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玉杰
(河池学院 音乐舞蹈学院,广西 河池 546300)
笔者认为,作为民族管弦乐团的指挥兼教师,要想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通过两个途径:其一,除了要求学生不断进行技能练习以及实施严谨细致的教学计划外,关于民族管弦乐团的教学方式、训练方法探索也是民族管弦乐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实践环节。优化教师的教学思维模式有利于在教学过程中面对突发情况时能够顺利解决问题,再者亦可从教师自身的教学思路与现状出发进行比对,以取长补短。其二,以“解决‘民族管弦乐团人才培养时间限制’的对策、民族管弦乐团教学方式的革新、坚持学术交流、赛事活动‘走出去’的发展途径”三大板块为主体指导方针,着力于培养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科人才,以实践训练为辅助,实现地方应用型高校民族管弦乐教学学科常态化,为推动地方社会文化发展与满足教育类人才资源需求服务。笔者身为民族管弦乐合奏课的授课教师同时兼任乐团指挥,负责整个乐团的教学工作,经过观察发现各声部的教学训练模式若能有所改进,将会对乐团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大有裨益。
河池学院民族管弦乐团目前配备正式与外聘教师共九位,分别是两位胡琴教师(一人兼职乐团指挥)、一位古筝教师、一位扬琴教师(兼教打击乐)、一位琵琶教师、一位竹笛教师、一位阮教师、一位大提琴教师、一位低音提琴(贝斯)教师。每位教师各负责一个分声部的教学与排练,按照既定的教学大纲每周进行授课,授课节数为每周四节,授课形式为群体授课。由于乐团学生绝大部分都来自非器乐专业,所以在教学中,笔者与诸位教师通过详细沟通和交流,从而达成共识。针对非器乐专业学生已经形成的声乐、键盘乐学习方法,在其中融入民族器乐特有的教学方式,比如将富有民族风味的练习曲、乐曲添加到日常课程训练中,并且每位任课教师通过演奏乐器来使学生们深刻领悟民族音乐特色,从而精准配合民族管弦乐教学。
为符合乐团的教学现状,在民族管弦乐团教学中除了常规的练习曲技巧和乐曲乐段训练外,在排练选曲方面选取了数首优秀的中小型演出常用合奏曲目,目的是在各声部民族乐器构造出现音色、音质、音量、旋律等方面的问题时,能够较理想地解决现有的乐器融合问题。其中选取的合奏作品风格体现了我国的广大地域文化特色。乐团迄今为止排练了民族管弦乐团大合奏《金蛇狂舞》《彩云追月》《京调》《喜洋洋》《步步高》《瑶族舞曲》《好汉歌》《天宫舞曲》等,并受到了高度赞誉。其中,民族管弦乐团大合奏《瑶族舞曲》被选拔至自治区参加大学生艺术展并获得了一等奖,其他合奏曲目多次在学校汇报演出中大放异彩,受到了学校师生的喜爱。
笔者所教授的民族管弦乐团的学生分别来自广西、湖南、福建、江西四个省份,其中广西学生占了极大的比例。广西是一个民族文化底蕴非常深厚的省份,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方面有扁担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侗族大歌等,还有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如壮剧、桂剧、彩调剧、毛南剧等。蜚声中外的歌舞剧《刘三姐》中的优美清新山歌传唱多年,经久不衰,同样也是广西音乐文化的代表。湖南学生对于湖南民歌与花鼓戏倍感亲切;福建学生擅长鉴赏福建南音、闽剧、芗剧、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等;江西同学则对弋阳腔、兴国山歌情有独钟。笔者在日复一日的教学中发现,由于乐团学生们从小受到不同音乐文化的熏陶,对于音乐的处理或多或少带有一些家乡风味,这就造成了乐团作品排练效果不佳的问题。鉴于在未来教学计划中笔者的预授风格为内蒙古、新疆、西北与吴越、闽南文化区的中小型民族管弦乐作品,而民族管弦乐作品的精髓在于“风味”,要充分表现我国各地风土人情的音乐语汇神韵,因此当务之急便是进行教学改革。
前文提到,民族管弦乐团的学生们因所处的音乐文化背景不一,导致对乐团作品的音乐风格理解出现偏差。日常授课过程中,笔者作为乐团指挥,想要给大家讲解清楚作品的韵味,但课堂时间不允许。而且,笔者在民族管弦乐课堂上讲述作品的民族文化属性时,乐团学生们反映仅用语言描述过于苍白,能否播放更加直观的音乐片段?在收集了所有反馈信息后,笔者认为在原有的教学模式上可以进行以下改革。
强化学生对于基本乐理和视唱练耳课程的学习的同时,在原有的常规教学中为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的低年级学生尽量加授中国传统音乐或民族民间音乐课程。这两门课程以教授民族音乐为主,通过对我国不同音乐文化区的知识理解、音乐赏析、音乐风格分辨,以此提升民族音乐文化素养与品位。按照学院教学计划,中国传统音乐或民族民间音乐课程一般在大三或大四时开设,然而民族管弦乐团训练课在大三第一学期结束后就结课了,这便为民族管弦乐团的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的非大四年级学生带来不便。若此方案可行,笔者相信,民族管弦乐团学生们的音乐文化理解力将不同于往日并能够显著体现在乐团作品演奏中。
增加民族管弦乐团课程的课时。民族管弦乐根据严谨定义来说是一门器乐技能课,学好器乐的基础在于刻苦努力练习,足够的练习时间尤为重要。按照现阶段的教学计划,民族管弦乐团一周的训练时间为四节课,这四节课还包含着分声部训练的内容。如果要完成保证乐团的上课训练效果同时还要将整个团体演奏进行无差别捏合的任务,四节课的时间还是有些紧张的。最佳方案是向学院申请增加两节课程。
培养与加强民族管弦乐团的乐团指挥能力。乐团指挥是乐团演奏运转、调配的中心轴,乐团成员们在演奏过程中势必要遵从指挥的手势动作进行演奏,并在乐团指挥的手势示意下完成全曲技术要求的发挥表现、感情诠释。这时乐团指挥的身体动作运用不仅决定着乐手们的演奏情绪起伏,而且指挥的每一个细微表情、呼吸都会落入乐手们的观察中,乐手亦会根据指挥的肢体信号进行演奏情感处理,从而决定乐曲的情感走向,观众也会直接从指挥引领下的乐团所表现出乐曲美感中感悟到器乐艺术的灵魂。因此,乐团指挥的核心作用可见一斑。河池学院民族管弦乐团现任指挥为出身胡琴演奏专业的专任教师,也就是笔者。因笔者未系统学习过民乐指挥,为保证乐团以后的演出质量,笔者将加强培训指挥基本动作运用,并融合自身较为丰富的民族音乐理论课授课经验以及对民族乐器性能与演奏技巧的深刻了解。最后,在这些基础上,笔者计划向学院申请外出培训指挥,更加直观地将接收到的民乐指挥知识实时运用到排练、演出中,用贴近学生思维模式的授课方法来传递笔者的指挥学习成果,以取得更好的效果,让学生们对民乐排练课更了解、喜爱和重视。
提高民族管弦乐团学生的识谱能力和演奏服从性。河池学院民族管弦乐团学生现用的乐谱为简谱,简谱所出自的教材名称为《中国民族器乐合奏曲集》。众所周知,音乐专业的学生对于简谱的掌握是在大学入校前就必须十分熟练的,因此,乐团学生在识谱上的问题并不大。但随着民族管弦乐团的职业化、规范化发展,乐团学生的五线谱识别能力也需要进行加强。根据笔者的排练经验,大多数乐团成员对于视看五线谱演奏的反应迟缓,甚至有的学生从来没有接触过五线谱。可能是课程时间较为紧张导致学生记谱不熟练,笔者在组织乐团合排时发现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演奏过程中出现了“眼不离谱,不看指挥”的情况,哪怕指挥多次严肃提醒都没有用。笔者在文章中提到了指挥是乐团的灵魂人物,没有了指挥的统筹兼顾,乐团的音色、气息根本不能融合在一起,这样就会造成演奏混乱,导致演出效果不佳。因而要培养乐团学生的服从性,从一开始就将乐曲的处理细致化,谱子能背多少就算多少,哪怕进度慢一些都没有关系。笔者相信将这样的教学理念带入日常训练中将会产生很大改观,学生普遍存在的背谱能力退化的问题也能得到明显改善。
民族管弦乐团教师可以通过交流、访问自治区兄弟院校的有多次演出、参赛经验的民族管弦乐团等方式,从其他院校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中受益,更好地建设本校民族管弦乐团。笔者的计划是与民族管弦乐团其中的两位代表教师赴广西艺术学院、北部湾大学等配备民族管弦乐团的高校进行学术访问,以期借鉴这些优秀高校的宝贵教学训练经验来取长补短,提升本校民族管弦乐团的整体演奏素养。
民族管弦乐团授课教材的拟定与编辑。对于民族管弦乐团教学来说,教材的直观重要性体现在两方面。一是演奏技术和教学内容的互补级进。河池学院民族管弦乐团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声乐、钢琴专业,在乐器的演奏技法掌握上见效缓慢。对于乐团学生的这一“先天性问题”,教材内容应集中于短时间内可以迅速让学生掌握乐器演奏技能并即时运用,着重阐述乐器性能、技术难点、正确的演奏方法等,培养民族管弦乐团学生自我吸收知识的必要能力。二是民族管弦乐团教材必须符合学院、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深刻体现出河池学院的教学特色。根据笔者在前面论述的学生专业构成情况,再结合学生选择的乐器种类,以此培养全面的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人才。
综上所述,地方应用型高校民族管弦乐团的教学方法需要与时俱进,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活动,使之焕发出生机勃勃,让更多的学生在民族管弦乐训练课这门课程中受益,还需要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从而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更好继承下去,成为当之无愧的、令人尊敬的民乐传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