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梅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打造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新颖的节目形式传诵中国典籍,传播优秀文化。电视画面是承载意识形态的一种方式,播送一些具有深刻意义并让人深受启发的节目,是当代电视媒体人需要共同努力的事情。如今,在全球化的语境下,各个国家积极交流。对他国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彰显大国风范、礼仪之邦,成为我国电视节目创作的重要议题之一。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电视节目中创新性传播,塑造中华民族文化形象,让受众能在节目中感受到高度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意识,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创作者需要探索的课题。文化类综艺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分为古今对话、戏剧演绎、识读典籍三部分,创新性的节目形式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综艺节目的发展中开辟了新的一角。
近年来,文化类综艺节目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受众眼前。饱含深情与爱意的《朗读者》、展现中国琳琅满目瑰宝的《国家宝藏》、众多青年才俊能言善辩的《主持人大赛》,无不展现出中国灿烂的文化。皮尔斯认为,“符号是对于某人而言在某一方面或某一特性上代表某物的某种东西。”具体而言,符号作为某物,对某人而言承载了一定的意义,这个意义就体现于它在某一方面或自身的某种特性上被用来表示不同于符号自身的“他物”(对象)。与此同时,符号还在该人的头脑中创造出了一个等效的或者是更为高级的符号,并以此为该人赋予了一个解释项。①人类本就是符号化的高级动物,颜色、声音、动作都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符号,通过创建多种符号系统交流沟通,构建良好的社会系统。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种类多样,囊括古今。《典籍里的中国》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典籍为节目核心,以典籍为符号,发扬古人智慧,启迪当代青年。当刻在石头上、棉帛上、竹简里的文字和图画转变成书籍时,我们的文化就变成了书籍所代表的符号。由于知识文化庞大,无法通过短时间的几期节目向受众传达全部,《典籍里的中国》精心挑选了庞大知识体系中的重要典籍,向受众传达中国的文化之大、文化之美。符号化的典籍帮助《典籍里的中国》打造了独一无二的IP,每期挑选的享誉中外的典籍充满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表达了中华儿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崇。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2021年,《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一共播出了11期节目,包括《尚书》《开工天物》《传习录》等。2022年,《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播出,包括《永乐大典》《汉书》《礼记》等。每一部典籍的选择都表达着中华文化之伟大。华夏文化有着庞大的知识体系,要想在其中选择能够代表中国、彰显时代精神、引领新时代青年的典籍并不容易,但《典籍里的中国》却做到了每一期典籍的选择都能紧扣节目宗旨和时代主题。《典籍里的中国》第一季第一期《尚书》讲述了伏生一生护《书》的经历。《尚书》为《书》,典籍也为书,典籍传于世人,世人传习反思。第一期节目选择《书》,不得不说是恰到好处的。正如第一期最后嘉宾蒙曼教授所说:“‘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就是出现在《尚书》里。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是中国,有典籍才有中国。”正因为有浩如烟海的典籍、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才能在世界上做永远自信的雄狮,彰显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2022年,《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一期所选择的典籍为《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由姚广孝、解缙、陈济等数千人共同修纂的。它贯穿今古,本末精粗,粲然备列,是中华典籍史上规模最大的类书,囊括了我国明朝以前的文学艺术、历史地理、哲学、宗教和应用科学等丰富资料,可谓广博宏大。节目讲述了陈济一生修书,找寻通往知识大道门径的故事,通过陈济的视角体现修书工作之难、工程之大、流传之不易。《永乐大典》作为第二季第一期的节目内容选择,彰显出当代人对文化的坚守、对文脉的护拥,它是文化传承的符号,也是历史起伏的见证。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社会各界和几代国图人的不懈努力下,“珠还合浦,历劫重光”,先后有224册《永乐大典》入藏国图。其中所集藏的古籍,让如今的我们能有机会窥见中华文脉源头之光,感受中华上下五千年深厚的文化基础,而寻觅它、守护它、传承它的责任就落到了当代人的手中。
创造了纪传体的《史记》记载了家国情怀、中国人民的根与魂,具有仁心医德的《本草纲目》体现了医学的守正创新,系统考察中国地貌地质的《徐霞客游记》描绘了中国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知行合一”的《传习录》传达了中国发展的曲折艰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内核。正是因为有历代华夏儿女对思想、道德、技术、农业工业等的研究记录与创新,才有了今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一部部饱含精华的典籍,才让我们能够品读古人智慧,思考今日之虑,先行未来之事。每部典籍都表达了中华儿女对国家的深切爱意,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树立起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②《典籍里的中国》扎根古籍,立足生活,表达民心,深入时代,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核心,带着经典走近受众,体现出对中华民族精神的赓续传承。
众多文化类综艺节目都融入了不同的创新点。《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中国传统文化典籍,选取值得讲述的优秀文化作品,以“文化节目+戏剧+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故事。在电视节目中,用传统的方式讲述古籍不占优势,但采用多形式、多舞台的设计,则会让受众在视听盛宴中感受古人的智慧,获得全新的视听体验,从而更好地传播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典籍里的中国》一共划分了四个舞台,分别是一号主舞台、左右两侧的二号舞台、两层楼的三号舞台以及中间连接的四号舞台甬道。
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第一期《永乐大典》中,一号主舞台展现陈济火中救书;二号舞台展现老年陈济担任《永乐大典》修纂都总裁时于文渊阁修书;三号舞台的第一层是青年陈济求学拜师的场景,第二层是青年陈济的书房;四号舞台甬道是换场走位的通道,也作为舞台来演绎故事。由戏剧舞台模拟真实的历史场景,这是承载演员表演的空间基础。空间不仅作为一个同时性的布局,当空间和时间元素、人的行为和事件结合在一起时,空间还成为与故事同构的场景。③每个舞台的演绎都以老年陈济对过往的回忆为线索,引出陈济修纂《永乐大典》的过程。舞台与舞台之间通过甬道互为线索,老年陈济站在一号舞台慢慢回忆一生,历史舞台的帷幕慢慢拉开。一号舞台中,陈济与“当代读书人”讲述大典撰写的不易与妙处。在三号舞台的一楼,青年陈济坚持拜师、修书的梦想,感谢恩师接受为徒,在师父的点拨下摸索到修书的灵感,而二楼的青年陈济在书房思索着修书的门径与大道。二号舞台上,演绎作为都总裁的陈济口述被烧毁的《师字册》。《师字册》中包含“一字师、一世师、百世师、万世师、以苦为师、道德为师、万物为师”。若是读懂其中所蕴含的奥秘,便可直抵大道,以便慰藉陈济和陈济的恩师及父亲。四号舞台甬道中演绎撒贝宁带领陈济走过明代到现代,《永乐大典》经过战乱等事被烧毁和遗失,历经劫难,几近散佚,又不断回归的故事,被后人称为“珠还合浦,历劫重光”,制造出古今对话和时空穿越的戏剧效果,给观众带来沉浸式的视听体验。《典籍里的中国》里,多舞台的互相关联、穿插与融合是节目制作形式的创新,也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
要想让观众拥有沉浸式的戏剧化体验,需要舞台和多方面技术的融合,才能达到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效果。《典籍里的中国》就充分运用AR、环幕投屏、实时跟踪、电影级虚拟特效等技术,让观众感受到节目想要传达的情感与理念。《典籍里的中国》节目里,每个人物出现的背景不管是山水还是室内场景,都采用环幕投屏,并通过4K高清像素投射在“历史”人物背后及周围,每部典籍的演绎都采用蒙太奇的手法让观众不会产生错乱的感觉,并沉浸其中。在《典籍里的中国》第二季《永乐大典》节目中,在陈济思考如何才能将书籍整理好以供检索时,采用了电影级的虚拟特效技术,让陈济在一片星海中畅游思考。无数星光汇聚成了一个月亮,给他带去灵感。在陈济自语“水浸月不湿,月照水不干,有人湖上坐,夜夜共清寒”时,他脚下的地瞬间变成了一片湖,让他醍醐灌顶,思索出修书的方式,画面唯美逼真。陈济在书房思索时,环绕式的书房里,书籍飞扬,花瓣飘过。紧接着,节目换场到高山之巅,陈济终于在师父和父亲的期望下悟得大道。“一编在手君无怪,曾典蓬山四库书”,他找到了通往知识的门径。这两段的演绎是陈济幻想中的场景,节目中却采用虚拟技术将其真实地展现出来。巨大的月亮、跪坐的湖面、飞扬的书籍与鲜花、烟云笼罩的高山之巅,让观众清楚地看到古人的内心世界。《典籍里的中国》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媒介的传达,实现了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创新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典籍里的中国》是一档体现中国文化遗产的综艺节目,其采用剧场式的演绎,通过有限的演播室空间,搭建立体化的表演舞台,用独具匠心的服化道高度还原当时的人物穿着与造型。不管是在长相上还是在演技上,都挑选最适合演绎先贤的演员。演员在舞台上表演时完全融入角色,让观众感受到仿佛古人就在现场的震撼感。如果演员们代表的主体直接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就会产生遥远的距离感,因此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站在台上与先贤对话,用穿越时空的方式来到先贤的身边,诉说着当代人对先贤的敬仰与爱戴,也诉说着观众的疑惑,消解了观众与先贤之间的距离感。读书人“今穿古”,先贤们“古穿今”。先贤们来到现代,读书人向他们展示和解释着我们如今的发展和变化,先贤们眼里充满了兴奋、自豪和安心。每当与先贤谈论古籍发展或对立作揖时,观众都会潸然泪下。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深深刻印在了每个中国人身上,成为引领中华儿女披荆斩棘的强大动力。
《典籍里的中国》采用了多名主持人分部分主持的形式,总体上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主持,第二部分是由王嘉宁和特约主持人康震主持,第三部分是由“图书馆讲解员”张舒越或王雪纯主持。在第一部分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既是带动节奏和推动流程的主持人,也是与其他演员一起演绎的演员,需要兼具理性与感性,在完成艺术演绎的同时,也要站在主持人的角度理性控场。观众的沉浸式体验离不开撒贝宁在舞台上读书人的角色,撒贝宁带着观众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虚实相生之间,建立了更深刻的爱国情怀和对古人崇高的敬意。在第二部分中,由王嘉宁或康震主持的嘉宾团队识读典籍,在戏剧演绎中途,嘉宾团队会适时地解释在演绎中所出现的一些古文的意思和出处,主持人则是一个媒介,连接每位嘉宾对不同内容的解释和总结。在第三部分中,图书馆管理员在戏剧演绎中作为戏剧中出现的当代主持人,讲解对应古籍在现代图书馆中存在和发展的情况。例如在《永乐大典》中,撒贝宁带着陈济来到现代图书馆,王雪纯正在给图书馆参观的小朋友讲解《永乐大典》。
在识读典籍部分,节目邀请的嘉宾都是研究古文化的权威专家,他们根据每期不同典籍中出现的关键性语句进行解释。例如在《永乐大典》的典读会中,国家图书馆常务副馆长张志清就补充解释了关于演绎中“一编在手君无怪,曾典蓬山四库书”的由来,以及古籍中的其他补充知识,主持人与嘉宾共同串联、演绎、讲解、点评,构成了一个独立的体系,更好地构建起节目的完整性。
《典籍里的中国》扎根于中国古籍,选择了享誉中外的经典读本,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传递中华民族精神。节目受众面向全体中国人,国人对于文化的传承是流淌在血液中的。通过观看《典籍里的中国》,观众可以记住典籍中的道理并受到启发,实现自我价值。弘扬中华文化,树立民族自信,是每个中国人担在肩上的担子。唯有顺应民心所向,创办契合中国人独特审美的节目,才能让节目传播的思想更广大,让节目的生命力更长久。受众还再度创造在节目中所汲取的知识,并传播出去,不仅提高了节目的知名度,而且传播了血液中流淌的文化基因。
《典籍里的中国》里,传播过程的核心是传统文化符号在时代媒介语境下的呈现与重构。戏剧人物是典籍人格化的呈现,人物符号基于史实进行艺术化描摹。④纵观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具有代表性的符号数不胜数,服饰、器具、书简等物品都是代表着时代变迁的符号。把节目符号化,更能抓住主要受众,找准节目定位,增强节目传播力度。全媒体时代,各种媒体的兴起给文化类综艺节目创造了更多的传播渠道。文化类综艺节目的核心在于文化,只有抓住渠道,找准核心,勇于创新,立足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展现节目价值,才能做出更好的节目,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典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典籍里的中国》立足于此,是使命般的必然。我们应该读经典、思国事、向民心,在识读中自省,致敬先贤。文化类综艺节目在创新中奋力发展,其目标都是展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我们要时刻保持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展现文化强国风采。
注释:
①张彩霞.皮尔斯符号理论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5.
②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③池霏霏.主流媒体凝聚共识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0(04):34-37+45.
④孙浩,尹晓佳.传播仪式观视域下文化类综艺节目创新策略研究——以《典籍里的中国》为例[J].电视研究,2021(07):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