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实效的策略研究与路径探索

2023-04-15 14:48昊,刘静,霍妍,井丽,4,关鹏*
卫生职业教育 2023年7期
关键词:流行病学实验课公共卫生

周 昊,刘 静,霍 妍,井 丽,4,关 鹏*

(1.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854;2.中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辽宁 沈阳 110122;3.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1;4.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所,辽宁 沈阳 110005)

随着以公共卫生和健康问题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要求逐步提升学生病原学鉴定、疫情形势研判和传播规律研究、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能力[1-3]。而上述公共卫生实践所需的相关能力对学生的行为要求也日趋细化,对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此决定了对应相关内容的实验课在整个流行病学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更加重要。在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中,能否培养出符合岗位胜任力要求的高素质公共卫生人才,与实验课的教学效果有着密切联系。本文通过对中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课程团队在提升实验课教学实效中采用的策略、实施路径和教学活动进行梳理,旨在拓展流行病学教学的时空,不断深入对提高实验课教学效果的研究,为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提供学理支撑,进而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完成省级一流本科课程的品牌建设。

1 提升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实效的主要思路及策略

1.1 依据课程教学大纲,积极创新教学手段

中国医科大学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流行病学课程是一门必修考试课,总学时为100 学时,其中理论课56 学时(2 学时/次,大班授课制,每班90 人),实验课44 学时(4 学时/次,小班授课制,每班不超过30 人)。实验课部分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依据,以培养合格的预防医学专业人才为导向,同时密切结合课程所归属的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一级学科建设和卫生健康相关行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及发展趋势。教研室全部高级职称教师参与实验课教学,在实验课授课时段内,课程团队尝试采用模拟情境、随堂口试和模拟结构化面试等教学方法;实验课授课时段外,通过教师主动担任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兼职辅导员,积极吸纳本科生参与教师所主持的省级以上科研项目,推送教师原创的传染病流行病学系列微课程及原创文章,积极指导学生参加行业相关技能大赛、健康科普设计大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统计建模竞赛等方式,提升学生对于流行病学课程的兴趣度、对于授课教师团队的信任度以及预防医学专业的认同度。

1.2 尊重学情,强化实践技能培训

流行病学课程安排在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第八学期讲授,此时大多数学生进入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备阶段,因面临考试压力而秉持应试心态的学生较多,同时传统的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基于已知数据进行计算的任务量较大,对于实验课授课内容与未来考试环节和就业后岗位需求之间的关联程度心存疑虑。课程团队在积极深入分析学生学情调查结果的基础上,主动强化实验课中的技能培训环节,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同时通过对实验课内容与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复试面试环节及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实践技能考试对接程度的宣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1.3 遵循教学规律,重视案例教学

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在第八学期学习流行病学课程时大致处于20~23 岁年龄段,此时他们已学完公共基础课、医学基础课和临床医学相关课程,具备较好的记忆能力、较强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较敏锐的观察能力,但大多数学生仍采用以背诵记忆为主的认知模式。在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对于实验课中的深度体验性和师生互动性的需求较高,但对于口语表达能力及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和实验报告规范性及严谨性的认识略有不足。课程团队在实验课教学中遵循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结合的规律,以图片、视频、实物等方式引出实验课相关教学目标所对应的公共卫生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同时注重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培养和口语及书面表达能力的强化。

1.4 掌握课程特点,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流行病学理论课教材包括总论、分支小总论和各论三大部分,实验课教材则重点围绕流行病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知识技术体系、实践特点,与理论课教材相匹配;同时结合社会和行业需求设置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中的重要个人防护技术”“EpiData 软件应用”等实习内容。依托实验课教材中提供的经典案例,教师授课时重点和学生探讨案例背后的社会背景、科学思维和对应的流行病学方法以及参与处理案例的专业人员必备的学术态度、技能需求和资质要求,既起到加强课程的联系作用,也达成了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与专业应用的有效整合。这一环节也考验了教师的知识储备、对知识点的细化能力及对教材的再建构能力。

1.5 关注社会需求,加强岗位胜任力培养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1]为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范式提供了宏观导向,各相关用人单位的招聘公告和毕业生回访调查报告为人才培养中的细节操作提供了微观实证。第三代医学教育模式目前已经变革为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4]。课程团队通过聚焦社会及行业需求,对标岗位胜任力核心维度,积极利用实验课教学中师生互动时间长、团队合作机会多等优势,完善岗位胜任力培养环节,使学生具备公共卫生基本知识与技能。

2 提升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实效的路径探索

2.1 注重多学科知识的融入,重点提升现场调查能力

流行病学实验课中调查和数据分析推断相关的知识点内容占比较大,而上述内容既需要学生掌握社会学的基础知识、具备精准的观察能力和科学的分析推理能力,又需要学生具备口头表达能力、沟通能力和专业报告撰写能力。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相关的流调溯源过程中,通常需要公卫、公安、工信三方协同工作,同时也需要国家、省、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专业人员通力合作。目前在中国医科大学流行病学教研室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人员中很多具有多学科背景,由此流行病学课程团队有机会邀请到既有流行病学专业背景,又具有侦查学实战经验、熟悉法律程序和具备参与国际多边和区域合作成功经验的这些专业人士深入参与实验课教学流程的设计和优化。按设计类型分类,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以流行病学实验课中观察能力的培养为例,观察力恰好也是侦查员的核心职业能力。刑事侦查学相关现场勘查、调查访问的培养理念和方式以及明确观察的问题、划定观察的时空范围、选择合适的观察方法、做好观察准备工作、撰写观察记录等环节的系统的培训流程都可供流行病学教学参考。同时引导学生就侦查学中的观察法与流行病学调查中观察法之间的异同进行辨析,对侦查现场的观察记录和流行病学暴发调查现场观察记录的格式及语言要求的异同进行梳理,为现实世界流行病学调查中在伦理学原则和法理逻辑框架下公卫、公安、工信部门跨行业协同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2 注重学生体验,优化实验课教学情境

以实验课中的暴发调查为例,流行病学教师团队首先保证教学情境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尝试激起学生的积极思考;其次创设问题的深度要略高于本科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保证问题的思维强度和思维容量;再次所创设的教学情境强调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最后在教学情境构建中适当“留白”,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同时教师会在实验课中强调流行病学调查所需要的体能储备、勇气胆量等非智力因素和工作速度的要求。以《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因学研究》课题为例[5],引导学生思考在交通极为不便的边远山区,且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参与调查的课题组成员的学科和专业背景构成应该有哪些,课题组成员应该从哪些角度设计调查表,如何去寻找关键知情人。在因为技术局限或工作条件限制,病因“黑匣子”无法全部打开的情况下,回顾性调查、前瞻性调查和开展干预的线索及依据是什么。如何合理地向公众提供有关调查的结果和所实施的决策,在基于尚不确定的信息进行决策时应该如何保证透明度原则。如何选择通报信息的方式以尽量避免或减少某些个体、群体、社区、机构或地理区域可能面临的污名化或歧视的风险。

2.3 主动对标资格考试和技能竞赛,顺应加快培养实战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国家导向

公共卫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所规定的行业准入考试,学生重视程度普遍较高。2018 年4 月教育部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办了首届全国大学生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大赛,该赛事举办的宗旨是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为推动公共卫生事业发展和服务“健康中国”贡献力量[6],该赛事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预防与临床结合”[6-7]。流行病学课程团队认真研究上述考试相关技能模块要求和命题趋势,积极开展实验课教学中知识点的优化;公共卫生综合知识与技能大赛这一专业竞赛虽然只是一部分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参与的活动,但学院和教研室鼓励全体学生积极参与竞赛相关的培训。学院层面和教研室积极聘请公共卫生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和进行赛事指导。流行病学课程团队通过定期收集相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和人才需求,持续优化实验课教学内容,同时通过相关宣教和分享让学生深入了解相关实验课教学要求的现实映射点。

2.4 建设立体化教学资源库,加大思政元素融入力度

随着网络教学的全球化,授课教师和学生在获取知识上已经没有时间差,而授课教师结合自身的经历积极分享面对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行动框架就显得尤为重要。课程团队关注学生求新、求变的现实需求,最大限度地以真实的流行病学现场工作相关用品等实物教具和教师个人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创文章、有温度的课程推广文案等多样化线上资源作为载体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努力实现实验课课堂上的专业体验与思政元素内化践行的融合[8-12]。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原创的系列微课程[13]、已毕业学生的真实工作经历分享、跨机构或跨行业人员和公共卫生人员合作的经典案例、具有时效性的官方媒体视频及音频资料、校友作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闻发言人参与的沈阳市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现场图片、传染控制类卫生应急队伍的个人携行装备清单和部分实物、夹在硬板夹上的疾病暴发事件调查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官方解读文件,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 结语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提升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实效是开展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和最终落脚点,而提升教学实效的关键在教师[14-15]。在“健康中国”和“新医科”的大背景下,认真把握流行病学实验课教学中的“变”与“不变”对于授课教师至关重要。《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开展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通知》[1]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专职教师到疾控部门、医疗机构等公共卫生相关实践部门现场实践或挂职锻炼制度”。相信相关的具体实施方案将在推进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的进程中不断细化。总之,加强对流行病学实验课课程特质的分析,遵循教学规律,响应社会需求并因地制宜与授课教师的个人理解、知识背景、教学艺术和学校的教学硬件相结合是提升教学实效的关键[16-17]。授课教师在提升教学实效过程中所采用的多种教学模式[18-20]、积极营造的教学文化和创新氛围为其教学技能的精进和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猜你喜欢
流行病学实验课公共卫生
羊细菌性腹泻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与防治措施
羊球虫病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诊断和防治措施
新型冠状病毒及其流行病学特征认识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一起疑似霉变蛋挞引起食物中毒的流行病学调查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自由”的实验课
高中化学实验课改进和实践及其效果评价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