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健娇
(贵州省遵义市第十九中学,贵州 遵义 563000)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也发生着变革。在新时代教育理念和课程标准的双重要求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需要与时俱进,以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是实现民族复兴伟大梦想的必由之路。因此本文结合教学经验,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进行理论结合实际的分析,以期能促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科学高效开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出现,为教育带来全新的生机与活力。价值观的具体内容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十二个词语每四个为一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目标,是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层次,具有统领作用;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诠释,是社会层面对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我们长期践行的使命和理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公民个人角度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是公民必须恪守的道德准则,也是评价公民价值的基本标准。这三组词语代表了不同侧面的内容体现,与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紧密相连,对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代呈信息化发展趋势,全世界各种价值观和思想从四面八方涌来,并相互融合、渗透、交织,学生的信息获取和接受渠道更为便捷和广阔,这就是一把双刃剑。学生在拓展视野的同时也容易获取其他不良的信息并受到一些诱导和消极影响。由于初中生还未成年,心智尚未发育成熟,因此可能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严重的可能做出触犯法律甚至危害社会的举动。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甄别错综复杂的信息,在时代洪流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进而让学生健康地成长。
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根本任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则是立德树人的重要体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有利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的彰显。可以说,这是践行立德树人理念的本质需求,也是助力学生五育并举的重要举措。
我们的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曾思考的一个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发展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实现中国梦的有效途径。我们培养的人才,需要符合时代变革的进程,需要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并与我国的国情相符合。只有给学生厚植文化自信,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生才能一步一步成长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核心价值观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必由之路。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终极目标,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的教材。可以发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蕴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以价值观为引领让学生认识价值观,并贯穿始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共有六册,分别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以及世界的角度进行设计,并增强了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教育、法治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等主要内容。在传统文化方面,涉及了民俗文化、民族精神、古代科技成就等内容;在革命教育方面,通过井冈山精神、遵义会议精神等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通过革命领袖和典型英雄人物彰显了红色精神;在法治教育方面,集中讲授宪法,涉及了五十多部法律法规和六部条例和司法解释。不难发现,通过深挖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得到提炼和升华。
在备课阶段,教师应该依据教材内容,通过深入挖掘找到与之对应的核心价值观,并体现在教学设计之中形成教学目标,再进一步细化教学内容,最终在课堂上进行全面的展现。例如在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的教学中,这一单元聚焦了法律内容,体现了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相关内容。因此教师可以结合教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实施教学设计,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教学目标之一,通过相关法治新闻和案例在课堂进行展现,从而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编写是以生活主题的方式开展的,围绕主题进行知识的选择、情境的设计并将生活经验、社会关系逐步渗透到课堂教学中,进而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展开实际行动。由于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属于形象认知向抽象认知过渡的阶段,再加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较晦涩难懂,因此仅仅依靠教师讲解理论内涵学生很难理解和接受。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上,教师需要理论联系生活,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了解价值观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与运用。这样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同时也达到了活学活用的效果。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理解规则的主要内容,明白规则的重要性,并能自觉遵守规则。这节课涉及的核心价值观是文明。规则是文明的表现,有规则的社会不一定是文明的社会,但是文明的社会一定是有规则的社会。文明是社会进步和国家发展的衡量标准,文明更是国家的前进方向和价值追求,折射出了国家的发展境界。文明体现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而在社会文明领域,文明就是社会秩序的建立,也就是规则的建立。社会的规则是复杂的,但是其最基础的就是遵守规则、谦恭有礼,亦属于文化和教养。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先说一说在学校自己遵守了哪些规则,在家庭中又遵循了哪些规则,在社会中有哪些规则。学生都纷纷结合自己的情况描述了对于规则的看法,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列举违反规则的后果,学生认识到了不遵守规则会影响学习,影响生活秩序,甚至影响生命安全,学生由此掌握了遵守规则的意义。教师再借由规则让学生理解社会文明行为,并让学生理解这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中文明最直观的体现。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探寻到了关于价值观的内容。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内容虽然大部分都属于德育的范畴,但是很多也属于情感,情感则分为道德感和价值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为例,既是一种道德,也是一种情感。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运用情感教育渗透价值观。运用情感教育一方面需要关注学生的情感,另一方面要将课堂教学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进行交融,进而促进情感的共鸣,从而让课堂教学的内容落到实处。
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维护国家利益》这节课的教学时,其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感受到国家的发展与进步,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并能正视国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发扬实干精神,主动承担历史重任。也就是说,这节课涉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爱国”的相关内容。因此在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切身感受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今年国家发展的大事记。教师可以利用PPT 展示北京冬奥会的精彩片段,并带学生回顾从第一次参加奥运会到第一次举办奥运会到今年冬奥会中国在体育事业上的发展;可以展示神州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地球的新闻视频以及神州十四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还可以展示近日二十大成功召开的内容,并让学生了解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二十大,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在展示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感受祖国的变化,并让学生分享一下自己感受到的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通过让学生分享变化,教师让学生的情感与本节课的爱国情感进行交织和融合,进而培养学生的国家、民族自豪感,促进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形成。
教师可以利用丰富的校园活动、班级活动,通过价值观的相关主题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价值观的教育,进而让活动的意义得到彰显。
1.观影写感想
一部电影可以让学生获得启迪,一部好的电影更是让学生受益匪浅。因此我常常每月举行一次微电影的观影活动,通过选择能够彰显价值观的微电影让学生观看并学习。学生在观影过程中注意力较为集中,同时也比较投入,在电影情节的推动下、音乐的渲染下,学生的学习是多感官联动学习,使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学生更容易对其中的观点和价值形成认同,从而让价值观得到深入贯彻和落实。在学生观影完毕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结合道德与法治课堂所学的内容撰写读后感,进而让学生对电影的内容进行凝练和升华,并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一谈未来自己应该如何做。
2.故事大家讲
在名人、楷模、英雄身上,核心价值观的展现是那么耀眼;在普通人身上,核心价值观的展现更是可歌可泣。因此教师可以联合班主任利用主题班会举办“故事大家讲”的系列活动,活动共分十二期,每期的主题为价值观的一个词语,从富强开始,到友善结束。全班学生每个人都要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准备自己的故事,可以是名人的故事,也可以是普通人的故事,只要这个故事所体现的价值观与主题相符即可。在班会课上,每个主题的学生分享完故事,则立即开展下一个主题。通过“故事大家讲”的活动,学生们不仅牢牢记住了这十二个词、二十四个字,更深深将其中蕴含的精神以故事的形式牢记在脑海,并潜移默化影响着学生的言行。
3.讲座专家谈
在贯彻价值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通过学校和区域的辐射范围,邀请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时代楷模、道德模范、劳动奖章获得者等开展关于价值观的主题讲座。通过面对面与学生交流、传递精神与信念,让学生对价值观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并能在榜样的引领下严格要求自己,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需要学习,更需要践行。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具有知行合一的特点,鼓励学生在综合性、生成性的活动中开展实践,通过实践进而让价值观得到践行。
例如在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多彩的职业》这节课的教学时,其主要内容是让学生认同职业的意义和劳动的价值,并能形成热爱劳动、爱岗敬业的优秀品质。这一部分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敬业”精神,因此我让学生通过实践的方式体现不同职业需要的职业素养。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小老师”模式,让学生在课下进行预习,并在课堂扮演老师的角色,为其他学生讲解本节课的内容。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走进养老院,通过参加公益活动体现一日护工的工作职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身体力行践行了价值观,并在实践中得到了升华和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世界多元化发展,世界形势也越来越负载,世界呈多极化发展,大国关系面临重新调整,地区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刻不容缓,我们需要通过大国格局和大国力量承担大国使命,致力于国家繁荣和世界和平。因此,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尤为重要。而培育学生的价值观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合力,共同对学生进行指引,让学生在价值观的滋养下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