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针刺治疗面肌痉挛经验总结*

2023-04-15 21:33朱学睿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王震太溪面肌

朱学睿,王 震

(1.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合肥 230012;2.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安徽合肥 230061)

面肌痉挛为门诊常见病,其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特征是多单侧反复发作,受到外界刺激导致自身情绪异常时容易诱发及病情加重[1]。面肌痉挛多慢性起病,发病初期多不受重视,久病导致面部肌肉的挛缩、扭曲,影响美观,严重影响患者颜值及社交生活[2]。目前对于面肌痉挛的治疗,中医针刺在针刺手法、取穴配穴、针具选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其结果证实针刺在治疗面肌痉挛上具有一定效果[3],中医针刺疗法对于治疗面肌痉挛有进一步探索和发展的空间。

王震主任是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脑病六科主任,安徽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全国第五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曾参与国家级、省级、院级科研课题多项,临床针刺治疗注重形神统一,对针灸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王震主任临床诊治面肌痉挛的临床经验、病案进行总结如下。

1 面肌痉挛的病因病机

面肌痉挛病因病机复杂,各家不一,中医经典中并没有对面肌痉挛病名的明确记载,从面肌痉挛的发及症状来看,归属于中医学“风证”、“痉证”、“眼睑瞤动”等范畴。

1.1 肝肾亏虚、阴风内动为关键病因 面肌痉挛发于面部,发作时间不固定,发作位置改变,《黄帝内经》曰:“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性善动”,可知风邪为面肌痉挛的基本病因。王震主任认为,风邪有内外之分,治疗面肌痉挛的关键在于内风之肝风内动。肝属木,主升、主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风气通于肝”。《景岳全书》曰:“筋急者当责其无血”,肝血亏虚为面肌痉挛的病理基础。叶天士在《医学源流论》提出:“肝为风脏,因精血衰耗,水不涵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内风时起。”肝风之根本来源为精血之衰耗,又有“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肝血依赖于肾阴濡养,若肝肾阴虚,久则阴虚阳浮,虚风内生,风胜则动,是为肝风内动[4]。

1.2 脾肾亏虚、阴阳失调为核心病机《医宗金鉴》曰:“肝为木气,全赖土以滋培”,《张氏医通》曰:“脾胃亏损,津液耗散,故筋急而搐”,全身气血生化依赖于后天之本脾的运化,脾气健运则肝血充盈,脾胃虚弱,则气血生化不足,筋脉濡养失司,血不养肝,虚风内生。而精血的生成又离不开脾肾的作用[5]。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肾精以先天之精为主,机体虚弱时,肾精衰耗,此时则依赖于脾的运化调节,保障肾精的生成,若脾肾亏虚,必然导致阴血不足,水不涵木,进而虚风内动,故调补脾肾为治疗本病的重中之重[6]。面肌痉挛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血虚为本,风痰瘀为标,脾肾为先后天之本,与气血虚、风痰瘀这些病理产物的形成息息相关。脾主运化,肾主水,若脾肾功能失司,则水液代谢异常,发为痰饮。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肉,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筋脉失于濡养,肾藏精、主骨,肾虚则骨惫精泄,肝主血,肝肾同源,故脾肾虚弱可致脏腑衰弱,精气血不足,久致肝肾阴虚,阴虚不制阳,阳胜则虚风内动而发面肌痉挛;因而,王震主任认为面肌痉挛的核心病机在于脾肾亏虚、阴阳失调。

2 “疏肝调形、健脾补肾、通调元神”为主要治则

王震主任治疗面肌痉挛,注重形神统一,肝脾肾和神同时入手,针刺治疗以太冲、太溪、百会为中心来组合配穴,从而达到疏肝调形、健脾补肾、通调元神的目的。

2.1 疏肝调形-太冲穴配合局部取穴 王震主任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气输调通畅则全身气机畅达,针刺肝经原穴太冲可平肝熄风,配合合谷穴为四关穴,为祛风安神常用组合,可平肝阳、调气血、通经络;“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故面肌痉挛针刺首要局部取穴,在面部针刺可直达病所,改善面部气血运行,缓解面肌跳动;面部取穴以阳明经、少阳经为主,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少阳经为少血多气之经,合谷穴重刺,取“面口合谷收”之义,久病针足三里,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胃气以降为和,可肃将肝之冲逆之气;因面肌痉挛病变部位表浅,病变初期不宜深刺,故采用浅刺法,针刺过程为避免刺激面部神经,减少面肌紧张,故不行针刺手法;面肌痉挛跳动最明显的位置,亦为邪气积聚之处,于此处针刺效果明显[7]。

2.2 健脾补肾-太溪穴配合引气归元针刺法 王震主任认为,健补脾肾当以肾为主,太溪穴为肾经原穴,主治病症为本虚标实型疾病[8],针刺可以补肾益精,太溪联合足三里则是脾肾同调,气血皆补。引气归元针法是通过对神阙穴周围腧穴的刺激来调理先天和后天、以后天养先天,进而达到调气归根、健脾补肾的目的。王震主任引气归元针组方包括:中脘、气海、关元、滑肉门、阴都。所选穴位均位于腹部,腹部内含多种重要脏器,外系多条经脉经过,脾经、胃经均通过腹部,因此在腹部行针可沟通内外,调节全身脏腑气血。中脘为胃募穴、腑会穴,针刺可升降脾胃气机,配合关元、气海,可补下焦化生精血,使全身气血生化有度。气海为肓之原,先天元气汇聚之处,出关元,化卫气,属下焦,“气处于下焦”,针刺可调气、补气、生发全身之气,主治一切气疾[9]。关元为元气所在之处,元气为一身气血阴阳之根本,关元亦是肝、脾、肾三条经脉汇聚于任脉的穴位,为男子藏精之所,肾藏精、主一身之阴阳,故针刺关元可使元气化生有源,固本培肾,配合中脘,可达到调理先天和后天、以后天养先天的功效。气海、关元合用,可调和阴阳、补肾固本。以上穴位配伍意在调补脾肾,以后天养先天,故为“引气归元”。滑肉门为“腹四关”的组穴之一。滑肉门位于腹部,归于足阳明胃经,胃经从头走足,为多气多血之经脉,在腹部针刺此穴可达到舒筋通络、调补气血,引脏腑之气上至头面的作用[10]。阴都穴处于腹部全息影像图的面部区域,针刺可调节头面部的气血[11]。针刺此二穴可达到调理气血、输布全身之功用。

2.3 通调元神-百会穴为核心的通督调神针刺法 王震主任认为,面肌痉挛患者多伴有焦虑抑郁、失眠等症状,这属于中医“神”的范畴,脾肾虚弱,精血内耗,久致心肾不交,心神不安,神无所藏则不寐。督脉上通脑,下系心肾,治疗神志病当重视督脉,以通督调神。任督二脉皆由胞中而发,督主阳、任主阴,通督调神则为交通阴阳、宁心安神,针刺可使气血畅达,通调元神[12]。百会穴为诸阳之会,全身阳气汇聚之处,针刺生发阳气、醒脑开窍,“阳气虚则百病丛生,阳气旺则百病不生”;印堂通于脑,针刺可推动脑部气血运行;神庭为神之居所,连通督脉、足太阳和足阳明,居庭则神安,本神为神之本,四神聪为醒脑常用效穴,三穴合称头三神,针刺有醒脑启窍之功。内关穴为心包经之络穴,具有宁心安神的功效,在治疗失眠、情志病中沟通上下,其配伍心经之原穴神门穴使用可安神养心,与同名经穴太冲穴相配可调气疏肝。肾经腧穴照海穴,通阴跷脉,针刺可补肾填精、安神助眠。通过针刺使患者的精神状态得到改善,患者心情舒畅更有利于疾病的恢复。

3 病案分析

丁某某,女,36 岁,初诊时间:2022 年3 月14 日。主诉:双侧眼面部肌肉不自主抽动1 年余。现病史: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侧眼周肌肉抽动,初期跳动感不明显,自身未发现及重视。后症状渐近性加重,肌肉跳动幅度肉眼可见,抽动范围逐渐向面部、鼻翼、口角进展,遂致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查头颅CT 未见明显异常,诊断为面肌痉挛,予以营养神经类药物口服及建议针灸治疗。患者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疗效不佳,为寻求中医针灸治疗遂至我院就诊。刻下:患者神清,精神一般,双侧眼睑部、左侧面部、口角肌肉跳动明显,每遇情志异常时跳动加重,无口角歪斜、肢体麻木,无味觉改变,无耳鸣耳聋耳痛,纳可,夜寐欠安,小便可,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弦细。Cohen 分级:Ⅱ级。中医诊断:面风 肝风内动。西医诊断:面肌痉挛。处方:体针(百会、四神聪、印堂、神庭、攒竹、阳白、四白、太阳、翳风、地仓、颊车、四关穴、内关、神门、太溪、足三里、三阴交、照海)+引气归元针(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阴都、滑肉门)。操作:患者取坐位,酒精棉球消毒,先针双侧合谷,大幅度捻转行针,随后用手沿着手阳明大肠经循行自面部的区间点按敲打,并瞩患者活动面部肌肉;后针头针、翳风、安眠等穴位,常规针刺得气后瞩患者平躺放松,常规体针针刺,足三里得气后施以捻转补法,最后针腹部穴位,行捻转补法,留针30 min,腹部配以TDP灯照射。

2022 年3 月15 日二诊:患者双侧眼周肌肉跳动次数稍减少,左侧面部、口角部肌肉跳动次数减少,睡眠改善,纳可,小便可,大便二日未解。守原针刺处方加天枢、支沟。操作:先针双侧太溪,捻转行针,瞩患者揉按活动腹部至感觉肠蠕动,后守原针刺操作。

2022 年3 月16 日三诊:患者双侧眼周肌肉跳动次数减少,左侧面部、口角部肌肉跳动次数明显减少,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纳可,小便可,大便已解。守原针刺处方及操作继续治疗。

2022 年3 月18 日四诊:患者眼周肌肉仍有跳动,左侧面部、口角部肌肉基本停止跳动纳可,夜寐安,二便调。守原针刺处方去安眠、内关、神门、天枢、支沟。穴位针刺操作同前。每2 天治疗1 次,连续治疗1个疗程后,患者左侧面部、口角肌肉未见跳动,眼角肌肉偶见轻微跳动,Cohen分级:I级。

按语:患者以面部肌肉跳动为主证,中医诊断为面风,头颅CT 未见脑血管病变,西医诊断为面肌痉挛;根据夜寐欠安,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弦细,辩证为肝风内动。脾肾亏虚,久致阴虚阳浮,虚风内生,风胜则动,发为面肌痉挛。治疗当以肝脾肾同时入手,一诊按体针联合引气归元针治疗,患者病程长,重刺合谷穴并让患者活动面部肌肉,取“面口合谷收”之义,针刺后循按敲打手少阳阳明经,使经络气血畅达;通过引气归元针对腹部穴位的刺激来调理先天和后天、以后天养先天,进而达到调气归根、健脾补肾的目的;患者夜寐差,于久病情志异常,伤神所致,以通督调神为大法治疗,效果显著。二诊患者诉大便二日未解,患者肝肾阴虚,阴虚阳胜则虚风内动,发为便秘,“肾者,胃之关也”,《素问·上古天真论》:“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则知便秘归因于津液枯干,专责少阴一脉,故针刺肾经原穴太溪可缓解便秘,天枢、支沟为治疗便秘效穴。

4 总结

面肌痉挛发病初期多不受重视,久病跳动明显,影响日常生活及社交时才会就诊。中医针刺治疗可疏通经络,调补气血,抑制面部异常刺激源,治疗面肌痉挛效果确切[13]。王震主任治疗面肌痉挛,从病因出发,认为面肌痉挛的关键病因是内风之肝风内动,故以太冲穴为主,配合局部取穴、足三里、阿是穴等以平肝阳、调气血、通经络,达到疏肝调形的目的;从病机入手,认为面肌痉挛的病机为本虚标实,气血虚为本,风痰瘀为标,核心病机为脾肾亏虚、阴阳失调,故选用太溪穴配合引气归元针,以太溪、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为主,调气归根、健脾补肾,使脏腑精气血充盈,配合阴都、滑肉门,达到调理气血、输布全身之功用。此外,面肌痉挛患者发病后多伴随情绪异常,久致失眠、焦虑、抑郁等,故治疗时还需调畅情志,故选用百会穴、印堂醒脑开窍;四神聪、神庭、本神合称头三神,醒脑启窍;内关穴配合神门穴宁心安神,与同名经穴太冲穴相配可调气疏肝;肾经腧穴照海穴,通阴跷脉,针刺可补肾填精、安神助眠。王震主任针刺治疗面肌痉挛,通过体针通调元神、疏肝调形,引气归元针调气归根、健脾补肾,诸穴合用,共奏通经络、通脏腑、通阴阳的功效。本法不局限于面部,为全身多处取穴,穴位配伍合理、标本兼治,符合中医整体观念的基本思想,是对针灸治疗学的继承与发展,故治疗面肌痉挛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猜你喜欢
王震太溪面肌
针刺治疗原发性面肌痉挛的研究进展
“要是”的作用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抢着去边疆的王震
温暖手脚
“办”“为”和解
太溪穴:汩汩溪流归肾水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