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风
(海东市乐都区马厂乡畜牧兽医站,青海 海东 810799)
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我国将此列为二类疾病。我国大部分地区也属于该病的流行区域。在养殖行业中,该病的易感畜类有羊、牛、猪、犬等,其中羊的感染率最高。羊布病的传染源通常是带菌动物与病畜等,特别是病畜排泄物中所带的布鲁氏菌具有更强的传染性。该病菌可通过皮肤、呼吸道等途径引发感染,特别是和病羊接触密切的养殖人员较易受到感染。羊感染后通常表现食欲不佳与行走困难等,若是孕期羊易出现流产。羊布病不但危害羊的健康生长,还会对羊的生育能力造成不良影响,母羊与孕羊具备很高的感染率,严重影响羊的养殖户利益。所以,加强羊布病的防控至关重要。
1.1 流行病学 羊布鲁氏菌病的易感动物很多,如牛、羊、鹿、猪、马、野猪、鸡、犬、马、猫、部分啮齿动物等,其中羊最易感,其次是牛和猪。通常性成熟动物要比幼齿动物容易感染。病畜及带菌者是重要传染源,而母羊流产的胎儿、胎衣、羊水与阴道分泌物中都含大量的病原菌,可通过粪便排菌,乳汁、感染公畜的精液中也含有病原菌。健康动物通常是采食和饮用被污染的饲料与饮水发生感染,还可通过损伤的皮肤、黏膜、交配感染,吸血昆虫的叮咬也会引发感染。
1.2 临床症状 羊布鲁氏菌病的重要症状是流产,通常发生在母羊孕后的第3~4 个月。流产前的症状并不明显。通常表现为食欲不振、阴道流出黄色的黏液等。除此之外,还可能出现乳房炎、关节炎、滑液囊炎、支气管炎。患病公羊表现的症状为睾丸炎、附睾炎、多发性关节炎。
2.1 具有很高的传染率 布鲁氏杆菌病是羊布鲁氏菌病致病菌,具有较强的传染性,规模养羊场因为养殖密度很高,若感染本病,羊被淘汰率很高,并且布鲁氏杆菌具有很长的存活期,不管是外界环境还是受体自身都无法完全消除,又因为养殖户承担养殖及繁育等工作,若是出现交叉感染,高额的治疗费用与动物损失会为当地畜牧行业造成很大影响。
2.2 具有很高的死亡率 布鲁氏杆菌病具备较长的潜伏期,在潜伏期很容易出现交叉传染,若新生羔羊发生感染,则有100%的致死率。所以,应重视对预防此病的发生,早发现早治疗,最大限度的降低损失。若前期预防检疫监管不足,会使本病广泛流传,给当地草食畜产生严重影响,还会间接影响肉奶制品、皮草价格。由于布鲁氏杆菌病具有很高的致死率,其发生会给当地经济造成不利影响。
2.3 对羊的危害 布鲁氏菌病具备很长的潜伏期,初期感染的羊群一般不会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通常表现在长时间发热、盗汗,因为关节肌肉疼痛造成行走困难、走路摇摆等症状,不会被发现。布鲁氏菌病侵害妊娠母羊通常出现在妊娠中后期,一般会出现分娩症状,然后就会流产,生产下死胎与僵尸胎,即便勉强能够成活的羔羊生长发育非常缓慢,直至生长前期出现死亡。母羊流产前很容易出现精神不振、食欲不佳、口渴、阴道排出浑浊的黏液等分泌物,流产以后容易胎衣不下,进而发生子宫内膜炎,为日后繁殖生育能力造成严重影响;还会伴随乳腺炎、乳腺变硬、乳汁变性、丧失泌乳能力;少部分病羊还会发生支气管炎、角膜炎、关节炎。通常,新发病的羊群流产病例较为少见;老疫区的羊群出现流产的会很少,较为常见的病例会出现关节炎、乳腺炎、子宫内膜炎、久配不孕。布鲁氏菌病侵害公羊,除了诱发关节炎,还会出现睾丸炎,临床中的症状就是睾丸出现上缩、肿大,局部出现发热,触诊时具有明显痛感,精神不佳,食欲不振,衰弱消瘦,失去种用价值。
剖检病死羊,肝脏、肾脏具有明显的肉芽肿,生殖器官出现炎性坏死。子宫充血、水肿,胎盘绒毛膜下充血、水肿,出现明显的出血甚至发生糜烂,有黄色胶状物。胎衣呈现黄色胶冻样浸润,并覆盖胶冻状纤维蛋白与脓液,有时增厚,并伴有出血点。流产的胎儿瘤胃内出现白色或淡黄色黏液絮状物,膀胱浆膜下体育胃肠黏膜能够见到出血点和出血条纹斑,肝脏中出现大量的坏死灶,脐带肥大增厚,展现浆液性浸润。患病的公羊睾丸上存有少量的出血点、组织增生,有时会出现坏死灶。
2.4 对人体的危害 患病羊排出的羊水、胎衣、胎盘中含有大量的致病菌,属于重要的传染源。养殖人员在接触患病羊或胎衣、胎盘之后,很容易感染发病,或进食一些被污染的肉制品、奶制品会感染致病菌。人患病后,致病菌会严重影响人体的呼吸系统、生殖系统,还会对呼吸黏膜造成损伤,表现出多汗、发热、关节炎、乏力等各种症状,为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加强防护工作至关重要。
3.1 检疫监督力度不足 外引病畜属于布病传播的重要途径,伴随畜禽调动频率的不断增加,调入后就混群饲养,有很高的布病发生风险,混养就会增加布病的患病率。而影响监测工作的开展缺少力度,通常是免疫过的健康家畜得以监测,而病畜,例如:流产、空怀、瘦弱、种畜等应该监测的并没有包含在内。监测工作具有很大的难度,常因经费人力和设备等问题而流于表面。
3.2 免疫的缺陷(1)免疫范围不全面,仍采用传统方法对当前犊牛与羔羊开展免疫。(2)免疫畜种不全,布病可感染多种动物,只针对牛羊免疫不科学。(3)免疫方法太过单一,生产牛常采用饮水免疫,此方法的免疫效果并不确实。(4)由于免疫工作会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导致免疫率无法达到100%。(5)常年对奶羊不免疫,这属于布病传播中的最大隐患。
3.3 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布病监测活动的经费缺失是影响布病防控的重要因素,政府每年都拨付防疫经费,仅够用作村级防疫员的工资补助。所以,只能够针对一些大场大户的羊进行监测,无法针对所有的散养羊户与其他动物开展布病监测,这也是导致布病阳性畜病情大面积蔓延的原因;疫畜扑杀补助标准太低,随着物价的不断提高,疫畜扑杀补助标准并未进行合理调整,羊群若检测出病畜,得到的补助非常低,养殖户因为赔偿过低或者不给补偿而对扑杀抵触,进而出现私下转移出售病畜,以取得更多的经济效益,无法彻底清除现病畜,容易导致疫病大面积蔓延。
4.1 增强对病原危害的认识 管理部门应提高对布鲁氏菌病的防控认识,树立正确的防控理念,并加强对此病的防控,保障防控经费的科学利用,有效落实防控工作,降低此病的传播。卫生部门应将人畜共患病当做工作重点,充分结合实际情况制定防控措施和应急方案,加强各种防控政策的有效落实,有效提升防控工作效率,避免羊群的患病率。我国各级政府与有关部门应充分考虑大局,增加人员与设备,及时更换新型的检测设备,改进检测技术方法,提高对布鲁氏菌病防控力度。有关部门应提高宣传力度,加强预防知识的广泛普及,增强群众、养殖户对此病的自我防护能力,对布鲁氏菌病提高认识,若是发现疫情应立即上报,有效降低布鲁氏菌病的感染率。
4.2 加强饲养管理 养殖户应加强饲养管理工作的开展,坚持自繁自育、全进全出的饲养观念,降低病菌的传染途径,有效提升饲养场的安全性。在饲养过程中应适当增多营养物质以提升羊群的免疫力、增强羊群的抗病性。养殖场地应防止从疫区引种或者引入产品、饲料,防止引进动物造成病毒污染。尽可能选择工厂化产品、饲料或者其他安全渠道产品。如果羊群生产一定要引种时,应通过严格的检疫,确保没有病毒后者没有患病才可以引种。羊群运输之前应在产地进行严格的布病检疫检测,到场地以后还要隔离2 个月,保证种羊健康才能再次检疫,检疫通过才能进行混群饲养。
4.3 加强有效的消毒工作 为了有效预防控制布鲁氏菌病,加强高质量与高效消毒不容忽视。在保障检疫符合标准的条件下,养殖人员还要对当地的地形条件、气候条件、环境条件进行充分了解,优化完善养羊模式,加强消毒工作的有效落实。因为布鲁氏菌较为顽固,消毒工作应涉及养殖区的任意角落,尤其是饮用水池与料槽一定要严格消毒,相关区域中的杂物也要全面的消毒、清洁,干净卫生的养殖环境尤为重要。养殖户还可通过中药或物理手段开展消毒或防疫,只有高效控制布鲁氏菌病的传染源,才可减少布鲁氏菌病的传播风险。
4.4 增强检疫检验的有效性 要高度重视对布病防治工作的重要性。为了降低布病的传播,养殖人员一定要对羊的引种与检疫环节提高重视并严格控制,通过养殖户多年的养殖经验发现,自繁自养属于最佳的繁育方式。若一定要从外引种,养殖场应重视在当地采购,充分结合有关规定顺利完成必要的检疫才可实施引种。针对新引入的羊要60~90d隔离观察,确保没有问题才可混养,而且,还应针对羊开展布鲁氏菌检测,唯有满足条件的羊才能合群。若是发现病羊,养殖户一定要隔离养殖,而且还要消毒灭菌,明确落实日常检测工作的开展,检测率应至少保持2 次/年,检测操作还要符合我国有关规范。对患病羊需扑杀和无害化处理。除此之外,饲养人员还要重视培养自身的专业技能,有效提高技术水平,深入探究并优化羊的饲养防治方式,加强精心喂养,确保营养的充足供应,有效提高免疫力,最大限度规避羊患病的风险。
羊布鲁氏菌病具备很强的感染性,不但会严重影响养羊效益,而且会严重威胁周围人群的健康。所以,养殖人员一定要严格防控布鲁氏菌病,加强羊群的检疫、严格控制传染源与传染途径、加强卫生消毒措施,有效提升羊布鲁氏菌病的防控效果,防止羊布鲁氏菌病出现风险,推动养羊业的良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