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句外行话

2023-04-13 03:48西川
北京文学 2023年4期
关键词:踢踏舞第三世界加缪

西川

2020年我被叫去做第三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评委。这是一个小说奖项,而且是专门面向45岁以下青年小说家的奖项。让我一个诗人去做小说奖的评委我觉得有些不合适,就对组委会说,我一个“外人”应该守好自己的本分。但组委会说就是想要一个“外人”参与评审。这样,我只好突击阅读了不少当代青年作家的小说,但老实说,我对大多数作品的印象并不太好。2022年第五届宝珀理想国文学奖颁奖时,他们又让我上台说几句,推辞不过我就在台上直说了:中国年轻小说家们的文学标高大致有三个:《红楼梦》、马尔克斯和鲁迅(鲁迅对中国作家的意义并不只局限于小说写作)——这对我来说太狭窄了,太没视野了。我总的看法是:当代中国青年作家们大多喜欢以现实主义手法写小人物,而且要把人物写得活灵活现;若是长篇,人物就应众多,而且应是三代人长时段的大跨度叙事——这从当代世界文学或者世界小说的角度看,显得挺无趣是不是?

我一接触青年人写的以乡镇、县城为题材的乡情小说,或者以乡镇、县城为背景的成长小说,就有些头疼,因为大多数作品的语言风格和谋篇布局都是老一套。读上三五段,一旦触碰到作者的故事点、叙事路数(论文写作叫“策略”),我就会加速猜想作者将怎样展开又一个“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平庸故事。我对这种“平庸故事”的理论表述是“第三世界书写”——更准确地说是中国式的“第三世界书写”,因为拉美、印度、非洲的“第三世界书写”已经千姿百态了,而汉语的“第三世界书写”似乎孤绝于这种千姿百态,孤绝于世界文学的进展。汉语世界不同的“第三世界书写”在本质上没有什么不同:只不过有的人写得暗一点,有的人写得亮一点;有的人写得土一点,有的人写得现代一点;有的人写得狠一点,有的人写得诗意一点;有的人写得烦琐一点,有的人写得简洁一点。再在时间上弄点马尔克斯,结构上弄点博尔赫斯,道理上弄点庄子、佛经,也就这样了。这种“第三世界书写”不仅体现在大多数年轻人的小说写作中,也体现在很多年轻人的诗歌写作中,也体现在我们的电影叙事中——连主流电影、主流电视剧、舞台小品都有所沾染。我们很难在其中看到货真价实的艺术发现、发明和创造力。——抱歉扯远了,这似乎已经不仅是一个小说问题,而是一个当代汉语文化问题了。

再抱歉一次,我这里没有对小说家们,尤其是青年小说家们的不敬,我讨论的也不是所有青年小说家们的作品,我随时准备接受具有新观念、新语言、新节奏、新视野、新实验、新叙事的,与我们复杂的历史进程,与我们当下真正的生活、心思相对称的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电影的轰击。如果一个青年作家坚持走老派的现实主义的文学之路,那也好,那就做好超越19世纪欧洲和俄罗斯以及20世纪中国前辈的准备。如果既不创新也不超越,那就是自得其乐的“文学”了。没有抱负的文学有什么好写的呢?当然,毕竟,V.S.奈保尔说过,一个作家,得到60岁以后,才敢说自己成熟。他曾斩钉截铁地说过:“文学不相信神童。”——他说得并不全面:世界诗歌写作里还是有些神童的,小说写作中也曾有神童出现,例如法国20世纪初的雷蒙·拉迪盖,《魔鬼附体》一书的作者。而同为法国作家的阿尔伯·加缪,按照宝珀理想国文学奖的年龄标准,基本上还算个青年作家呢(他获诺奖时只有44岁)。澳大利亚诗人和随笔作家克莱夫·詹姆斯(CliveJames)在《文化失忆》这本书中指出过加缪的缺陷:加缪虽然深刻,但其学术水平令人存疑,研究不严谨。中国作家们会说,加缪是小说家,能讲故事就行了,要什么学术!但加缪不是中国作家,他除了小说《局外人》《鼠疫》,还写过《反抗者》和《西西弗斯神话》等思想性作品。——又扯远了。

范晴的短篇小说《棕熊踢踏舞》真正只写了一个人物,叫陈逸青。小说中的其他人都是淡淡的,时隐时现的。小说中“爷爷”的颜色相对略重,但也只是“背影”式的。《棕熊踢踏舞》是一个人的世界,一个人的心思,有点像散文。范晴的故事并不复杂:一个干过保安、开过长途货运卡车的农村青年在县城找到一份工作,在面包店门口扮演棕熊以招揽顾客。他裹着棕熊服,像爷爷一样跳踢踏舞的情景被人拍成视频发布到网上,引起很多人的关注;之后他与人发生了冲突,从棕熊服里露出自己的头。在这个短篇的中间,范晴提到,套在棕熊服里面的主人公陈逸青“惊恐地发现自己失声了。他不断地张开嘴,却只是徒劳”——这具有象征性,可作丰富的社会生活解读。在小说的最后,范晴写道:“陈逸青看见自己和爷爷的影子融为了一体。”——这显然有点宿命的意味。范晴还很年轻。她力图走到她自己故事的背后,这值得称赞。

在主人公陈逸青刚刚套上棕熊服,还不适应的时候,小说中出现了一段文字,说陈逸青“连睡觉都是穿着衣服睡的。那身熊毛,渐渐变成了陈逸青的,柔软茂盛,根根分明,从他的手臂、大腿、腹股冒出,连指甲都覆满了。床上地板上,就连餐盘里,处处都是陈逸青身上掉落的熊毛……”读到这里,我以为范晴要把自己带入卡夫卡《变形记》的轨道。但是读下来,发现她并没有这样做。这挺好。如果她这样做了,那就是落入了已有文学的窠臼。已有文学不论中外,对我们来说大多是经典,在具体的创造性的写作中一头扑向经典其实是缺乏文学见识(学习性写作另当别论)。但没有进入卡夫卡的轨道,下一个问题就出现了:范晴要怎样继续自己的叙事?

范晴在小说中展现出一个青年人对远远大于自己的生活的观察,而且这观察中还附带着一种幽默感:“面包店老板爱在每句话的结尾加一句‘你懂吧’。就像核桃被盘得久了会油光发亮一样,这个三字的口头禅由于被老板说的次数多、速度快,听上去就成了‘嗯懂’‘嗯懂’。”我第一次发现范晴能够让自己的语言变得好玩、灵敏、鲜活。——她是我的学生,但我和学生们一起读书和讨论问题时,她一般不多说话。

范晴的小说语言还谈不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我看出了她的才能。她小说中说:“鸡在鸡群里的隱藏让陈逸青感到安心。”好!在同学们中间她是否也有鸡隐藏在鸡群里的感觉呢?其实我自己在一首诗中也写过这种感觉,不过写的是羊走在羊群里,但我的语意指向与范晴不同:她说的是“隐藏”,我说到别的东西。范晴毕竟年轻。她说“爷爷踢出的谷垄笔直均匀,像楷书;陈逸青踢出的谷垄歪歪扭扭,像狂草。”这个说法有趣,透露出作者的文化修养,但也有点儿突然——文化之光忽然照进了普普通通的乡村与县城的生活,但作者又没有将它展开成一个必然的因素:乡下人当然也写毛笔字,但不是人人都写。范晴说“汗水从爷爷鹰展的臂间飞溅,坠入金黄色的谷场,像献给田野的吻”。这有点过于诗意了,而且是学生腔的诗意。当她提到“百老汇的踢踏舞”时,我为她的行文捏把汗。还好,还好,这样的有点水土不服的句子在整篇小说中只出现了一次。

祝贺范晴第一篇小说发表。

特约编辑 蓦 凡

猜你喜欢
踢踏舞第三世界加缪
超越霸权中心主义——主权平等的第三世界历史经验
星球传说 踢踏舞的温暖
追梦踢踏
秋是第二个春
小雨滴
加缪的眼神、西装和香烟
激进反对派要香港仿效“第三世界”
浅谈“第三世界”的真——从弗雷格对“真之符合论”的批判出发看其对“真”的界定思路与动机
漫画
历史证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