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析

2023-04-15 05:30程现昆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1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王 楠,程现昆*,张 毅

(1.大连医科大学,辽宁 大连 116044;2.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营口 115009)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旨在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大思政”的思政课程观和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孤岛效应”提供解码,也为破解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的“两张皮”和“各自为政”的现象提供破解之道,因而得到各高校的高度重视,并形成广泛共识,一场课程思政革命正在高校如火如荼地开展。实践证明,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理念、新要求、新方向,为各高校高质量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培养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家国情怀、正确的价值观念、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新时期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从两年多的改革实践来看,在认知、顶层设计和实施层面仍存在程度不同的问题,影响和制约课程思政建设的进程与质量。本文从课程思政的内涵分析、价值澄明入手,针对课程思政建设路径进行初步探析,以期为高校教师课程思政改革建设提供实践思路借鉴。

一、课程思政的内涵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学术界的观点不尽一致。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思政就是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知识、价值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举止,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种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从课堂教学内容中挖掘、提炼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及思想政治教育素材,营造育人氛围,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这些观点都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应当将课程的知识传授与理想信念引领有机统一。笔者认为课程思政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实践的方法。课程思政是以课程为载体,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贯穿到各学科、各专业的教学及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渗透于学生思想意识之中,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与行为实践方面遵循正确的方向。

二、课程思政建设的价值澄明

(一)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突破口

课程思政主要是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各门课程之中,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以德立身、立学、立教,始终是我国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优良传统。2018年“五四”青年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明确指出,“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1]课程思政,顾名思义就是课程要体现育人价值,也就是各类课程要有机融入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精神教育、品格教育,以培养人的德性,以促人成为有教养、有德性之人,其本质是一种教育,旨在落实“立德树人”,建立在促成大学生成为有德性教化、有人文向度、有精神操守的人的基础之上,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有机统一,这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育人价值追求之所在。

(二)课程思政是教师培根铸魂育新人的重要着力点

在2019年3月18日召开的全国大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2]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多种场合多次使用了“铸魂育人”“培根铸魂”“塑造灵魂”等语词概念,为大中小学做好课程育人提供了根本遵循。

课程思政铸魂育人,就是要围绕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各类课程为主阵地、课堂教学为主途径,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效衔接,实施知识教育、技术传授、价值引领和精神导引,培养大学生不仅仅具备专业信仰,还具备政治信仰,拥有专业信念、理想信念、人文情怀,使大学生的专业信念、理想人格、道德情操、人性品格、思想情怀完美耦合。因此,课程思政是教师铸魂育人的重要着力点。铸魂育人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遵循的价值逻辑,也是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要遵循的价值逻辑。

(三)课程思政是助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渠道

长期以来,高校的教育更偏向于工具化,即培养受教育者的专业能力,让受教育者成为满足市场需要的专业人才[3]。学生也存在只注重专业知识与专业成绩,注重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却忽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良莠不齐,网络信息中主流与非主流并存,各种危害青年身心健康的不良信息在网络中肆意发酵、违法传播,对主旋律教育构成了严峻的考验与挑战。单纯的以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难以使学生在网络信息横流中坚定理想信念、树立道德意识。有针对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价值理念以及精神追求等内容融入知识传授与技能训练中,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同步实施,促使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达成思想的启蒙和精神的塑造,在加强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发展的同时,帮助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高校课程思政的路径探析

(一)深化课程教学内容的选取与设计

一方面,应深度挖掘课堂教学内容的思政元素。不同专业、不同课程蕴含着不同的专业知识、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职业素养。从专业与课程的知识、发展背景及学生实际情况出发,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科学分析,依托具体实际情况进行延伸拓展,充分挖掘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蕴含的理想信念、精神追求、责任使命、价值引导等思政元素,既展现知识内容的专业性,又体现出课程教学的自身独特性,增强课程思政的亲和力、现实性与时代性。例如,面对理工生弘扬大国工匠精神、建设制造强国;面对医学生弘扬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精神、建设健康中国等,真正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向同行,使专业“硬”知识成为思政“活”教材。

另一方面,建设具有教学和资源共享双向功能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建设课程思政资源库,不仅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优势互补和共享使用,还能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的不足。教师既是教学资源库的开发者和建设者,也是资源库的使用者。不同课程和同一门课程任课教师从不同维度挖掘适合课程教学使用的思政元素、素材,通过不断丰富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设计,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同时课程思政资源的完善、汇聚、组合与融合,将对课程思政教学实施展现出良好的指导性作用和多样式选择,推进课程思政做细、做实、做活。教师还可以利用资源库实时掌握学生学习情况,为学生随时随地提供指导服务,同时方便教师进行课后评价和教学反思。学生可以通过资源库进行课前预习、课中学习与课后复习,共享学习资源,精准搜索、查阅、下载课内外知识,了解时事政治与新闻热点等,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同时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二)提高教师素养和教学水平

一方面,应提高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识。目前,仍有不少高校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专业教师、辅导员及政工干部的责任,专业教师做好专业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即可,而对课程思政持“冷”处理态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经师’和‘人师’的统一,既要精于‘授业、解惑’,更要以‘传道’为责任和使命。”[4]教师作为落实课程思政的关键主体,应转变思想观念,强化课程育人意识,并将课程思政作为自觉的育人行动,从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品格塑造和精神培养的引导者。

另一方面,应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水平。很多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如何改革、建设存有困惑,实践层面仅凭自我认知各行其是。高校应组织教师经常性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观摩、学术交流、集体备课研讨、培训学习、教学经验分享、教学成果交流等,打破教师之间“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教师之间课程思政“协同建设实施、共同进步提高”的良好教学生态。同时,积极引导教师扩充知识储备量,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教师自身要努力提升语言能力和文字功底,让思想政治教育更有说服力[3]。疫情当下,教师应主动学习并灵活使用在线教学工具,掌握信息化教学手段,形成信息化思维,提高自身网络教育素养,形成课程思政线上线下同质化。

(三)构建科学考评体系

一方面,强化教师与学生自评。教师应针对自身备课、授课和课外延伸的思政化水平进行评价。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课程进行一定分析、补充与拓展。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进行组内自评与互评,考察自身思想道德素养的提升情况。

另一方面,高校应完善考评奖励制度。将课程思政建设成效纳入学校教学成果、科研成果、党建成果管理体系,三管齐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与实施落到实处。设立课程思政专项课题,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和务实开展课程思政类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实践,并对取得的成果予以奖励。应用课程思政教研教改成果,指导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并形成高校及专业(群)层面统一实施的课程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将课程思政建设纳入高校党建引领专业建设中、强化课程育人的重要突破口,推进形成“三全育人”格局。对课程思政改革建设的先进个人和集体进行表彰,并在职称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和奖励机制,以提高教师主持和参与课程思政改革与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对课程思政改革、建设与育人效果的评价不能追求短期效应,不能走入“唯分数”“唯成绩”的误区,应从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依据课程的德育目标定制合理的考评方案,围绕德育目标构建具有思想性、理论性、可行性的课程评价体系,以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相结合的方式做好过程性、阶段性和总结性评价。”[5]同时注重评价的多元化与人文化,采用督导听课、专家点评、学生问卷等多维评价,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与参与程度,推进形成课程思政评价与改进的良性循环。

四、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长期而复杂的系统性工程,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的创新性探索与实践性创新,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构建的新视角、新举措、新路径,也是助推高校课程育人与课程教学改革的有力举措,对于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有着重要的价值。各高校仍需进一步加强课程思政研究,建构体系,形成范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