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川
(黑龙江省肇源沿江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心 黑龙江 大庆 166500)
黑龙江省肇源县中日科尔逊沙地防沙治沙造林项目是中日合作项目,建设地点为肇源县国有新站林场,建设规模为新造杨树防风固沙林80 hm2。肇源县新站林场地处黑龙江省西南部,松花江、嫩江两江北岸,是全省第一积温带,年有效积温2900℃~3100℃,区域优势是地势平坦,土质为沙壤土,光照充足,积温高。新站林场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为杨树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
沙区属于大庆西部沙漠化地带,沙区内沙化土地面积大,植被稀少,草原“三化”严重,裸露沙地集中连片,流动半流动沙丘逐年增加,沙化土地还在以每年5.54%的速度向肇源东部地区及大庆西部采油七厂、采油九厂及大同区推进。尤其有些油田设施常常被流动沙丘堆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大庆地区早春出现的沙尘暴和扬沙天气给人民生活和油田生产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从生态环境建设角度讲,该地区营造大面积防风固沙林是减轻和遏制沙尘暴和扬沙天气袭击的有效途径,也是保障油田安全生产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措施之一。
2.1 建设目标。提高森林整体功能,满足社会对森林的多种需要,提高森林经营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目标,增加特殊林木后备资源储备。
2.2 建设规模与建设期。①新造防风固沙林80 hm2。②建设期:项目建设期为1年,即2022年。
3.1 立地条件。①地形:地势比较平坦或微型波状起伏;②土壤种类:沙壤土、黑钙土;③造林地种类:低产田、沙荒地、荒山荒坡。
3.2 技术思路。该项目区农村社会经济以农业为主,传统的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方式是影响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严重春旱更是制约林业建设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加强抗旱造林技术的应用是该地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通过全面整地及其它措施,可以有效地改善林地土壤水分,提高造林成活率。
3.3 主要技术措施。①树种选择:杨树品种为小黑杨,苗龄为二根二干或三根二干苗木。②整地:在上一年秋季对造林地进行全面整地,翻地深度30 cm,整平、耙细、起垄、定点、挖坑,杨树树坑规格为50cm×50 cm×50 cm。③密度设计:杨树株距2 m,行距3 m,每公顷用苗2 250 株。④造林:春季人工植苗造林,采用泥浆造林法。⑤幼林抚育和管护:全面抚育,抚育次数为3年6 次,即:第1年3 次,第2年2 次,第3年1 次,干旱时及时浇水,并设专人看护。⑥及时防治病虫害,加强对青杨天牛和杨干象甲等叶部、干部害虫的防治。
4.1 经济效益评价。该项目建成后,通过抚育、修枝等各项技术措施使林分质量得到提高,1 个经营期按每公顷蓄积2 700 m3,出材率50%计算,每公顷可产木材135 m3,其中杨树80 hm2,以每立方米600 元计算,该项目直接经济效益为648 万元。
4.2 生态效益评价。该工程建成后,肇源县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明显改善,实现物质和能量的良性循环。同时,对周边地区乃至黑龙江省生态环境的改善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森林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等作用,实现农牧业减灾增产、净化环境等生态效益的估算,全县生态效益可达3 777.8 万元(生态效益是林业本身直接经济效益的5.83 倍)。
4.3 社会效益评价。防沙治沙工程的实施,将从根本上改善肇源县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全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一是工程建设的实施为林业职工分流和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再就业机会;二是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三是对保障社会安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有着很大的推动作用。
4.4 综合评价结论。项目建设地自然条件优越、土壤肥沃、技术力量雄厚、科技协作基础良好、社会经济较发达、交通通讯便捷、劳动力充裕,非常适合项目建设。
本项目符合黑龙江省林业产业布局规划,项目建设见效快、投资回收期较短、利润较高,是一项融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的建设工程,具有提高林业综合开发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良好示范效果。因此,项目建设是可行的,也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