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万旗,张淼,许前磊,刘志斌,刘亚楠,王娟,马素娜,郭会军
1.河南中医药大学,河南 郑州 450046; 2.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3.河南省病毒性疾病中医药防治重点实验室,河南 郑州 450008
随着艾滋病的有效预防、诊断和治疗,该病已成为一种可管理的慢性健康疾病[1]。而在艾滋病患者长期带毒生存过程中,失眠较为常见,发生率高达为70%[2],远高于全球失眠平均水平的27%[3]与我国失眠率的31.2%[4]。同时,失眠在艾滋病患者中较早出现[5-6],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加重[7],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存质量[8]。目前,尚未发现有文献对艾滋病相关失眠进行系统梳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探讨,为系统研究奠定基础。
1.1 艾滋病相关失眠的现代医学病因与发病机制失眠病因众多,发病机制复杂,涉及到的病因有生理-心理因素、遗传因素、机体素质、环境条件、社会人际关系、精神刺激、躯体疾病、精神疾病、药物不良反应等十余种[9],发病机制有过度觉醒假说、3P假说、睡眠觉醒机制等多种失眠觉醒状态失衡假说[10]。关于艾滋病相关失眠的病因,目前研究文献认为主要涉及疾病、药物与心理3个方面因素。随着艾滋病患者病情进展,HIV会损伤患者神经系统,从而出现失眠症状[11]。长期服用某些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ighly active antiroviral therapy,HAART)药物也会引起失眠,如作为HAART最常用一线药物依非韦伦,有53%的使用者会发生失眠、噩梦等睡眠障碍,并长期存在,常导致患者停药[12]。此外,患者在确诊HIV感染后,由于社会污名化与无法彻底治愈而带来惊恐惧怕、悲观无助、思虑过度等心理功能障碍[13],也是艾滋病相关失眠的主要病因之一。
1.2 中医对艾滋病相关失眠病因病机的认识外感、内伤、饮食、久病等[14],均可使脏腑失调,产生虚、火、痰、瘀,致心神失养或心神被扰,而致失眠[15]。对于艾滋病相关失眠的病因病机,中医学者进行了探索。王雪冰[16]认为,艾滋病患者思虑忧郁伤及心脾,心神失养而致虚烦不眠。胡艳萍等[17]则认为,痰是艾滋病相关失眠最主要的致病因素。脾胃本虚,叠加使用损伤脾胃的HARRT药物,致脾胃不运水液,生痰上蒙清窍以致不寐。刘石磊等[18]则认为,由于HARRT“药毒”影响脏腑功能,致艾滋病患者阴阳失和,阴伤化热,再兼气机不利而致郁热上扰清窍而致失眠。陈欣等[13]则认为,艾滋病相关失眠是在情志不畅、饮食失调、药石所伤或久病体虚等诸多因素作用下,导致心神受扰或心神失养所致,初期多肝气郁滞,中后期多心脾两虚或肝肾阴虚。陈秀敏等[19]从心藏神的五脏病原论、正邪斗争与阴阳消长、卫气运行等多个角度阐释失眠,认为艾滋病相关失眠发病因素复杂。患者不同系统伴随疾病的出现与精神心理压力的加大,也是患者失眠的原因之一。
2.1 西医诊断在艾滋病相关失眠的西医诊断中,研究者将本病作为艾滋病与失眠两个独立病种的共病状态来对待。患者满足艾滋病与失眠各自的诊断标准后,便认定为是艾滋病相关失眠。对于艾滋病的诊断,依据《艾滋病诊疗指南(2011版)》[20]《艾滋病诊疗指南(2018版)》[21-22]或《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23],结合流行病学史(包括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等进行综合分析,慎重做出诊断。其中,把HIV抗体和病原学检测作为确诊HIV感染的依据[24-25],把CD4+T淋巴细胞检测和临床表现作为疾病分期诊断的主要依据[23]。对于失眠的诊断,研究者多参照美国《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DSM-IV)》中原发性失眠症患者的诊断标准[20];也有以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26]中失眠症的诊断标准为准;还有仅仅以患者自诉有“失眠”症状来作为诊断标准,即有入睡困难、睡眠表浅、频繁觉醒、早醒、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至少任何一种情形者便认定为失眠[19,24-25,27]。
2.2 中医诊断中医诊断艾滋病相关失眠,亦立足于艾滋病与失眠的共病。艾滋病主症繁多,病程发展中临床表现不一;又属当代新发疾病,古代没有相关文献记载,没有被广泛认可的中医病名。因此,在中医诊断标准方面,尚无从中医角度诊断艾滋病的标准,采用西医诊断的标准。而失眠则不同,该病的命名即是以失眠这一主症来确定的,有“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等中医病名的明确对应。因此在失眠的诊断标准中,有专门的中医诊断标准。胡艳萍等[17]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不寐”的诊断标准来确定,以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严重者彻夜不眠为标准。吉婧等[28]认为以符合《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29]失眠症的定义和标准来确定。吴波等[30]则以患者入夜难眠、入睡易醒、醒后难眠等症状来诊断。张丽[20]则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认为有下面失眠的典型症状为标准:入睡困难,时常觉醒,睡而不稳或醒后不能再睡;晨醒过早;夜不能入睡,白天昏沉欲睡;睡眠不足5 h。
3.1 西药治疗关于艾滋病相关失眠的西药治疗,将失眠作为艾滋病的共病状态来对待,在避开具有失眠不良反应的艾滋病联合用药方案的基础上,完全参照失眠的治疗方式来实施。首选短效或者中效非苯二氮卓类药物或选褪黑素受体激动剂,对入睡困难的患者效果较好;其次选用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最后选更适宜顽固性失眠或焦虑患者的、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剂[31]。药物治疗最适用于急性失眠(<3个月),需小剂量、间断给药,睡眠明显改善后,逐渐减量。西药治疗起效快,但存在嗜睡、共济失调、头痛等一些不良反应。长时间使用会使患者对药物依赖,突然停药可致焦虑、激惹和躁动戒断症状等各种不良反应[32],并产生耐药性。许多患者困扰于西药不良反应与药物依赖,心理上有所抵触。
3.2 中医辨证治疗中医药治疗失眠,理论体系完善,疗效确切,且不存在西医的不良反应、耐药性与药物依赖性,临床运用优势明显。近20年来,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逐渐规范统一,多将失眠分为肝火扰心、痰热扰心、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胆气虚[33]进行辨证治疗。艾滋病研究者借鉴失眠的辨证治疗经验,对于艾滋病相关失眠的辨证分型与治疗也进行了探索。陈欣等[13]根据课题组的临床观察与研究,立足该病症的临床表现、发病阶段与病因,将该病分为肝气郁滞、心神扰动型,脾胃虚弱、心神失养型,脾肾阴虚、心肾不交型,对艾滋病相关失眠的辨证分型进行了相对较为系统的论述。胡艳萍等[17]运用温胆安寐汤治疗艾滋病HAART所致的痰湿中阻型失眠症,有效率91.49%,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和临床症状,疗效确切、稳定、安全,无不良反应。吉婧等[28]对接受含依非韦伦抗病毒方案、辨证分型为心血亏虚型的艾滋病相关失眠患者,运用枣仁安神胶囊进行8周的治疗,有效率80.9%,不良反应少。刘石磊等[18]运用清和颗粒治疗艾滋病HAART致失眠郁热内扰证,治疗3个疗程后,有效率为92.5%,睡眠质量与生活质量均显著改善。
3.3 耳穴治疗耳穴方法治疗失眠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小、操作简便,患者易于接受、无痛无创、无职业暴露危险。张敏等[34]、陈秀敏等[19]运用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失眠,主穴包括心、交感、神门、皮质下、内分泌,配穴包括肝、胆、脾、胃、肾、颞、额、枕。临证配穴加减治疗,入睡时间明显缩短,睡眠持续时间明显增加,睡眠效率大幅提高,不仅可以改善艾滋病相关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还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张丽[20]在研究艾滋病相关失眠症中,所取主穴、配穴加减思路均与上述两位研究者一致,而更重视辨证治疗,根据《中药新药治疗失眠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失眠症分为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心脾两虚、心肾不交等证型,也取得较好的效果。陈璐[35]用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压神门、交感、枕、肝、心、肾等穴位,有效率 86.4%。李璇等[36]使用王不留行籽进行耳穴贴压治疗老年艾滋病患者失眠状态,主穴选择神门、交感、枕、心;配穴根据辨证选择肝、胆、脾、胃、肾,治愈及好转率为92.65%,从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日间功能障碍多个方面改善老年艾滋病相关失眠状态。有研究认为,耳穴贴压可以通过调整自主神经,对心血管、呼吸神经系统以及胃肠活动等产生良好的调节作用,从而不同程度地改善患者易疲劳、内分泌失调、神经衰弱、胃肠道功能紊乱等症状[33]。
3.4 其他疗法中医针灸、推拿等治疗艾滋病相关失眠,未发现有相关报道。但有研究者探讨了中医情志疗法在艾滋病相关失眠中的作用。张丽[20]将艾滋病相关失眠患者随机分为中医情志联合耳穴贴压、单纯耳穴贴压及空白对照组进行研究,发现中医情志联合耳穴贴压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纯耳穴组,说明调节情志对艾滋病相关失眠有作用。现代医学也证实,通过开展睡眠卫生教育、放松训练、催眠疗法等认知-行为疗法[37],改变其不良认知,减少负面情绪,对治疗失眠有积极意义。
艾滋病相关失眠,是在罹患艾滋病的基础上,合并以失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共病状态,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这种合病状态的提出,本身就是对艾滋病认识的深化与艾滋病相关疾病治疗的细化,是更精准地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必然之举。
目前,西医在艾滋病相关失眠病因病机方面有所涉及,认为HIV损伤神经系统、HAART药物不良反应、心理功能障碍是造成艾滋病相关失眠的特异因素。在西医诊断标准与治疗方面,则未发现专门研究报道,只是中医领域研究者在研究中有所提及,将两病作为独立疾病的共病状态来各自诊断治疗。中医领域对于本病病因病机也在探索中,目前研究认为病因病机多涉及痰热、肝郁、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等因素。在辨证分型方面,尚未开展系统研究,也没有形成规范统一的认识,多有涉及痰热扰心、肝郁化火或心脾两虚,与失眠的中医辨证分型存在一定差异。在诊疗方面,相关研究对失眠的表述与诊断都有中医行业标准,临床观察研究中,治疗主要集中于中医药辨证治疗、耳穴等疗法,疗效明确。
但需要认识到,关于艾滋病相关失眠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艾滋病相关失眠病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还没有界定清楚,病因与发病机制还需进一步探索,艾滋病相关失眠证型分布规律尚需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证候诊断标准也没有建立起统一的规范,中医药治疗尚处于单一证型的小样本研究,治疗的手段也不够丰富。关于艾滋病相关失眠的疗效评价也尚未达成共识,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失眠严重程度指数量表[38]、睡眠质量指数[39]等不同的标准,并未形成适用于该病的疗效评价标准。因此,有必要针对HIV相关失眠开展大样本系统性研究,掌握其病因病机、证候分布规律与诊断治疗规范,为形成中西医协同治疗专家共识奠定基础。值得一提的是,中医界在艾滋病相关焦虑[40]中西医协同治疗已形成专家共识,其中内容与失眠有较密切的关系,这为艾滋病相关失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