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其坤
在优秀的中国造物中,以传统文化为底蕴是其存在、发展、壮大的艺术共性,紫砂壶艺是其中的佼佼者,它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滋养下诞生、发展、壮大的手工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首先,回望紫砂壶艺的历史征程,与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可谓浮沉与共。紫砂壶,确切不知从何时有,只是在千年前,就已经走进欧阳修的“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萧洒有余清”,米芾的“轻涛起,香生玉乳,雪溅紫瓯圆”。可见,北宋时期,紫砂器皿已经出现在文人的茶桌上了,因为彼时,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即“宋点”时代,宋时人们开始关注精神层次的需求,文人墨客好以茶会友,这也为以后紫砂文人壶的出现做好了铺垫。明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和变革的重要时代,紫砂壶发展也迎来第一个高峰,不仅在功用上“壶以砂者为上”(文震亨《长物志》),这时期的紫砂壶还开始关注造型与工艺。供春开创了紫砂造型艺术的先河,时大彬精进了紫砂传统制壶工艺,“龚春、时大彬价至二三千钱”。可见,当时的紫砂名家所制的壶已经有了较高的市场价值。另有“董翰始创菱花式壶,赵梁多定制提梁式壶”等制壶名家丰富了紫砂壶造型,至此,紫砂的素器、花器、筋纹器三足鼎立,延续至今。清朝是中国茶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整个上层社会品茶风气尤盛,进而也影响到民间,这时期不仅茶业、茶学发展昌盛,茶器也顺势而为发展迅猛,紫砂壶的发展也迎来第二个高潮,随着紫砂装饰艺术的兴起,成就了紫砂文人壶的巅峰时代,从而形成了紫砂壶艺术。紫砂壶艺,在中国茶文化的需求中诞生,在中国茶文化的发展中崛起,这就决定了宜茶的实用性是紫砂壶艺立世的根基。
其次,纵观紫砂壶艺的一路走来,茶文化孕育了它的诞生,给了它生命,那么造型艺术则升华了它的灵魂,赋予了它新生。造型艺术包括壶的形体设计与壶表的装饰艺术。就前者来说,紫砂壶史上的形体设计经历了初期的仿青铜器造型、古代陶器造型、古代日用器物造型等,巅峰时期的仿自然界动植物造型等,正是这些灵感源于传统文化的式样,紫砂壶艺有了“方非一式,圆不一样”的造型百变之美谈。但就经时代变迁依然流传下来的经典茗壶款式来说,无不透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也正是因此,才经得起推敲,才能够经久流传。就后者来说,壶之表体上的装饰艺术,一般有陶刻、泥绘、彩绘、镶嵌金银等,而这些装饰虽然技法不同,但是内容多以中国书画为主,特别是紫砂陶刻是集中国的书画、文学、篆刻等传统文化精髓于一体的艺术形式,即便是镶嵌金银这样的装饰也根源于我们中国的金银文化。可见,紫砂装饰艺术同样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表现内容、为气质底蕴的艺术形式。
中国茶文化决定了紫砂壶艺要以实用性为根基,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紫砂壶丰富的欣赏性与丰厚的文化性,而在中国传统文化滋养下成长的我们又深受其影响,左右着我们的审美意识。带着这样的审美倾向去赏析数百年来流传下来的经典茗壶,无不是这样集实用性、欣赏性与文化性于一体的艺术品,无不是透着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的中国造物。古色古香的古韵感是紫砂壶与生俱来的气质,也是很多其他的快餐文化不能与之媲美的独特的艺术魅力。从一捧泥到一把壶,必须的实用性、独特的工艺性、古韵的欣赏性、传统的文化性,紫砂壶艺在自身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定的艺术要求,即艺术格律。这样的格律一方面是它特有的艺术形式与美学特点,一方面又约束着它的创作思维[1]。特别是在文化多元、审美多元的当今社会,创新成为发展的突破口,不同于其他行业与文化,对于紫砂壶艺这样的传统手工艺来说,创新却是把双刃剑。标新立异的紫砂壶作品层出不穷,在这样的作品中,当然有优秀之作,却也有很多为了标新而创、为了立异而做,忽视了宜茶的实用功能,没了耐品的文化性,没有传统文化为其支撑,所谓的“欣赏性”自然也就经不起推敲,终究是昙花一现,过眼云烟。
紫砂壶艺,是在茶文化的发展中诞生、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发展壮大的手工艺术,凝聚了磅礴的中国传统文化力量,这是紫砂壶艺的艺术格律,也是很多领域望尘莫及的天然优势,所以,在传承中延续、在传统中汲取是紫砂壶艺创新的立足之本。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以此方针为指导,在新时代的创新中把握根本方向,才能更好、更加长远地发展这门手工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