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智
1983年初,摄影家奚天鹰和中央影视公司的几个朋友聚会聊天,发现每个人手里都有几张知名女星的肖像照,灵机一动:是不是可以集中起来,出一本挂历?
此前唯一可供参考的案例,是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出版的一本影星挂历。但那是一本双月历,画幅较小,6位影星分别是陈冲、刘晓庆、张瑜、陈烨、黄梅莹、麦小英。因改革开放刚刚开始,对各方态度都没有把握,这本挂历只刊印了2万册。没想到,发行后供不应求,但出版社没敢再版。
在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的暗房里,当时社里几乎所有的领导,以及浙江省新闻出版局局长、人事处处长都被邀请来,观看奚天鹰选中的12张“可能会惹麻烦的照片”。他们最终还是决定让出版社社长拿主意,而社长当时正在北京开会。
为了赶进度,出版社特许奚天鹰坐飞机赴京。当奚天鹰把全部样片摊在社长面前时,社长举棋不定:“要不让新闻出版署的领导也给点儿意见吧。”
于是,奚天鹰又拿着样片赶到天津,找到正在开会的时任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刘杲。刘杲沉默而仔细地看完了所有样片后,缓缓转过头,对奚天鹰说:“这些演员的照片都很健康,我看,没什么不可以出的嘛!”
这本名为《影中人》的挂历汇聚了沈丹萍、刘晓庆、陈肖依、方舒、斯琴高娃等女星的肖像,开中国明星挂历之先河,一摆上当年的订货会,预订量就达到22.3万册。而此前,一本普通挂历能有两三万册预订量,就已经是非常好的业绩了。
《影中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第二年起,其他地区的出版社纷纷推出了自己的明星挂历,并逐渐汇聚成一股持续十余年的潮流。
1989年的一天,《浙江日报》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刊登了一则招聘广告——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招聘挂历模特。
海选当天,600多名少女将杭州市少年宫挤得满满当当。身为评委的奚天鹰说:“就像现在的电视剧选秀一样,对于那个年代的女孩子来说,凡人和明星之间,可能就是一张挂历之隔。”
周迅是在浙江省艺术学校舞蹈教室被发现的。挂历上的周迅将她特有的青春灵动展露无遗:小麦色的皮肤,素绡的裹扎恰到好处地露出了锁骨,夸张的双层大耳环掩盖了略宽的脸庞,双眸明净,有一种勇敢的羞涩。周迅说,导演谢铁骊正是看到了这张照片,才在1991年拍摄《古墓荒斋》时,选中她扮演其中的“周公子”。
整个90年代,“挂历大战”年年都会打响。1995年,浙江人美、浙江摄影、西泠印社、中国美院4家出版社当年的挂历总发行量达210万册,许多品种单册印刷达到10万册以上,价格也节节攀升。
90年代后期,人们对明星挂历的兴趣逐渐减退。到1998年,统计显示,在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注册的销售挂历的批发零售书店已从原来的150多家锐减到32家。曾风靡全国的明星挂历,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
(摘自2023年1月17日《每周文摘》 )
【编辑:陈 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