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过程。小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个教学环节,使教学过程环环相扣、螺旋上升,让学生的数学思维主动追随教师的引导而向更深处漫溯。
[关键词] 周长;计算;转化;策略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师只有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内容,引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深度思考,才能有效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是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内容,由于几何图形的周长知识比较抽象,对以形象思维见长的小学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学习中的一大难点。笔者以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引领学生向思维更深处漫溯的策略,使数学课堂教学简约而生动。
一、关联旧知,启动思维
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并逐步提升。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找到新旧知识的关联纽带,以旧知带动新知的学习,使课堂教学顺利起航。
用课件展示教材第41页例3。
师:这里呈现的是一幅篮球场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并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篮球场是一个什么形状的图形?
生1:篮球场都是长方形。
师:长方形有哪些特征呢?
生2:长方形有四条边,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
师:再来读一读图上面的文字,这道题需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吗?
生3:这道题需要我们求出篮球场的周长,实际上就是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
师:我们已经学习过关于周长的知识,还记得我们是怎么测量图形的周长吗?
生4:计算出图形边线的长度,就能知道图形的周长。
师:在上一节课“认识周长”中,同学们都开动脑筋,想出了很多办法测量规则图形和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一节课我们要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你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呢?
生1:用一根软尺绕着篮球场围一圈,读出软尺的最后刻度,就知道篮球场的周长了。
师:这根软尺一定要很长才行。
生2:根据周长的概念,只要把这个长方形的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就行。
生3:根据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先计算出两条长和两条宽,再把它们加起来就可以求出篮球场的周长了。
师:同学们的想法都很好,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求出这个篮球场的周长吧!
教师根据以前所学内容导入课题能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迅速勾连起与所学内容相关联的记忆,自主沟通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这样的教学能促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学生激发出浓浓的学习兴趣,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会愉快地进入新一轮的学习中来。
二、探究方法,暴露思维
数学新课标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要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探究式教学,充分暴露学生的学习思维,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一一呈现出来,从而把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过程演化成教师的数学活动的过程。
师:请大家踊跃交流计算篮球场周长的方法。
生1:篮球场的长是28米,宽是15米,我把四条边的长度依次相加:28+15+28+15=86(米),就算出了篮球场的周长。
师:你采用的计算方法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边说边板书)
生2:我的答题思路和他差不多,我是把两条长和两条宽加起来:28+28+15+15=86(米),就算出了篮球场的周长。
师:你采用的计算方法是“长方形的周长=长+长+宽+宽”。(边说边板书)
生3:因为篮球场有两条相等的长,两条相等的宽,我就先用28×2=56(米)算出两条长,再用15×2=30(米)算出两条宽的长度,最后把它们加起来:56+30=86(米),这样就算出了篮球场的周长。
师:你采用的计算方法是“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边说边板书)
生4:我想,这个篮球场的对边相等,那我就先算出一条长和一条宽合起来的长度,28+15=43(米),再乘2就可以算出篮球场的周长,43×2=86(米)。
师:你采用的计算方法是“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边说边板书)
师:比较一下,这4种计算篮球场周长的方法,有什么异同点?
生5:这4种方法都能计算长方形一周的长度。
生6:这4种计算过程虽然不同,但结果相同。
师:你觉得这4种方法中,哪一种最简便?
生7:第4种方法计算步骤最少、最简便。
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解决数学问题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在讨论和交流中,教师要让学生对问题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充分暴露出来,不断优化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从而树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本案例以学生较为熟悉的篮球场为学习背景,提出计算篮球场周长的问题,引导他们交流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暴露的思维中确认最佳计算方法,这样能使课堂上的数学活动具有挑战性,有利于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三、探究问题,深入思維
学会了一定的方法以后,要是碰到新问题,学生就会跃跃欲试,充满挑战精神。在课堂上教师要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设置一些拓展题,让学生试着去“跳一跳,摘果子”,让学生的思维在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向纵深处发展。
师:通过刚才计算篮球场周长的活动,我们都掌握了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请大家试一试正方形的周长可以怎样计算呢?(课件展示教材第44页的“试一试”)
生1:这块手帕是正方形,求它的周长,就是求正方形的周长,我可以把四条边的长度加起来,25+25+25+25=100(厘米)。
师:你采用的计算方法是“正方形的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
生2:因为手帕的每一条边的长度都相等,我还可以用乘法来计算,25×4=100(厘米)。
师:你采用的计算方法是“正方形周长=边长×4”。
师:这两种计算正方形周长的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生3:我喜欢第二种,因为第二种用乘法计算更加方便。
师:现在,我们学会了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有信心去解决更多的问题了。请大家观察这两幅图(图1和图2),你认为两个图形的周长是什么关系?
生1:图1的周长比图2的周长要长。
生2:不对,我计算了一下,图1的周长有4×4=16(厘米)。再仔细数一数,图2的周长也是16厘米,它们的周长是相等的。
师:为什么会出现两种不同的答案?请大家根据刚才所学的知识进行探究。
生1:我一开始觉得图1的图形比图2大,所以就想当然地认为图1的周长要长一点。但是周长应该是计算一周边线的长度,不能根据图形大小来判断,所以我的答案是错误的。
生2:我采用数学的转化思想,把图2中右上角的小横线向上移动一格,把小竖线向右移动一格,这样就把图2的周长变成和图1一样了,所以它们的周长是相等的。
师:请你到多媒体屏幕上画一画。(学生上台操作)
师:遇到这种不规则图形时,我们就尽量把它转变为规则图形,在数学上称为“转化”。利用这种“转化”思想,能够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方便。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探究是搭建学生思维的阶梯,它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在以核心问题为主线,主动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与方法的过程中,学生的体验得到内化,分析思辨能力也会随之提升。三年级学生的思维并不成熟,因而在课堂学习中难免会磕磕碰碰,有时还会走弯路,但是通过互相交流、探讨,学生的思维在不断得到修正,逐步朝着深处发展。
四、变式练习,提升思维
如果只满足于基本知识的掌握,那么学生容易滋生自我满足感,数学思维就会裹足不前。因此,教师还应该在课堂上适当地让学生完成一些变式训练,引导他们在积极的探索中提升思维能力。
师:如图3,这是由两个长5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重叠成的图形。你能算出这个图形的周长吗?
生1:我先算出一个长方形的周长(5+2)×2=14(厘米),两个长方形的周长就是14×2=28(厘米)。
生2:这样计算不对,这两个长方形重叠以后组合成新图形,新图形的周长就不再是原有的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之和了。
师:说得有道理。请大家开动脑筋,怎么计算这个新图形的周长呢?
生3:我把这个图形的周长用红线描出来,就是这样的图形(如图4),它由六条长短不一的边组成。通过观察,我发现最长的两条边还是5厘米,最短的两条边还是2厘米,第二长的两条边因为有一部分被遮住了,所以在新图形中的长度是5-2=3(厘米),因而这个新图形的周长是5+5+2+3+3+2=20(厘米)。
师:把图形重新画了以后,怎么求出它的周长,我们的思路就变得非常清晰了。
生2:我受到刚才解题的启发,把第二长的两条边分别向上、向右移动,就转化成求一个正方形的周长。如图5所示,这样就可以直接用乘法算式5×4=20(厘米),求出这个新图形的周长。
师:你又想到了利用数学转化思想来解决问题,真不错!
训练学生的多维思维,变式练习是关键,它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发现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帮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从而形成自己的认知体系。上述案例中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的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到了激烈的碰撞,并在不断思考、探究、分析、证实中让思维变得更加严密、灵活、深刻。
思維能力是学习数学的核心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材,以生为本,有针对性地设计练习梯度,让学生在自主探究、踊跃展示中打开学习视野,向思维更深处漫溯。
作者简介:管勤燕(1977—),本科学历,一级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