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放 伍照楚 蒋锋利 王 婧 蔡 松 张立山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100700)
1.1 少阳为CVA之病所 首先,CVA虽不似典型哮喘有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症状,但外感是其常见的诱因,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反复的呼吸道感染是其重要的危险因素[10],且CVA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咳久耗伤正气,抗邪力弱,外邪易于入里,与《伤寒论》中少阳病“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9]26的病机特点相同。《素问·咳论》提出“久咳不已,则三焦受之”[11],三焦亦属于少阳。其次,CVA患者的症状在半夜、凌晨易加重,凌晨为少阳主令之时,半夜子时为人的经脉气血流注胆经之时,故从发病时间来看,其病属少阳。再次,许多CVA患者常有咽痒作咳、因痒而咳的症状,少阳病提纲证为“口苦,咽干,目眩”[9]66,柯琴“六经地面学说”认为:“由心至咽,出口颊,上耳目,斜至巅,外自胁,内属胆,是少阳地面”[12],可见孔窍病多属少阳[13]。因此,咽喉症状为少阳的主症之一,咽痒症状也是CVA病位在少阳的佐证。
1.2 病兼微饮为CVA反复发作之宿根 很多反复发作的肺系疾病,均有宿痰、干血等宿根[14-15]。一般认为哮病为内有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而导致痰气交阻、气道挛急、肺气上逆所致。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16]中提出:“膈上病痰,满喘咳吐,发则寒热,背痛腰疼,目泣自出,其人振振身瞤剧,必有伏饮”,可见饮邪内伏会导致咳喘,且具有发作性的特征。CVA有类似哮病的发作性特点,常以外感、情志等因素为诱因,而目前的研究也表明,CVA是典型哮喘的前期,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当也可以发展为典型哮喘[17]。因此笔者认为,CVA病机亦有痰饮宿根在内,但其症状常以刺激性干咳或呛咳为主,或伴有胸闷、气短,不似典型哮喘可出现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等症状,故其饮邪尚微,当属“微饮”。
微饮一词,始见于《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16],书中云:“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水饮停聚,阻遏胸中气机,故见短气,而因水饮不盛尚属轻微,仅见短气一症,故称“微饮”。微饮之所以成为CVA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宿根”,其原因不外以下两点:首先,“微饮”饮邪尚微,舌脉亦不显,若没有把握住CVA病兼微饮的病机,临床上往往难以诊察,治疗时容易忽视其兼饮的一面,故“微饮”虽不甚,却常常成为CVA反复发作之因。而CVA久咳不已,则病及少阳三焦,三焦为元气之别使,可通行元气和津液,三焦病则气机和津液运行受阻,津停而成痰饮,微饮更难祛除,使病情迁延难愈。其次,在正邪关系方面,《灵枢·贼风》[18]云:“虽不遇贼风邪气,必有因加而发焉”,提出了“因加而发”的发病观,强调了故邪与新邪相合的发病方式和多因素叠加的发病观[19],邪微正虚,二者处于某种水平上的暂时抗衡状态,因而“故邪”能在体内潜伏[20]。CVA饮邪轻微,不足以立即发病,而其病情迁延,反复发作,又使人体正气耗伤,不能祛邪外出,故微饮伏藏。微饮遇外感等因素引触,打破正邪相持的局面即发病,使CVA具有发作性的特点,且往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六味柴胡汤出自小柴胡汤方后注,由柴胡、黄芩、半夏、炙甘草、干姜、五味子组成。此方和解疏利、温化微饮,可以此方为基本方化裁治疗CVA。
2.1 和解少阳以畅枢机 CVA病在少阳,故其治疗首当和解少阳枢机。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阳病的主方,《伤寒论》第96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9]26,咳是其或然证。六味柴胡汤由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之甘补以免助邪,并以干姜易生姜改辛散为温化,加五味子酸收,同样具有和解少阳之功。少阳处于半表半里,主枢,方中以柴胡疏少阳之经热,黄芩清胆腑之郁热,二者合用,经腑同治,使气郁得达,火郁得发,解少阳郁结之热,少阳之气通利,胆气疏泄,则三焦通畅,各有所司[21-22]。因此,笔者治疗CVA常以六味柴胡汤作为基本方,其症状上必有少阳见证,如口苦、咽干、脉弦等,但当遵仲景“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之训,紧扣病机,抓主证。
2.2 通利温化以去微饮 《伤寒论》中提出小柴胡汤可以治疗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苔者”,使“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9]59,张令韶认为其原因是小柴胡汤“调和三焦之气,上焦得通而白苔去,津液得下而大便利,胃气因和而呕止,三焦通畅,气机旋转,汗出而解也”[23]。可见,少阳三焦是通行元气、津液的通道。少阳枢机气机调畅,则人体气、血、津、液各行其道,通利少阳本身就可以畅水道、化水湿。六味柴胡汤虽减去小柴胡汤中培中补气之品,但仍具有疏利三焦之功,开上焦气机,上焦肺为水之上源,通调水道,上焦气机得通,津液得以敷布下行,便得以通。三焦畅通,机枢运转,气化如常,水道通畅,使“鬼门”开,“净腑”洁,水有出路,微饮自去。
此外,六味柴胡汤方中干姜、五味子为仲景止咳化饮常用之药对,真武汤、四逆散等方后加减法以及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方剂中均有应用。《神农本草经》载干姜“味辛,温,主胸满,咳逆上气”[24]57,五味子“味酸,温,主益气,咳逆上气”[24]29。干姜温肺脾、化水饮,即“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16]之意;肺为娇脏,内外伤久咳,必耗伤肺气肺阴,干姜辛散易伤肺气,其性温又易伤肺津,遂佐以五味子之酸温收敛,寓“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之理。二者合用,“辛温以散水,酸苦以安肺”,收中有散,散中有收,相反相成,具有温化痰饮、敛肺止咳之效。
2.3 随证加减 经方以配伍严谨、用药精当见长,六味柴胡汤药仅有六味,因此笔者认为在对其进行加减化裁时应以小柴胡汤方后注为基础,反复斟酌,选药精简,切忌喧宾夺主。如口渴者,此为津液有伤,去半夏之温燥,加“苦,寒,主消渴”[24]58之天花粉清热生津;腹痛者,此木气不得畅行,克犯脾土,去黄芩之苦寒,加“主邪气腹痛,除血痹”[24]69之白芍,和络缓急以止痛;心下悸、小便不利者,此为有水气,去黄芩之苦寒伤阳之品,加“利水燥土,泻饮消痰,善安悸动”[24]37之茯苓利水定悸;舌质暗有瘀血或久病入络者,加当归,“主咳逆上气”[24]59,“专主血分诸病”,乃“血中气药……能使血和气降”[25],使肺气宣肃,咳逆自止;痰黄者,加生薏苡仁甘淡利湿清肺,通调水道去痰饮湿邪,清热利湿化痰;饮郁化热、痰黏者,加生石膏清阳明之热,同时石膏还具有解凝作用,可以消散痰结,稀释痰液[26];有口渴、心中懊憹、烦热胸中窒等胸膈郁热见证者,合栀子豉汤清透并举,宣降相因,宣发郁热;兼咽痒、咽痛等少阳孔窍不利症状者,加桔梗开提肺气,即合桔梗汤宣发郁火而利窍;伴有胸闷、气塞、短气者,为津液聚而化为水饮,留结在胸中,气机阻滞所致,故合茯苓杏仁甘草汤“开胸中闭塞之气”,宣利肺气,化痰除饮。
李某,女,39岁。2021年3月15日初诊。
主诉:间断咳嗽半年。患者半年前开始间断咳嗽,发作即持续数月,于外院查肺功能、激发试验,诊为CVA,曾口服孟鲁司特钠片、复方甲氧那明胶囊、苏黄止咳胶囊等中西药,服用时症状改善,停用后仍咳嗽较剧。刻下:阵发性咳嗽,痰少色白、质黏难咯,夜间咳嗽较重,影响睡眠,口干,咽痒,无恶寒、憋气,二便及纳可,眠差,舌暗、苔薄白,脉细弦。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诊断:咳嗽(少阳夹微饮证)。治以和解少阳、化饮止咳。方选六味柴胡汤加减。处方:
柴胡12 g,黄芩10 g,天花粉12 g,干姜6 g,五味子15 g,桔梗10 g,当归10 g,炙甘草6 g。14剂。颗粒剂,每日1剂,温水冲泡,早晚分服。
2021年3月29日二诊:患者自觉咳嗽明显减轻,夜间不影响睡眠,痰较前易咳出,但仍口干,舌暗、苔薄白,脉细弦。予初诊方加干芦根30 g,14剂,颗粒剂,服法同前。
2个月后随访,患者药后咳止,病情无反复。
按:本例患者咳嗽病程迁延半年,病久故邪有入少阳之机转,其咽干、脉弦为少阳见证,故可判定其病在少阳。患者自述咳嗽反复发作,发作即持续数月方止,其发作性特点符合“微饮”的致病特点,有咳痰色白质黏,考虑饮郁化热,故可辨为少阳夹饮证。方选六味柴胡汤,柴胡、黄芩入少阳经,清解少阳之热,合干姜温化痰饮,五味子敛肺止咳,炙甘草补气和中、调和诸药。患者口干,故以天花粉易半夏清热生津止渴;兼见咽痒,且排痰不畅,故合桔梗汤,既能利咽止痒,又有助于排痰;患者病程较长,蕴久病入络的病机,望诊见舌暗为有瘀血之征,故加当归以活血止咳。二诊患者咳嗽大减,故治法仍以和解少阳、化饮止咳,但患者仍有明显口干,故加干芦根以生津止渴。全方主次分明,标本兼顾,故可迅速见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