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小剧场的发展探析
——以宁夏遥剧场为例

2023-04-15 09:30刘思琪
戏剧之家 2023年8期
关键词:小剧场银川剧场

刘思琪

(宁夏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宁夏 银川 750000)

一、话剧在中国的发展史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大国,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文化艺术形式。话剧作为舶来品(早期被称为“新剧”),于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话剧与中国的戏曲等传统艺术相融合,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凸显出话剧的民族性。话剧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不断发展、进步、革新,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由于长期受传统戏剧观念和演出形式的影响,中国话剧市场逐步萎缩。为了突破现状、寻求发展,许多话剧人从话剧作品的主题、话剧的表演风格及市场营销体制上寻找新出路。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小剧场的探索有了突破,例如,荒诞派剧目登上舞台,大篷车巡回演出等方式开始出现等。在这一基础上,越来越多的先锋话剧、实验话剧开始出现,小剧场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儿童话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二、西北地区宁夏银川小剧场的发展

小剧场戏剧逐渐成为中国话剧演出的一部分,这种演出被国家剧院体系所承认和接纳,这具体表现在,许多大剧场与小剧场合作,重新塑造解读传统戏剧,把传统戏剧以全新的面貌呈现给观众,同时,把小剧场中有影响力的实验戏剧搬上大剧场的舞台进行演绎,二者的融合为剧场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进入21世纪以后,小剧场戏剧作品的数量成倍增长,话剧工作者对话剧的态度更加开放,他们以独特的视角展示话剧的内容。2001年,在北京当代小剧场戏剧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学者就小剧场戏剧发表了各自的看法。独立制作人袁鸿认为,若想定义小剧场戏剧,需要一种具有很强操作性的方法,因为小剧场戏剧既不算小众戏剧,也不属于大众戏剧。小剧场戏剧在中国的主要阵地是一线城市,在西北地区的宁夏银川,剧场演出以国营剧场为主,随着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文化界与外界的交流日益频繁,年轻人成为文化消费的重要群体,2016年,银川有了第一家民营小剧场——“遥剧场”,创始人李思遥以自己的名字中的“遥”为剧场命名,有“遥远”的意思,他希望小剧场在这片土地上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因此,本文选取西北地区宁夏银川的“遥剧场”为例进行个案分析。

三、宁夏“遥剧场”的现状

“遥剧场”成立于2016年,从大学里出来,李思遥便全身心投入到戏剧当中,经过不懈努力,最终,“遥剧场”作为银川第一家民营剧场落地了。“遥剧场”作为宁夏银川首家民营小剧场,在发展了近6年之后,于2019年有了自己固定的场所。目前,按照创始人李思遥的话来说,“遥剧场”的发展处于“半坡起步”的状态,并在小剧场这条道路上平稳地开出了一段路程,如何在之后的道路中继续平稳前行,是“遥剧场”当下要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采用SWOT分析法,对“遥剧场”的内部与外部环境态势进行综合分析,此种方法比较精细,有利于深入研究小剧场面临的问题,并找出具体的解决措施,助力小剧场未来的发展。

(一)优势

1.小剧场自身的发展

小剧场话剧有独特的优势,资金投入少,演出形式灵活,适应性强,它打破了传统话剧对舞台、服装、道具、设备等硬性条件的要求。“遥剧场”第一部原创作品是由李思遥主演,蔡艺芸导演的话剧,一个演员和一个导演便组成了一个团队,这是传统剧院无法实现的制作模式。该剧在全国进行了巡演,在巡演过程中,观众发表了不同的观点,这些不同的解读反映了它在不同城市、不同人群、不同文化背景中所呈现的多样性、灵活性、包容性。小剧场作品不拘泥于传统的框架,带有鲜明的个人色彩,具有实验性和先锋性。

2.宁夏地区首家民营小剧场

“遥剧场”作为宁夏银川首家民营小剧场,具有先行性,在一线城市,小剧场遍地开花,同行竞争压力大,在银川,“遥剧场”是唯一的小剧场,观众只能到“遥剧场”观看、享受、体验小剧场话剧。“遥剧场”团队不断打磨作品内容,并汲取外界专业知识,培养了小剧场的观众群体。

3.李思遥个人身份的多重建构

进入短视频时代,许多人通过短视频平台构建个人形象,获得话语权,大众对“网红”的认可度不断提高。在这样的背景下,李思遥在抖音开设了个人账号,发布日常生活段子,积累了30多万粉丝,有很多粉丝慕名前来观看李思遥的戏剧。李思遥通过塑造个人形象,成功打造了“李思遥”这一品牌。李思遥作为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的戏剧专业老师,在宁夏艺术职业学院通过与学生最直接的接触让学生感受戏剧艺术的魅力。同时,李思遥是宁夏青年戏剧节艺术总监和银川市团委青年讲师团讲师,他在政府的支持下努力发展戏剧,将“遥剧场”的戏剧送到更多观众面前。多重身份的加持使“遥剧场”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在网络上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戏剧文化践行者和爱好者,同时,“遥剧场”在宁夏与政府深度合作,把戏剧文化带入大学生的生活,培养优质的戏剧观众与潜在创作者,使戏剧文化进入寻常百姓家。

(二)劣势

1.原生创作力量不足

自2005年以来,小剧场呈井喷式发展,并逐渐商业化,话剧作品开始出现同质化倾向。小剧场剧本创作者通过拼凑网络热门段子和热点事件进行创作,使剧本内容流于表面,没有实质性的内容作支撑。“遥剧场”作为银川第一家民营小剧场,其剧本内容也存在诸多问题,但又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剧本内容的创作以李思遥为主,但仅凭李思遥一个人的力量远远不够。在剧场刚成立的几年中,其作品有《爱情剪辑》《意外之外》《奶奶的诗》等,在经营的六年多时间里,原创剧本产出量少,部分内容根据现有故事改编而成。

2.小剧场运营不成熟

话剧在我国的发展时间短,而小剧场在我国属于起步阶段,且在一线、二线和三线城市的发展又有各自不同的环境,呈现出不同的特质与风格。因此,小剧场话剧的发展处于摸着石头过河,自行探索的阶段。“遥剧场”在发展过程中发现,许多小剧场的工种分工不明,这不利于员工工作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日常工作的安排、对接与沟通。

3.缺乏专业表演团队

在银川本地,大剧院在选择剧目时有多个途径,一是外部引进,如从北上广这些最先接受话剧文化的城市引进优秀剧目进行演出;二是结合当地传统文化创作剧本进行演绎,这两种形式为表演团队的专业性和稳定性提供了保障。小剧场话剧不适合大型剧目的演出形式,引进优秀剧目需要大量资金,为了切合小剧场发展的实际情况,小剧场大多会进行剧本改编或者独创剧本。小剧场的演出团队大部分由非专业戏剧人员临时搭配组成,这导致团队成员接受系统话剧教育成为奢望。“遥剧场”是一个由11人组成的团队,分为市场部、教育部、行政部、表演部,其中,演员占比少,成员的整体流动性较大。

(三)机会

1.李思遥与高校的合作

目前,李思遥在宁夏艺术职业学院担任外聘教师,在回民二小建立了儿童剧场,这一系列活动都和校园有密切联系。大学生作为新时代的重要消费群体,有自己的消费风格,追求时尚新鲜的消费方式,“遥剧场”作为大学生日常接触不到的文化娱乐方式,吸引着大学生的目光,许多大学生开始涉猎与剧场相关的文化。“遥剧场”也举办了相应的活动吸引大学生,例如,定期在大学举办演讲活动,演出门票凭学生证半价等。

2.李思遥抖音平台的建立

李思遥作为抖音平台的网红,可以将网络上的粉丝转化为现实中小剧场的粉丝。李思遥在抖音平台发布了关于《美容院的故事》《绿茶系列》等作品的段子,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还可以专门开辟戏剧专栏,通过这一平台对全国的粉丝进行引流,达到在全国普及“遥剧场”的效果。

3.儿童实验剧场的探索

李思遥曾谈到,他看过很多国产儿童剧,但是,很少有能打动他的,这些儿童剧内容雷同、灯光刺眼、音响刺耳,正是看到儿童剧这样的境况,李思遥萌发了自己创办儿童剧场的想法。他与多所学校进行合作,如回民二小,并每年在学校挑选并面试学生,选择有潜力的孩子进入“遥剧场”观摩学习,带他们感受戏剧的魅力。针对儿童实验剧场,李思遥开发了相应的课程,出版了相关的书籍,这也是“遥剧场”为自己开辟的另一条发展道路。

(四)挑战

1.精准定位大众消费水平

开拓三线城市的演出市场首先要定位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水平,不能挑战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承载能力,要用正确的方式培育特定城市的话剧市场,培养戏剧观众。“遥剧场”要精准把握群众消费水平,及时统计每个价格区间的实际销售情况,根据所得数据作出合理科学的定价。实行高品质、低票价、物美价廉的剧场营销策略,搭建双方沟通的桥梁。

2.构建文化产业链

推动文化品牌的发展除了要提升品牌公司的实力外,还要拓展文化产业链,打造属于自己的文化IP。例如,迪士尼公司在发展过程中依靠发展起来的动画人物IP设计制作了许多衍生品,打造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小剧场话剧的衍生艺术品非常少,缺乏有代表性的艺术形象。对文化产品进行深加工,塑造话剧形象,打造独特的品牌,可以带来额外收入。“遥剧场”在最新的话剧《奶奶的诗》中塑造的孙子“包子”的角色受到观众的喜爱,于是,李思遥团队将木偶“包子”进行批量生产,作为该话剧的IP衍生品进行售卖,除了木偶“包子”外,李思遥团队还制作了一系列衍生产品,包括带有包子印花的包、袜子、贴纸……这是“遥剧场”第一次制作话剧的衍生产品,在今后的发展中,李思遥团队将对这一模式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四、小结

通过以上对民营小剧场的分析,结合“遥剧场”的案例可以发现,我国民营小剧场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使话剧从艺术殿堂进入寻常百姓家,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文化事业。小剧场作为全新的文化艺术形式,可以给一个城市带来全新的活力,当地政府应抓住发展机遇,让小剧场文化在银川这块土地上生根发芽,并开出灿烂的文化之花。

猜你喜欢
小剧场银川剧场
数字银川
宁夏科协“健康养生,食品安全”大讲堂在银川顺利举办
论《日出》的剧场性
小剧场
小剧场
小剧场
银川威力
小剧场
从银川跳到硅谷
开心剧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