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问题探析

2023-04-16 00:25:57
关键词:外语常态专业

张 敏

(哈尔滨金融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工作坚持价值引领、守正创新,教育事业发展全面转入新常态。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这为未来一个时期的高等教育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提出了更高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在教育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正在谋划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整体质量、支撑引领高水平自立自强的服务质量,加快完善以“四新”建设为代表的高等教育发展中国范式。通过实施新时代高等教育育人质量工程,系统谋划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工作,从学科专业等宏观层面,到教学组织等中观层面,再到课程、教材等微观层面,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贯穿“十四五”时期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建设全过程。在这个背景下,高校文科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正在加快构建。外语专业是我国高校热门专业之一,选择学习外语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但是随着外语专业毕业生数量的剧增,就业市场趋于饱和,很多高校开始寻求外语专业的转型路径和方法[1]。伴随国内教育新常态的提出,高校外语专业课程优化设计也有了借鉴,可以寻求新的转型路径[2-4]。高校外语教师作为学生与就业平台连接的枢纽,不仅具有高水平专业能力,也具有较高的核心素养和社会资源,应指导学生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本文将从教育新常态出发,探讨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现存的问题,并尝试提出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为我国高校外语教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自我发展提供新思路。

一、教育新常态概述

教育新常态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之上的,以促进人的健全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现代教育形态,是以尊重生命成长规律为前提的教育,是以满足社会和个人多方面需要为追求的教育,是以创新超越为发展引擎的教育。教育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环境,通过翻转课堂、创新创业、在线研讨等形式,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接受知识,在新颖而轻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建立起平等沟通交流的关系。

教育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更加注重积累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核心素质、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5-6]。不再以成绩(学分或绩点)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准绳,而是将学生思想品质、社会贡献和个人发展能力纳入重点考察范围。高校及教师应该以人为基础,在保证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个人发展方向,使学生们都能成为有独立人格、有道德操守、有责任意识、有专业能力的公民。学生只有处在相对自由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找到他们自身存在的专业能力与人格特性。在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顺应人性、尊重学生的发展特性,充分释放学生的精神与活力,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勇于挑战新鲜事物、直面失败的挫折。而这一切,除了教育主管部门的整体规划和任务设计,都要靠教学的主体——教师来完成,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状况,直接决定了教育新常态下的高等教育目标的实现效果。

二、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内涵

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力量,外语教师肩负着促进中外双边交流、弘扬传统文化,使中华文明走向世界的重任。此外,外语教师在培育学生专业素质和文化修养,推动我国外语教学改革和创新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高校外语教师职业发展受到广泛重视,相关研究也越来越多,人们对外语教师专业发展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7-10]。一般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包括多方面内涵:一是对自我角色理解,二是专业精神养成,三是教师人格塑造,四是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建设。教育新常态对外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个人水平有了更高的要求,促进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外语专业教学改革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我国办一流大学、办人民满意教育的重要保障。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应包括以下内容:第一,正确定位自身角色,认同教师身份,树立师德师风,凝练形成有利于培养人才的教育理念;第二,锻炼提升自己的敬业精神、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建构博大而丰盈的精神世界,养成专业精神,坚持正确信仰;第三,形成良好的个性修养、高尚的道德品格、积极健康的工作态度,塑造优秀人格,展现职业魅力;第四,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身专业技能水平,着力打造广受欢迎的精品课程,成为教学精湛、技能过硬的“双师型”教师人才。

三、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1.自我发展动力不足

当前,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师的自我发展动力不足。教师是传道授业的关键职业,对于提高整个社会文化素质水准至关重要,有着比其他专业更高的职业要求,应具有更强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操守。教师因其教学水平、科研能力达标而被聘用,但很多教师在步入工作岗位后,因自我发展意愿力不强、疲于事务性工作、身体状况不佳等原因,逐渐失去自我发展与完善的思想理念,不再坚持学习专业知识,各方面能力没有获得进一步提升,在专业素质和教学成效等方面止步不前,长期安于现状,甚至在晋职之后彻底“躺平”,对于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尚且能力不足,遑论对其核心素质、学科素养和人文情怀的提升。

2.自我提升机会不多

外语专业作为一个具有国际化特点的专业,重点培养具有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外语教师应该具备较高的专业水平和国际视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高校对人文学科专业的发展重视不够,对外语专业的发展关注度较低,较少有针对外语教师开展的培训活动,外语教师因此缺乏继续教育机会,其能力发展与思想深化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一些外语教师通过科研交流来获得继续教育的机会,但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经费普遍偏少,很少获得出国学习和交流的机会,这在“双非”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这样的背景下,外语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难度很大,其认知、见地、格局难以得到丰富和完善。反映在教学上,则表现为授课内容因循守旧、不切实际,对于新事物、新文化不熟悉,认知明显落后于时代,缺乏培养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外语人才的能力。

3.教学方式较为单一

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学生的专业水平、发展方向和发展前景,在大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很多高校的外语教师并没有重视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没有及时与时代接轨,而是长期采用老旧过时的教学培养方案,其教学模式与内容过于单一、枯燥无聊,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多外语教师在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时,没有运用现代教学方式,对于翻转课堂、微课、微格教学等完全没有认识与应用,不注意丰富教学手段,不注意拓展教学内容和课程,将单词、课文抛给学生死记硬背,如此难以达到真正“授人以渔”的目的。一些教师缺少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只知照本宣科,不知推陈出新,没有打磨出学生喜爱的外语“金课”,难以达到高质量教学目标。另外,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会大量涉及西方国家的文化,一些教师对于教学内容不做精心设计,没有处理好“知识传递”与“价值引导”两者的关系,容易使学生陷入文化不自信的境地,甚至产生不正确的意识倾向。

4.缺乏教学反思环节

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方法。对于外语这样互动性较强的学科而言,需要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得更加积极主动,同时也需要教师对于教学效果及工作得失的自我反思。当前,很多高校在设置外语课程时,没有将教学反思环节纳入其中,教师没有及时在课后对课程内容、课堂表现进行深入反思,难以发现他们自己上课过程中的各种不足及问题。如在课后没有及时反思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没有对于学生表现是否积极等问题做出深入思考和分析,则不易形成丰富而正确的教学经验。同时,一些教师做到了对课堂内容进行反思,但他们很少调查学生对课堂氛围、讲授节奏、内容安排的看法,对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思想活动掌握不够。

四、教育新常态下高校外语教师专业发展路径

1.构建教师发展与教育新常态融合理念

教育新常态是教育理念的彻底转变,教师不仅要做到“教书”,还要注重“育人”。就外语教学而言,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通过四六级外语考试,让学生一味应付考试,以获得某些语言能力证书为最终目标,应该更加关注学生全身心发展,帮助他们开拓国际视野,更多认识和了解世界,全方位培养学生语言应用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要促进学生的专业水平和全学科素养发展,就应该尝试构建教育新常态理念与教师专业发展融合,深入了解教育新常态的内涵与意义,主动学习相关知识,将教育新常态融入自己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构建一个健全的教育发展理念,为学生的专业水平发展和能力培养而服务。国家需要的外语专业人才是要具有国际化视野、全面发展、高素质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教师要想为国家培养这样的人才,就必须要积极主动地构建教育新常态理念与自己的教学思想、模式相融合的教育体系。

2.丰富教师跨学科专业知识

外语教师要想获得个人和事业的发展,仅仅具有外语学科专业知识显然是不够的。当前,国家需要的不是只具有某一方面能力的人才,而是多学科、跨学科、超学科发展的高尖端复合型人才。就外语教师而言,语言特长应该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如经济、法律、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的知识特长。合格的外语教师应追求多学科综合发展,积极主动地构建外语与其他特长相结合,如此才能获得更高的学科素养去培养学生,为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优秀榜样。同时,外语教师跨学科发展也有利于外语课程改革,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积极融入其他专业教学、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撑,积极开展以商务英语、金融英语、科技英语为代表的专门英语教学。所以,外语教师应该要具有超学科、跨学科的专业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水平,扩大自己的教学视野,为培养优秀外语人才做出努力。

3.科学开展外语课程设计

在教育新常态下,高分低能不是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外语教师更多关注学生的语言运用技巧、跨文化交际能力、文化理解力、管理水平等方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国际化视野、核心素养的协调发展。课程设计是一种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包括课程的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规划和设计,在教学中安排各种教学要素,包括教学的动机和目的、教学培养对象,培养方案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开展、学生和教师所处的位置分析等,涵盖了从教学内容设置、教学计划开展到教学效果反思的系统化教学方案。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外语教师应借鉴优秀的课程设计理念案例与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植入到学生的教学培养方案中去。这不仅要综合分析现行教育背景、教学手段、相关政策等因素,还要兼顾课程目标、教学风格、方法与手段、学生课堂表现、教学反思等诸多环节,不断改革创新,改善课程设计水平。通过课程建设、资源库建设和培训实践,提高外语课程教学设计的水平。当前,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探索课程设计与思政建设的有机融合,这也为外语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高校通过创建外语课程的在线思政建设,线上构建了一个跨学科的思政队伍,可以推动专业师资力量的发展,促进外语教师的思政能力发展,以思政水平建设带动专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促进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

4.提高外语教师专业认同感

高校应加大对外语教师的培养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认同感培养工作,不断提升外语教师对自己专业的认同以及对自己工作的认同,从而为其专业发展提供精神支撑,充分发挥大学外语教师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大学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教师职业认同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加大对大学外语教师的教育发展力度,增强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意识和职业价值观的认同,从而增强他们的专业认同感,引导外语教师积极地进行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第二,高校应引导高校外语教师培养正确积极的教育理念,注重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第三,高校应该完善对外语教师的激励机制,加强对大学外语教师的绩效鼓励,给予充足的培养资金,支持他们从事外语专业的研究与发展,从而把提高教学水平视为自我完善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获得职业的成就感,满足内心的需要,提升对专业的认同感,并以此来完善自己的专业发展计划,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提高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猜你喜欢
外语常态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意林(2021年15期)2021-08-27 03:00:55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人民调解(2019年3期)2019-03-16 00:22:42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 08:20:43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 02:53:18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 13:14:00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民族大家庭(2015年2期)2015-08-21 07:5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