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雪雯
景德镇陶瓷大学 江西景德镇 333000
短短30年科技飞速发展,网络时代已经将人们捆绑在一起,从极单一的通讯工具到智能手机的普及,从现金流通到线上支付,从二维通讯进入三维时代等,对人们生活来讲互联网无时无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交流打破了人与人的沟通壁垒,在虚拟空间的对话让人们更加放松自如,元宇宙则会成为很大部分人期待的生活形式。虚拟的网络环境使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集,同时在网络空间也形成了强有力的个性化体验。但在虚拟的通讯平台,人们难免会产生不真实性的想法,使人们在现实中孤独且陌生。互联网在无形中拉开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将人们“打包”统一进入到一个不真实的“现实世界”。
虚拟时代难免把人分为科技崇拜与科技恐惧,并不是所有消费者都能及时准确地跟紧时代,信息时代容易给人带来挫败感,“个人的安全舒适圈被小心保护”,所以对于消费者而言对产品更加期待,渴望在产品上得到除功能外的情感回馈。
信息虚拟时代的到来对于设计师来说大大地缩短了产品开发周期,并且更加精准,从传统的调研、绘图、模型到成品展示,都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通过计算机辅助,缩短产品开发时间,处理设计变量,在设计和产品开发方面提供了技术方面的潜力[1]。更重要的是,它将设计传统与未来联系起来,融合了传统的设计技术,并包含了电子世界的独特语言,使产品开发过程以多种形式提供可应用的方案,以及随时可修改性、灵活性。但计算机对于现在来说已经不是简单的技术工具了,它是人与人,人与世界的中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互联网又是具有情感的,它形成了我们当下的时代文化。科技的进步在充斥着我们的传统文化,逐步带来了文化的趋同和消费者认知的变化,互联网把人们交织在一起,在这样一个基础上,设计很容易把消费者打包成共性群体,这并不可取。设计不能再只依据传统的设计理念进行设计分析,这样的设计只会让消费者感受到产品即是工具,产品充满孤独感,这便不是生活!古人说道:“感人之心,莫先乎情”,情感是人与社会的关系,情感设计是产品与消费者的情感共鸣,是与生活对话的产品。
情感设计,即在网络时代下的人本设计,其在信息虚拟时代下的地位不容小觑。现代主义设计提倡的“为人的设计”,这里的人指的是大多数的人,是个冷漠笼统的概念。仍有消费者是没有办法感受人本思想的,更愿意称它为“为时代的设计”。进入虚拟的网络时代,在对广为流传的科技风、未来的朋克风以及对元宇宙的畅想下,设计风格已经被烙上未来感、金属感、科技十足的标签,我认为是不可取的。产品设计是带消费者回归本我,不应该被定上风格的标签。发展推动认知,那么认知则影响设计。网络虚拟时代下传统设计理念中的人本思想与未来科技设计应该辩证地看待。
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人就是他们的情感,要知道人是什么,必须懂得他们的情感”,那么与人的情感表达密切联系的艺术、设计活动就更离不开情感要素的介入。情感设计伦理在各个国家都有不同体现,如:艾斯林格被誉为是高科技时代设计的重要领军人物,他是首位将以人为本的理念和人性化设计植根于复杂的软硬件科技世界的战略家和设计师,他的设计不仅保持了德国设计的严谨性和简洁性,而且承载着后现代主义特色,不断创造丰富、新颖、独特、有趣的产品,在高科技设计方面极具影响力,在极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末的设计趋势,并是当代文化生活的创造者。日本设计师山本健一也在很早就有提到“感性工学”这一概念,是探讨人的感性与物的设计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实现在产品设计中体现“人”的感性感受,设计出符合“人”的感觉期望的产品。唐纳德·诺曼教授发表了一系列关于情感设计的书籍,在《感情化设计》一书中,教授提出的关于消费者三层次理论分别是:本能、行为与反思。本能指的是人对外观的直接体验,更强调的是造型,行为指的是消费者对产品的使用过程,过程当中的交互关系、反应则是不同消费者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是情感的反馈。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情感这取决于消费者的年龄、职业、文化、地域的差异,充分体现出反思层面对消费者购买欲的重要影响。就情感化设计而言,意大利的设计就将其发挥得淋漓尽致,充分体现出人文特色。就外星人压汁机而言,即便功能上并不能做到完美,但仍有消费者愿意将它摆放在自己的厨房。设计者曾宣称:“我的压汁机并不是为了压柠檬汁,它意味着对话开始。”
生活方式的改变,文化、经济差异日渐削弱,消费类产品趋同下功能并不能决定消费者的购买欲,从而形成消费者购买产品的辅助作用,消费者更加愿意为能让他们感受到精神共鸣的产品买单。
尤其在虚拟时代背景下人与人、人与环境之间的陌生感需要产品来中和,当产品成为消费者的交际工具时,它传达了用户的兴趣、修养、审美、个性等信息,这些信息,如果和激发消费者积极情感的评价相符合,就会被消费者喜爱和接受,并随着时间的考验加深这种联系,产品则成了使用者的第一“名片”,向外传达自我的一种方式。想要消费者因为同一件产品产生这种情感是困难的,所以情感化设计需要细化,那么产品也需要细化,特定的情感与适应的产品相结合,才会得出比较理想的效果。当情感化的设计产品映入人心的时候,产品与使用者的联系是更加紧密的,往往会成形成消费冲动与回购的欲望。
不同时代具有不同时代对情感设计的表达,并且它是不固定的,是根据文化、认知、内涵等因素去改变的,对设计师而言,设计师的中心任务是要关注设计物品中的功能要素和精神内涵并予以完善表达[2]。情感类的产品对功能性产品来说使用周期会更长,一件产品的情感留恋度越高,那么它存在的意义就更大,就不单单是履行使用职责那么简单了。
中国作为上下五千年文明的大国,在信息科技的大背景下信息共享,文化交融,使得中国设计当今仍没找到方向,设计的共性将传统文化一步一步淡化。近几年的文创产品在国际上脱颖而出,借助互联网让更多人看到与了解中国文化。这就是虚拟网络与文化的结合,这的确是一种情感化的设计,设计师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共鸣融入产品,让中国消费者充满骄傲与自信,但这样的产品只是一瞬。有的打着中国风格的设计作品就像是文化的贴图载体,产品与图案之间并没有逻辑关系。认为一件物品加入某个中国元素就可以称之为中国设计了,它是没有精神内涵的,是不长久的设计[3]。情感化的设计是需要通过分析不同消费者的身份、地域、文化、生活习惯等去进行细化,是复杂的、多样的。对消费类产品趋同、产品的同质化、产品竞争力大,对产品的选择过程更多是一种源于习惯和无意识的相对运动的过程,同《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原野哉说道:“好的设计是让使用者感到的无意识的设计。”就海尔公司针对不同国家、不同生活方式设计的冰箱,完全深入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使设计悄然进入我们的生活,让使用者在使用过程中感到满满的温馨和舒适。当时上海永久牌自行车也是通过了解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使用方式、使用用途去设计中国人的自行车。并不是一味地生产欧洲进口,这些例子当然还有很多,这些设计才能被称之为“中国设计”。因为生活方式的变化,情感化的设计就不会是统一的,是一门有待长时间研究的学科,它是与时俱进的,有人提出通用情感设计理论,我觉得是不可取的,正是情感的多样化,引导着设计的创新和进步。科技在发展,进化推动认知,属于中国特色的时代文化仍然也在发展,我们应该在科技发展的同时也不能丢失自我。与生活对话的情感化的设计才能让中国特色光彩溢目。
时代的更迭会影响设计伦理,工业时代因历史的局限强调更多的是共性,在物质都还没办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时,设计伦理必然得围绕产品的功能性,而信息设计侧更多地重视人的个性。在电子虚拟时代背景下,为感情的设计是不可漠视的。随着电子时代的飞速发展,密集的信息与高科技为人们带来了舒适便利的生活方式,然而人们的文化精神却得不到满足。未来学家奈斯比特所言:“我们的社会中技术越多变化越快,我们就越希望创造高情感的环境在这种飞速发展下。”时代的飞速进步意味着总有什么会随着时代流逝,人们幻想虚拟时代的生活方式、生活节奏,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变得不那么重要,难免产生恐慌,继续以功能至上的设计会让使用者产生疲倦、厌恶的心理,情感设计在体验中获得情感并唤起人们对新的生活方式的追求。情感化设计给人带来力量。虚拟时代背景下,情感设计之宗(即设计伦理)是消费者和产品的细化,是对消费者的精准认知,是为使用者生活的设计,是为人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