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探究

2023-04-15 03:15董小泉
学周刊 2023年12期
关键词:核心素养活动

董小泉

(甘肃省天水市田家炳中学,甘肃天水 741000)

在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大背景下,着重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已经成为各科教学的首要任务。其中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以及地理实践力等内容,概括了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研究对象及学科功能,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初中地理教师要充分明确地理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育人本位”的教学方针,深入优化地理教学理念、方式与手段,同步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与情感品质,着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一、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培养原则

(一)内涵

地理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需将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作为课程教学目标,地理核心素养内容丰富,涵盖地理观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等诸多因素,由地理实践力、人地观念、综合思维与区域认知等维度组成。地理实践力指的是教师要结合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锻炼,让学生能够开展地理实验、社会实践调查等活动。人地观念指的是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发展关系建立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对自然的热爱、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综合思维指的是要综合看待地理事物与地理现象,整体对比多种要素,明确各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与制约关系,从不同角度分析与解决地理问题。区域认知指的是从空间—区域角度对地理环境、区位条件、区位特征等进行认识和分析,把握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

(二)特征

地理教师可从以下方面解析地理核心素养的特征。

1.发展性。任何素养都不是先天就具备的,地理核心素养也需要通过后天学习逐步发展形成。

2.综合性。地理核心素养的各个维度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相互影响与促进。教师要综合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避免人为割裂各个维度,否则将很难起到实质性效果。

3.终身性。地理核心素养内涵丰富,其中涵盖了能够帮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可能性。

(三)原则

1.主体性与主导性。过去地理教师长期采用讲授式教学策略,向学生机械灌输地理学科知识。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很少有自主思考的空间,不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对此,地理教师要认真贯彻主体性原则,还给学生学习、思考、探索的权利,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探究地理知识,这样不但能够优化学生的学习体验,还可以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需要注意的是,初中生的认知能力、自控能力尚未成熟,在自主学习探索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因此,地理教师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调控学生的探究方向与学习状态,灵活采用情境创设、课堂提问等形式,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从中锻炼自身的思维能力,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2.情感性。情感因素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情绪的波动会影响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而参与度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地理教师要在教学中贯彻情感性原则,选择能够触及学生情绪、意志的教学方法。同时,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情绪体验,利用情境教学、问题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产生积极情绪,改善学生的学习效果。此外,教师还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情感观念。

3.开放性。传统封闭、机械的地理课堂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因此教师要积极构建开放、高效的地理课堂,打破地理教材的束缚,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及核心素养维度内容,灵活引入适宜的教学资源,创设开放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和解答问题。同时,教师要积极利用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高效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

二、初中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新教学理念,激发学习探索兴趣

当前部分地理教师未能及时转变教学观念,长期采用单一的教育资源和教学形式,导致学生失去思考探索的欲望。针对这种情况,地理教师要主动革新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育资源和教学方法,以增强地理课堂的趣味性,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1.应用多媒体资源。地理学科知识较为繁杂,单单让学生机械记忆教材内容,不但无法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还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热情。而教师在教学中引入图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能够生动呈现枯燥的知识点,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官,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地理教师要深入分析课时要点,结合初中生的兴趣喜好、学习需要等灵活引入多媒体资源,以增强地理课堂的形象性与趣味性。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引入的多媒体资源要与课时主题紧密相关,以有利于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避免出现形式化问题。

2.灵活运用地理教具和实验。对于抽象的地理知识,地理教师既可以利用地球、地球仪等直观教具进行讲解,也可以让学生自主制作等高线模型图、地球仪模型等教具,在增强教学趣味性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知识学习效率,同时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及思维能力。此外,教师也可以组织类型多样的实验活动,以验证说明地理理论知识。与传统的以语言讲述为主的教学模式相比,地理教具制作活动、实验活动等综合性、吸引力较强,可以同步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热情及探索思考能力。

3.设计类型多样的地理活动。为了全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地理课堂中来,教师不能让学生死记硬背课本知识,而是要积极应用活动教学策略,灵活设计多样性的活动,包括辩论活动、拼图活动、问答竞赛等,以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尝试运用,充分感受地理知识的实用性。

(二)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区域认知能力

区域认知指学生能够分析、解释和预测区域的特征及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结合某一地区的地理信息对其地理特征进行归纳,引导学生掌握区域认识的基本理念和方法。但初中生尚不具备良好的空间认知能力,面对东南亚、中东等陌生的地理区域,难以将具象、完整的概念建立起来,增大了学习和分析的难度。针对这种情况,地理教师要积极引入生活教育理念,紧密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对地理知识进行探寻和学习,这样既可以增强地理知识的鲜活性和实用性,又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深入分析教材内容,引入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生活事物或情景,为学生提供学习支架,促进学生的经验增长。教师要设计学生较为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促使学生的真实感和体验感得到增强。

例如,在学习《中国的气候》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观看天气预报节目,对我国不同地区的天气差异进行比较,结合已有知识和经验分析天气差异的形成原因,将区域认知结构与模型构建起来。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结合未来一段时间的天气变化趋势,为各地区民众的衣着与出行提供建议,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发展学生综合思维

地理综合思维指的是学生能够对气候、资源、交通等地理学的各个要素进行综合运用,深入分析和解决实际地理问题,且对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及最终形成的地理现象有正确认识。地理综合思维的全面性、系统性特征较为明显,可以有效体现地理学科的价值。为促进学生综合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教师要积极应用以问导学的教学形式,依托高质量的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与广度,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思维模式。教师需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出发,设计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知识、经验等主动思考和探究问题。

例如,在学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地理环境》一课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新疆的地形、气候、交通设施分布等基础知识,之后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暑假小明邀请你去新疆旅游,你需要做好哪些准备?请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这一问题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为顺利解决问题,学生需要对新疆地区的气候、地形等自然环境以及交通、饮食等人文环境进行深入分析,这不仅有效锻炼了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巩固了课堂知识学习效果,还能使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得到培养。

(四)重视情感渲染,培养学生人地观念

人地协调观指的是学生能够明确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自然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通过学习地理知识,逐步树立起保护环境的观念,依据人地协调理念规范和约束人类活动。在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体系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人地协调价值观念。需要注意的是,教师仅仅带领学生学习教材知识点,无法帮助学生形成这一观念,而是要充分重视情感渲染的作用,创设极富感染力的情境氛围,促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得到优化。

例如,在学习《贵州省的环境保护与资源利用》时,教师可以先带领学生学习贵州的自然地理特征及环境条件,引导学生归纳贵州的主要生态环境及自然灾害。为让学生充分明确各类自然灾害的危害以及环境保护的必要性,教师可利用图片、视频等形式,向学生直观呈现自然灾害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同时灵活引入配乐朗诵、情景剧表演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利用戏剧性效果对自然灾害的后果进行模拟展示,深化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贵州省各类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当前环境保护的成功经验,谈一谈自己的看法,提出一些有价值的环境保护建议。

(五)组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地理实践力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地理学科知识与思想方法,能够组织开展地理实验、考察、调查等实践性活动,这类活动能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地理知识,并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地理问题。现阶段,很多地理教师着重引导学生学习课本知识,没有积极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情境,没有组织类型多样的实践活动,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和认识浮于表面,不仅知识掌握不够牢固,也无法将所学知识内容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形成和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地理教师要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深入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设计类型多样的课内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锻炼中高效掌握地理知识,且将书本知识逐步转变为地理实践力。

1.选择探究实践活动形式。独立探究与小组合作是目前常用的实践活动形式,独立探究指的是由学生结合相关问题自主开展思考、探索、实践活动,此类活动的难度不宜过大,侧重于解决较为简单的生活问题。小组合作指的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和实践,组内成员之间需要积极交流沟通,这样才能发挥团队的力量,更加高效地完成学习课题。在小组合作探究实践的过程中,教师需对各成员的职责范围进行明确划分,保证各个学生深度参与进来。

2.重视实践过程指导。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能够全方位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践方案,依据方案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避免过于干涉学生的思考及实践过程。但学生在实践探究过程中容易遇到难题,对此,教师要及时利用启发性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解决难题的思路和方法。特别是在小组合作活动中,组内成员往往会产生不同的想法与意见。教师要密切关注小组讨论情况,引导各小组整合讨论结果,逐步达成共识,避免因意见不统一而影响到实践活动的顺利推进。

3.组建课外地理兴趣小组。为提高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拓展,还可以组织学生成立地理兴趣小组,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充分利用地理知识、地理思维等对生活实际问题进行解决。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集中体现了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为地理教学改革提供了指引。初中地理教师要及时革新教学观念,准确把握地理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结合班级学情及核心素养的发展规律,探索创新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猜你喜欢
核心素养活动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