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逻辑探讨

2023-04-12 21:59陈亮恒
中国集体经济 2023年9期
关键词:逻辑关系共同富裕

陈亮恒

摘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时代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初心和使命。当前,制约我国共同富裕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其中尤以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表现最为明显。推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解决不仅是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根本所在,也是畅通双循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其重要途径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因此,深刻理解和科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逻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从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出发,从理论、历史、实践和国际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四重邏辑,并提出相应政策建议,旨在为加深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理论实践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逻辑关系

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并强调“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是我国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重要抓手是处理好城乡统筹和区域统筹,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共同发展。当前,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也是制约我国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必须加快推动解决。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城乡各自功能,推动城乡相互支撑、功能互补、融合发展,是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的关键举措。因此,深入探讨和科学把握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在逻辑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内涵

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作为国家的重要战略目标,均具有丰富的内涵要求。城乡融合发展主要分析其理论和政策内涵,而共同富裕则分析其经济和社会内涵,通过内涵的深度剖析为逻辑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一)城乡融合发展的内涵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应对我国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社会矛盾的重要途径,从理论和政策两个维度理解其本质内涵。

1.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内涵

城乡融合发展新时代城乡关系调整的方向和高级形态,将城市与乡村置于平等地位,充分发挥城乡各自的功能,推动城乡之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和治理等各方面的制度并轨、体制统一,加快实现城乡要素市场一体化、公共资源配置均衡化、要素权益等值化,使得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能够双向自由流动,生产力合理布局,治理资源科学调配,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和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城乡融合发展并非城乡完全一样发展,而是指城乡之间制度并轨、市场统一和机会均等,是对城乡一体化的继承和升华。即城乡融合的时候,城乡差距仍然存在,不同乡村之间也有差距,但此类差距主要是由于人力资本、区位条件等因素导致,而非所有制身份、城乡身份导致的差距。

2.城乡融合发展的政策内涵

党的十九大首次正式提出城乡融合发展,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下称《意见》)的出台正式确立。《意见》强调“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协调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抓手,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是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根本依据和行动指南,提出了三大主要目标和五大实现路径。发展主要目标包括2022年初步建立体制机制,2035年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和本世纪中叶体制机制成熟定型等三个阶段,而其实现路径分别是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等方面,并提出相应的保障措施。

(二)共同富裕内涵

共同富裕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保障下,全体人民共同创造先讲、发达的生产力水平、共享美好而幸福的生活。对其内涵的理解可以从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加以把握。

1.共同富裕的经济内涵

共同富裕是建立在我国不断发展的生产力基础上,从纵向看是我国生产力的不断进步,横向看是我国生产力发展速度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快,并以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同时,共同富裕不是指部分人或者部分地区的富裕,而是指我国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这意味着城乡差距、工农差距不能太大,全体人民应享有均等的公共服务,不能出现贫富差距较大的情况,并非意味着是同步富裕、同等富裕,更不是平均主义。此外,共同富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过程和状态的统一,阶段性目标和长远目标的统一。

2.共同富裕的社会内涵

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时,从数量上看我国社会将以中等收入群体占主体,呈现橄榄型的结构,这是一种比较稳定、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优质共享、文明全面跃升的社会状态。在此阶段,大部分人民拥有稳定、良好的就业环境,较高的收入水平,并享有较好的社会保障。同时,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收入差距基本消失,各自要素自由合理流动。

二、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理论逻辑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进共同富裕的主阵地,而共同富裕目标则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提出新的要求,两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得益彰的关系,并遵循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规律。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内在要求。首先,城乡融合发展本质上是将城市与乡村置于平等地位,全面推动城乡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及治理等领域的制度并轨和体制统一,从而形成城乡工农关系互动融合、高效互补的新境界;其次,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重要途径。当前,共同富裕的短板和弱项是农民、农村,城乡融合发展有助于推动城乡资源要素的均衡化配置,从而多渠道提高农民收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最后,城乡融合发展将推动城乡教育资源、医疗养老等方面均衡化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夯实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基础。

城乡融合发展是推动共同富裕的难点和潜力。一是不同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农民增收机制需进一步完善。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继续缩小,由上年的2.56下降为2.50,但不同区域的差异较大,发达地区融合程度高,而中西部地区较低;二是城镇化以城带乡的作用发挥不够,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还需继续推进。2021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72%①,距离成熟阶段还有较大空间,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低,且部分地区推进城镇化的意愿不强、动力不够,需根据共同富裕要求继续提高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三是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要素仍呈单向流动状态。城乡土地市场还存在不同权、不同价现象,城乡人口双向流动不畅,产业协同发展深度不够,二元分割特征明显。此外,农村金融发展明显滞后,农业经营主体贷款难和金融机构放款难问题并存;四是城乡公共资源配置机制不健全,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较大差距,需要扎实推动与共同富裕目标相匹配的公共服务配置。

共同富裕是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指引。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布《关于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意见》,提出“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为目标”,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因此,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共同富裕目标导向,既是不变的初心使命,也是发展的现实需要。一方面,探索实现共同富裕的基础、机制和路径,不断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另一方面,共同富裕是衡量城乡融合发展质量和成色的标准。考量城乡融合发展成果,不仅要看在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公共资源合理配置等方面的效果,更重要的落脚点是推进共同富裕的成效。此外,共同富裕目标下的城乡融合发展,其实现基础和实现机制也只有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才能建立和完善,需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协同发力,重点是开放共享和产权改革,通过创新政府投入机制、充分发挥金融作用和改革利益分享机制等来推动实现。

三、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历史逻辑

城乡关系是我国发展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关系,事关现代化建设全局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按照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互动关系,可以将其演进关系划分为三个阶段。

共同富裕探索实践下的城乡分割阶段(1949~1978年)。我国实行以城市为中心的偏向型发展政策,采取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这是我国共同富裕的探索实践阶段。城乡关系表现为以农支工、以乡援城,在城乡的不平等中乡村向城市工业转移了大量农业剩余价值,如1952~1978年,从农业转移的经济价值大约6000亿~8000亿元,工业产值提高了15倍,而农业却只提高1.3倍。在1978年,中国有82.1%的人在农村,农村人均收入仅有133.57元,基本上是绝对贫困状态。

共同富裕改革创新下的城乡统筹阶段(1978~2012年)。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党和国家深化对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在改革开放中推进共同富裕。该阶段的城乡关系体现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并通过赋权农民和市场化改革,促进城乡劳动力市场的形成和乡镇企业的发展。1983~1988年,乡镇企业吸纳了6300万农村劳动力,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减少,推进共同富裕成效明显。但随着城镇化进程加速,城镇经济效率大大超过农村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又不断扩大。由此,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帶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

共同富裕扎实推进下的城乡融合发展阶段(2012年至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基于主要矛盾变化并结合时代特点,接续推进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创新发展,强调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2012~2021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0下降至2.50①,城乡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在此期间,国家积极构建工农互促、城乡互补的新型城乡关系,相继实施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城乡融合发展、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技术、资本、人才和信息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平等交换,推动城乡融合和人的全面发展,扎实推进共同富裕不断前进。

四、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实践逻辑

共同富裕不仅指收入水平的提高,还包括教育、医疗、社会福利及精神面貌等方面,是全体人民的美好梦想。共同富裕导向对城乡融合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和现实需要。

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推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允许一部分人、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正如“涓滴理论”所指,在经济增长中先富起来的群体或区域可能通过借贷、消费、就业等途径“滴漏”到贫困群体或地区,即先富起来的人能惠及穷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共同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但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加快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是破解社会主要矛盾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推动共同富裕的前提基础。首先,城乡融合发展承载了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和缩小城乡、群体和区域差距的使命,是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更全面惠及全体人民的重大战略举措,重在充分发挥城乡各自功能,促进城乡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领域融合。其次,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时空观。从时空维度看,要服务“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把推进共同富裕作为其发展的最终目标。从空间维度看,要统筹城市和乡村两个地域的发展,并考虑不同地区发展水平的差异,重视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对城乡融合发展的影响。再次,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需要着力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更要解决其物质富裕与精神富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的构建,为发挥试点引路作用,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等部门联合发布《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方案》,选择浙江嘉湖片区、福建福州东部片区等11个地区作为试验区,深入探索城乡人口迁徙制度、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制度、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等11方面体制机制的建立,以达到先行先试、观照全局的效果,总结提炼可复制的经验推广应用,为推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条件。

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举措。从发展维度看,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最大的不平衡是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最大的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城乡融合发展从全局和战略发展高度来把握城乡、工农关系,着力解决社会主要矛盾问题。脱贫攻坚和小康社会实现后,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已是新时代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也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和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体现和着力点。推进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有助于破解城乡二元体制,推动各类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区域和群体更加公平、更有效率、更高质量地发展,从而持续提升民生福祉并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目标实现。

五、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国际逻辑

追求国家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目标,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率先进行工业革命,其发达程度较高,但也远未达到共同富裕的阶段。其发展过程可以辩证地借鉴、吸收有益经验,同时尽量避免其经验教训。

处理好城乡关系是各国实现现代化必须面对的问题,各国由于国情农情不同,很难有普适的模式,但一些措施仍有较强的参考价值。一是加强城乡空间的统筹规划,约束城乡的开发活动。为了阻止城市和乡村的无序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坚持法治化的城乡统筹规划,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法律保障。二是重视城市和乡村的平等地位和功能互补。德国实施城乡均等发展政策,乡村与其邻近城市属于平级关系,乡镇不隶属于县市。英国城乡之间是有区分,但互不隶属,地位也没有差异。此外,更加重视城乡之间功能区别和优势互补,德国和法国都积极构建城市和乡村的异质性空间。三是注重城乡产业融合和经济多样化。城乡产业融合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日本根据工业聚集的程度划分不同地区,并通过政策推动工业企业向农村转移。法国积极推进农业高效生产,发展乡村相关产业,并设立农村救济金鼓励相关产业到农村地区建厂,促进城乡产业协调发展。德国通过统筹功能区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城镇产业配套和服务功能,推动农村的快速发展。四是重视城市与乡村权力的平等和生活品质的一致。德国的城乡等值化建设是为了让农民再就业机会、工作条件、收入水平和社会待遇等方面和城市的不同类但等值。日本实施“户口随人走”的制度,保证人员可以自由流动,并统筹城乡医疗、养老和教育制度,使得城乡在法律地位、社会保障和治理模式的一致性,促使城乡生活品质趋于一致。

已有发达国家采取先实现城镇化,再推进乡村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在城市反哺乡村的阶段,虽然城乡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差距较小,但其老年化、乡村空心化现象仍然严重,可以说这些国家实现了乡村发达,但距离真正全面乡村振兴还有差距。因此,我国在推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过程中,根据我国具体情况,积极吸收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避免其经验教训,采取符合我国发展特点的措施和办法。

六、推进城乡融合与共同富裕的政策建议

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一项长期任务,需要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在新发展阶段,我国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变化,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理念充分融入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和各环节,积极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时期是我国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阶段,在深入理解城乡融合发展与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的基础上,贯通协同两者之间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和国际逻辑,从而为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指导。对于具体推进城乡融合和共同富裕,可以考虑从以下方面著手:一是需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导向,将共同富裕要求融入城乡融合发展的相关政策,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二是综合考虑各地发展基础和条件,将渐进梯度推进共同富裕与城乡融合发展结合,建立推进共同富裕分级分类的实现机制。三是进一步推动思想变革,将共同富裕和城乡深度融合、全面融合的改革发展相结合,推动城乡治理新变革。

而对于通过城乡融合发展推动共同富裕实现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补齐城乡之间相对贫困的短板。脱贫攻坚解决了我国绝对贫困问题,但我国仍有大量相对贫困人口存在,直接影响城乡融合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推进。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中,通过强化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的协同、“点状”救助与“网状”提升的结合,并积极盘活市场和社会资源,助力相对贫困问题的解决,从而进一步提升中等收入群体规模,推进共同富裕不断进步;二是调整产业结构、要素结构和劳动力就业结构。通过政策和市场两个杠杆,引导社会资本、城市管理人才等下乡,协同城乡产业发展的供给端和需求端,促进城乡之间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信息和数据等要素的双向流动;三是进一步推进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善城乡之间公共产品的不平衡配置。通过支持城乡供水、供气、交通设施、生态保护、新基建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支持城乡医疗、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配置。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叶兴庆、金三林、韩杨,等.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9.

[3]刘培林,钱滔,黄先海,等.共同富裕的内涵、实现路径与测度方法[J].管理世界,2021,37(8):117-129.

[4]孙长学,刘晓萍.坚持共同富裕导向推进城乡融合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21(11):23-26.

[5]韩俊.中国城乡关系演变60年:回顾与展望[J].改革,2009(11):5-14.

[6]侯晓东,朱巧玲,万春芳.百年共同富裕:演进历程、理论创新与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2022(02):1-8.

[7]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起草组. 中国农民工问题研究总报告[J]. 改革,2006(5):5-30.

[8]Aghion P,Bolton P.A Theory of Trickle-down Growth and Development[J].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1997, 64(2):151-172.

[9]涂圣伟.城乡融合发展的战略导向与实现路径[J].宏观经济研究,2020(04):103-116.

[10]王春光.迈向共同富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践行动和路径的社会学思考[J].社会学研究,2021,36(02):29-45+226.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猜你喜欢
逻辑关系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的中国模式
材料作文“共同富裕”导写
论中国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浅谈英语“七选五”阅读理解
生物科学核心课程关系及内容研究
考研英语阅读理解浅析
浅析内部控制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