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国凡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长美乡农业技术推广站,广西 河池 546408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环江县)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有着悠久的肉牛养殖历史。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环江县肉牛产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受气候、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肉牛疾病高发,成为制约当地肉牛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关于印发2022 年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动物疫病监测与流行病学调查计划的通知》(环农局发〔2022〕25 号)显示,结核病、牛流行热、布鲁氏菌病、牛口蹄疫等仍是环江县肉牛产业中的重点防疫疾病,这些疾病给当地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小的挑战[1]。为了更好地推动环江县肉牛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相关部门需要重点关注肉牛防疫工作。
环江县是一个典型的农牧业县,拥有广阔的农田和丰富的草资源,具备发展肉牛产业的良好条件。近年来,环江县深入实施“产业强县”战略,在推进肉牛产业发展方面实施多项举措,如“千家万户养母牛、龙头能人育肥牛”、创建千头以上规模的环江香牛种牛繁育基地、培育良种母牛繁育核心群等,辐射带动了周边许多农户发展肉牛产业。截至2022 年底,环江县有香牛产业相关项目39 个,涉及财政衔接资金1 095.5 万元,补助建设3个饲草加工厂,推广种植优质牧草约840 hm2,配套养牛1.94 万头;累计建成百头以上规模香牛养殖场11 个,发展10 头以上香牛养殖大户277 户;全县香牛出栏量2.316 8 万头,香牛存栏量2.549 2 万头,产值达1.521 亿元[2]。2023 年上半年,环江县肉牛出栏1.5 万多头,肉牛存栏3.3 万多头[3]。在政策支持和科学管理的推动下,环江县肉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肉牛产量和品质得到提高,进一步推动了环江县农牧业经济的发展。
结核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消耗性传染病,可以感染包括肉牛在内的多种动物[4]。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春季和秋季为高发期。该病病程长,病原体可以在病牛的全身各器官和组织中存在,甚至在病牛康复后数年仍可排出病原体。病牛在咳嗽、打喷嚏或排泄时,会将含有病原体的飞沫或粪尿排出体外,健康牛通过吸入这些飞沫或摄入被病原体污染的饮水或食物而感染。另外,病牛与健康牛的交配和乳汁接触也可能导致结核病传播。结核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6 个月,病牛会出现疲劳、食欲不振、逐渐消瘦、体温升高、咳嗽、呼吸困难等症状。在病牛的皮肤、肌肉、淋巴等部位可能会出现结节,这些结节逐渐变大并破溃后,会形成溃疡并流出脓液。
由于结核病的病程长且难以根除,因此需要将患全身性结核病的牛只一律进行淘汰处理。对于患局部性结核病的牛只,可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控制病情的恶化,增强病牛的免疫力,通常可采用抗生素治疗和手术治疗相结合的方式。使用抗生素治疗时,养殖人员可对肉牛进行肌内注射链霉素10 mg/kg(肉牛体质量),1天2次,连用数天,可以抑制病原体的繁殖,减轻症状;手术治疗则是将病变的组织切除,防止病变扩散。此外,在治疗期间,养殖人员应对病牛的生活环境和饮食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病牛的免疫力。
牛流行热是一种由牛流行热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接触传染性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快、流行广、危害大等特点。在环江县,牛流行热多发生在夏秋季,一般呈地方性流行,主要侵害3~5 岁龄牛,给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牛流行热通过带毒的吸血昆虫叮咬而传播,传播速度非常快,肉牛多数在感染后3~4 d 出现症状。病牛康复后数周至1 年以上仍可排出病毒,成为该病的重要传染源。肉牛发病后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高烧、食欲不振、口渴、腹泻和腹部肿胀等,同时会出现尿量减少、尿色变浓和抽筋等神经系统症状,病情严重的肉牛还可能因脱水和内脏损害而死亡。
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物可以治疗牛流行热,只能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和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例如,发热是牛流行热的最明显症状之一,病牛的体温会突然升高,通常持续2~3 d后下降,养殖人员可以用畜小牧重症太保针在肉牛一侧注射,用林可霉素注射液注射另一侧,1 天1 次,连用2~3 d。病牛出现呼吸急促、咳嗽、流鼻涕等症状时,养殖人员可以在病牛的饮水中添加畜小牧清温太保和卡巴匹林钙,连续添加5~7 d。一些患有牛流行热的牛还会出现其他症状,如四肢关节肿胀、呆立跛行和产奶量迅速下降等,养殖人员可以在牛群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畜小牧清温太保和多维太保。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又称波状热,属自然疫源性疾病,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将其列为B 类动物疫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患布鲁氏菌病的病牛会逐渐出现消瘦、流产、睾丸炎等症状,且可能伴随终身。
一旦有牛感染该病,最紧急的处理策略是将病情严重、无治疗价值的病牛坚决淘汰、不予治疗;而对病情较轻、有希望治好的病牛,则将其隔离进行对症治疗。该病的中药治疗方法为益母草50 g,黄芩30 g,川芎、当归、熟地、白术、双花、连翘、白芍各25 g,混合研成末,开水冲后待温喂给。西药治疗可对病牛进行肌内注射青霉素3 000~5 000 单位/kg(肉牛体质量)+链霉素10 mg/kg(肉牛体质量),每天2次。
牛口蹄疫是一种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具有高度传染性和危害性的牛类传染病[5]。在环江县,牛口蹄疫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秋两季多发,一般以秋季8—10 月为高发期。该病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以及病牛的唾液、粪尿等途径传播。病牛通常在口腔黏膜、趾间及蹄冠部柔软皮肤上出现水疱,初期为粟粒至豌豆大,继而扩展融合成大片互相连续的糜烂斑,并向周围正常的皮肤蔓延,形成界限明显的舌状坏死区。部分病牛的蹄匣和蹄冠出现明显的红色斑块,严重的会出现趾间腐烂,露出黑色的烂斑,并伴有恶臭味的脓汁[6]。怀孕母牛在患病后数天内发生流产,产死胎或弱胎。
目前,牛口蹄疫无特效药物治疗,只能采取一些对症治疗措施。例如,养殖人员可用质量分数为1%~2%的硼酸水溶液冲洗病牛口腔,或用碘甘油涂擦口腔病变处,每天1~2 次,连用数天;可用质量分数为5%~10%的浓碘酊涂擦病牛蹄部,每次2~3 遍,连用数天;可对怀孕母牛进行肌内注射黄体酮及阿尼利定进行保胎治疗。
良好的养殖环境可以降低肉牛感染疾病的风险,提高肉牛的健康水平。养殖人员需要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肉牛养殖,并进行合理规划,确保场地通风良好、水源充足、排水良好,尽量避免潮湿和积水的问题。同时,圈舍应设计成通风性好、采光性好、保暖性好的结构,并满足肉牛的栖息和运动需求,避免过度拥挤和污染。圈舍还应分为清洁区、半清洁区和污染区,以降低疾病交叉感染的风险。此外,养殖人员要合理选择和定期更换垫料,如稻草、木屑等,以保持圈舍干燥清洁,预防霉菌滋生和传播,以及定期清理场地的粪便、垃圾等,保持栏舍内外的清洁卫生,减少病害传播。
通过科学的饲养管理,可以提高肉牛的抗病能力和生产性能,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养殖人员需要选择合理的饲料配方,根据肉牛的品种、年龄和生长状况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配制饲料时应考虑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元素的比例,满足肉牛的生长需求。同时,养殖人员需要对饲料进行妥善的存储和管理,保持饲料干燥清洁,防止饲料受潮、霉变或发生变质,并定期检查和清理饲槽、喂食设备,避免饲料受到污染。此外,养殖人员要定期清洗和消毒饮水设施,为牛群提供清洁卫生的饮水,防止病原体通过饮水途径传播,确保肉牛随时获得充足的饮水。
严格消毒灭源是防止肉牛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有效的消毒措施,可以减少病原体的存在和传播,降低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首先,养殖人员需要清除养殖区域的秽物、粪便和污垢,保持圈舍、饲槽和设备的清洁,对需要消毒的物品进行适当的预处理,如清洗、漂洗和除去可见的污垢等。其次,养殖人员需要根据环江县肉牛疫情和病原体的特点,综合考虑消毒剂的杀菌谱、杀菌速度、安全性和环境友好性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常见的消毒剂包括氯化物类、过氧化物类、醛类、氯酸类等。再次,养殖人员在使用消毒剂时,必须按照生产商提供的说明书进行正确使用,遵循正确的使用浓度、时间和方法,确保消毒剂能够达到预期的杀菌消毒效果。最后,养殖人员需要将消毒重点放在容易滋生病原体的区域和物品上,包括圈舍、饲槽、饮水设备、兽医工具、运输车辆等,通过定期对这些区域和物品进行消毒,可以有效减少疾病发生。
通过实施合理的疫苗接种计划,可以提高肉牛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首先,养殖人员需要根据环江县肉牛养殖的特点和当地疫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疫苗接种程序,包括确定接种对象、接种时间、接种剂量和接种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合理的疫苗接种程序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疫苗接种效果,并减少不必要的接种损害和经济成本。其次,养殖人员需要根据环江县肉牛疾病发生情况,选择适用的疫苗进行接种。常见的肉牛疫苗包括口服、皮下注射和肌内注射等多种类型,养殖人员选择疫苗时应考虑其安全性、有效性和适用范围,确保其能够为肉牛提供有效的保护。再次,在进行接种操作时,养殖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接种程序和操作规范,掌握适当的接种技巧,减少操作风险和接种损害。最后,养殖人员需要建立接种记录制度,定期对接种情况进行监测和记录,包括接种时间、疫苗种类、剂量、接种后肉牛的健康状况等。通过监测和记录,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肉牛健康水平。
笔者通过对环江县肉牛疾病与防疫措施的分析,为该县肉牛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但在实际应用中,仍需要根据不同地区和不同养殖场的具体情况制订针对性的防疫措施,并进一步加强相关技术培训与宣传,提高基层兽医人员的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为肉牛疾病防控提供更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