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荣
(剑川县金华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畜牧组,云南 剑川 671399)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第32 条规定,重大动物疫情是指一、二、三类动物疫病突然发生,迅速传播,给养殖业生产安全造成严重威胁、危害,以及可能对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造成危害的情形。重大动物疫病来源于重大动物疫情的发生、流行,并对养殖业造成重大的损失。并危害兽医卫生公共安全的某类动物传染病。重大动物疫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的潜伏期和相同的临床症状的传染性疾病。乡镇兽医站的职责和职能是依法、依规做好动物防疫和动物检疫工作,达到“以检促防”,乡镇动物防疫工作面对广大的农村、山区和点多面广的畜禽养殖户,养殖环境复杂,养殖水平粗放,生物防护安全措施防范不彻底,易造成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和暴发。作为乡土科技人员,通过科技进村入户,宣讲科技养殖,发放动物防疫档案卡,提升村级防疫人员的业务水平,在着力抓好每年“春防、秋防”的基础上,强调日常性的动物防疫补针工作,做到“应免畜禽应免尽免,免疫病种应免尽免”,将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注射密度常年维持在90%以上,确保无重大动物疫病的流行和暴发,确保兽医卫生公共安全,保障畜牧业稳步发展。乡镇兽医站长期以来,坚持“动物防疫实行预防为主,预防与控制、净化、消灭相结合的方针《动物防疫法》第5 条,日常工作中做好动物强制免疫病种的预防注射工作。包括:猪瘟、猪蓝耳病、牛、羊、猪、口蹄疫、狂犬病、禽流感、鸡新城疫、羊小反刍兽疫、羊痘、牛结节性皮肤病等9 种动物疫病。对人畜共患病,山羊布鲁氏杆菌及奶牛结核病,业务上俗称“两病”,每年进行抽检,并经实验室检测,若出现阳性病例,则根据传染病防控技术规程,通过封锁、隔离、消灭,净化等多种手段予以控制。
认识并掌握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规律,运用专业兽医技术,预防、控制,消灭动物传染病,是兽医工作者的职责和义务。
1.1 动物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及动物宿主体内(指疫源地、自然疫源地),在适宜的条件下,迅速生长、繁殖,并破坏机体的血液、神经、组织器官,引发动物机能障碍与死亡。根据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性状、生存条件、毒力和致病性,侵害机体的部位,动物易感性,DNA 自我复制的特点,常见分类有: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真菌、血液寄生虫等类型。
1.2 重大动物疫病 由病原微生物引发,其最大的特点是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流行性,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危害社会公共卫生安全,以死亡率作为判断其严重性的主要指标。详情查阅农业部2005年5 月24 日发布《动物病原微生物分类名录》。《动物防疫法》将重大动物疫病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并以法规的形式对各类动物病病的预防、控制,消灭作了详尽的规定。
1.3 传 染 由特定的病原微生物引起,通过特定的传播方式(直接接触或间接接触),患病动物将病原传给易感动物并使其发病的过程。
对猪瘟、猪蓝耳病、猪、牛、羊口蹄疫、禽流感、狂犬病、羊小反刍兽疫、羊痘等常见的动物疫病实行政府统一采购疫苗,乡镇兽医站组织和实施辖区内的动物防疫工作,大理州畜牧行政主管部门认真贯彻动物防疫方针,在动物防疫工作中,做到资金到位、物资到位、人员到位,确保高质量完成动物防疫工作。同时,《动物防疫法》17 条规定:饲养动物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动物疫病强制免疫义务,按照强制免疫计划和技术规范,对动物实施免疫接种。
3.1 免疫接种 是免疫预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用人工的方法将有效的生物制品等引入动物体内,使其产生特异性的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免疫接种是预防控制动物传染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3.2 猪瘟活疫苗(传代细胞源)预防猪瘟、注射4d 后即可产生免疫力,剂量1mL/头,肌肉注射,7日龄仔猪首免,须2 倍剂量,断奶后,再次预防注射,免疫有效期12 个月,贮存-15℃。
猪口蹄疫O 型合成肽疫苗:免疫期6 个月,耳根后深层肌肉注射1mL/头,间隔4 周再接种1 次,单次免疫畜体血清抗体监测,效价保护率仅为30%左右。孕畜慎用。疫苗在使用前充分摇匀,在常温下放置10min,能有效减少应免畜的应激反应,2~8℃贮存。
3.3 禽流感疫苗 重组禽流感病毒(H5+H7)三价灭活疫苗,细胞源(H5N1Re-11 株+Re12 株,H7N9H7-Re3 株)用于预防由H5 亚型2.3.4d 分支,2.3.2.1d 分支和H7 亚型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流感。用法:胸部肌肉或颈肉或颈部皮下注射。2~5 周龄鸡0.3mL/ 只,5 周龄以上鸡0.5mL,2~5 周龄鸭和鹅0.5mL/ 只,5 周龄以上1mL/ 只;信鸽0.2mL/ 羽,2~8℃贮存。免疫有效期12 个月。
3.4 狂犬病灭活疫苗(PV/BHK-21 株)用于预防犬类狂犬病。3 月龄以上1mL/只,免疫有效期12 个月。
3.5 牛羊O-A 型二价灭活疫苗 用于预防牛、羊、O 型、A 型口蹄疫,牛2mL/头,羊1mL/只,深部肌肉注射,免疫期6 个月,首免15d 后,再次加强免疫一次。2~8℃贮存。在预防注射过程中,病、孕畜慎用,在实践中,少部分猪、牛易发生疫苗应激反应。猪应激表现:突然倒地,抽搐,皮肤通红,毛孔散大,四肢呈游状,口吐白沫、呼吸迫促,大小便失禁,牛表现的症状:前肢呈跛行,行走困难,呈“点头状”走动,流涎,呼吸加快,食欲减少至废绝,有水样腹泻。专业技术人员应认真研判,及时采取抢救措施,对有应激反应的家畜在胸腔位置,沿心脏部位、皮下紧急注射糖皮质肾上腺素5mL/头,应激反应较轻微的患畜,可耳后根注射地塞米松10mL+320 万青霉素,可解除因疫苗应激引起的反应。对抢救无效死亡的猪、牛、羊则列入国家预防应激反应死亡赔偿,减少养殖场(户)的损失。
3.6 痘倍安 用于预防羊属动物痘类疫病,即羊痘,1mL/只,皮内注射,易引起妊娠母羊流产,故应避开母羊孕期进行免疫接种。
3.7 羊小反刍兽疫活疫苗(Cloneg 株);康刍清,用于预防羊小反刍兽疫,皮下注射1mL/只,有效期24 个月,疫苗-20℃以下保存。
羊小反刍兽疫疫苗易感动物为山羊,绵羊,俗称“羊瘟”,常年均可发病,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病征特点:发病急,致死率高,达100%,未接种疫苗的羊群群发、群亡。临诊:病羊体温升高达41~42℃。精神沉郁,反刍停止,饮食废绝。出现水样腹泻或稀便,恶臭,粪中带有白色的肠粘膜脱落物,患羊磨牙、鼻、口腔有泡沫样的分泌物,眼结膜潮红,后躯摇摆,站立不稳。急性病例突然死亡,亚急性型病程持续3~5d,无有效的治疗方案,对该病只能加强预防注射工作。
3.8 牛结节性皮肤病预防 该病属外来病种,易感动物奶牛、肉牛,与羊痘类疾病病源同属相似,传播途径直接或间接,蚊蝇、蜱、污染的饲草、饲料均可带毒传播,该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季节性,夏秋节易发,呈区间性流行。病毒主要侵害病牛皮肤、心、肺等脏器,继发肺炎、心肌炎而引发死亡,感染毒力较低,一般10%~20%,临诊:病牛皮下淋巴结呈现不规则的肿大、结节、触诊,初期坚硬,有滑动感,结节大小不一,主要分布在病牛肩胛前沿、前胸、腹部,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升高40~41℃,精神沉郁,恐慌,食欲减退,发病3~5d 后,体温下降,结节部份破溃,流白色浓样体液,有臭味,患畜迅速消瘦,抵抗力下降,继发感染,易死亡。在兽医临床中,注射适量的消炎药物及抗病毒类药物,对破溃的结节用碘町或油剂青霉素涂抹,有一定的辅助性疗效。
3.9 兽用生物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采用冰瓶领取疫苗,随领随用,注射疫苗时,执行无菌操作的原则,并严格按照疫苗的使用说明,领用疫苗,使用过的疫苗瓶,器具和稀释后剩余的疫苗等统一收回,并经无害化处理,杜绝疫源污染。
4.1 “养” 用科学的方法饲养猪、牛,根据畜禽各品种的生物学特性,合理配比日粮,保证家畜所需的各类营养物质:能量饲料、蛋白质类碳水化合物、粗纤维及维生素、微量元素类等饲草、饲料。并研究家畜各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调整饲料配方。生猪饲养的简易配比:玉米70%,豆粕15%~20%,麸皮类5%~10%,维生素及矿物质5%,饲喂原则:定时定量,少喂多次,改生喂为熟喂,并做好驱虫,保健工作,禁止用餐厨剩余物,泔水饲喂生猪,易造成疫病流行(如:非洲猪瘟);牛的日粮饲养环节:精料玉米1.5~2kg,青草或青干草;秸秆类40~60kg,青贮料等。自由采食,饮水、在山区,日粮亦可用马铃薯、蔓茎、捣碎生喂。畜舍要做到向阳、通风、干燥、整洁、无异味。
4.2 “防” 做好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注射工作,同时,加强养殖场(户)的兽医生物安全建设,做好人、畜、物,内外环境的都生物安全管控,消灭畜舍内的蚊、蝇、鼠、犬、猫等小动物,工作人员,饲料及生猪运输车辆进入,务必喷雾消毒,防止疫病传入,购入的畜禽要有检疫证明,来自无疫区,并经隔离饲养21d,健康无异常,才能进入养殖场、区。病死畜禽要进行无害化处置,深埋或销毁。
4.3 “检” 动物及动物产品实行官方兽医强制检疫制度,也是畜牧兽医行政执法的主要内容。分为宰前检疫,即产地检疫和动物产品检验两种。乡镇兽医站官方兽医在县级动物卫生监督机构的指导下,对辖区内的动物实施检疫。目前申报流程:货主注册“牧运通”,填报相关信息→出具动物免疫证明(含免疫病种、免疫工作人员签字)→申报检疫→官方兽医查物验证→合格的动物配戴耳标耳识并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A 证)→对运输车辆用1%消特定溶液整车消毒→启运。在工作中,官方兽医通过临床观察被检动物的外观,呼吸、运动,测量体温等,确认无异常,方能出具动物检疫合格证(A 证)。动物检疫能够溯源动物疫病,保障流通动物的健康与安全,促进防疫工作。减少并控制疫病的流行。但现行的体制是乡镇官方兽医人员无农业类行政执法权限。在具体的工作中出现很多的短板。
4.4 “诊” 指兽医诊疗活动,通过兽医临床第一时间接触病畜,为养殖场(户)提供技术支持,如常见的有猪、犊牛流行性腹泻的治疗:口服恩诺沙星,磺胺类,黄连素片等;牛巴氏杆菌病,气肿疽病可通过疫苗注射进行预防;鸡慢性支气管炎,滑液囊炎,雏鸡白痢等常见而又危害较大的疾病,对症治疗,合理用药,均可防治。寄生虫类:牛、羊、初春须进行肝片吸虫驱虫,口服硝氯酚片5~6mg/kg.bw,夏秋季,对局部流行的牛、羊巴贝斯焦虫病,可选VC50mL,稀释血虫净(按5~7mg/kg.bw),作深部肌注,连用3d,可预防、治疗该病,为养殖户减少损失。
4.5 制定中长期动物疫病控制的防治规划 完善疫情报告制度,明确疫情报送的职责职能,健全动物疫情监测体系,排查疫病防控疫情,经费保障。
4.6 消毒灭源 发生重大动物疫病,通常对疫点疫区,采取封锁、隔离、消毒等综合行政与技术措施(法律、法规有明确的技术规范要求),消毒药物选择:2%氢氧化钠,二氯异氰脲酸钠数值兑水比例0.2g/L,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2%苛性钠,2%~3%来苏尔等。
4.7 扑杀与净化 在疫病发生早期阶段,通过扑杀疫点、疫区、疫区染疫畜,控制疫病流行,对疫点消毒3~5 次/d,连续7d,之后消毒1 次/d,持续15d,对养殖场的内、外环境,所使用的物品进行整体的生物净化,并做好生物媒介的防控事项。
4.8 严格检疫 临床上认真研判,淘汰病患畜,并作无害化处理。
4.9 加强动物预防注射工作 做到“畜不漏针,针不漏户”对应免畜、健康畜应免尽免,免疫密度常年维持在95%以上。做到预防为主。
重大动物疫病的预防与控制是畜牧业稳步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畜牧兽医工作的核心内容,总结、探讨、完善动物疫病的防控策略,提升防控水平,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面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