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 孙雪梅 高 音
长春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00
2023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2023 年,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印发《2023年数字乡村发展工作要点》,部署了2023年工作要点,明确了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目标。
农业兴则国家兴,新时代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成为一项重要课题。数字经济就是以数字化基础设施为基础、数据化信息为关键元素、现代信息网络为载体,直接或间接利用数字化信息引导资源快速优化配置与再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经济形态[1]。数字经济是推动乡村产业全面发展的智慧手段,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动力。新形势下,应充分抓住数字经济的优势,以数字技术为动力,以乡村为载体,促进数字经济与乡村建设高度融合,持续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
第一,乡村以农业为主要产业,因此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兴旺首先表现为赋能农业生产,促进乡村产业振兴。数字经济的发展以数字技术的普及应用为前提。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产量,有效降低农产品的生产成本,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例如,运用数字化手段,可以对农业生产中播种、灌溉、采收的最佳时间,以及化肥、农药的最佳用量作出精准预测,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运用数字化技术可以及时准确获取包括土壤墒情、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农业生产相关数据信息,并制订管理方案,以提升农业管理精准化水平和生产能力;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打破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模式,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以数字平台、电子商务等方式破解农产品销售难题,助力农业产业振兴。第二,数据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生产要素,是重构新业态、新模式的动力引擎。将数据要素与乡村要素有机融合,促使乡村产业发展从传统资源、劳动力投入向技术、数据投入等方向转变,催生新的产业模式,赋能乡村产业兴旺。例如,农业新零售、乡村旅游等新模式能够有效拓展传统农业功能、提升经营效率;田园综合体等多样化综合发展模式实现了可持续、立体化的产业延伸与产业变现,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第三,数字经济赋能乡村产业结构优化。农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限制了农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的进度,而数字经济可带动农村相关产业发展,如乡村旅游产业、物流产业、电商产业等。同时,利用数据信息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市场需求,及时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乡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最终实现乡村产业兴旺。
生态环境保护是乡村振兴的关键环节。将数字经济与乡村发展相结合,可改变以往乡村高能耗、低效能的生产模式,推动农业生产与绿色发展有机融合,发展绿色经济,助力绿色乡村建设。例如,可借助数字经济对传统乡村产业进行“数字化”改造,构建从生产到质量监管的完整产业链,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的同时,有效减少资源能耗;可凭借数字技术建设农村绿色工程,打造绿色消费平台,开发绿色产品,推广绿色生活习惯,助力乡村实现生态振兴;可借助数字技术优势,完善绿色农产品认证,优化乡村绿色消费品供给,有效促进乡村经济、社会实现绿色转型;可利用数字技术打造覆盖整个乡村区域的数字化治理平台,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能力;可利用数字检测和大数据对乡村环境质量进行动态监测,建立智慧乡村生态保护体系,在科学防范乡村生态污染的同时,有效改善乡村环境质量,建设“绿色乡村”。
乡村文化的数字化赋予了其可复制性、非竞争性和高度渗透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因资金、技术、传承等导致的乡村文化遗产消失的困境,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了要素支撑。将数字经济与乡村文化有机交融,可充分挖掘乡村文化资源,以时尚、现代化的展示形式,构建“可触碰、看得到”的数字文化范本,使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广泛传播,展现具有乡村特色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传统美德,极大地拓展乡村文化的价值理念,实现重塑乡村文明的理想效果。此外,数字经济可加速现代文化对乡村的渗透,促进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融合发展,有助于农民逐步确立现代化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改变传统陈旧的观念,有利于培育文明乡风。
实现乡村振兴要夯实乡村治理这个基石。数字经济的发展,将有利于创新乡村治理方式,提高乡村治理效率,实现乡村组织振兴、治理有效。例如,在某些乡村地区,由于事务的复杂,基层干部难以全面掌握各方面的准确数据和情况,从而无法实现治理精细化;而数字技术的应用可为基层干部乡村治理提供精准的数字依据,简化政府的服务流程,提升乡村治理效能。此外,数字技术的发展,将充分推动“互联网+公共服务”模式在农村推广应用,利用数字技术构建公共服务平台,将社会保障系统、医疗系统等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推动公共服务线上办理,实现乡村治理线上化、信息数据化,提高公共事务办理效率,实现乡村治理有效。
第一,提升农民增收能力。数字经济的发展可为农民提供更多受教育、提升就业技能的机会,增强农民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例如,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互联网+教育”,不仅可以把城市优质的教育理念和资源与乡村师生共享,提高乡村教育水平,提升乡村学生的素质,还可以把针对农民的家政、养老、服务农业品牌建设、经营管理等技能培训课程适时提供给农民,让农民掌握更多就业技能、生产经营管理技能、农业生产技能等,提升农民的就业增收能力。第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传统农产品主要通过农村市集、中间商收购等方式实现销售,数字技术的应用,可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渠道,帮助农民提高农产品价格及销售量,增加农民收入。另外,数字经济的发展将丰富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就业岗位,如农民可利用数字经济发展电商产业、特色旅游业等,增加农民收入来源,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离不开基础设施的支持[2]。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乡村数字基础设施有了明显改善。但总体而言,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短板,光纤网络、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5G)网络等还未实现全覆盖,无法满足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边缘计算等新技术对网络基础环境的要求[3],很难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全面、高效的网络和综合信息服务。
人才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要素,具有十分关键的作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需要数字人才提供专业技术支撑。尽管当前乡村数字人才支撑较之前已经有了较大改善,但由于城乡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客观差距,高素质人才更倾向于留在城市,现阶段的乡村很难吸引大量的数字人才投身乡村建设。此外,当前多数农村留守人员受教育程度较低,数字素养较差,对数字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加之大部分农村地区缺少对数字人才的专业培训,导致农村地区数字人才短缺。
第一,农村地区公共数据平台与各类应用支撑平台的缺乏使得涉农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存在障碍,农业生产经营数据、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信息、农民困难与需求问题等难以通过数字化平台传输给基层政府部门,使得作为乡村治理主体之一的基层政府部门缺乏有效的信息传输渠道,较多采用传统的被动治理模式,导致乡村治理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精准性大打折扣,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乡村治理的数字化转型。第二,数据流动性受限。数据的碎片化、统一数据交易标准的缺乏,导致数据交易、数据共享能力差,直接制约了数据跨行业、跨区域的互联互通,不利于实现农村地区治理能力与服务能力现代化。
随着我国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平台已经在多个行业和领域得到应用。但当前数字平台在农村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生产经营和乡村治理等领域,应用领域相对有限,应用场景存在限制,还没有形成一个能够全面覆盖农村地区经济和生活的多元化数字平台。例如,数字平台在数字乡村文化娱乐、农业科学预测和乡村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应用仍有待完善,存在多元融媒体文化平台短缺、数字平台在乡村环境保护方面应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在数字经济助力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鉴于我国乡村的广大市场潜力和实际应用需求,迫切需要构建一个符合农业农村发展需求的数字乡村云平台,实现乡村治理数字化、农村农业生态化和村民生活智慧化等多个方面的有效整合。
第一,缺乏数据风险防范意识。由于对数字技术认识不全面,大多数农民仅仅对于数字技术带来的优势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对数字技术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缺乏明确的认知。因此,农民在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过程中,风险防范意识比较薄弱。第二,农民数字风险防范知识、能力及经验欠缺。由于农民对数字风险防范的认知有限,加之缺少系统、全面、专业的数字风险防范培训,即使意识到数字风险的存在,部分农民也不具备有效抵御风险的能力,在面对数字风险事件时很难迅速作出响应并实施有效的应对策略。第三,专业数字风险防范系统的不健全及相关规章制度的缺失,导致农村地区在数字化应用中出现了许多不规范行为。加之农村地区目前缺少数字风险防范专职部门与专职人才,因此在数字风险识别、分析和控制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
完善的数字基础设施是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基本前提。因此,应当加强乡村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第一,由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成本较高、前期投入较大,政府可利用数字融资平台采取多样化的投资模式,通过与市场的协调配合,吸收社会资本补充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的不足,对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地区加大补短板力度,提高农村地区数字基础设施的普及水平。第二,政府应努力提高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逐步推进5G网络和千兆光网向农村延伸覆盖,尽量实现农村地区的网络全覆盖,保障农村地区互联网使用效果,帮助农业生产主体通过互联网获取数据和信息[4];加强电信普及服务,持续提升农村和偏远地区的通信基础设施供应能力;加强农业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推广工作,积极发展数字化现代服务业。
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第一资源。因此,应加强数字人才队伍建设,催生乡村数字经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进而实现乡村振兴。第一,各地政府应建立数字人才共享平台,扩大数字人才引进的范围,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前往农村地区工作。第二,相关部门应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设立面向农村的数字人才培养基地,鼓励高等院校、高职高专、中等职业学校等开设相关专业,以培养一支精通数字技术、善于经营的本土高素质数字人才团队,为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撑。第三,各地政府应推行数字人才“引培并重”政策,重视本土数字人才的培育,积极推进数字人才孵化器建设,完善数字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机制,建立数字技术培训中心,并以此为抓手培育中高端数字农业种养人才、管理人才、运营人才等,加强农村数字人才梯队建设[5]。第四,各地政府应优化农村数字人才服务体系,加强对数字人才的支持和保障,为其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发展机会,让他们有更好的发展空间,从而更好地发挥数字人才的作用,推动农村数字化建设。
第一,完善农村地区数据平台,促进数据有序流动,实现数据共享。各地政府应加强农业大数据平台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人工智能等手段对碎片化数据进行分类处理,明确数据价值,推动数据明晰化、规范化及交易化。同时,充分利用数字经济独特的数据要素和大数据平台,释放乡村数字发展活力,着力打破城乡数字鸿沟,实现数据的自由、有序流动,以有效发挥数据要素和大数据平台在推动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中的作用。第二,建立统一的数据交易标准,促进数据共享。各地政府可利用不断发展的数据存储技术、确权技术、通道技术、脱敏技术等,不断完善数据交易前处理,推动数据交易化进程,为数据交易奠定技术基础。同时,为保证数据可充分流动,在各主体之间引入市场交易机制,并且严格制定数据交易规章制度,实现数据交易规范化,推动数据交易市场的建立,促进农村地区数据流动共享。
当前,数字平台在农村的应用仍然处于起步阶段,为加快实现数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需要建设多样化的数字平台,拓宽数字平台的应用范围。第一,推进数字平台在乡村文化生活方面的应用。各地政府应通过构建数字云平台将优秀乡土文化长久保存,推动乡村文化的开放共享,深度挖掘和开发乡村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利用数字技术将民俗文化、古镇古街和传统技艺等乡村文化遗产进行数字转化及创新;建立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乡村文化数字展馆等文化传播载体和平台,实现乡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而建设起多元、智慧的数字文化场景,在延续乡村文化的同时促进开放共享[6];构建线上的乡村综合文化服务平台,为农民搭建起与外界沟通的桥梁,并为农民展示现代乡村特色和推广优秀乡村文化提供有效途径,利用数字化的展示方式提升人们对新时代乡村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为乡村文化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第二,推进数字平台在农业生产方面的应用。各地政府应构建“物联网+互联网+社交电商销售”农业数字平台,创新农产品交易方式,有利于帮助农业生产企业及农户解决农产品推广及销售难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企业及农户的生产积极性[7];推进以数据监测为技术、远程控制为核心的智慧农业数字平台的建设,形成“管理数字化、作业自动化、生产智能化、产品绿色化、经营信息化、服务现代化”的农业新模式,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第三,推进数字平台在农村生态保护方面的应用。各地政府应加快构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数字化发展平台,不断赋能数字化生态环保工作,更好地实现乡村生态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利用多样化的数据共享平台,可以促进数据的交易和流通,以及新兴技术的传播和应用,治理乡村的污染问题和优化农村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推动农业和农村走向绿色发展的道路,实现乡村振兴。
政府应强化农民网络信息素养教育培训,加强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网络安全意识,增强农民数字风险识别和抵御数字风险的能力。同时,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农村地区数字风险管理机制,健全数字风险防范机制,引入专业人才专门负责,补齐数字风险识别、分析和控制短板[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