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的道德视域

2023-04-15 11:40韩喜平周敏丹
河南社会科学 2023年2期
关键词:胸怀中国共产党群众

韩喜平,周敏丹

(吉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 长春 130015)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公报》高屋建瓴地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至上,坚持理论创新,坚持独立自主,坚持中国道路,坚持胸怀天下,坚持开拓创新,坚持敢于斗争,坚持统一战线,坚持自我革命。”[1]哲学地看,“坚持胸怀天下”不只是主体的价值取向,也必然是蕴含于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实践理念,尤其体现于肩负社会未来发展使命的新时代青年之价值判断与价值抉择。“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2]54无论何种国家与民族,青年都是社会的未来与希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否具有“坚持胸怀天下”的格局与胸襟,不仅影响着青年自身的发展,同时也因为青年自身的特殊身份与使命制约着中国社会的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审视,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践行“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理念,就要有“以百姓心为心”的道德情怀、“听党指挥”的道德自觉、“宠辱不惊”的道德定力、“不负韶华”的道德理念以及“和而不同”的道德视野。

一、“以百姓心为心”: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的道德情怀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3]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要求,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天下”是人民的天下。“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是党的初心,也是党的恒心。”[2]138“坚持胸怀天下”要求新时代青年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始终坚持“以百姓心为心”的道德情怀,在生活实践中真正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

“坚持胸怀天下”与人民至上是辩证统一的。哲学地看,“胸”代表个体性,强调人的价值视野与主观格局。“怀”则意味着主体的能动性。“天下”代表的则是伦理的普遍性与客观性。道家哲学从政治视野出发认为:“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因而,“坚持胸怀天下”就蕴含着个体利益与普遍利益的辩证统一、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以及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要求实践主体要以社会的普遍利益为价值准绳。“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4]15社会普遍利益的实体代表就是人民群众。人民就是“天下”关切的主体,在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过程中,人民是顺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主体力量,是具有变革旧的生产关系愿望的社会力量,是主张变革旧的社会制度和旧的思想观念的社会力量。人民的总体意愿和行动代表了历史发展的方向,人民的社会实践最终决定历史发展的结局。“天下”是人民的天下,群众利益就是主体诉求的客观对象,“坚持胸怀天下”就是要始终做到与人民共生共荣。

“坚持胸怀天下”要求新时代青年秉持“以百姓心为心”的价值观。“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第四十九章)新时代青年应当时刻牢记人民使命,始终做到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利益摆在首位。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唯有坚持人民至上才能做到“坚持胸怀天下”。与其他群体不同,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2]329,无论年龄或阅历都处在人生的成长期,显示出与其他群体不同的独特精神气质,这就要求青年群体“以百姓心为心”。首先要尊重人民。人民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持续发展的坚定力量,也是社会发展、国家兴旺的奠基者,青年群体尊重人民,就是要在思想觉悟上认识到人民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其次要坚持向群众学习。新时代青年要学习群众质朴的本性、勤劳的品质,尤其要坚持用调查研究的方法,真正深入到群众之中,成为群众的贴心人。再次要服务群众。群众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青年群体服务群众就是要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真正把群众的利益摆在首位。当个人利益与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首先考虑人民群众的利益。辩证地看,维护群众的利益就是维护青年的利益,二者之间相得益彰、相互确证。

坚持“以百姓心为心”,新时代青年要谨防几种错误倾向。青年群体处在特殊的人生成长期,因为知识、阅历、经验等相对不足,容易出现几种不恰当的做法:一是独立于群众之外。强调标新立异是青年群体的显著特点。当然,凸显个体性也契合生命自然的成长规律,脱离母体走向社会,也是青年成长必须经历的阵痛。然而辩证地看,个性与共性相辅相成,共性依赖个性体现,而个性成长则要诉求于共性,二者既对立又统一。青年群体也常常会因为过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追求绝对自由而错失发展的时间与机遇,阻碍自我成长的同时,也制约社会的整体发展。二是藐视群众。过分的个性追求就会演化为“老子天下第一”的孤僻性格,唯我独尊的错误价值观念不仅会鄙视群众,甚至会藐视群众,对自我能力的高估不仅会使其走向形而上学的主观抽象主义,最终也必定因为严重脱离群众而故步自封、走向消亡。三是与群众对立。青年群体与群众对立不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与故步自封,在性质上与群众是对立的。在这种对立关系中,青年的朝气与抱负不再彰显,剩下的只是如何从群众那里获得利益,不择手段的同时也不顾后果,就会沦落为附在群众身上的寄生虫,在丧失自我的同时也危害了群众,阻碍社会的进步。

综上,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首先就要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这既是基于“天下”与人民的伦理本质契合性要求,同时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代青年践行“坚持胸怀天下”要做到尊重群众、学习群众、服务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青年要克己修身,克服脱离群众、藐视群众、危害群众的极端做法,在实践中与群众荣辱与共。

二、听党指挥: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的道德自觉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政党治理与社会文明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强化人民的政党认同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经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5]新时代青年要处理好自我发展与政党治理的价值关系,就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践行“坚持胸怀天下”的理想与抱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坚持胸怀天下”与政党治理相辅相成。在伦理意义上,政党与“天下”具有同质性。“天下”是伦理普遍性的呈现,也是社会公共利益的体现。其中,人民是“天下”的实体性组织,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天下”的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人民的福祉也是“天下”的福祉。而作为伦理的实体,人民是带有普遍意义的词语,“天下”治理,需要有代表性的群体来组织,这就是在一定社会形态中政党产生与存在的理论根源与现实根源。政党是代表一定群体利益的政治组织,是由一定群体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在不同的国家或者同一国家的不同时代,都产生过很多这样那样的政治组织,但是很多政治组织都是打着代表民意的旗号,倒行逆施,以人民为名寻求自身的狭隘利益。正因为如此,这些所谓的人民的政治组织也都无一例外地被“天下”的人民所推翻。“水能载舟,亦能覆舟。”[6]这些政治组织被推翻的根源就在于其所代表的利益并非人民的利益,而是小部分人的团体利益,由此产生“以人民为名”与“倒行逆施”的实践悖论。因而,政党被推翻甚至被灭亡也具有了理论合理性与现实合理性。然而,中国共产党与以往任何政党都不同,中国共产党是由人民群众中最先进的代表所构成的,是由代表绝大多数民意的先进分子所构成的,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与人民利益的一致性与政党治理的合法性和长久性。这不仅是被理论所证明了的,同时也是被实践与历史所证明了的。因而,也就产生“坚持胸怀天下”-“服务人民”-“听党指挥”的理论合理性与实践一致性。

“坚持胸怀天下”要求新时代青年要具有强烈的政党认同,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旨趣与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的理想抱负的目标一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利益的代表,是由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所构成的,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宗旨。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旨趣与中国共产党的价值目标具有内在的趋同性。其次,中国共产党的政党旨趣与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与经验有关。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恪守党的初心与使命,无论是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还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党对如何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与使命都具有丰富的经验,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了新的高度,取得了中国革命与中国社会建设的伟大胜利。这些伟大的经验与历程将是新时代青年赓续为人民服务的历史使命的最好教材,也是最值得学习的经验,对新时代青年实现自我理想与使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实践价值。再次,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旨趣与新时代青年所面临的时代背景有关。历史向前发展,不同的历史时空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尤其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国际国内环境复杂多变,社会呈现多元、多样、多变态势。青年的价值观正处在调整生成期,经验的不足与相关知识的匮乏往往使青年群体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甚至会催生一些不合时宜的行为。新时代青年要“坚持胸怀天下”、有所作为,就需要具有丰富经验与光辉历程的新时代引路人的指导,而中国共产党则是最佳选择,是引领青年发展的首选。

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确立政党认同,首先要学习党史。“历史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党的历史是中国近现代以来历史最为可歌可泣的篇章,历史在人民探索和奋斗中造就了中国共产党,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又造就了中华文明新的历史辉煌。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4]320 世纪初,中国共产党人突破艰难险阻,挑起民族复兴的重担,在中国革命的历程中面临着既陌生又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局面,而正是这样一种艰难与险阻磨炼了苦难中的中国共产党人、教育了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大地上,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道路,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路,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新时代青年要想“坚持胸怀天下”、有所作为,就必须认真阅读中国共产党人的这一部苦难与辉煌相互交织的“活”经典,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从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力量与智慧,启迪“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历程。其次,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要认认真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7]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尤其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中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新时代青年的必修课。唯有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新时代青年才能读懂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史,才能读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史。再次,还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如何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在实践—认识—实践的反复升华中增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形成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的力量与源泉。最后,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确立政党认同尤其要学习中国共产党人是如何胸怀“国之大者”的经验,学习中国共产党人如何把马克思主义的群众史观应用到生活与实践中。同时,新时代青年还要积极投身于中国共产党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实践,在实践中体悟、历练,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构筑“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基石。

新时代青年确立政党认同,投身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尤其要克服两方面的不足:第一方面是不善于接纳他人的经验与教训。青年人最大的特点莫过于自信,甚至是过于自信、过于想证明自己,以自我以及自我感受为中心是青年人最普遍的特征。在某种意义上,这是青年生命成长过程中的必经阶段,但是如果这个必经阶段过长、反叛意识过于猛烈,往往会使其得不偿失、错失良机。尤其是新时代青年人在确立政治认同的过程中,要处理好个体意识觉醒与社会主义事业大局之间的关系,个性的展示要处在最为妥当的范围之内,而不能超越事物发展的底线,这样才可以做到青年人自我尝试与经验引领的辩证统一,由此也可以使二者相得益彰,促进青年人的进步与发展。第二方面,新时代特殊的历史背景,要求人们尤其是新时代青年要具有一定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以及政治执行力,而青年人往往又因为生活阅历与实践经验的匮乏导致“政治三力”的匮乏,常常在复杂社会情境中尤其是在数字媒体时代的社会情境中不能做出合理的判断与正确的决策,一失足成千古恨。很多青年就是因为政治意识不强、知识结构不合理,在外部因素的引诱下走向人生的下坡路,这不仅是自我的迷失与沉沦,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损失。这就要求青年人要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人周围,熟读中国共产党党史,尤其是熟读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用科学的理论与历史的经验引领价值观与人生观,提升自我判断的能力与水平,做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综上,政党利益与群众利益的一致性是新时代青年政党认同的合理性所在,也是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旨趣。新时代青年提高政党认同首先要学中国共产党党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史,真正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尤其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去学,在学中去悟。同时,还要克服两种可能的错误倾向:一是自以为是,固执己见,难以接受别人的意见;二是因知识结构与社会阅历的匮乏,导致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以及政治执行力的缺失,要提升明辨是非的能力。

三、宠辱不惊: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的道德定力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道德定力是道德主体认知力与道德行为意志力的统一。道德定力有主体性特征,不同主体有不同的道德定力,同一主体在不同时期因情境的变化也导致道德定力有别。道德定力影响主体行为的效能与性质,也制约主体的行为后果。又因为行为主体具有群体性与社会性的特征,进而会制约社会的整体水平。具有宠辱不惊的道德定力是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的价值诉求,“必须保持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逢山开道、遇水架桥,做到难不住、压不垮”[5]。新时代青年唯有做到宠辱不惊,才能真正持之以恒。这既是青年自我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坚持胸怀天下”与宠辱不惊辩证统一。“天下”是伦理普遍性的概念,也是社会必然性的呈现。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就指出:社会发展是人活动的偶然性与历史必然性的统一,偶然是必然的偶然,必然是偶然的必然,二者相互关切、彼此确证。由此,在“天下”的社会历史必然性中,包含着无数偶然的多样性。或者说,一切的多样性在必然性面前都只是呈现。这种偶然既包括人活动的成功,也涵盖人活动的失败。在文学经典中,文学家经常用“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明)杨慎《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来描述偶然与必然的统一。在中国哲学经典《道德经》中则以“宠辱不惊”描述:“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道德经》第十三章)面对变动不居的生活偶然,道家哲学强调要端正心态、泰然处之,不以成败论英雄,这是偶然与必然的方法论体现,也是青年“坚持胸怀天下”应有的处事方法与人生智慧。

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要从三方面做到宠辱不惊:一是在矛盾的对立统一中看待事物的发展。人的生命历程就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交织,也是成功与失败的交织。新时代青年正处在人生的不稳定期,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尚未定型。同时,在缺乏实战经验的前提下,为人处世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这就需要新时代青年要学习与了解辩证法,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在矛盾的对立与统一中看待事物的变化与发展。中国先哲早就申明:“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道德经》第五十八章)祸福相倚、相反相成。新时代青年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社会发展的观点与看法,都应当从“祸福相倚”的辩证中去理解,从事物变化与发展的辩证中去理解,真正做到泰然处事、宠辱不惊。二是要从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纵向关系中去看待事物的发展。“坚持胸怀天下”不只是横向的空间表达,也具有时间的纵向维度。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7]唯物史观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而社会存在不仅具有空间的横向维度,更具有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时间维度。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交叉辩证,要求青年要有宠辱不惊的价值定力,无论社会存在如何变化,都是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中变化,只要牢牢把握这种辩证逻辑,就能在人生的大风大浪中、在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做到宠辱不惊。三是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也要用“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观点看问题。无论是人生历程还是社会发展都是必然决定偶然、偶然体现必然。新时代青年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因为事物总在偶然与必然之间交织。宠辱不惊只是一种泰然处之的心态,实际行动中更应当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道德定力鞭策自己、警醒自己,要“致虚极、守静笃”(《道德经》第十六章),以不变应万变,保持戒骄戒躁,谦虚谨慎,善于在实践中自我革命,实现否定之否定的发展。

新时代青年在自我发展与社会发展关系处理上要立足“国之大者”,坚持大局、胸怀天下,尤其要避免几种心态:一是缺少辩证思维。一些青年人喜欢在日常生活中“大鸣大放”、大起大落,人生观、价值观莫不如此。不能坚守“度”的原则的后果就是走向极端,看不到事物发展中的辩证循环,遇到高兴的事就情绪亢奋、手舞足蹈;遇到不高兴的事就情绪低落、心绪难平,甚至做出不当举动。二是看待事物缺乏发展眼光,无法用正确的唯物史观或正确的党史教育观看问题。一些青年无论是看待自身还是看待社会,都只能局限于偶然,而无法看到偶然背后的必然;停留于个性而忽视背后的共性;只看到部分而看不到整体;只局限一时得失而无法用系统观、整体观、大局观看问题,评价历史人物只能看到历史人物本身,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只能局限于某一时间段的评价。青年缺乏胸怀天下、宠辱不惊的道德定力,最终必然会误入歧途。另外,最应当警惕的是,也有一些青年喜欢盲从跟风,倡导所谓的“躺平”思维。他们遇到事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却趋向情感冷漠,对待万事万物,摆出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这种置之事外的消极价值取向不仅违背了生命生长的自然准则,也违背了社会发展的规则,对自己、对社会都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综上,“坚持胸怀天下”是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统一,是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在新的历史时代,青年要做到宠辱不惊、胸怀天下,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辩证法,在辩证的视野中看问题。在历史、现实与未来中看问题,坚持用大局观、系统观、整体观看待事物的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时代青年要“坚持胸怀天下”,尤其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机械的实践主义、未来的空想主义,只看到部分而忽视整体;尤其要对所谓的“躺平”价值观进行系统批判,促进个体合理化发展。

四、不负韶华: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的道德理念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概念执着于思维运作,突出思维主观能动性。理念是概念的实现,突出思维在现实世界的延展。概念与理念之间不是绝对相隔。概念如果不走向理念,将会沦落为形而上学的抽象;理念如果缺乏概念支撑,又会成为水中浮萍。“哲学研究的是理念,从而它不是研究通常所称的单纯的概念。”[8]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是“不负韶华”的概念与理念的统一。“不论是成就自己的人生理想,还是担当时代的神圣使命,青年都要珍惜韶华、不负青春,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使自己的思维视野、思想观念、认识水平跟上越来越快的时代发展。”[2]336

“坚持胸怀天下”的实践特质。考察“坚持胸怀天下”的伦理特征要从字里行间进行再次审视,其中主观与客观是可以进一步参照的伦理方法。“天下”的含义不只是一般的思维独断,也不是思维的假设。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天下”由活生生的物质构成。具体而言,“天下”无非由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物质生产方式构成。自然界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人类诞生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客观先在,客观性是自然界的价值本性。人类社会包括个体与共体,无论是人作为自然的肉体存在,还是人类所依赖的客观存在生存方式,无一例外都是客观存在的。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从来没有什么虚构、纯粹思维的精灵,就算是在虚拟世界,所谓虚无缥缈也都是无稽之谈。因为,网络世界的背后也是根源于客观存在的世界,网络世界只是客观世界的另一种维度的呈现,形式主观而内容客观。“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它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即人脑的产物。物质不是精神的产物,而精神本身只是物质的最高产物。”[9]人与自然所构成的物质生产方式也是实践的,因为无论是物质生产方式的主体,还是物质生产方式依赖的中介手段,以及物质生产方式所要付之于行动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本质,客观性都是其内在的价值本性。可见,“坚持胸怀天下”虽然关切到主观与客观,但其并非存在于虚无缥缈的非现实世界,而是存在于活生生的客观世界,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新时代青年要在实践生活中“坚持胸怀天下”、不负韶华,需要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改造世界首先是要改造世界观,不同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支配下的改造世界的效果与效能都不会相同。对于当代青年而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是优越于以往任何哲学学派的科学知识,是时代真理的体现,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与世界观。新时代青年尤其要学习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用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观点去分析、解决问题,深度把握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本质,提升对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认知。二是要在实践中“坚持胸怀天下”、不负韶华,还要掌握中国社会情况。中国社会的客观情况不仅有客观的当下情况,也有先在的历史文化情况。这就要求新时代青年要学习中国史,包括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历史,对中国的伦理问题也要有充分了解,对历史文化的掌握是掌握现实的前提。三是对中国客观现实的掌握不仅要从历史出发,更要从当下出发,新时代青年除了要擅长体悟实践生活,同时也要从新时代理论中了解现实,尤其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青年必须学习的内容,要在实践中去学习,更要在学习中理解实践,二者相互促进。四是要对中国社会客观的当下有所了解,要对改造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方法有所了解,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在实践过程中“坚持胸怀天下”、不负韶华。然而,从一定意义上审视,以上四个方面又只是前提,因为新时代青年要“坚持胸怀天下”,尤其要有“信仰天下”的前提。对于新时代青年来说,只有“信仰天下”才会真正地“坚持胸怀天下”。新时代青年要从中国5000多年的历史文明中汲取营养,通过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涵养家国情怀,要从各个时代的楷模中学习他们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气质,尤其要从当代中国革命与社会建设的历史中去体悟中国共产党人的伟大、中国人民的伟大、中华民族的伟大,在这种持续的情感共鸣中涵养新时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真正确立为人民服务的决心与信心,真正在新时代的宏图伟业中不负韶华,脚踏实地实践“坚持胸怀天下”理想。诚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有信念、有梦想、有奋斗、有奉献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当代青年建功立业的舞台空前广阔、梦想成真的前景空前光明,希望大家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10]

新时代青年在实践中“坚持胸怀天下”、不负韶华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第一,只有“胸怀”而没有“天下”,最典型的表现是胸怀大志、高谈阔论、坐而论道,好像什么都懂但什么又都不懂。如果只把理想深藏于主观意志中而不去行动,就如同种子只开花而不结果,结局都是枉然。新时代青年如果只有意愿而没有实际行动,就会陷入主观唯心主义,甚至是相对主义,最终一无所成。第二,新时代青年如果只局限于客观实际而缺乏主观思考,不能从实践中进行主观思维,不能在行动中凝练智慧,也就不能把思维进一步转换为实践,无法在实践生活中得到升华,只有实践却没有认识,最终会走向机械的唯物主义,在墨守成规中丧失发展的机遇。如上两种情况各有特点,但都既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也缺乏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最终都会沦落为抽象的形而上学思维。

综上,“坚持胸怀天下”是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是立足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辩证法的高度体现。新时代青年要真正做到“坚持胸怀天下”、不负韶华就要在实践中体现。一是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尤其是要熟读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与辩证法。二是深刻把握中国社会的客观情况,既要掌握现实的情况,更要把握中国社会的历史尤其是文化伦理史、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史。三是在实践生活中确立“坚持胸怀天下”的理想信念,只有形成为人民服务的信仰、听党指挥的自觉、浓厚的家国意识,才能真正做到“坚持胸怀天下”。新时代青年要避免两种倾向:只有思想而没有行动的主观唯心主义;只沉迷于实际而缺乏凝练的机械唯物主义。唯有在社会生活实践基础上的二者结合,新时代青年才能真正做到不负韶华。

五、“和而不同”: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的道德视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多样性,是不同力量彼此作用的结果。世界存在与发展是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辩证统一。世界发展多样性要求“和而不同”的价值诉求,彼此尊重、相互学习与借鉴才是世界存续的根本道路。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就要坚持“和而不同”,“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①。“和而不同”就是要在多元、开放中形成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发展。

“坚持胸怀天下”与“和而不同”辩证统一。“坚持胸怀天下”突出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实践活动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的统一。以“天下”作为行为主体的价值准绳,隐喻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只有在“天下”的视野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与发展。“和而不同”的前提是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多样性与偶然性,“不同”是表征与体现,而“和”才是普遍性的呈现。因而,在“和而不同”中,“不同”于个体性,而“和”于普遍性。可见,“坚持胸怀天下”与“和而不同”都在隐喻社会发展过程中个体性与普遍性的关系。不同的是,“坚持胸怀天下”是立足个体性趋向普遍性,而“和而不同”则是立足普遍性而承认个体性,二者都在阐发个体性与普遍性的辩证统一,统一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

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要确立“和而不同”的价值观。世界的发展是多样性的存在,也正是多样性才构成了世界发展的多姿多彩。当然,世界的发展也不只有多样性,而且是在多样中存在某种统一,正是有了某种统一,世界发展才能在多样中保持统一,才能有序发展。因而,世界又是多样中的统一性。可见,“多”与“一”始终是世界发展的基本样态,也是常态,二者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关系。世界发展的多样性与普遍性的统一,要求我们要在“多”中看到“一”,同时又要在“一”中看到“多”。对新时代青年而言,尤其要在“多”中看到“一”。首先要明白世界不只是只有自己,在自己诞生的同时,就诞生了另一半,世界的发展都是在矛盾双方对立与统一中进行的,要理性看待他者与自我的并存。其次要相互学习、彼此借鉴。世界发展的多样性意味着特点的多样性。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的特征,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中,青年人应该学会承认对方、学习对方,尤其是在日新月异的大变局中,社会分工的多元化、多样化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一个人不会也不可能掌握所有的技能,唯有相互依存、彼此学习才是长久生存发展之道,这既是个体生存的必需,也是社会得以延续的必然。承认差异、学习他者、“和而不同”才是青年人应有的价值取向。“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坚持合作、不搞对抗,坚持开放、不搞封闭,坚持互利共赢、不搞零和博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推动历史车轮向着光明的目标前进!”[11]

新时代青年“和而不同”应克服几种不良做法。青年人与成年人的不同之处在于缺乏丰富的实践经验,这既是生命的自然设定,也是每一个个体都具有的生活历程。也正是因为各种天然的缺陷,一些青年人极容易陷入局部的自我而难以看到整体。首先是排斥他者,只局限于自我,看不到他者与自我之间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这种情况表现为一些青年常常以绝对的自我为中心,渴求别人一味顺从自我,或者是通过小团体而排斥其他人和团体,排斥他者的同时最终冷落了自我,孤立了自我。其次,在世界的多样性中也有一些青年人容易失去自我,从属于多样性。青年人的这种情况总是表现为“随大流”,别人怎么说他就怎么说,别人怎么做他就怎么做,最终在多样性中湮灭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存在价值。“我们要大力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摒弃小圈子和零和博弈。”[12]唯有与普遍同存才是发展之道。

综上,多样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社会的常态,始终体现为“多”与“一”的交织,要求青年要具有“和而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而不同”与“坚持胸怀天下”统一于个体性与普遍性的辩证。新时代青年“坚持胸怀天下”应当确立“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只有在这种大局观念中才能发现自我、成就自我。尤其要摈弃盲目自信的狂妄自大,否则在孤立自我的同时,也同样失去了自我,最终痛失发展机遇。

“坚持胸怀天下”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也是辩证法的高度体现,它不仅有历史的厚重,有现实的骨感,也一定包含未来发展的向度。因而,“坚持胸怀天下”体现了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的高度统一,是彻底的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概念。在新的历史时代,青年的发展关乎国运兴衰,关系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实现,也直接关系到中国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在未来发展中,国与国的竞争实际上就是青年与青年的竞争,关注现实、面向未来、提升自我、服务祖国是新时代青年不可推卸的责任与使命。新时代青年尤其要投身于伟大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胸怀“国之大者”,以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为己任,自强不息,以伟大建党精神为精神坐标,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合格的接班人。

注释:

①2014年5月15日,习近平主席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出席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并发表重要讲话。

猜你喜欢
胸怀中国共产党群众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胸怀军旅梦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多让群众咧嘴笑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胸怀 情怀 不曾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