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的词汇里,人们常常会用“童心”或“儿童”来代指某种美好事物,如“返老还童”,“永葆童心”。为什么大家都这样想呢?我想,除了说明大家都愿意年轻,都想活得简单,都希望像一个孩子一样快乐以外,另外还应该有深层原因。
这让我想起一件往事:有一年在绍兴参加一个儿童文学颁奖活动,研讨时有一位儿童文学作家说,并不是你写儿童就叫儿童小说,也并不是你装嫩,就可以称为儿童文学作家,儿童文学是一门很高级的艺术。这番话深深打动了我,也促我深思,什么是儿童文学的最高原则。
我以为是“童心”。你写作一部作品时,作品里有没有跳动着一颗童心,你写作时是否怀揣着一颗童心,这是检验儿童文学的基本原则,也是评价儿童文学的最高原则。读田俊的《顾盼欣然》就让我想起这些往事,也让我坚定这一认识,因为《顾盼欣然》里,自始至终都跳动着一颗童心,一颗水晶一样透亮、珍珠一样纯洁的童心。这颗童心能让我们看清自己,看清迷失的人生方向。
这部儿童小说,我是一路笑着读完的,而且一边笑着一边跟朋友发信息说,我正在读一部特别好玩的儿童小说,非常活泼的文字,特别简单的人性,十分幽默俏皮的文字,爱不释手,忍俊不禁,甚至都不愿意一口气读完,要留着细细把玩。
小说为我们刻画了一大批生动的人物形象,既有作为小说主体的小学生,他们是真正的儿童,有着无限美好的童心,如顾欣然、童颖卓、方绯绯、莫沛御,还有瓷娃娃小姑姑顾盼;也有大人如三爷爷、嵇阿姨、顾欣然的爸爸妈妈和爷爷奶奶,这些大人无一例外,都有一颗童心。三爷爷自不必说,善于“表演”,总是“装嫩”,永远面带微笑,有他在就笑声不断,其实他内心里苦海无边——曾经以学霸著称乡梓,娶得美妻,生得娇娃,却不料妻子早逝,女儿得病,从此苦水相伴,但即便这样,也照样笑对生活,甚至还利用自己所学,开发了功能游戏《顾盼罗马》,开发了“看电话”,解决老人听电话耳朵不灵的问题,这不就是“童心”吗?这是赤子之心啊!顾欣然的爷爷,被作者称为“静物素描”,按说是一个没啥童心的人,可是你看在他走失的那一段描写里,多可爱,多童真,完全是一个老小孩。这是真性情的表现,是“童心”的另一种面貌。嵇阿姨,医科大学高材生,在北京做得风生水起,生活不知有多惬意,却毅然决然南下南京,不就是为了参与三爷爷的事业,照顾生病的小姑姑吗?对儿童,她是极尽关怀,且丝毫不显做作,好像天生就像个小孩一样,有她在就有温暖在,就有善意在。这不也是“童心”吗?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良是人的天性,人们在为生活打拼的时候却总是丢失善性,这是多么可怕啊!
小说的主体部分刻画了一批小学生,顾欣然是其中一位代表。她是小说的见证者,也是小说的叙述线索,由她串联起小说的所有故事。其实故事并不复杂,整部小说围绕学校广播站的几个学生展开,他们开展辩论赛,讨论游戏特别是功能游戏对于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小说自然地把以三爷爷为主的大人世界关联了进来,因为三爷爷正是开发功能游戏的“专业人士”。这几个小学生完全被“童心”照亮,这不仅仅因为他们是儿童,不是的,主要是他们身上特别是心灵深处所闪烁的童真和纯洁。无论是方绯绯的装模作样,还是童颖卓的一本正经,抑或是莫沛御的深思熟虑,还有顾欣然的机智幽默,虽然表现不同,但都是一篇灿烂的童真所为。这完全是一个童心世界啊!所以作者的文字才那么“生鲜”。
所以好的儿童小说,一定要写出人性的某种纯洁和亮度,一定要照见童心,这就是我看儿童小说的最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