前分声部学唱的基础上,开展单独声部的演唱,如果每位队员都能保障音准、节奏的准确性,就可以将其合在一起进行练习。这时,部分队员可能会出现 “声部跑偏” 的现象。对此,训练人员要鼓励合唱队员排除各种外在干扰,再采用一些简单的合唱练声方式,加强合唱队员对节奏、音准等概念和技巧的理解。在各个声部开始进行融合的过程中,训练人员可结合歌唱曲目,将两个声部进行结合,当其能够处于稳定状态后,再逐步融入其他声部。这样不仅有利于增强队员歌唱的自信心,还能为后续合唱的艺术处理打好基础。

四、群众性合唱的艺术表现手法

(一)处理合唱速度

合唱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合唱曲目的情感表达。慢速能够很好地表现出沉重、悲伤等情绪;中速则表达出平稳、和谐等情绪;快速则多用于紧张、欢快等情绪的表达。为保障合唱表演整体效果的提升,合唱队员在演唱合唱曲目时,应优先做到速度的合理控制,指挥人员则要把控好合唱曲目的内容与内涵。除此之外,乐曲中的节奏、调性变化也会影响到演唱速度的变化,因此,合唱队员在演唱过程中,要注意演唱慢速乐曲曲目,不能 “为了慢而慢” ,否则就会带来演唱过程拖沓的感受; “演唱快速曲目时,也不能盲目追求速度,否则会影响到乐曲整体旋律的呈现” 。[5]这就要求训练人员和指挥人员重视对作品内涵的掌握,从作品内容入手,艺术性、创造性地处理演唱速度,以此保证作者思想情感的充分表达,使演唱作品能够与观众形成情感共鸣。

(二)合理掌控力度

合唱过程中对力度的处理,主要取决于作曲家的个人风格、乐曲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乐曲内容的长短以及整体结构。这就要求合唱曲目编排人员、训练人员能够从合唱作品整体布局的角度出发,着重表现出乐曲结构与每部分之间的变化,使其形成对比,体现出作品内容的逻辑和演唱的发展层次。无论是对于内容相对简短的小型合唱作品,还是大型舞台合唱作品,训练人员和合唱队伍成员都要对其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依据乐曲表现出的内容和情感变化等方面,合理安排声音强弱力度,从而做到突出高潮、铺陈有序的合唱效果。在此过程中,为防止出现机械化处理的情况,训练人员应将作品的艺术情感作为基调,正确处理力度强弱关系,避免乐曲作品在表现过程中出现矫揉造作的现象,导致合唱作品失真。

(三)准确控制音色

在充分展现合唱作品艺术效果的过程中,把握作品情感、形象以及艺术风格,是落实后续艺术处理工作的基础。如,《在希望的田野上》是一首反映改革开放为祖国带来新面貌的优秀作品,作者在创作乐曲过程中,采用更加明朗、热情的音调风格,表达出祖国各地到处充满生机和希望的景象。在表现这一作品的过程中,合唱队员的音色要具备穿透性强、热情而又明朗的特点,只有这样,才能在增加乐曲艺术表现力的同时,完美诠释合唱作品的内容与内涵,突出民族调式的风格。实际上,处理合唱作品的音色与演唱速度、演唱力度相似,都要从整体布局入手,深入分析乐曲演唱过程中的细微变化。音色变化最主要的作用是对作品情感的刻画,但也不能单纯追求音色导致声音失去质量。总而言之,声音需要为作品服务,让观众在聆听合唱作品时,能够深入体会到作品传递出的情感与形象,这也是群众性合唱艺术表现的重要目的。

(四)强化舞台表现

1.丰富舞台形式

近些年,我国专业合唱团进入到世界各地参与国际性的合唱大赛,观摩了很多国外合唱团,了解到很多相对成熟的合唱表演,通过充分学习借鉴,为强化舞台表现力,合唱过程中融入很多舞蹈动作,不仅合唱参与者的肢体动作更加丰富,面部表情也更加多样化,实现歌声与舞蹈动作充分结合,为观众带来极强的艺术震撼。因此,群众性合唱在进行舞台表演时,可以根据作品风格、合唱成员等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表演动作。合唱融入舞蹈动作能够增强合唱表演的爆发力和观赏性,提高舞台表现效果。

2.注重作品情感表达

在进行合唱演出时,合唱队成员要在短短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内,将合唱作品完整、直观地呈现在观众面前,不仅需要引导观众了解合唱作品的形象,还要力求做到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这就需要合唱队员能够掌握一定的演唱技巧提高舞台实践能力,在自身充分了解歌曲情感和内容的基础上,将这些情感透过歌声表达给观众,加强观众的情感体验。对此,可利用彩排、实地训练等机会,让合唱队员尽快适应全新的舞台环境。指挥人员要做到时刻镇定、清醒,手势清楚,用自身的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稳定队员,以此促进合唱队员演唱水平的充分发挥,进而获得更好的舞台效果。

3.考虑合唱队形编排

合唱团队的队形编排是群众性合唱在日常排练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其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观众的第一印象。对此,进行合唱队伍编排时,要考虑到:一是合唱队伍整体队形要呈现半圆形,这样的队形能够保障队员发出的声音相对集中;二是高音声部要位于指挥人员的右手边,这样能够帮助非专业的指挥人员发挥出自身右手优势;三是考虑到队形编排的艺术性,个子较高的成员需要站在前排,并处于中间位置;四是为保障每一位合唱队员都能将自己的注意力放到指挥身上,队员在站立的过程中, “需要以中心为轴线,各向左右方向偏转45度角,队员之间的肩部要相互有所叠加” 。[6]受到演出场地、合唱队员人数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群众性合唱队伍也可以依据实际情况站立成不同的队形。

综上所述,群众性合唱的训练方法需要考虑到合唱团成员的实际情况,采用呼吸训练、共鸣训练、直声训练、教唱训练等训练方式,为进一步提升群众性合唱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需从处理合唱速度、合理掌控力度、准确控制音色、强化舞台表现四个角度入手,一方面,能够提高合唱团成员演唱技能和水平,提高他们的专业合唱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增强群众性合唱的艺术效果,更好地将合唱作品呈现给观众。

猜你喜欢
群众性合唱团声部
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的数字化治理分析
梅花
——为混声四声部合唱而作
北京冬奥会背景下群众性冰雪运动的发展
小学中低段合唱中声部配合的有效教学
难忘的合唱团
合唱的音响效果之我见
“群众性养护”体系护路潇湘
合唱团的那些事儿
毛茸茸合唱团
航空工业昌飞兴起群众性太极健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