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单沛华
本文主要讲述生活课程经历过程中人的发展价值、情感的发展内涵和生命的发展意义,使外在的课程叙事转向内在的思维模式,从而使“撰写、叙述、反思、内化、倾听课程故事”成为一线教师研究课程样态的一种常态化模式。
教师以叙事的方式对幼儿园课程实施中的事件进行描述与分析,进而发现课程实施背后所蕴含的教育理念以及教育价值。旨在唤醒教师内在的自觉课程意识,要求教师从课程的视角来审视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育行为,提升课程创生能力、课程建设能力和课程组织能力。
立足儿童的生活,和儿童充分互动,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设计调整课程,将游戏作为课程的中心点,为儿童提供大量材料和适宜的操作环境,观察并记录儿童在身体、认知、社会、情感等多方面的表现和发展,推动支持儿童的自我探究和经验形成的发展性课程。其建设的核心意义在于儿童主体价值的实现,促进儿童全面长远发展。
作为课程管理者,园长在一个个课程故事中不断思考课程问题、寻求课程实施思路、谋划课程实施策略,实施课程设计的探究过程。我园公众号《课程叙事场》栏目是教师多种课程叙事模式的持续性沉浸式的教研载体。
教师在课程情境中,不断解释和构造课程。讲述不是简单复述过往的经历,而是自我重构的过程、自我反思的方法、自我理解的结果,最终指向“主体的生成、自我的超越和个体的解放”。我园公众号《我们的故事园》栏目,是教师分享各种课程叙事的专辑。
儿童通过自己的口述纪录、和他人的对话、自我表征表达作品、行为的表现等方式来反应课程经验,是儿童生活课程经历的自我叙事,更是儿童生命主体性的自我彰显和自我赋形。我园重视收藏儿童的每一种叙事资料,和儿童、家长共同分享叙事的过程和快乐。
课程叙事讲的是“课程实施经历”的故事。那么,课程叙事怎么叙?叙什么?叙事与教师、儿童之间的关系如何体现?怎样的叙事方式才能体现课程的亲身经历、内心体验、理解感悟?近一年来,我园带着这些问题在园部、教科室、教研组、班级等多个层面组织研讨,结合现有的园本课程模式进行融合创生,从叙事的背景、叙事的目标、叙事的过程、叙事的路径、叙事的收获、叙事的反思等层面,从呈现冲突、审视调整、深度反思三个维度,铺设课程叙事基本框架。同时,教师要注重课程叙事的互动性、交流性、真实性,聚焦主题,厘清角度,学会分析、提炼与升华,进而调整课程实施的方向和方法,寻求更理想的支持策略,促进儿童进一步发展。
课程叙事以情境性、形象化的方式较为真实地反映教师的儿童观、课程观、实施课程的能力及理论反思水平。教师储备的教育理念和理论知识,决定着教师在课程实践活动中的复杂性、丰富性、和多样性。教师和儿童对课程的体验和经验是课程叙事的要义,教师通过三种经验对话:与自我过去经验对话、与相关文献经验对话、与他人经验对话审议叙事的要义。
通过课程叙事,教师能在真实的教育情境中实践理论,链接理论,从而进行理性地思辨。理论中的儿童会转化为课程中、情境中的真实儿童的表现,并转化为教师行动背后的支撑,架构实践与理论的桥梁,实现经验表达与理性思辨的共通。
有故事就要分享,有故事就要研究,有故事就要“讲”。教师通过“叙”自己的课程经历,“反思”自己的课程实践,直接指向自己的教育观、儿童观、课程观。我园不提倡教师个人沉浸在自己的教育世界里独自研究,而是鼓励教师在各种场合去分享自己精彩的故事,自然展现动情之处,从而实现个体和集体的共融。
1.散点式共情叙事
我园以“真实、唤醒、切磋、互动”为主要叙述方式,鼓励教师在闲暇时间进行经验交换,教育理念互补,讲述在课程中发生的有趣事件和自己关注事件,强调叙述的真实性和有感而发,在讲述中彼此聆听、彼此接纳、彼此敞开心扉。教师在阐述自我课程观的时候相互交融,相互理解。这种叙事随时随地,不受时间和空间制约。
2.沉浸式主题叙事
叙事增强目的性,事先确定主题,如“游戏叙事、生活能力叙事、环境故事叙事、儿童和自然关系的叙事”等,通过“确定主题—观察实施—整理归纳—叙事交流—提炼反思”,共同梳理课程中的儿童观、教育观,共同审议课程框架的契合度、课程内容的适宜性以及课程资源的可利用性、实施手段的适切性,最终一起凝练课程实施的脉络。
3.交互式研究叙事
叙事研究需要联动协作,共生共长。我园以教研组、课题组、班级、骨干社团等为“课程叙事场”,促进各团体之间循环互通,形成研究共同体,透过课程现象寻找教育本质,看到儿童的发展。例如,在教研活动“萝卜干加工厂”叙事协作场,教师围绕此课程共同剖析课程的生长点、经验点和观察点,儿童的发展和需求被捕捉,教师的专业理念、专业知识、教育思想、教育智慧得以碰撞、交融,以问题为导向的研讨意识、解决问题的研讨能力、把握时机的教育机智、系统化思考的课程建构能力等都获得了提升。
课程实施是叙事的前提和载体。我园重视教师课程建设的能力和实施能力,挖掘儿童与生活、儿童与课程、教师与课程的关系,形成生活化课程。
1.找寻故事的生长点
教师通过观察,从发现儿童到发现课程,用专业的眼光审视教育,用智慧的眼光审视儿童、课程与自我之间的关系,深入挖掘儿童的兴趣点和需求点,和儿童形成课程上的共鸣。以大班主题课程“我是小兵”为例。随着主题的推进,儿童对战斗英雄有了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自导自演呈现具有儿童自己经验特色的战争小片,如《地道战》《铁道游击队》《鸡毛信》《狼牙山五壮士》等。战争小片的连续展演和儿童对电影拍摄的向往,使他们产生了兴趣。教师进一步拓展课程点,生成新的主题课程“我们的电影日”。儿童从计划到实施、从导演到场务、从材料到人员安排,不断丰富经验,唤醒了儿童与课程的深层联结。
2.发现故事的支撑点
我园生活课程的基础是儿童的生活、教师和儿童共同经历生活,并在共同经历中审视儿童的课程兴趣和发展指向,利用观察、支持、创设环境、提供材料、预估过程等方式夯实课程。例如,由于幼儿园周边修路引,经常引发堵车,儿童讨论生成了课程“堵”,促进了生活与课程的深度联结,并将课程实施获得的经验用于生活中,加强了与生活的深度互动。
3.观察故事的共情点
儿童课程经验的丰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都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感受力和观察力。我园从儿童立场出发,尊重儿童的愿望和想法,做出恰如其分的回应与指导。课程叙事中需要感动与发现,教师把这种观察发现融合到课程叙述中,让课程实施的“哇时刻”有共同的分享者。例如,每到“桃花马”时节,儿童都能感受到来自八方“跑友”的气息,孩子们被这种气息卷入,迫切想体验马拉松运动。于是,我园生成了“迷你桃花马”课程,整个项目活动持续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教师通过观察,发现儿童的需要,和儿童一起寻找材料、设计路标、规划路线……教师展现出细腻的情感变化与推进课程的智慧,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支持策略,反思儿童在活动中的课程经验的获得,从而更好地推进课程实施,凸显课程叙事的研究价值。
在课程叙事里,教师可以无限探索并抵达真实,实现文学和专业之间的一种互动。我园通过叙事研究,对教师进行人文关怀,切实了解教师的教育生活经历、个性品质和情绪情感以及对儿童教育实践的真实想法和做法。教师作为故事叙述者、故事分享者、情感体验者、关系建构者,其教育理念在探索中共融,专业知识在交流中共享,专业技能在深化中共进,专业化水平在反思中共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