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视域下全球博士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因素研究

2023-04-12 06:23:16马立超
北京教育·高教版 2023年3期
关键词:外层博士生微观

□ 文/张 莹 姚 昊 马立超

问题提出

博士生焦虑正逐渐成为全球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面临的普遍性问题,“焦虑”和“沮丧”似乎已经成为博士生群体的流行词汇[1]。2019 年Nature期刊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表明,北美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欧洲和非洲分别有45.2%、40.3%、38.3%、35.8%、31.7%、27.6%的博士生遭受过焦虑心理的困扰。降低博士生焦虑概率已成为全球各国教育部门重点关注的问题。以我国为例,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8 年,中共教育部党组印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均旨在解决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尽管国家层面非常重视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有关博士生焦虑心理的实证研究还比较欠缺,对博士生焦虑心理的影响因素研究还相对缺乏。基于此,本研究选取Nature在2019 年开展的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 回归模型系统分析社会支持视域下博士生焦虑的影响因素,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管理者提供政策制定依据。具体研究问题包括:微观系统的情感支持和客观支持对博士生焦虑心理有何影响?中间系统的科研支持和职业支持对博士生焦虑心理有何影响?外层系统的制度支持对博士生焦虑心理有何影响?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设

焦虑心理是个体在外界环境影响作用下产生的焦虑情绪体验,性质上属于一般心理应激,是一种负面情绪,具体表现包括人主观上感到的紧张、忧虑、烦恼等心理以及自主神经系统活动时出现的亢进现象[2][3]。诱发焦虑的原因是多样的,个体生理、社会认知以及社会关系等多维因素,压力事件通常是导致焦虑的关键因素[4]。关于焦虑心理影响因素的研究,学界逐步从关注个体走向了个体所处的环境,尤其是个体获得的社会支持。科恩(Cohen)首次提出社会支持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是通过情感支持、物质支持、信息支持以及陪伴支持等机制产生作用[5]。库伦(Cullen)在吸收布朗芬布伦纳所的“生态系统理论”[6]的基础上,丰富了科恩(Cohen)的社会支持内涵,将“社会支持”界定为“由若干外部要素以一定联接方式构成的具有支持功能的有机整体”,强调社会支持是分层次的,社会支持是由个体所承载的社会网络提供的物质与精神、情感的或客观的、正向的或者负向的支持[7]。国内有学者基于研究生心理危机个案分析,发现研究生焦虑心理产生的因素包括学业问题带来的压力、师生关系引发的冲突、情感纠葛带来的困扰、就业压力引发的迷惘、家庭支持缺失、学校政策不足、朋辈支持匮乏等[8]。基于此,本文拟运用库伦(Cullen)的多层次社会支持系统理论,构建社会支持视域下博士生焦虑心理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

1.微观系统社会支持与博士生焦虑

微观系统是指与个体直接活动交往并提供支持的系统,强调的是人与人层面的社会支持,可以分为情感支持和客观支持,也可以分为正向支持和负向支持。社会支持理论认为,当个体在微观层面获得的正向情感支持和客观支持越多,个体出现焦虑的概率越低。微观系统中,师生关系是影响博士生焦虑心理的重要因素,导师的指导频率、指导方式、指导内容都会影响博士生的心理状况,导师与研究生在能力、阅历、价值观、兴趣等方面差异越大,见面时间越少,研究生出现焦虑心理的概率会越高[9]。师生关系冲突、教师对博士生的情感关注以及科研支持不足、朋辈支持的匮乏也会增加博士生出现焦虑心理的概率[10]。微观系统环境也会影响其心理状况,如果学生个体遭受生理性病变、极大的心理挫折或者人际创伤均会引发焦虑心理[11]。相反,如果微观系统能够提供正向的社会支持,个体可以免受外界压力的不良影响,降低焦虑的概率[12]。因此提出,假设1a:获得微观系统正向情感支持越高的博士生产生焦虑心理的概率越低;假设1b:获得微观系统正向客观支持越高的博士生产生焦虑心理的概率越低。微观系统选取的变量包括导师对学生的心理关注度、导师对学生的认可度、导师对学生的学术指导程度、师生每周交流时长、博士生是否遭遇过导师及同学或博士后的欺凌。

2.中间系统社会支持与博士生焦虑

中间系统社会支持是指来自链接外层与微观系统的组织支持,即学院层面对博士生的支持,具体包括博士项目质量、科研支持、就业支持等。已有研究显示:博士生培养过程中,博士面临的科研压力越重,越容易出现焦虑心理,当科研项目与博士研究论文缺乏关联,导致其自身论文工作得不到保障时,博士生产生焦虑心理的概率会大幅度提升[13]。除科研之外,就业也是影响博士生焦虑心理出现的重要因素,相比于在职博士,全日制博士的焦虑感更明显,相比于家庭资本丰裕的学生,家庭社会资本贫乏的学生更容易焦虑[14]。因此提出,假设2:获得中间系统客观支持越高的博士产生焦虑心理的概率越低。中间系统选取的变量包括院系职业规划支持、院系科研支持、博士项目质量。

3.外层系统社会支持与博士生焦虑

外层系统社会支持是指个体未直接接触但依然会被影响的环境,即学校层面对博士的支持。有研究发现,博士生焦虑心理的产生不仅源自于外界支持的匮乏,更是由于环境的影响,具有时代精神的烙印。不同阶段的学生出现焦虑的特征也有差异,如新生的适应性焦虑、中年级的发展性焦虑、毕业年级的决策性焦虑[15],这意味着外层系统的社会支持程度对博士生心理健康也会产生影响。因此提出,假设3:获得外层系统社会支持越高的博士生产生焦虑心理的概率更低。外层系统选取的变量包括工作生活平衡文化程度、长时间工作文化程度、学校心理支持措施。

综上,本研究以社会支持理论为切入视角,从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构建出博士生焦虑心理影响因素分析框架(见图1),在控制个体特征的情况下,检验微观系统、中间系统以及外层系统的社会支持等变量对博士生焦虑心理产生的影响。

图1 博士生焦虑心理影响因素分析框架

基于Nature 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①的分析

研究数据来源于2019 年Nature期刊开展的全球在读博士生调查,该调查自2011 年开始每两年展开一次,旨在了解全球博士生项目培养质量和博士生的生存境况。问卷共包括六个部分,涵盖博士生的人口学背景信息、博士项目满意度、博士项目质量评价、博士生心理健康、博士生职业规划以及博士生职业支持方面内容,调查的有效样本共计6,586 人。其中,非洲有效样本占2.4%(159 人)、亚洲有效样本占27.73%(1,795 人)、澳洲有效样本占3.2%(208 人)、欧洲有效样本占36.9%(2,429 人)、北美有效样本占27.1%(1,782 人)、南美有效样本占3.2%(213 人)。在性别方面,男性博士生比例为48.8%,女性博士生比例为50.2%②。

因变量是否出现焦虑心理是博士生二分变量,因此研究采用二元Logistic 回归模型。根据上文研究框架,自变量包括微观系统支持、中间系统支持和外层系统支持三个维度的变量。微观系统支持变量包括导师对学生心理关注、导师认可、学术指导、交流时间、是否遭遇欺凌。中间系统支持变量包括博士项目质量、职业规划支持、科研支持。外层系统支持变量包括学校工作生活平衡文化程度、学校长时间工作文化程度、学校心理健康支持措施。另外,已有研究表明,性别、年龄、家庭经济负担、博士工作周时、读博动机等变量也会影响博士生的心理健康状况[16],因此把以上变量纳入控制变量范围。回归结果显示:模型整体预测正确百分比达到67.6%,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解释力。

第一,微观系统中,情感支持对博士生焦虑心理的出现具有显著影响,而客观支持对于博士生焦虑心理的出现则无显著影响,假设1a 得到验证,而假设1b 未得到验证。其中,导师认可是影响程度相对较高的变量,导师认可度提高一个单位,博士生产生焦虑心理的概率会降低7.5%;导师给予的情感支持程度越高,师生关系越融洽,博士生产生焦虑心理的可能性越低;当博士生遭遇来自导师、同学或者博士后等亲密接触群体的欺凌,产生焦虑心理的概率是未遭遇欺凌博士生的2 倍,说明负向的情感支持会显著加剧博士生的焦虑。

第二,中间系统中,博士生项目质量和学院层面的职业规划支持对博士生焦虑心理的产生无显著影响,但科研支持均对博士生焦虑心理的出现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当科研支持每提高1个单位,博士生出现焦虑心理的概率降低12%,该结论支持了假设2 的成立,即来自学院或者部门的科研支持越高,则可以显著降低博士生出现焦虑心理的概率。

第三,外层系统中,学校的工作生活平衡文化程度、长时间工作文化程度以及学校的心理健康支持措施均对博士生焦虑心理有显著影响,该结论支持假设3成立。工作生活平衡文化程度每提高1个单位,博士生出现焦虑心理的概率降低2.4%。长时间工作文化程度每提高1个单位,博士生产生焦虑心理的概率增加16.8%,学校心理支持措施对博士生焦虑心理产生无显著影响,但呈正相关关系,这可能是因为“自选择效应”的存在,即获得过学校心理咨询支持的博士生本身就是心理焦虑群体,未出现焦虑心理的博士对这一支持措施并不了解。

第四,控制变量中,性别、读博动机以及工作周时对博士生焦虑心理的产生有显著影响,而个体的年龄、家庭经济负担对博士生是否产生焦虑心理并没有显著影响。就性别而言,相对于女性,男博士生有1.76倍的概率产生焦虑心理;就读博动机而言,相较于学术兴趣型的读博动机,“功利型”读博动机对博士生的焦虑心理无显著影响,但“迷茫型”读博动机的博士生有1.32 倍的概率出现焦虑心理。这一结论说明:越是学业认知迷茫的博士生,越容易产生焦虑心理。意外的是,工作周时越长的博士生,产生焦虑心理的概率越低,这可能是因为对科研工作感兴趣、高投入度的博士生,也更有内生性的动力去长时间学习工作。

进一步检验Logistic 回归估计是否存在偏差,通过改变数据的空间维度,比对全样本与亚洲样本的变量系数和模型预测正确概率。亚洲博士样本的回归结果显示:是否遭遇欺凌、导师认可、学院科研支持、学校长时间工作文化程度、学校工作生活平衡文化程度、性别、读博动机等变量对博士生焦虑心理产生存在显著影响,且变量系数的正负与全样本回归结果一致,亚洲样本模型的预测正确概率是69.1%,与全样本的预测正确概率67.0%相近,这说明Logistic 回归的结果是稳健的。

结论与讨论

借助2019 年Nature期刊全球博士生调查数据,研究以6,586 名博士生为样本,考察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和外层系统,即人与人、人与学院组织、人与学校组织三个层面的社会支持对博士生焦虑心理的影响。结果表明:微观系统层面,正向情感支持会降低博士生出现焦虑心理的概率,负向情感支持会极大增加博士生出现焦虑心理的概率;中间系统层面,越强的学院科研支持会降低博士焦虑心理产生的概率;外层系统中学校长时间工作的环境会极大地增加博士生焦虑心理产生的概率。因此,降低博士生焦虑心理概率,需要构建全方位的博士生社会支持。

1.以正向情感支持为核心,导师构建微观支持系统

上文分析表明:微观系统中,导师行为与博士生焦虑心理息息相关。生物生态学理论特别强调“近端过程”要素对个体发展的核心作用,即个体与近端环境中的重要他人、客体以及符号持久的互动和活动会影响个体的心理状况[17]。导师作为博士生在读期间的第一负责人,是博士生日常工作学习中接触最多的对象,其具备为博士生建构良好微观支持系统的条件和可能性。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教研〔2018〕1号)也明确提出,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有学业支持、创新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教育、人文关怀以及生理和心理健康关心等职责。具体而言,一是导师可以设定周期性的单独会面安排,及时了解博士生的学业以及生活状况,能够在第一时间为遭遇负向情感支持(如欺凌、个体变故等)的博士生提供正向情感支持;二是以学年为周期帮助博士生规划科研和职业发展,博士生的焦虑主因在于学业与科研挫折以及引发的就业难等问题。师生以学年为周期的规划,分解博士生培养的目标,阶段性地实现博士生的科研目标,及时调整职业规划,以达到培养的总目标;三是导师针对博士生所完成的工作,给予情感上的认可和鼓励。尽管博士生已经是成年人,但其在科研领域尚属于初级人员,需要来自导师的认可和鼓励,增加其面对困难的信心和毅力。尤其是在集体组会中,导师尽可能发挥团队积极氛围建构的主体作用,营造互相支持的课题组氛围。

2.以科研支持为重点,学院构建中间系统社会支持

博士生所在院系直接面对博士生培养过程中的各项要求和任务。《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联系学生工作的通知》(教党函〔2019〕34 号)明确提出博士生培养单位需要加强对博士生的管理服务的要求,培养单位要及时了解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科研进展和现实困难,为博士研究生提供支持。“科研”是攻读博士学位的核心,博士生培养过程中,除了来自导师的科研指导,学院层面或者培养单位对博士生科研支持也非常重要。学院科研支持增加会降低博士焦虑心理产生的概率。学院构建中间系统社会支持要以科研支持为重点,一是以科研立项为牵引,为博士生设置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的科研经费,支持博士生的科研开展;二是院系需要不断完善博士生的科研环境,具体包括提供更便利的科研空间,如博士生的固定工位、学科图书馆和资料室以及更高质量的仪器设备;三是科研的推进不仅需要经费和物质环境,而且还需要人文交流,通过支持博士生的国际、校际以及会议等多维度的交流,学院全方位为博士生提供科研支持。

3.以完善心理健康咨询制度为保障,学校构建外层系统社会支持

个体并不是在真空中生存,其心理状态在某种程度上是环境的产物,良好的环境可以促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发展,恶劣的环境则可能给一个人造成心理疾患[18]。因此,学校构建外层系统的社会支持,一是需要高度重视博士生心理健康教育,重点关注高年级博士或者是面临学术危机的博士是否存在焦虑问题,积极安排学校的心理健康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讲座活动,通过完善校内心理咨询体系建设,如心理咨询师配备、心理咨询室建设或心理课程开展以及加强对延期毕业博士研究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做好排查、帮扶、干预等工作。二是长时间工作的学校环境会极大地增加博士生焦虑心理产生的概率,尽管文化环境看不见摸不着,但其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确实是真实存在的。因此,学校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建设不能局限于客观性的、可视化的建设,还需要重视学校文化环境的营造。学校在文化宣传、制度建设和实践工作推进中传达学校对平衡工作生活文化的重视,在日常管理要求或规范中逐步形成工作生活平衡的文化共识,通过营造轻松的、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文化氛围,避免师生陷入长时间的工作文化中,建构良好的外层系统社会支持。

注释:

①限于篇幅,本部分的实证分析结果未在文中呈现,有需要的读者请联系作者获取,邮箱:YingZ721@outlook.com.②还有1%样本选择跨性别者或未报告具体性别.

猜你喜欢
外层博士生微观
一种溶液探测传感器
传感器世界(2022年4期)2022-11-24 21:23:50
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安全(2021年4期)2021-05-19 07:56:52
一种新的结合面微观接触模型
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陈桂蓉教授
唐都学刊(2017年6期)2017-11-27 06:08:05
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王永平教授
唐都学刊(2017年6期)2017-11-27 06:08:05
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
——拜根兴教授
唐都学刊(2017年3期)2017-05-25 00:37:34
一种购物袋
科技资讯(2016年6期)2016-05-14 13:09:55
微观的山水
诗选刊(2015年6期)2015-10-26 09:47:10
专题Ⅱ 物质构成的奥秘
“人”字变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