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玲玲 王 夔
2021年5月,潜山市痘姆陶器烧制技艺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在国家非遗保护政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持下,通过政府、企业、个人三方面的共同努力,痘姆陶器从濒危逐渐向好发展。2022年7月,笔者走访了痘姆古陶非遗传习基地、潜山市文化馆(潜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潜山市乡村振兴局,痘姆乡政府等单位,了解第一手资料;通过分析痘姆陶业独特优势及目前发展的主要问题、原因,进而探索乡村振兴视域下痘姆制陶技艺发展的路径和方向。
痘姆古陶历史悠久,是农耕文明的载体和民间文化的代表,其最大优势和特点是真实、完整地保留陶器手工制作技艺和龙窑柴烧技艺两大核心技艺,利用和发展价值高。
潜山市是全国唯一一家以旅游特色获批撤县设市的县级市。境内自然条件优越,文化积淀深厚,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从境内薛家岗遗址中出土的大量新石器时代陶器可证,该市制陶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五六千年前。痘姆乡地处潜山市西郊,距离薛家岗遗址仅5公里。痘姆陶因坐落于痘姆乡而得名。此地多粘盘黄棕壤土,是制作陶器的优质原料。约在清代乾隆中期,一位外地时姓陶器师傅,发现此地土壤最宜烧制陶器,即与当地人合伙,在今火焰冲李大屋后山破土建窑,搭棚制坯,办起了陶器厂。(1)潜山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潜山地方志》,合肥:黄山书社2007年,第98页。制陶厂在长期生产中逐步形成完善的手工制陶技艺,从选泥到烧制历时25天,包括选泥、晾泥、碎泥、拌泥、练泥、制坯、晾干、修坯、压光、绘画、刻画、施釉、入窑、烧制等生产工序,制陶工具以当地传统木质和铁质工具为主,有木槌、陶锤、拉钩、铁刮板、旋坯车(拉坯用)、修光棒、釉筛、修坯台、刮刀、挑坯篮等;采用原始的泥条盘筑和拉坯成型法,大型陶器采用泥条盘筑法,小型的陶器采用陶轮拉坯法。(2)根据笔者访谈记录整理。访谈对象: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负责人、痘姆陶器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程柏全,51岁;访谈时间:2022年7月27日;访谈地点: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全程由当地经验丰富的陶匠手工完成,生产技艺全靠制陶艺人秘密传承,制作技艺没有具体的量化指标,全靠经验,具有制陶传统工艺完整性高的价值优势。(3)根据笔者访谈记录整理。访谈对象:程柏全,51岁;访谈时间:2022年7月27日;访谈地点: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传承基地。
痘姆制陶业从乾隆中期至解放初期是其繁荣时期,鼎盛时期曾出现30余座窑同时开烧的壮观场面,制陶业成为主产业,产业优势明显。(4)胡小兵、林柏峰:《潜山痘姆陶器的发展途径》,《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解放后,痘姆陶业经历集体、国营、乡办企业体制的演变,几度兴衰。2000年4月,乡办制陶企业进行改制并成立天柱陶瓷有限公司。在潜山市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安徽古南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潜山市天柱陶瓷有限公司负责人、痘姆陶器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程柏全组织民间艺人积极保护、传承、发展、创新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9月潜山市天柱陶瓷有限公司被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同年12月安徽古南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被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评为“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传承基地坐落在痘姆乡仙驾村,占地面积22000平方米。
1.古老的龙窑柴烧技艺
痘姆陶器,以当地粘盘黄棕壤土为原料,以富含松脂的松木柴为燃料,以龙窑烧陶技艺为核心技术烧制而成。
现存龙窑概况:“龙窑”的使用历史悠久,根据考古发掘的材料,最早的龙窑在战国时代广东增城的龙窑。因窑身依山傍丘,似一条龙自上而下,所以名为“龙窑”。(5)叶喆民:《中国陶瓷史纲要》,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9年,第69页。目前,痘姆乡现存的唯一仍在使用的龙窑,位于痘姆古陶传承基地内。由于缺少文献依据,其建造历史无从考证。根据2022年最新测量数据,该龙窑长约97米,前低后高,沿斜坡向上,窑背两边各有 65 个投柴孔。窑内高度约 170cm左右,宽度约有200cm,窑的内壁布满窑汗,是由长期燃烧过程中松木、陶泥的挥发物所形成。(6)吴亮、樊嘉禄:《痘姆陶制作技艺保护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景德镇学院学报》2017年第4期。
窑烧过程:痘姆龙窑烧陶经过装窑、烧窑、出窑三个步骤,每个步骤都需要多名经验丰富的窑烧艺人合作完成。装窑时需要大陶套小陶,上下叠加,利用空间的智慧,烧制过程中需要多人不间断投柴,一般需烧制三天三夜,烧窑者全凭经验、眼力把握温度变化。目前窑尾最高温度能烧至1400℃,有效温度最高达1275℃。(7)据笔者访谈记录整理。访谈对象:痘姆陶器烧制技艺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负责人、痘姆陶器制作技艺市级传承人程柏全,51岁;访谈时间:2022年7月27日;访谈地点: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传承基地。
窑烧优缺点:窑烧过程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成本高。每次开窑需30名工人,最高耗柴4-5万斤。由于成本高,龙窑柴烧已由2018年的20次降至2021年的10次。较之现代电窑和气窑,龙窑烧制成品率低,大约为30-50%。(8)据笔者访谈记录整理。访谈对象:程柏全,51岁;访谈时间:2022年7月27日;访谈地点:痘姆陶器烧制技艺传承基地。但釉陶和陶瓷遇龙窑柴烧产生的不可预测性,能呈现出“入窑一色,出窑万千”的窑变之美,这是龙窑柴烧的独特价值优势。正因如此,部分景德镇和宜兴的瓷器也来此地复烧。
2.古朴自然的美学特征
痘姆陶器的产品、工艺、审美等方面以追求实用性为目的,最大的特色是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乡土风味。色彩主要以红陶、灰陶、黑釉陶为主,是当地陶泥经过龙窑柴烧后自然成色,未加修饰,朴拙粗犷,亲切自然,制陶陶坯主要以素面为主,偶有简单线条,是匠人用陶锤随机而作,并无规律。
痘姆陶器从配料到烧制,从器型到工艺,都遵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法则。制陶过程中只添加水,不加其他化学原料。主要生产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用器,如水缸,酒缸、花盆、泡菜坛子、火炉、砂锅等。因为龙窑空间大的优势,中大型器皿一直是其特色产品,其器型圆润,容量较大。另外也生产部分宗教用器,如供佛教僧人坐缸仪式使用的大缸、敬罐、寿钵等,主要销往本县以及周边县域,除销往潜山三祖寺、九华山等佛教圣地外,还远销泰国。痘姆陶器体现了自然和人文的耦合,制陶艺人用最质朴的技艺赋予作品以大自然特有的灵动之美,物我合一的至高境界,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审美,又折射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和实施,为促进非遗的保护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政策环境,也为其创造性转变和创新性发展提供了机遇。在当地政府保护和扶持下,痘姆陶业稳步发展,成绩斐然:一是初步建立非遗保护机制。痘姆陶器历史源流、核心技艺传承、生产工具等已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进行数字化采录并保存、建档;潜山非遗保护中心编辑出版潜山非遗系列丛书,《痘姆古陶》位列其中;建立三级传承人队伍,培育省级传承人2人、市级4人、县级10人。二是探索生产性保护新路径。痘姆陶企业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核心技艺基础上,通过研发文创产品、尝试融合文旅等路径积极谋求非遗产业化发展。如组建“痘姆古陶专家技师联盟工作站”,吸引各地陶瓷、文创产品创意设计人才加盟,痘姆陶提供平台场地资源,工作站成员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持;邀请景德镇、宜兴、太原等地制陶艺人来当地加强技能和艺能方面的交流、合作,并指导、参与文创产品制作。自2016年开始,企业经营者以市场和个性消费需求为导向,在器型、技术、工艺美术方面进行创新,开发非遗衍生产品、文创产品。其研发的工艺类茶器陆续荣获2021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安徽省第三届陶瓷艺术精品展金奖等多项大赛。三是创新非遗传播形式。痘姆古陶保护单位天柱陶瓷有限公司创立“痘姆古陶”品牌,以古陶的核心技艺作为宣传亮点,借助电视、网站、报纸等主流媒体,今日头条、小红书、微信、抖音公众号等自媒体平台,名人直播推介等活动深入大众视野,积攒一定的能见度和知名度;举办多种文化交流活动集聚人气,扩大影响,如依托当地政府举办规模较大的古陶文化交流活动、龙窑点火仪式等;加强与高校和科研单位的合作,提高学术传播影响力;利用研学游、休闲体验游等旅游文化传播;积极参加省内行业比赛、国内外各项展览和文化交流活动,扩大品牌影响力。痘姆陶借助多元传播方式,发挥新媒体矩阵效应,使品牌曝光度大大增加,痘姆古陶也因此成为潜山文旅知名品牌、潜山旅游推介的一张文化名片。2022年3月,痘姆古陶被认定为“安徽老字号”,这标志着痘姆古陶品牌的社会认可度和文化影响力又上一个新台阶,已成为安徽省具有独特技艺、彰显地域特色的知名民族品牌。但痘姆陶的发展势头不强劲,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经济效益不佳,非遗优势赋能乡村振兴独特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出来,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制约其发展的诸多问题不可忽视。
痘姆陶基地内部以及乡村配套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尚不健全,原因是规划滞后。陶业发展规划与村镇农业资源、历史文化资源、生态资源、村落整治、旅游资源等单项规划之间衔接不够,缺少对区域旅游资源、产业资源的整合,资源之间联系性不强,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当前,古陶基地周边环境现状为:村庄缺少陶业文化景观、陶村特色,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民宿产业发展不均衡,痘姆民宿集群和康养酒店集群主要集中在鞔鼓村、吴塘村,非遗传承基地周边缺少饮食、娱乐、民宿、停车场等配套服务设施,与乡域三产联动融合有待加强;基地内部功能区划分不完善,展馆陈列内容单一,主要是各类产品及文创产品;对标《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要求,基地传承体验设施体系不完善,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的建设目标不明确。企业对陶业业态发展仍停留在边看边想,边筹边做的阶段,缺乏系统长远规划。
“非遗”项目通过生产过程得到活态保护和发展。在产品生产、流通、销售过程中,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发展,使“非遗”核心技艺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传承,也使其保护有了可持续传承的动力,实现“非遗”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9)“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新华社网,http://www.gov.cn/jrzg/2013-06/09/content_2423887.htm,访问日期:2023年1月11日。
经济效益的增长是解决非遗困境的关键。文创产品的研发、生产、销售是企业收入增收的关键,也是为非遗保护、传承以及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目前,传统器型市场未得到有效拓展,收入主要来源于文创产品中的茶器。虽然基地研发了多种文创产品,但消费者并不买账,只青睐在200-500元之间的茶器,年营业额仅100多万。制约产品经济效益提高的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不强,文化IP影响力弱,品牌效应较差。虽然痘姆陶是官方认定的安徽老字号,但由于缺乏文化个性符号,产品的质量和工艺与同类型的其他陶器比,没有特别的市场优势;经过多元化传播途径,品牌有一定的能见度和关注度,但消费者的认可度不高。二是线上销售渠道狭窄。目前,痘姆陶产品销售方式以线下为主,客源单一,主要是本地客户和游客。痘姆陶的线上销售平台仅有抖音“痘姆古陶旗舰店”,线上店铺带货能力低,销量少,没有形成规模;三是产品创新动力不足,主要原因是本土研发力量弱,企业仅1人兼职从事创意设计工作,基地大师工作坊的设立只能招引每年一到两次的交流,并不能拉动创新;与高校的合作浅尝辄止,仅限于基地为高校提供学习、科研场所,而高校反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未有进展。
农村内部优质人才不断外流,外部优秀人才进入农村也面临诸多障碍,乡村振兴面临人才不足的压力。(10)范和生:《安徽社会发展报告(2019)》,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年,第181页。扎根基层的痘姆陶业,从历史上的万人从业到如今仅有十几人坚守传承,传承人队伍后继乏力是非遗技艺传承面临的突出问题。
痘姆陶的三级传承人才队伍中,除县级有3人为柔性引进人才外,其他均为本地陶匠。痘姆陶传承人现状为:一是传承人数逐年减少。1名省级传承人、1名县级传承人已从保护单位离职,不再从事传承工作。二是人才供给不足,痘姆制陶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有家族传承、师徒传承、职业传承、社会传承。目前,该技艺已没有家庭传承的活力,传承人的下一代中无人从事这项技艺或与技艺相关的工作。其他传承方式效果不佳,长年招不到学徒,究其原因主要是该技艺费时费力回报低。目前保护单位制陶艺人收入为一年4~5万。因收入低很多身怀绝技的匠人出外打工,年轻人也不愿传承。三是现有传承人高龄化,创新素质不高。现在在岗从事传承工作的有11人,其中10人年龄在60岁左右;高中文化1人,初中文化4人,小学文化6人,均没有接受系统的高等教育。大部分艺人因为年龄大,没有提升自身技能和艺能的愿望,缺少创新能力以及传承活力。在传承人高龄化、传承人数持续减少、后续人才供给不足的现状下,未来极易出现人亡艺绝、传承断层的危机。
潜山市已成功打造环天柱山、环浒山、环潜水河旅游风景道,串珠成链形成4条乡村精品旅游线路,并向外宣传推广。痘姆乡地处环天柱山和环潜水河风景带上,既有非遗文化、科考遗迹、古建筑文物等特色人文资源,又有丰富多样的农业观光、农事体验资源。该乡虽然旅游资源优势明显,但由于各村旅游发展各自为政,未加整合,导致游客零散,乡村旅游经济未形成规模。就古陶基地单个产业而言,主要以休闲体验游和研学游为主,游客皆根据网上宣传信息自发而来,客源以本地为主。
在产业化发展背景下,非遗与旅游融合是实现文化发展的有效手段,也是“活化”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其丰富的旅游商品能够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同时旅游收益也有利于推动非遗文化可持续发展。(11)周凯、张燕:《仪式观视阈下非遗旅游文化传播的功能与路径》,《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年第4期。非遗文化游逐渐成为乡村旅游的热点和重要内容。痘姆陶旅游产业发展势头好,但体系建设有待完善。体现在:首先,研学游与休闲体验游内容没有清晰界定,且内容单一,均以陶艺体验项目为主,尤其是研学游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研”和“学”内容缺乏;其次,游客零散,大多自发而来,没有形成规模;再次,配套服务设施、服务质量有待提质升级;最后,未能充分融合地方旅游资源,形成多样旅游集群和产业链,留不住游客。总之,由于旅游业态开发滞后,非遗文化、非遗经济赋能乡村振兴、助力乡村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潜力未充分发挥出来。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2)《十九大报告关键词》编写组:《十九大报告关键词》, 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年,第55页。党的二十大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些指示为我们在乡村振兴视域下传承和发展痘姆陶提供了政策依据。全面乡村振兴战略为痘姆陶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政策环境和开阔视野。痘姆陶器应结合乡村振兴背景,探索发展新路径。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功能,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更多投向乡村振兴,同时向非遗产业倾斜。科学编制发展规划,助力乡村非遗的传承与发展。痘姆乡应依托本地丰富的特色人文和自然资源,结合非遗文化和传统手工业特色,重点打造古陶文化产业园。整合局部旅游资源,加强各村一二三产区域联动。目前痘姆乡的旅游资源可分成八大板块,分别是痘姆陶乡综合休闲体验区、绿道银滩滨水观光休闲区、吴塘生态度假区、西北部山野旅游度假区、乡村田园旅游区、山水生态休闲区、田园风光体验区和生态农业观光区,八大资源板块协同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目标。痘姆陶乡综合休闲体验区以痘姆陶基地为核心,辐射周边4平方公里区域,包括红星(痘姆乡政府所在地)、仙驾二村,规划建设陶文化产业园。以“非遗+”关联其他产业,围绕古陶产业基地,集合两大琉璃厂工业遗址,规划建设集生态、文化、创意、度假、旅游的文旅集聚群。规划建立不同功能区如古陶传习区、艺术交流区、非遗网络直播区、电商物流区、特色产品销售区、康养民宿区、休闲娱乐、原料开采区等;古陶基地内部区域统筹规划,在尊重原生态的基础上进行空间重构,规划不同功能区,如陶艺体验区、传习教学培训区、陶产品展示销售区、古陶文化博物馆,龙窑观赏区、茶韵休闲区、户外活动区等,建设健全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
品牌建设能给商品带来较高的品牌溢价,较高的品牌认知度通常等同于较高的销售额。(13)温鑫淼、刘宗明、李麟:《基于非遗文创的品牌构建与探究——以湘西地区土家织锦为例》,《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1年第9期。融合创意,打造认知度高的文创品牌能提升非遗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为非遗活态传承创造经济动力,让村民获得较大的经济效益,赋能乡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的文创产品开发还处于初级阶段,文创产品涉及的广度、深度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整体而言市场前景广阔。(14)周波:《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的文坡实践》,《文化遗产》2019年第4期。当前痘姆陶需从提高产品质量和融入地域文化内涵两方面出发提升非遗文创品牌,进而提升自身产品及品牌的核心价值和文化符号性。具体路径为:
1.与高校合作,开展文化挖掘、技术研究,建立文化IP。《“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到:”开展多学科、跨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挖掘阐释非遗项目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及其当代作用和应用途径。”其中“挖掘阐释非遗项目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基因及其当代作用和应用途径”(15)文化和旅游部关于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网,https://zwgk.mct.gov.cn/zfxxgkml/fwzwhyc/202106/t20210609_925092.html,访问日期:2023年1月11日。应是痘姆古陶与高校未来合作的方向。最紧要的是在历史溯源、乡土文化价值、民俗意蕴等文化基础方面开展研究;针对自身特点的窑变、工艺美学、制作技艺等方面进行创新,使文创产品设计方面有新内涵、新创意。
2.结合地域特色,丰富产品表现形式,提高文创产品供给质量。对陶产品的开发上坚持核心技艺的同时赋予时代内涵和地域特色,避免同质化。可以从器型、装饰、美术等方面进行创新。对接市场需求,融合当地丰富的人文资源,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商品、文创产品,如将孔雀东南飞的民间传说,历史文化名人,红色文化、自然风光等融入陶器的设计中;研发李白诗中的“舒州杓”酒器,求知村“东方晓鼠”等历史文化产品,生产与薛家岗遗址文化有关的仿古陶器等,这样既宣传了当地传统文化、历史文化和红色精神,又创新了产品的表现形式,同时体现文化差异性。另外建设好线上销售平台以扩大产品影响力、曝光率,提高产品销量。
非遗保护的核心在于人,尤其是传承人群体,非遗的持久赓续、面向未来,主要依赖我们对传承人群的关爱、保护和代代相传。(16)刘魁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回望与思考》,《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第1期。非遗的青年传承人培养是决定非遗活态传承能否延续下去的关键。拓展传承人培养渠道,探索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的路径,尤其是强化本地人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和责任,鼓励本地教育、人才参与传承事业是切实可行的路径;培育更多懂技术、有文化、善讲解、会营销的新型乡村复合型人才是乡村人才振兴的方向和目标。
1.校企合作,长效育人。依托本地职业教育资源,如当地中等职业学校天柱山旅游学校,在校内设立非遗教学培训班。首先,将非遗人才培养需求与学校教育对接;其次,编写系统的“古陶”习练教材,制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再次,让传承人进校园开展实践教学或学生进企业学习,形成技艺教学、文化培养,为传承基地输送专业人才,以保障痘姆制陶传统工艺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2.多方参与,社会传承。积极吸引本地乡民参与传承;鼓励外流的能工巧匠回乡创业;鼓励传承人广泛开展传习活动,定期开展非遗进社区、非遗进校园活动,多方面吸收社会力量传承非遗。通过非遗大师工作坊吸引非遗名师来本地“传帮带”,或将本地传承人送出去,参加提高制作水平、技艺的非遗研培班。
3.建立传承激励配套机制。研究传承人补助方案,支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活动;推进青年非遗人才创新能力培训,提高传承人综合素质,激发传承活力;加大宣传力度,让村民增加非遗保护的认知,提高村民的文化传承责任感,激发内生动力;搭建非遗产品传播平台,培育非遗项目和传承人“网红”品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痘姆乡下辖6个行政村,旅游资源丰富,包括:红星村的清中期古建筑方家花屋、痘姆庵;仙驾村的古陶基地、葡萄采摘,唐冲美丽乡村点;求知村的银杏林、科考遗迹、“东方晓鼠”化石;鞔鼓村的油菜花海、民宿村;吴塘村有生态园、吴塘堰、康养酒店。周边关联资源有5A风景区天柱山,潜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观光,沿潜水河分布有当地潜阳十景中的“吴塘晓渡”“酒岛流霞”“诗崖漱石”,三祖寺、梅花园、地质博物馆、薛家岗文化遗址。通过整合零散文化旅游资源,对标不同需求,精心设计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1.整合资源,升级乡村休闲观光游线路。打造痘姆陶村(制陶工艺、烧制技艺研学游、体验游,陶文化景观游)—红星村(清中期古建筑“方家花屋”,“马道头”“痘姆庵”传说,三国文化等历史文化体验游)—求知村(银杏林遮天蔽日、茶林郁郁葱葱,景色秀美天成,“东方晓鼠”啮齿类古脊椎动物化石,亚洲脊椎哺乳动物发源地,生态观光和历史文化科考游)—仙驾村(葡萄采摘、唐冲美丽乡村点,农事体验和美丽乡村休闲游)—鞔鼓村(油菜花海,田园风光游)—吴塘村(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吴塘堰山水相映景观,江徽农庄农事、农家乐体验,吴塘晓渡”“酒岛流霞”“诗崖漱石”等景点,新农村休闲和三国文化体验游)—潜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观光游等精品乡村休闲观光游线路。让游客望见了山,看见了水,记得住乡愁,体验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山水田园风光的多样魅力。
2.多地联动,丰富文化研学游线路。开发“求知地质文化村—痘姆陶非遗传承基地—薛家岗遗址”自西而东的文化研学游线路。游览求知村地质文化村了解安徽红层分布区之一的潜山盆地地质特点、古新世脊椎动物化石,通过杨小屋化石点发现的“东方晓鼠”“安徽模鼠兔”化石探索啮齿类哺乳动物起源之谜,感知史前化石的魅力,学习地球变迁、动物演变等方面的科普知识;游览痘姆陶非遗传承基地学习陶文化发展历史,制陶技艺、龙窑柴烧技艺、龙窑点火仪式、工匠精神、劳动精神等知识,感受中华优秀文化的博大精深、地方非遗的文化魅力,在陶艺演示、体验中感受艺人道技合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薛家岗遗址是中国长江下游地区以新石器遗存为主的遗址,其中还有少量商代遗存。(17)潜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潜山文史资料第七辑》,2005年,第11页。此为潜山县政协文史委员会编辑出版的内部图书。通过参观薛家岗新石器遗址,研学薛家岗文化的特点,了解潜山先民的社会发展、时代特征等历史知识。在打造融地质、非遗、考古为一体的研学游精品路线的同时,要考虑研学游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用数字化科技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掌握学校教育以外的新知识。打造研学游、体验游产品知名名牌,吸引外地研学者和大中小学学生慕名前来,带动周边餐饮、民宿、田园观光、文创产品等产业发展。
1.助力村民稳岗就业。旅游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的有效手段,也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产业。(18)“习近平向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第22届全体大会致贺词”,新华社网,http://www.gov.cn/xinwen/2017-09/13/content_5224768.htm,访问日期:2023年1月10日。通过挖掘痘姆陶非遗游产业价值、塑造陶村文化符号,赋能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以发展“陶制品+文创产业”,促进“农产品+展销产业”“农耕体验+休闲产业”、乡宿乡食+乡愁产业”等乡村发展模式,助力乡村产业链升级发展,带动陶村民宿、农家乐、电子商务、体验区等周边服务业,让当地村民直接参与经营和管理,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利用“古陶非遗工坊”“龙窑”“传承基地”“基地网站”,吸纳村(居)民参与、开展古陶制作、技艺演示、传承讲解、窑烧、古陶产品营销、选泥配泥、进出运输等活动,带动餐饮服务业、休闲业、停车产业发展以及农副土特产品和旅游商品销售。
2.助力脱贫人口不返贫。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发展乡村非遗经济,助力“有返贫致贫风险和突发严重困难的农户不返贫”“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一是创建稳定脱贫人口从业岗位,重点吸收有返贫风险、突发严重困难农户劳动力就业。培训贫困劳动力加入制陶队伍,争取市级乡村振兴扶持产业项目资金支持,让这类村(居)民有稳定的就业岗位、收入来源。二是搭建更多散岗就业岗位,吸收脱贫户持续稳定增收。设立劳务岗位,吸纳脱贫劳动力参与挖土、运土、搬运、装窑、煨火、出窑、停车场管理等工作;设立电子商务岗,通过刷单打包方式,营销古陶产品,获得盈利收入。三是设立对口帮扶岗,与脱贫农户对口联系,定向收购其陶土、松柴、稻草等原料,优先安排脱贫劳动力在农家乐、民宿等服务业就业,让他们安心就地就业,获得并提高收入。
痘姆陶作为皖西南地区民间手工技艺的典型代表,承载着当地人文记忆和民俗特点。作为新入列的国家级非遗项目,痘姆陶文化将成为助力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借助全面乡村振兴的政策支持,做好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发展非遗文化产业的规模带动效应,打破以农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形成“非遗+”乡村产业形态,推动乡村文化、产业振兴,带动乡民增收致富。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留住乡村的“魂”,让非遗承担起助推乡村振兴的现代使命。(19)林青:《乡村振兴视域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研究》,《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