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郁论治肺结节*

2023-04-16 09:44刘亚倩冯淬灵姚小芹孟玉凤
中医学报 2023年3期
关键词:肺络有形气机

刘亚倩,冯淬灵,姚小芹,孟玉凤

1.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007; 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 3.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北京 102206

肺结节(pulmonary nodule,PN)指影像学表现为直径≤3 cm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不伴有肺不张、肺门淋巴结肿大和胸腔积液的肺部阴影,可呈孤立性或多发性[1]。据统计,大约50%接受肺癌CT筛查的患者发现有肺结节,大约95%的肺结节为良性,少数为早期肺癌[2],部分结节为癌前状态。国内外指南推荐,根据结节大小及恶性风险进行CT跟踪随访或手术切除,但在具体的临床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3]。长期随访及肺结节性质的不确定性,结节有癌变的可能性,术后不可忽视的咳嗽、疼痛、气胸、出血等并发症,以及术后结节复发等常使肺结节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紧张、恐惧等情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4-6]。中医学对肺结节的研究发现,中医药在截断甚至逆转肺结节发展态势、提高肺结节术后症状管理率、降低肺结节或肺癌发病率等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优势[7-8]。

中医学无肺结节病名,根据表现和特征,可将其归属于中医“肺积”“积聚”“癥瘕”等范畴。目前多数学者认为其病性属虚实夹杂,标在邪聚、本于正伤,内外相引,动态演变而成,致病因素涉及气、火、寒、痰、湿、瘀、虚、毒等[9]。《丹溪心法》云:“一有拂郁,诸病生焉”。笔者认为,肺结节因郁而生,气、血、痰、热(火)、寒、毒、虚郁为之因,痰浊瘀血痹阻肺络,肺络郁滞不通,形成癥瘕、积结为之果。临床所见肺结节患者多见郁证征象。可见,因郁致结,因结致郁,郁在肺结节病程中至关重要,治疗当重视“郁”的存在,以解郁通络为法,通养结合。

1 郁之源流及内涵

《说文解字》释:“鬱,木丛生者”,具茂盛之义。清代文字训诂学家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补充到“鬱,积也”,延伸出郁积、阻滞、不通等字义。医用“郁”首见于《黄帝内经》,作为运气用词,代指因运气异常导致的人体被抑制、郁而不发、郁结不散的状态[10]。后世医家对“郁”之含义逐渐扩充,提出了“郁”在中医学的病因和病机学内涵,并把“郁”独立为单一病种进行系统的辨证论治。“郁”作为病因,多与致病因素共称,如朱丹溪首创“六郁”学说,认为郁为疾病之因,气、血、痰、火、湿、食为致机体郁滞不通状态形成的致病因素。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总结了“风木郁之病”“暑火郁之病”“湿土郁之病”等证候,认为风木、暑火、湿土等为致“郁”形成的外来之邪。“郁”作为病因学的概念较为广泛,广义之郁涵盖了外感六淫、内生五邪和七情等一切导致人体气血不和的病理因素。“郁”作为病机,为抑郁不得发,不通之义,如张子和提出五积之病的病机为“抑郁不伸而受其邪也”。“郁”作为独立的病证,有“郁病”“郁证”之称,如张景岳将“郁证”自成一篇,提出情志致病的怒郁、思郁、忧郁三证、外感六淫及内伤五邪诸郁的治则治法。

“郁”的内涵不断丰富,皆不离其本义“抑郁不得发”“阻滞不通”。因此,郁既为病因,亦为病机,在积证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痰瘀形成之郁结则为积。《素问·举痛论》中载:“百病皆生于气”,在导致郁结的诸多因素中以气郁为先导,无形之气郁可成就有形之郁结,表现为抑郁不舒、气血不畅,甚则痹阻不通的疾病状态。从病性来讲,实可致郁,虚亦可致郁。

2 “郁”与肺结节

2.1 因郁致结肺结节在影像上呈现结块样表现,与“积聚”“结块”“瘤”等具有同源性。气血津液运行郁滞形成肺结节,“郁”为肺结节的基本病机;致病因素涉及气、寒、热(火)、痰、瘀、虚、毒等。其中以气机郁滞为先导,或外感六淫、环境毒邪、情绪郁结致气机郁滞;或正气亏虚,无力鼓动,致气郁不行。气机不畅,不能运血行津,津血不循常道而成实邪,郁积于肺络而成肺结节。

2.1.1 结起于无形之气,气机郁滞而生实邪《素问·六微旨大论》云:“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气的升降出入正常是生命活动的基础,五脏气机升降相因,构成斡旋,循环不已。脾胃同居中州,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气升则肝肾亦升而水木不郁,胃气降则心肺亦降而金火不滞。肝肺为气机升降之道路,肝从左升,肺从右降,二者共司全身气机,左右升降相因,气机方能舒畅。心肾为气机升降之根本,心火降则肾水不寒,肾水升则心火不亢,心肾相交,水火既济。气血津液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黄帝内经》载:“气者,生之本”。血液和津液皆赖于五脏气机升降出入的推动方能正常循行,濡养四肢百骸。“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生”,气失鼓荡,津血停滞则成结块。张景岳在《类经》中亦载:“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生”,故“百病皆生于气”,又“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肺为主气之官,亦是气郁为害的靶器官,气行郁滞为为肺结节发生的起点和重要病理机制。

外感六淫或雾霾等环境毒邪犯肺、情绪郁结、脏腑功能虚弱均可影响气之升降出入,致无形之气郁滞肺气,肺气郁滞则津凝成痰,血留成瘀,痰瘀等有形实邪由此而生。《古今医统大全》中述:“思则气结,久成积也”。气血凝结不散为积,积于肺则为肺结节,然五志皆能令气机郁结,非独思虑也。《儒门事亲》云:“积之成也,或因暴怒、悲、思、恐之”,提示各种负面情绪日久不解皆可成积。究其根源,多因五志对应五脏,五志过极皆可致其相应脏腑气机郁滞,五行生克制化失司,气的升降出入异常,血液和津液不复正化,而生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进而增加肺气郁滞程度。

五志皆有其所属脏腑,但皆在心神指导下完成。《医门法律》曰:“忧动于心则肺应,思动于心则脾应,怒动于心则肝应……此所以五志惟心所使也”。心主藏神,主宰所有的思维意识活动,凡五志之郁皆应责之于心。心肺同居胸中,分主血气,气血相依,心神不安,肺气膹郁,不能行血,血积胸中,郁而成结。肝藏血,心行之,怒则气行上逆,肝气滞则心气乏,心血不行,是以成瘀;肝左升,肺右降,木火刑金,肺气不利,津血不行,遂生痰浊、瘀血。忧思困脾致中焦气机郁滞,或木不疏土,脾失健运,津液内停亦为痰饮等有形实邪。肺在志为忧,七情之中悲、忧两志同为肺所主,故肺多为情志内伤的靶点所在。肺气膹郁,气不周流,津行迟滞,血运不及,津液涩渗,凝血蕴里,郁而不散成结。肾藏精与志,在志为恐,恐则气下伤肾,精气不足则志气衰,心肾不交,神无所主,不能御气,亦致痰瘀之变。故心御神,肾藏志,脾肺为之辅,肝以疏泄之,共同调节情志之变化。情志之变致五脏气机升降逆乱,气郁而不畅而成痰瘀,痰瘀等有形实邪郁积于肺,则为肺结节。

2.1.2 结成于有形之络,邪实郁滞而成结节肺为多气多血之脏,其间络脉密布。肺络为气、血、津聚集之处,肺气络以行气津,肺血络以行营血,是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通调水道的通路和载体。其形细小幽微,形态迂曲,逐层细化,易为邪气阻滞。肺络气畅,通调水道,助心行血则无痰瘀等实邪产生。气郁为诸邪郁滞之先导,然气无形不能成结,成结者必有形之实邪也。有形实邪阻于肺络,肺络郁滞不通,发为郁结,即为肺结节。故肺络为肺结节病变之部位,实邪郁积阻于肺络为肺结节的主要病理改变。

《医林改错》载:“结块者必有形之血也”。郁积于肺络的有形实邪必为有形之津、血变化而成。热炼津则为痰,灼血则成瘀;寒性凝滞,津凝则成痰,血聚则成瘀,痰浊寒化可为湿为饮,寒与热为痰瘀形成和转化的重要病理因素。痰瘀同源,皆为津血不归正化所生,可以互化,如“血不利则为水”“津液稠黏,为痰为饮,积久渗入脉中,血为之浊”。痰瘀互为因果而恶化,故肺络郁积的有形实邪以痰浊、瘀血为主。痰瘀等有形实邪郁积,阻于肺络,肺络郁滞不通,久而成积,即为结节。肺结节性质以良性为主,若肺络痰瘀等有形实邪与外来或内生之毒相合,则结节易转化为癌瘤,进而荼毒五脏。现代医家对肺结节的证候证素进行研究,得出了相似的结论。张彦学[11]研究发现,肺结节的证候以痰证、痰瘀证、瘀证为主,总占比高达86.4%,且肺结节辨证属痰证及痰瘀证恶变的可能性分别是其他证的1.319倍和1.146倍。林圣乐[12]在对肺结节患者病理因素调查中亦发现,痰瘀内结证与肺结节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综上,肺结节的致病因素可涉及气、寒、热(火)、痰、湿、饮、瘀、毒等,最终以痰瘀为有形实邪郁滞于肺络之主要表现。

2.1.3 结变于正气之虚,因虚而生郁致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正气虚是肺结节发生、进展和恶化的基础。实可致郁,虚亦可致郁。正气亏虚,无力鼓动津血运行,气虚不运而生痰瘀等有形实邪,郁滞肺络亦成肺结节,甚则邪气郁滞益实,正气损耗益虚,肺络郁结益甚,与外来雾霾毒邪或内生之毒相合,肺络郁积之结即可化为癌瘤。

张元素在《活法机要》中提到:“壮人无积,虚人则有之。脾胃怯弱,气血两衰,四时有感,皆能成积”。张景岳亦曰:“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临床研究发现,肺结节多集中于中老年人群,恶性结节概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恶性结节的易感体质为阳虚质和气虚质,病理因素除气郁和实邪阻滞外,还与正虚密切相关[13]。先天不足、劳累过度或久病正气亏虚,外感六淫、雾霾及烟雾等毒邪径直从呼吸道而入,肺络气虚,无力祛邪外出,邪气则伏于肺络,郁遏气血津液运行,肺气络郁则无形之聚成,肺血络郁则有形之癥积生,久则成为顽积。阳虚气化无力、气虚无力鼓动,肺络充盈不足,皆可致气血津液运行缓慢,渐而成痰、成饮、成瘀,最终多种病理因素导致气机郁滞,逐渐郁积,郁而为结,阻于肺络,即为肺结节。正如朱丹溪所言:“痰夹瘀血,遂为窠嚢”,日增一日,治之甚难。

2.2 因结致郁张景岳首提“因病致郁”理论。《证治汇补》中亦言“有病久而生郁者”,是指疾病产生后,因失治、误治或久治不愈等导致的随病继发的一种“气之升降开合枢机不利”的郁证病理状态[14]。疾病产生后,经络气血“结聚不得发越”,气机郁遏阻滞,致诸气拂郁之变由此而生,气血、脏腑、经络、表里皆可为郁所害,加重原发疾病或复生新疾。《灵枢·刺节真邪》曰:“有所结,气归之,津液留之,邪气中之,凝结日以易甚,连以聚居,为昔瘤”,此之谓也。因结致郁之“郁”包括情绪郁结、气血津液郁滞、痰瘀郁结成积(等同于“癥积”)三层含义。

肺结节因郁而得者,起于无形之气郁,气郁而内生实邪,实邪郁滞而生郁结,有形之郁结在于肺即肺结节。肺结节形成后,结节所在之肺络郁滞不通,肺气膹郁,津血运行不畅,复生痰瘀实邪,又可流于身体其他部位,而生新的郁滞,继发多种结节,如面部黄褐斑、皮下结节、多发肺小结节等。气滞血瘀痰浊郁滞,不通则不荣,头面失养则面色暗沉;脏腑失养,功能虚损则气虚由此而生;气损及阳则阳虚生内寒;气虚不能行血,瘀血不去,新血不生则血虚内生。气有余便是火,气郁日久则化火伤阴;积阴之下必有伏阳,阳气不足以化解痰饮瘀血等阴邪之物,久而亦必化火伤阴,致阴虚痰瘀之证候。由此可见,肺结节可进一步导致气机郁滞、实邪内郁、正虚痰瘀内结等一系列郁滞证候。

肺结节患者多伴有情绪郁结。因肺结节病程长,随访周期虽视结节形态而长久不同,但均长达几年甚至更长时间。患者常具有严重的思想负担,如忧思结节良恶之性质、恐惧结节之恶变、因结节恶变及复发之悲伤等,长期情志过激,又易生痰瘀等实邪郁滞,因郁而又易并发他疾。临床所见肺结节患者少有单独局限于肺部者,多为身体多处结节并发。肝主疏泄,与肺相合,条畅全身气机,且肝经之行抵小腹,上贯膈,布胁肋、行于喉咙之后,支者别贯胸膈后,上注于肺,与肺经相连。肺气郁,肝疏不及,肝经循行亦多发结节,如合并甲状腺结节、子宫肌瘤、乳腺结节等。情绪郁积,不能及时疏泄,往往还会导致患者依从性降低,影响治疗效果,形成“郁-病-郁-病进”的恶性循环。

3 从郁从通论治

通则不病,病则不通。肺结节以邪气郁结,肺络不通为病理表现,故而导师提出解郁通络的基本治则,结合邪气之浅深、正气之盛衰以行解郁安神、解毒散结、化郁通络、调和五脏之形气等攻补兼施的治疗之法。

3.1 调神-解郁安神,安和五脏之气中医素有“形神一体观”的整体观念体系。《素问·上古天真论》言:“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可见,防病治病之本在于内守神气。《素问·奇病论》曰:“病胁下满……病名曰积……不可灸刺,积为导引服药,药不能独治也”。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亦提出:“盖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神至气则至,气血精神的调摄引导方能正常循于脉中。肺结节因郁而得,又往往兼有郁证征象。“肺有小结节,心有千千结”,治当以调神为先,神调则气顺,加以疏导之药则心结可解。

临证应注意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如《灵枢·师传》云:“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两便,开之以其苦”。具体表现为与患者建立互相信任的医患关系,进而针对患者的肺结节形态及危害性循循善诱,进行心理疏导,打开心结,提供合理可行的治疗和随访方案,减轻甚至消除患者的紧张焦虑情绪,使患者保持乐观的心态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如此怡情易性则在心理上对患者起到一定程度的治疗作用,精神调畅则全身气机通达,易于为补益和散结药物所作用,使药效达到最大化,以缩小结节或防止结节进展和复发。此即《东医宝鉴》所言:“欲治其疾,先治其心,必正其心,乃资其息”。其次,应用解郁安神、疏调气机药物以神气同调,安和五脏之气,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3.1.1 调养心神,交通心肾心藏神,肾藏志,心肾不交则神志失常。《医钞类编》言:“养心则神凝,神凝则气聚,气聚则则神全”。神为寐之主,神不安则不寐。临床发现,肺结节患者大多因心肾不交导致睡眠障碍。临床见心阴不足,心火亢盛者,予朱砂安神丸滋阴降火,重镇安神;兼肾阴亏者,予黄连阿胶汤,或予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滋阴清热;心阳不足,不能下潜温煦肾水者,予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温阳收摄心神;阴血不足,神志不安者,予天王补心丹养心安神。眠安则神能得以滋养,神安则能统御气血津液正常运行。

3.1.2 疏肝解郁,调和肝肺肝藏血以养魂,主司情志,肺主气以养魄,主司感觉和运动功能。肝左升,肺右降,左右升降相因则全身气机舒展,津血运行通畅,神不被邪气侵扰。一旦肝肺失和,情志不畅,气血郁滞,魂魄不宁,肺络不通,则结节易生。肝郁气滞,扰乎于肺者,予四逆散、柴胡疏肝散合旋覆花汤等疏肝解郁,理气降逆以条畅枢机;疏肝不效者,加以柔肝之药,如当归、白芍、柏子仁、牛膝等;兼有热者,加天冬、生地黄;兼有寒者,加肉桂、肉苁蓉、吴茱萸等;肝火亢盛,上逆犯肺者,予泻白散合黛蛤散等泻肝清肺,或予化肝煎清热化痰,理气活血散结;清肝不应者,为火灼伤阴,予清金制木之法,加沙参、麦冬、石斛、枇杷叶、石决明等;因焦虑而失眠、多梦者,在疏肝基础上可加用合欢花、夜交藤、郁金、酸枣仁等解郁安神。

3.1.3 升脾降胃,斡旋中焦《灵枢·平人绝谷》曰:“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神产生的基础是水谷精气,甚至有学者将其称为人的“第二大脑”。胃不和则卧不安,五脏六腑皆依赖于脾胃化生水谷精气的滋养。从气机升降而言,脾胃中气为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枢,脾气升则水土不郁,胃气降则金水不滞,因此斡旋中焦气机,调和脾胃枢机可以安和五脏之气。湿热阻于中焦,痞结不适者,予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开痞散结;痰热扰神者,予黄连温胆汤加石菖蒲、郁金清热化痰,醒神开窍;夹杂食积,脾胃气滞者,予平胃散、保和丸等消积导滞。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陈皮、枳壳、枳实、木香、厚朴、大腹皮、乌药、砂仁等行气健脾和胃之品亦可用之。

3.2 祛邪-化郁通络,解毒散结《吴医汇讲》曰:“郁证之起,必有所因,当求所因而治之,则郁自解,郁者自解,则达自在其中矣”。肺结节以郁为病机核心,治疗上当分清郁从何起,审因论治。肺结节属于肺络病,肺络细小幽微,易郁易滞,结节一旦形成,肺络必定窒碍不畅,当以通络之品、散结之药深达肺络以求药效最大化,故而当化郁结与通肺络并行。

3.2.1 化痰散结,活血祛瘀有形之郁结因于痰者,根据痰之性质选择化痰之法。寒痰者,可选用茯苓、干姜、细辛、半夏等;热痰者,可选用浙贝母、瓜蒌、桑白皮、枇杷叶等;湿痰者,可选用苍术、厚朴、陈皮、薏苡仁、杏仁、枳壳等;顽痰者,可选用昆布、海藻、海浮石、蛤壳、夏枯草、玄参、牡蛎、皂角刺等软坚散结之品。因于瘀者,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等。三棱、莪术兼具散血气凝滞、消饮食积滞之功;瘀血坚积重者,可仿张锡纯之用法,加入党参、黄芪等补药之类;体虚者,三棱、莪术易为生鸡内金。

3.2.2 辛润通络,宣畅肺气结合叶天士“大凡络虚,通补最宜”及辛润通络理论,方中可选用旋覆花、鸡血藤、桃仁、橘络、当归须等宣畅肺络之品;或根据病者虚之所在,选用党参、茯苓、鹿角片、当归、阿胶、枸杞子、沙参、麦冬等寓通于补之品。肺结节经由日积月累之郁结而成,草木之品通络逊于飞升走降之虫类药,尚需虫蚁搜剔之品以松动病根,可选用僵蚕、水蛭、地龙、全蝎、鳖甲、土鳖虫等。

3.2.3 清热散结,抗癌解毒结节兼有热郁征象者,可选用连翘、黄芩、玄参、夏枯草等清热散结;若结节恶变,癌毒已成,可加入白花蛇舌草、山慈菇、半边莲、半枝莲、猫爪草等清热解毒之品;本身阳气偏虚者,可在此基础上加入温阳之品,或选用露蜂房等温阳抗癌之品。

3.3 补虚-寓补于通,调补五脏之形“阳化气,阴成形”。郑钦安在《医法圆通》中亦提及:“人生立命全在坎中一阳,万病皆损于一元阳气”。阳气主散、主动、主化,阳气馁弱,无力布散,津血亦不能化为精气以濡养五脏,遂成为痰瘀湿毒等阴邪,聚集过多,郁结于肺络即为肺结节。《类证治裁》言:“神生于气,气生于精,精化气,气化神”,神有赖于精气的滋养,因此扶阳固正为治本之法。

脾胃为后天之本,又为生痰之源,脾胃强健则无生痰之源,五脏可得滋养,肺结节扩张之势可缓。药物由脾胃而入,有赖于脾胃转输以发挥药效,且治疗肺结节的药物多为消导之品,对脾胃有一定刺激作用。因此,在解郁散结基础上,当注意健脾强胃,以顾护脾胃为基本用药原则,如于药物中加入党参、白术、茯苓、山药、芡实、薏苡仁等健脾护胃之品。

根据患者所属体质类型的不同,扶阳固正之法略有差异。阳虚质者,可加入附子、干姜、肉桂等,甚至可加入补肾助阳之品,如巴戟天、淫羊藿、鹿角片等,可选用阳和汤加减温阳化气,以复气化之源。气虚质者,可加入参类、黄芪、仙鹤草、白术、灵芝等,可选用补中益气汤、六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补益肺气,以复气化之动力。阴虚质者,可加入生地黄、南沙参、麦冬、天冬、黄精、玄参等,可选用沙参麦冬汤加减滋阴润肺,以抑阴结之势。另外,虽有以阴虚为主的患者,方中亦不可加入大队滋阴之品,以防甘寒碍胃,可加入少量甘温之品如党参、黄芪、白术、陈皮等,或加入辛香醒脾之品,如白蔻仁、砂仁、木香等,阴中求阳,以复气化之力。正如《伤寒质难》中“阳气者,抗力之枢纽也……得阳者生,失阳者死”。时时顾护阳气,以复阳气气化之功能,益阳以消阴翳。

4 结语

外感六淫、内伤七情、正气虚馁皆可致郁。肺结节因郁而得,郁为肺结节的核心病机。气郁为肺结节的先导,痰瘀等有形实邪相互胶结,抑郁不得发,阻于肺络而成结节形态;郁结不解,肺络不通为肺结节病机之关键,肺络久郁则脏腑虚损,病性多属虚实夹杂。患者罹患肺结节后,多伴有气血功能失调以及相应的精神心理和躯体不适,前者为气血郁结之状态,后者类似郁证表现。郁能致结,结节亦能致郁,神志之郁贯穿疾病全程,治疗上当以调神为先,安和五脏之形气,根据实邪郁滞类型给予化郁通络、解毒散结之法以治之。

猜你喜欢
肺络有形气机
从“有形覆盖”迈向“有效覆盖” 不断提升基层党的建设质量
基于络病理论探析通络药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从气机升降失调探讨阿尔茨海默病的发病机制
基于“气机升降”理论探讨思虑过度所致失眠症
未定义
《金匮要略》气机升降出入失常研究现状
“肺络微型癥瘕”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血管重构的相关性
精致概念,化“无形”为“有形”
应用清宣止咳除痹汤治疗间质性肺疾病(脾经伏火,肺络痹阻症)60例临床观察
论中医气机升降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