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豹
(泰国马哈沙拉堪大学,马哈沙拉堪府 马哈沙拉堪 44150)
城市是大型的人口集聚地,拥有密集的人口、广泛的土地、先进的科学技术以及区域最优的教育医疗环境,同时城市也是当代文化、潮流风向的展示场地[1]。城市景观是城市构成的主要要素,是集合科学、工程、艺术、文化、历史等多参数的有机体。《国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到“要推动城市空间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推行“城市设计和风貌管控”。文化自信的提出是城市景观回归地域特色的最好契机,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景观是城市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资金投入大、影响人群多、保存时间久等特点。探究城市景观的创作规律和发展方向能够有效提升规划投产效果,延长城市景观的生命周期,为市民提供更舒适的休闲文化活动场地[3-5]。
城市更新是新事物替代旧事物的过程,将不适宜现代化城市生活的落后事物进行淘汰、更新。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对于旧事物的界定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在城市规划时对旧事物的价值认识不足,倾向以新替旧,强调景观的现代感,过于重视城市景观的表面层次的艺术表达[6]。有生命力的景观既要有文化的源头,也要让景观随着时间的变化自身也要变化。以苏州园林为例,1997年,苏州古典园林中的拙政园、留园、网师园和环秀山庄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0年,沧浪亭、狮子林、耦园、艺圃和退思园作为苏州古典园林的扩展项目也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园林到现代依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因为其尊重历史传承、遵循发展规律。在城市规划的初期,风景园林的规划评价机制缺失,专业性在GDP增长与人文情怀的矛盾中处于劣势。
全球化为经济发展带来了红利,但稍弱了地区本土文化特色[7]。国内城市的新建景观在设计方面以后现代主义为主。后现代主义是目前主流审美,各大城市建筑风格相似,缺乏地域特色,城市天际线被视为城市现代、先进的象征,成为城市的追求目标,进一步导致了“千城一面”的现象。地方文化属性的丢失会导致园林景观设计过于片段化、局部化,景观节点的设计如果无法充分考虑周边环境的现状,将无法实现景观自身和周围环境的相互融合[8]。以徐州市为例,徐州市建设了大量口袋公园,功能上满足了周边市民的业余生活,但设计上没有根据不同地点的环境进行匹配,在现代化环境中使用了大量的泰山松、黑松等苗木品种,整体风格古色古香,且大部分采用了徽派建筑风格。非本土化的文化元素在城市空间中不是文化的更新,而是混乱的元素。此外,部分城市没有充分重视历史景观的作用,旧景观的保有量低于一定数量后,城市特征会模糊化。为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城市文化记忆的保护刻不容缓[9-10]。
地方性是城市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城市景观应具有明显的地域属性,尊重城市的地方性特征。地方性特征中的地理元素、历史文脉、风土人情、乡土文化均包含大量的创意元素。以地方性作为景观的设计原则,可以为城市景观提供丰富的素材。地域元素是一种注重精神图腾的抽象符号。在进行景观规划时要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将原本文字化的历史信息进行提取具象化,将抽象的元素符号具化为直观的景观小品[11-13]。城市景观的地域性要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地理位置、文化传统、民众意愿、绿色生态和时代性等方面。
城市的人文历史:主要表现在街道文物古迹所代表的历史文化内容和形式方面。
当地的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景观创作的大背景,要分析当地地貌的特色,如果有丘陵和山地要考虑山势地貌,水文资源发达的地区要考虑水景资源特点。
街道景观、主要建筑及绿化空间的特色:主要通过街道视觉景观特色如沿街建筑的风格、色彩、轮廓线、优美的道路线形、节点性景观建筑物等得以体现。
建筑风格的统一:在设计景观时要树立物理属性之外的文化内涵环境观。
在实际工作中,应充分考量地理环境、气候、建筑材料及民族风情等的差异。不同的城市会形成不同的建筑风格,如徐州具有北方城市的浑厚大气,苏州具有江南城市的精致秀丽。徐州文化以楚汉文化、彭祖文化为根基,以黑色、灰色、红色、白色、金色为主色调,建筑风格大气磅礴;苏州则是小桥流水人家江南风情,粉墙黛瓦、雕花木窗,江南建筑与昆曲评弹相得益彰。
城市景观具有承载文化和传承文化的天然属性,景观的塑造离不开地域特色的文化背景与地理背景。设计师创造景观就是为了提供更好的休闲文化场地,提高城市的文化内涵与居民的生活质量,体现城市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人性化是城市公园设计的宗旨,景观设计的最终目标是供广大群众使用,为广大群众服务,所以在设计中应充分尊重使用者对景观的要求[14]。城市居民是相对固定的群体,城市景观在满足市民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要满足市民的精神需求。景观作品是一种特殊的艺术作品,具有显著的特殊性,即作品自身的生命力。景观作为一个将会长期存在的、有生命力的美学作品,必须要考虑作品生命的延展性。景观的生命延展性是景观自身生长和外部环境改变相互作用的过程。
在景观设计中,应考虑居民参与性活动与景观之间的关系,理想的景观不仅为大众提供静态的观赏景观,还为大众提供有助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场地。例如可以在规划中加入健身运动场所或提供适合散步、交流的场地。城市公共景观是城市中重要的人际交流场地,景观规划中25 m的空间尺度被定义为接触空间,城市公共景观应关注城市居民的情感诉求,为居民提供接触空间[15]。公众参与性原则应体现在景观规划设计的各个环节,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生活习惯与文化习惯,在规划实施前主动调查和搜集大众的反馈意见,在规划弹性空间内修正、调整规划内容,以适应动态变化的市场需求。
景观的核心是风景园林,植物是风景园林创作的要素,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植物的运用具有关键作用[16]。
植物是城市的天然氧仓:根据相关研究,城市居民人均需要30~40 m2的绿化面积,才能中和排出的CO2,绿色植物是城市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天然氧仓。
植物是城市的天然空调:绿色生态可以降低城市温度,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在城市建筑中增加屋顶绿化,可以有效平衡建筑与外界的温度,减少空调能耗,降低城市碳排放。
植物是吸附油烟、粉尘、有毒气体的天然新风系统:公园的草坪、绿植可以有效过滤周围的空气污染物,道路两侧的植物可以选用大叶面的乔木,可以吸附粉尘,缓解城市噪声污染,降低城市污染指数。
植物是原生态的海绵城市系统:城市绿地在雨季可有效缓解城市管道的排水压力,通过土壤把雨水净化后回收到地下水系统,形成雨水、地下水、河流的贯通系统,有效保护水土,缓解干旱,减少城市用水。
植物可以缓解城市化焦虑:城市生活节奏快,城市居民生存压力大,城市绿色生态景观可以缓解城市居民的焦虑感,有助于身心健康。
各地区均有符合当地生态气候材料特点的建筑造园技艺。以徐州古民居的建造技艺为例,徐州地处南北交界地带,区域内文化交叉活动频繁;徐州森林资源匮乏,山石资源丰富,传统建筑结构普遍采取砖石结合;徐州传统民居青石基础较高,可有效避免潮气,采用下石上砖的做法,充分发挥了石材的强度以及青砖的弹性;墙体多采用空体墙,空心处倒入灰土或碎砖、碎石,按照七顺一丁的砌法直至顶部,可以防寒隔热,适宜徐州当地的气候环境。
各地区的传统建造技艺是基于当地的气候环境、社会文化、经济基础等客观条件衍生而来,包含了劳动人民的丰富经验与宝贵智慧,发掘改进各区域景观建造技艺,可以使景观更好地融入区域文化,有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应妥善保护、传承、宣传各地方的文化特色。城市规划应尊重地方的历史民俗文化,充分表现文化特色与文化自信。城市景观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客观载体,通过风景园林专业的评价体系,可有效保护城市文脉,保留城市记忆,是对属地文化传承的肯定,也能够展现新时代的城市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