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锐
(山东艺术学院,山东济南 250300)
共享模式在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对节省资源、节约人力。基于共享模式对社会的快速发展起到一定作用,对目前国内大学生就业问题从设计角度进行探讨和研究。根据相关数据显示,自2016年起中国应届毕业生随着年份的增加也逐渐在增加,也就意味着,毕业人数的增加导致在就业的竞争难度上增加。因此提升自我竞争力成了主要渠道,这主要渠道通过考研和考证来进行提高。目前我国图书馆数量在完成提升自我竞争力的现阶段是相对不足的,近五十万人使用一座图书馆。我国当前高校图书馆作为主要的学习自习场所存在一定的问题。本研究着手于共享模式下高校自习空间体验、空间构造形式及空间模式研究,目的缓解高校内自习空间短缺带来的学习压力,减轻学生的负担,创造一个让学生能够在安静舒适宽敞的氛围空间中享受学习。
在以往的高校空间中常常忽视自习空间的现象,即忽视高校自习空间使用的功能性特点。尤其是忽视考研、考证和考编等这一类具有强烈目标特征的人。因此针对高校将这类需求的学生纳入设计的范围中,有助于提升高校的就业率,也可以有助与提升高校的空间设计的多样化发展。
共享模式这一概念早在1978年由两位社会学教授提出,但共享模式却在当今21世纪中逐渐流行起来。美国德克萨斯州立大学教授马科斯·费尔逊(Marcus Felson)和伊利诺伊大学教授琼·斯潘思(Joel Spaeth)在社区结构和协作消费:一种日常活动方法(Community Structure and Collaborative Consumption: A Routine Activity Approach)的期刊中提出[1]。
网吧是共享模式下的一种经营模式,通过支付费用获得电脑的时间限制的使用权。共享模式是指以获得一定报酬为主要目的,通过暂时转让物品使用权的一种经济模式。[2]共享从字面上来说是共同享有使用并支付一定报酬,并且与公共用品区分开,公共洗手间,公共走廊这些都属于公共物品,区别在于一个不需要支付报酬,一个是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3]
本文选取了两个不同案例,简要分析设计中具有现代性的文化空间设计内容。
以雷姆库哈斯的西雅图的中央图书馆为例。[4]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系统中具有标志性的代表,位置在中心区域,图书馆内部有多个圆形的功能区域现代感十足曲线元素较多,展现了科技多媒体对当今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影响,内部拥有较多的浮动平台,每个浮动平台风格形式是不一样的,就像置身在一个大的蜘蛛网。
在西雅图中央图书馆中库哈斯将选址和占地面积确定为正方形的理性建筑后增加柱体作为该建筑的承重柱,通过模数化的柱体将空间分割为若干个形状相同的正方形小空间,将硬性需要的模块挖去,内部的大小根据室内的动线和采光制定。植入最大化的公共空间方便使用者展示和日常需求,添加必要的私密空间构成。通过现代的材料混凝土和玻璃将空间分割成各个空间利用玻璃使空间的采光满足日常的需求和功能上的必要性。
主题为“光的空间”的书店,上海吴中路爱琴海购物公园是书店的具体位置,由两种商业不同类型组成,大型书店与大型商场合作。[5]
在书店的设计中通过把握人们的需要,将功能大致分为三种,一种是公共的看书空间,一种是通过书架作为隔墙的一处处小空间,通过在空间的形式多样和在布局上动线多样来丰富内部空间中的形式。
两个案例中分别提取出不同设计手法,针对空间构成、空间模式两大块进行思考和整理。在库哈斯的西雅图的中央图书馆中学习到的空间理性构成手法将选址大小和形状确定下来后通过实用性的支撑柱网将空间划分,然后根据功能需求的大小和采光等要求,根据理性思维将空间划分进行分配,这是在西雅图图书馆中学到构成共享自习室建筑形态的手法。在安藤忠雄的新华书店中学到各种不同的功能的形式,通过不同的需求和功能上的共享要求分布和规划到不同的地方形成不同的空间形式功能。
在共享模式理念下对高校自习空间进行实践分析。通过直接观察法访谈调查法对项目现状进行调查,梳理总结归纳问题,针对相关问题对高校空间提出共享模式下的高校自习空间设计策略。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空间的需求不断增多,造成空间的功能性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其中高校自习空间就是典型代表,针对的人群为高校学生。[6]为了了解高校学生群体的日常学习活动范围、特点、需求与在学习过程中建筑存在的问题与困境,此次选取了山东艺术学院进行调研。主要通过访问调查法、直接观察法与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调研。目的是探究高校学生在对空间的需求和建筑的缺失与矛盾,以精确的设计手法尝试提出设计的思路与方案,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论证。
1.直接观察法
通过选取15名在山东艺术学院的不同学生年级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这些同学身处不同年级学习时长是不同的。有2位大一的学生上午待在宿舍下午去教室做作业平均学习时长3小时,晚上吃完晚饭回宿舍。3位大二的学生上午待在宿舍,下午去趟图书馆和教室平均学习时长4小时,晚上回宿舍休息有的参加社团活动。3位大三的学生上午去图书馆下午去教室做作业,平均学习时长6小时,晚上有的去操场运动,有的出去聚餐。7位大四的学生上午和下午待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准备考公、考研和考证等,平均学习时长7小时,晚上出去散步聊天,有的回宿舍打游戏。学生的生活基本以学习为主,随着年级的增加学习时长不断上升。
2.访谈调查法
学生的生活比较丰富每天基本上都会学习。学习的地方都是以三个地方为主自习室、教室、图书馆,一部分人觉得教室和自习室太吵了有人讨论作业,大部分都不愿去图书馆觉得图书馆太远,早上去图书馆太早起不来,去晚了没有位置有的位置没有人但桌子上摆着书的占座现象,三个地方都缺乏管理。他们还是希望有一个可以安心学习的地方不需要为占座、安静和整洁问题担心。如果空间在规划和模式上有利于学习就会改善学生学习效率弥补学习空间存在的问题。
3.项目现状调查
自习空间是时代发展产生的功能性空间,是适应当代人们需求的空间。目前高校内部作为自习空间的单独建筑是存在较少的。以位于中国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的附近高校为例,高校建筑密度相对较小,可实施性较强。目前根据调查大一到大四期间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是在不断上升的,大一学生平时学习时长在三个小时左右,大二学生平时学习时长在六个小时左右,大三、大四平时学习时长在八个小时左右,随着毕业的临近就业考试的学习时长随着压力不断增长着。
4.项目问题总结
当下,高校内由于考研和考证的较多因此学习氛围较为浓厚,图书馆的自习座位不够,此外由于学生寝室与图书馆之间距离相对较远,冬天与夏天前往图书馆天气原因不太方便。图书馆中自习空间作为公共开放性功能区,私密性相对不足。根据调查,一大部分人希望有自己的私密空间作为个人学习用。其次图书馆内部开放空间,由于种种原因有占座现象而导致的座位不足。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图书馆内部自习空间设施相对落后和不足满足不了现在学生的需求。自习室在学校学生宿舍中有分布,由于在学生寝室中自习室年份较长,管理和内部设施相对较差,导致学生学习空间较少学习体验较差,
根据周围环境及学生实际情况看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环境的规划和方案,分别是场地规划、空间体验、空间结构和空间价值。
1.场地规划
建筑、景观、室内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到场地该如何进行细分,以临近山体有缓坡的地区为例,选取地块4000平米左右,面积相对来说较大,因此将建筑划分两栋中间通过空中桥链接,中间作为休息广场,两个建筑需要分出主次所以由大小两个形体相似的建筑组成。场地规划由三大块组成形成功能完备的自习室,使建筑融于周围环境又独立周围功能形成它自身的功能和价值。
2.光环境在空间中的应用
芦原义信说“空间”,就是一个物体同感觉物体的人之间产生联系的一个空间,视觉是受到首次冲击的随后便是其他三种感觉——嗅觉、听觉、触觉。[7]地板、墙体、天花板是建筑中空间体验之上加上的三个影响的因素。因此空间的体验是这七种重要因素构成。本研究对象结构上利用现代建筑的框架结构,材料上运用工字钢利用墙体分割单个的小空间组成,利用裸露的框架结构做到采光性较强,通过这种采光性使使用者在空间中更加具有氛围感。在建筑中使用的植被和建筑的结构,通过阳光在不同时间照射形成的不同形态的光影,使人们在相同的空间中形成不同的空间体验,人们在其中体验沉浸式学习。
在私密自习空间中光在不同时段有着不同作用,白天阳光照射使得私密自习室内部空间的采光性能较强,在空间中学习有相对良好的采光效果。在不同时段光在自习空间中的作用是不同的。[8]空间遵循朝南坐北的原则,太阳自东向西运动照射在自习室中上午的阳光作为采光性能给人相对良好采光效果,下午阳光向西方落下光照射在空间中形成投影和空间内部的布置形成多样的光影效果,使得空间的趣味性和丰富性得到增强。
人们无论在外部或内部上,在视觉上能感受到一种秩序感和安静的情绪。这是在建筑中的空间体验,使建筑在空间体验上更加符合主题--自习空间。
3.空间内部构成
空间价值来自与空间对人们的作用,是空间利用率的体现。[9]空间主要以共享空间为主,半开放自习区、开放自习区、私密性单人自习区和多人型自习区等。空间被合理划分利用,最大化让空间在形式上更为丰富。屋顶花园和背诵区两个功能区融合,背诵区融于屋顶花园使背诵区不仅只能背诵还能使背诵区赏心悦目,屋顶花园由于内部有背诵区,使花园不仅仅只拥有休闲散步观赏的作用,还拥有背诵区的背诵功能。功能上相对较强,屋顶花园与背诵区相互影响相互依附空间的内容上更为充实并且实用性较强。
(1)半私密自习区
半开放空间是指围合的空间中有一面与其他空间产生联系的空间。半开放自习区主要针对对空间私密性要求相对来说并不高的学生设计的空间,空间内部满足自习学生在功能上的需求。
(2)私密单人自习区
针对希望安静不被其他人打扰学生,设计单人自习区。设计单人自习空间注重私密性要求,由于单人空间使用空间相对与其他空间自习区,空间较小。人在密闭的空间中身心健康、生活质量和发展潜能等会下降,因此采光和通风上需要有一定的要求,以考虑学生的需要。
(3)多人型自习区
多人型自习空间,在空间上要大于单人自习空间,具有一定私密性保障在讨论和学习的过程中不干扰。多人型自习区与其他自习区分割开不打扰到其他区域中学生的学习。多功能自习区的基础设施相比单人自习区基础设施要复杂需要考虑每个人在空间中的共同需求。
(4)开放型自习区
开放空间的概念最早是从国外引进,1877年英国伦敦制定的《大都市开放空间法》(Metropolitan Open space Act)中提出这一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概念逐渐走入中国。开放空间属于外向性空间,限定性和私密性较小,强调与空间环境的交流和其他空间的联系。开放空间灵活性大有利于学生活动。从心理学角度上讲表现为开朗和活跃。开放空间公共活动性强并且与具有一定的娱乐价值并且更加注重群体的服务。满足学生,在其他自习区不能满足对空间开放的需求。
通过在共享模式下将建筑内部设计单人、多人自习区以及开放型自习区,可以有效解决高校宿舍公寓和图书馆自习空间私密性相对不足的问题,将空间在功能性上更加明确。共享模式下自习空间属于在商业盈利条件下,管理的自习空间拥有管理人员,管理自习空间内部事务,减少解决占座现象而导致的座位不足问题。建筑以营利为目的内部设备更新快、设施齐全,解决完善了自习空间设施相对落后和不足,满足现在学生的需求的问题。
研究通过实地调研,总结出大部分学校内部自身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国内外两个经典案例,概括出建筑结构和建筑内部的构建形式。通过以共享模式下思考空间的人流动线和功能上的互通等方式,构建出学校自习室的基本框架。结合学校环境地势与周围建筑的特征,总结凝练出自习空间的具体形态。结合学生的需求与目前学生们的需求的形势,采用丰富的空间形式构成不同的功能空间,即能让学生安静享受独自私密空间,也能满足和解决自习座位不够的问题。空间概念上传达出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有利与人们对环境的适应性提高,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到学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