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自古以来承载着人们无限的孤寂与思念,这样的孤寂,是人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孤寂总会不期而遇。记得去年疫情肆虐时,有一天我刚出校门就得知社区单元楼被封控了。家回不去了,妈妈带着我住到了在地坛旁的宾馆。
夜行地坛,月光穿过在空中摇曳的雨点,好似一粒粒的冰霰,我仿佛看见湿滑的路面上洒满的月光都写成了字:孤寂与忧伤。
我仿佛回到了中考接到成绩的那天晚上,躁得让人睡不着,靠在窗边看着白花花的盐粒撒在地板上,好像听见了月亮对我虚度光阴与志向不坚的审判:曾经热烈奋斗过的那个自己不会理解和原谅我,未来回首过往的那个自己不会理解和原谅我,教育陪伴我的师长不会,和我并肩努力的朋友也不会……跨越时空,那些灼烧内心的潸潸之泪,总挥之不去。
月光打在地坛修缮后的红墙之上,恍惚中好像看到它们又残缺一角变为颓圮的老墙,看到一位伟大的作家,在“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他一个人静静地坐在那里,遭受这样无助的孤独。寂静之中,琵琶声悠然而起,在“幽咽泉流冰下难”的音符之间,听闻那些漂沦憔悴的人生悲歌,不禁引起点点共鸣。
孤寂与我们长相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将进酒》中,李白和朋友们在明月之下酣畅淋漓地饮酒,喊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言壮语,但实质上这是谪仙人在用表面上的高度自信去掩盖内心中不被重用的悲与愤,用酒精去麻痹自己纵使身居人群中亦不请自来的内心的孤寂和落寞。一句“莫使金樽空对月”是多少文人骚客内心深处的孤独自白。
人是社会动物而不是孤立存在的,相互的信任和支持是必然的精神需求。然而,世事难料,熟人离去,生命衰亡……正如抬头看到月亮,中秋月圆,却又可能云雾蒙蒙,明月时而被笼罩,时而被覆盖,甚至大雨瓢泼,扫掉了赏月的雅兴。
何况月球本身就不是完美的球体,人们所看到的月再圆也是有局限性的,一如人被陪伴的精神需求不断扩大,而供给有限,人世间没有绝对充足的热闹与温暖。
客观是在不断运动变化,而“孤独感”很大一部分恰恰是因为我们的主观意识没有跟上客观世界的迅速变化,二者的频率不协调迫使我们跳出舒适圈,遭受寂寥之感。所以说,人总是要面临孤独的,人的发展离不开与孤独相伴。
坚守孤寂需要勇气。上高中后明月陪伴我脚踏实地、静心落实所学内容的那些夜晚,使我获得了名列前茅的好成绩和许多荣誉。这些荣誉很重,是唯有在“孤独”中有所奋斗才能得来的;这些荣誉很轻,是稍有时刻没有在所谓的“孤独感”中坚守初心就会随即逝去的。
中外文学作品中很多传世的佳作恰恰来自作者深深的寂寥,触景生情,否则无病呻吟怎能引起读者的同理心?同样,正是那些耐得住孤独寂寞的身影,扛起了科技发展的大旗。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长久以来美好的幻想,如今,无数的科学家致力航天事业,我国目前已成功采回月壤样本,这样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日日夜夜潜心计算研发,冷静下来独立思考,守正创新。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推进人类文明建设,并以此更好地改造世界的,总是一批已经经历过孤寂,并坚持着默默承受它的人们。
疫情肆虐之时,无数白衣天使舍生忘死,在面对面的距离之下,相隔口罩不能互相一睹真容,相隔玻璃墙而不能相拥,每当月光洒进病房,没有浪漫与唯美,只有不停地诊疗与抢救,在无数绝望之夜与孤独相伴,用坚守和勇毅驱散疫情阴霾——这就是忍耐孤独的意义!
仰望星空,路在脚下。愿我们尽力活好每一天,当寂寞来临时,坦然地接受这门人生的必修课,适应孤独,享受孤寂,不忘初心,勇毅前行,抓住为人类文明贡献的机遇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