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纲怀 鹏宇
近日,笔者新见一博局纹铜镜(图1),实物虽残,但涉及主题的纹饰与铭文仍可辨识。从残存部分看,该镜为圆形,四蒂四瓣花钮,座外双线大方格,内饰12个乳钉纹,乳钉间十二地支铭。方格外分四区,每区内置两个带连弧纹底座的乳钉,主纹为四灵。近缘处置铭文圈带及栉齿纹,镜缘饰锯齿纹带及辟雍(水波)纹。由形制观察,左青龙、右白虎、上朱雀、下玄武的四灵布局规矩,子在下,子午线穿钮孔而过,其断代可认为是西汉晚期王莽开始全面掌权至新莽,可谓“王莽执政时期”。
除纹饰外,此镜铭文罕见,字体为悬针篆,其文曰:“大哉,尧为君也。美哉,大官食也。富哉……子孙,得天道,物自然,富贵昌,乐未央。”
从存世实物看,同类六言镜共有4面,“大”字前有起止符号,从句式上看,此类镜铭文6字一句,格式为“×哉×××也”。句首一字为对“哉”后半句的概括,每句以“也”字结束。其中3面为“尊孔”镜铭、1面是“尊尧”镜铭(似为仅见),现分别叙述如下。
在存世所见之王莽执政时期的镜铭中,可见句式多种,主要是三言、七言、三言间加“兮”之七言、杂言等,六言句式少见。据笔者所知,除图1镜外,迄今所知尚有3面(图2、图3、图4),而且内容几乎相同或相近,首句皆为“大哉孔子志也”。详见下表:
曹锦炎先生引《论语》指出,“孔子之志”出处为《公冶长篇》: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之志”即“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对此,曹文进一步阐释说:孔子回答的志向,是希望年老的人得到照顾,使之安乐,和自己同辈的朋友得到信任,年少的人得到关心。其实,这就是孔子所说的“修己以安人”(见《论语·宪问》)。孔子论人,有三个境界:圣人第一,仁人第二,君子第三,“修己以安人”是“仁人”的境界,亦即孔子之“志”。
笔者认为,图2、图3、图4等铭文完全是当时社会“尊孔”的实际反映。这里的孔子之志是孔子与弟子聊天时,对自己志向的一种引发,是对弟子提问的仓促应答,说其至高至极未免有些夸张。汉镜中此处的“大”字,我们认为与汉镜中他处常用的“善”字的意思应该一致。如“尚方作竟善毋伤”,常做“尚方作竟大毋伤”,这是典型的辞例。
笔者认为,“大哉尧为君也”中的“大”字应该也是“善”字之义。众所周知,儒家极力推崇三皇五帝、尧舜禹汤,在《论语》与《孟子》等儒家典籍中不乏关于尧舜的记载。《论语》更是始以《学而篇》,终于《尧曰篇》。孔子轻易不以“善”许人,但是在夸赞尧舜的功绩时,却会以“至善”赞之。
《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韶》相传是舜时所作乐章,哪怕仅仅是一点遗存也足以让孔子感到如痴如醉了。而对于尧帝本人,孔子则更是不吝赞美之词。《论语·泰伯》:“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
这即是图1镜铭首句的文献出处。尧舜之所以被孔子如此推崇,应与尧帝首创禅让制,舜帝维护禅让制有关。在历朝历代的权力交接过程中,父子、兄弟之间的继承相替都常常充满血腥杀戮。而尧舜所进行的异姓禅让传承,非其大公无私,不能如此。孔子生活在纷争不休的春秋时期,对此有更多感触。依据历史文献,可知历朝历代的“尊尧”思维与实践持续不断。
司马迁在《史记·五帝本纪》称尧帝中称:“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不舒。黄收纯衣,彤车乘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万国。”“尧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于是乃权授舜(禅让)。”
汉代王褒《九怀·陶壅》说:“思尧舜兮袭兴,幸咎繇兮获谋。”
南朝,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赞美尧帝与舜帝:“昔在陶唐,德盛化钧,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有虞继作,政阜民暇,薰风咏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
唐代张说《东都酺宴》曰:“尧舜传天下,同心致太平。”李白《远别离》:“云凭凭兮欲吼怒,尧舜当之亦禅禹。”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杜甫更是直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牧《东兵长句十韵》:“屈指庙堂无失策,垂衣尧舜待升平。”白居易《太平乐词·岁丰仍节俭》:“愿同尧舜意,所乐在人和。”
到了宋代,人们还将“尊尧”理念融入镜铭之中。图5是一面“妫汭传家”铭勉诫镜。妫,古水名,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县。汭,即河流弯曲处。《尚书·尧典》:“鳌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孔传:“舜为匹夫,能以义理下帝女之心于所居妫水之汭,使行妇道于虞氏。”孔颖达疏:“妫水在河东虞乡县历山西,西流至蒲坂县南人于河。舜居其旁。”《史记·五帝本纪》载:尧在选择继任人时,为考察舜的德行,“于是尧妻之二女(娥皇、女英),观其德于二女。舜饬二女于妫汭,如妇礼”。
在王莽执政时期的这面铜镜(图1)中,为什么会出现“大哉尧为君也”的铭文呢?当与王莽心心念念的禅让制有关。据《汉书·王莽传》记载,王莽其人好古、信古、复古,崇尚以古为法,在一步步走上权力巅峰的途中,更是将诸多权力规则运用得滚瓜烂熟。如效仿周公摄政辅佐成王的故事(“臣莽夙夜养育隆就孺子,令与周之成王比德,宣明太皇太后威德于万方,期于富而教之。孺子加元服,复子明辟,如周公故事”),成为摄皇帝,改年号为“居摄”,“用应天命”。
以后,他又指使梓潼人献上铜匮,(内为“天帝行玺金匮图”与“赤帝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并在戊辰这一天,亲自到汉高祖刘邦的祭庙里接受“金匮神禅”,然后“御王冠,谒太后,还坐未央宫前殿”,并下诏云“皇天上帝隆显大佑,成命统序,符契、图文、金匮策书,神明诏告,属予以天下兆民。赤帝汉氏高皇帝之灵,承天命,传国金策之书,予甚祗畏,敢不钦受!以戊辰直定,御王冠,即真天子位,定有天下之号曰‘新’。”
王莽及其拥趸者们,通过一系列的“托古”操作,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通过“天道”“符命”而进行帝位禅让的先河。图6之铭:“上太(泰)山,见神鲜(仙),食玉央(英),饮澧(醴)泉,宜官秩,保子孙,得天道,物自然,贵富昌,乐未央载(哉)。”这又是一例实证。
“天道”,指运作永恒一切的道。按照道家观点,道生万物,又以百态存于自然之中。早在《周易》《尚书》等古书中已有對天道的记载,如《周易·谦卦》:“谦亨,天道下济而光明。”《尚书·汤诰》:“天道福善祸淫。”“物自然”,即顺物自然,《庄子·内篇·应帝王》:“游心于淡,合气于漠,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而天下治矣。”据此看来,“得天道,物自然”不仅是古人于自我修行的至高追求,还是天下大治的重要标志。
《汉书·王莽传》详载其结果:“始建国元年正月朔,莽帅公侯卿士奉皇太后玺韨,上太皇太后,顺符命,去汉号焉。”“皇天革汉而立新,废刘而兴王。”“顺符命”“皇天革汉而立新”,也就是镜铭中所谓的“得天道”了。据此可知,原来在这几句镜铭之后竟然还藏着这样一段“皇天上帝”显灵、“高皇帝”刘邦之灵“禅让”帝位于王莽的故事。
图1镜铭第二句“美哉,大官食也”与图2、图3、图4之镜的“美哉,厨为食也”,内容相当,但内涵更为丰富。“美哉,厨为食也”,仅叙说此美食为厨师所作,而“美哉,大官食也”则直接点明此珍馐佳肴为职位较高的“大官”所食。“富哉”之后因镜铭残缺而不存,但据前两句的稀见程度及“富哉”的第一次出现来看,遗失的镜铭应该也是极为精彩的内容,但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给我们留下了更多的遐想空间。
“千秋功罪,谁人曾予评说”?王莽的功过,历史上多有议论。王莽执政时期距今2000年,在留下了难能可贵的度量器、钱币的同时,还留下了这些可以印证历史的宝贵文物——具铭铜镜。让我们每个华夏儿女,深知“尊孔”“尊尧”等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