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香远
我们借助贝趣馆这一体验式载体,支持幼儿创设一个个鲜活的、真实的、动态的开放性场馆,让幼儿在直接参与、亲身体验、交往互动中感知、欣赏和探究,让幼儿在与环境和材料互动、在人际关系中唤醒自主成长之力,获得经验不断发展。
贝趣馆基于幼儿的经验,围绕一个核心内容,让幼儿发现、探索、建构、思考、挑战、交往、合作,历经选择主题、策展布展、开展游戏、回顾反思等过程,以讨论、寻访、探究体验、展示和表达为主要活动形式。在这个沉浸式的体验场馆,幼儿更好地理解自由、自主、愉悦、创造的课程游戏化精神,养成自主、自信、坚持等良好品质。
幼儿是天生的收集家。在草地上,他们会将自己发现的蜗牛壳带回来;在沙水湾,他们会将小石头装在口袋里。那些不起眼的贝壳、卡片、玩具、贴纸等,都承载着幼儿小小的愿望和梦想、成长与进步。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支持幼儿的收集行为,让幼儿在与同伴分享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我们在班级提供了展示架、大大小小的盒子、挂物架、丝巾圈、洞洞板、标签架等材料。幼儿轮流举办个人收藏展,制作海报,介绍自己的收藏,回答大家的问题:收集的是什么?从哪里收集来的?平时收集的物品放在哪里?为什么要收集?怎样收集?里面隐藏着什么小故事?……幼儿在主动收集的过程中,学会了坚持和取舍,体验着快乐和满足,培养了幼儿的博物意识。
我们通过家长委员会、家长沙龙等形式,邀请家长共同讲述儿时的游戏材料以及游戏玩法。家长与幼儿或收集或制作,共同布置民间游戏馆,如滚铁环、抽陀螺、踢毽子、竹蜻蜓、套圈、翻花绳等。家长纷纷当起志愿者,每天按时和幼儿共同游戏,其乐融融。幼儿学会后自发当起讲解员,指导其他班级的幼儿游戏。几代人一同穿越时光隧道,重温童年美好的记忆,共同讲述着“我们”的故事,让游戏点亮童年,亲子关系更加牢固。
一年一度的博物馆日来临前,幼儿经过投票选举,确定展览的主题。针对自己班级展品不足的问题,幼儿想到了请其他班级幼儿共同参与收集。于是,他们绘制收集倡议书,建立收集小站。收集后,大家讨论展品的分类、陈列与布置,充分利用班级、走廊、楼道、户外等可以利用的空间举办展览;为物件编号,制作展品铭牌,形成了玩具、石头、纽扣、盖子、绳线、颜色、纸等主题场馆。活动中,人人都是讲解员。幼儿分享着自己的感受与想法,介绍展品的故事与趣闻,探究这些材料的多种玩法。同时,我们开辟“跳蚤市场”,为幼儿物物交换创造条件。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为此,我们关注南京的本土文化,以实际探索、亲身体验、游戏等方式,激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秦淮灯会历史悠久,新年去夫子庙逛灯会是必不可少的项目。幼儿在游玩中切身体会到花灯的种类因材料多样而丰富,对猜灯谜、走马灯等活动充满好奇。为此,我们与幼儿共建花灯馆,幼儿对花灯有了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针对夫子庙的建筑特色,幼儿研究花格窗、马头墙,并用多种材料呈现、布展。
场馆学习是指在博物馆、科技馆、天文馆、美术馆、动植物园、水族馆等多种与科学、历史、艺术等教育有关的公共机构中学习。场馆学习也是目前国内外非常重视的非正式学。其核心特点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场所开放,学习过程自主,结构化程度低,学习结果多元。
我们对可以参观的场馆进行了考察与筛选,先后带领幼儿参观了南京博物馆、云锦博物馆、六朝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绿博园等场馆。活动前,幼儿与家长共同制定计划书,包括出行时间、集合地点、物质准备,讨论参观礼仪。活动中,引导幼儿与展品互动,与场馆工作人员以及他人互动,关注展品信息,并用幼儿能够理解的语言与方式为幼儿讲解,鼓励幼儿提问,记录感兴趣的事物;活动后,分享趣闻、藏品故事,丰富幼儿的体验。
一草一木都有自己的故事和历史。我们只有慢慢了解与感受它们的存在,才能真正做到亲近自然。我们亲近自然,最大限度地让幼儿每天在大自然中问候它们、关心它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
每个班级的自然角都有一个小小收集区,提供竹篮、小鱼篓、透明的玻璃瓶、竹匾、藤条框等自然材料,用于收集在草丛中、花坛、小池塘、田野、树林里、路边、小区、公园发现的自然物,如羽毛、落叶、花瓣、狗尾巴草、形形色色的种子、蝉蜕等。我们还提供观察测量的材料、记录工具,引导幼儿为这些物品编号,制作标签,陈列展示。教师还将幼儿的介绍以及探究故事录下来后做成二维码,贴在标签后面,观展人可以用手机扫二维码,按照编号翻页,边看图画记录边听介绍。
绘本是通过物化的符号系统表现人类精神文化的载体。内容丰富多彩、具体形象的绘本不仅可以满足幼儿阅读的兴趣和需求,而且可以帮助幼儿架起内在经验与优秀文化互通的桥梁。
幼儿阅读绘本的过程就是不知不觉地感知并接受文化信息的过程。我们着力营造早期阅读的氛围,让幼儿有更多机会与书相遇,让幼儿在重复与书互动中,感知文化的亲和力和生命力,让绘本文化滋养幼儿的心灵。
馆无物不立,物是基础,展示主题选定是贝趣馆的根基。因此,我们把幼儿视为贝趣馆主题与展品开发的主体。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独特的兴趣和体验方式,并会在活动中自然地流露出来。教师支持幼儿充分运用感官基于问题的探究学习,以多元的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体验与经历,在实践中实现贝趣馆主题内容与展品的开发。
我们相信幼儿是天生的探索者,在陪伴他们探索一个个有意义问题的同时,给予必要的支持,支持他们迎接挑战获得成功的体验。当幼儿遇到问题时,我们会等一等,观察倾听帮助幼儿明晰问题的核心,鼓励他们寻找对应的方法尝试,放手让幼儿在试误中丰富经验。
针对幼儿的需要给予适当引导,采用讨论、查找资料、实地寻访,提供图书图片等方式拓展思路,激发他们主动探究的热情,实现每一次跨越。
《幼儿园保育教育质量评估指南》中指出:“重视幼儿通过绘画、讲述等方式对自己经历过的游戏、阅读图画书、观察等活动进行表达表征。”幼儿有100种语言,贝趣馆是展现幼儿探究、玩学痕迹的场所,它灵活开放的优势有利于幼儿用多种材料、多元方式,表达表现自己的所知所能、所思所想、所见所闻。教师鼓励幼儿在活动中用自己喜欢与擅长的方式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经历、理解与思考,把学习的权利交给幼儿。
一份有质量的公开成果是衡量项目学习的重要指标。贝趣馆通过策展布展,公开发布探究成果,把展品的故事、特性、美传递给观众。
参展人通过观展,学习迁移他人经验。它是教与学形态变革的具体体现,幼儿在自由、自主的综合活动中发展多种能力。
幼儿在自主尝试、团队协作中学习了按时间顺序,分类别展示的方法,培养了形象思维、创意思维能力,有的贴,有的摆,有的挂。展架展墙也被充分利用。例如,他们充分利用户外活动场地,创设了妙趣横生的西游馆,让丰富的想象与创造相连接、真实体验与情感互相呼应。
同伴的行为能够快速地被幼儿习得,有利于幼儿发展。观展增进了全园人际间整体的互动与交流,为幼儿观察模仿同伴的行为提供了机会。其中,混龄活动促进了“大带小”活动。
贝趣馆的建构过程就是幼儿展现、学习、交流分享活动轨迹与经验的完整过程,实现了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连接,让学习看得见。幼儿在与物、与同伴,与自己的互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获得感性经验,让幼儿的成长有迹可循。
在开馆活动中,幼儿通过采访、留言墙、拍照、录像等等多种形式,了解小观众们的想法、实际喜爱程度,然后进行小组讨论并针对观展中的问题不断完善。例如,在社区生活馆体验游戏中,有的地方人多,有的地方冷清,其原因是有的幼儿不知道场馆布局和活动安排情况。为便于大家找到想去的地方,我们引导幼儿绘制地图,制作方向标、导向牌,做引导志愿者,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