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犹如一条漫长而无尽头的路,因为学生的天性使然,他们的“犯错”不会停止。但我们相信,只要找对策略,不仅可以达到教师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小学生年龄小,天性好动,一到课间他们就喜欢在走廊上追逐打闹,这样的行为,不但在校园里产生很大的噪音,而且时常会发生碰撞等伤害行为,带来较大的安全隐患。课间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难题。如何找到一些教育策略,在不泯灭学生天性的情况下,既可以对学生的课间行为进行规范,又能使他们能更好地成长呢?本文从专题实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声音管理让学生音量得到监管、游戏开发让学生身心得到休整、环境建设让学生选择活动四个方面进行研究,旨在为学生课间行为规范养成教育提供一些可行性策略。
一、专题实践,习惯养成有保障
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行为心理学中有一个21天效应,也就是说至少需要21天才能养成一个好习惯,而21天过后的行为表现,还需要意识的控制。只有不断巩固、加强,直到不需要意识控制,才能真正地养成习惯。专题实践根据习惯形成的规律,通过“下达目标—检查反馈—矫正反思—养成习惯”这一基本过程,在一定的周期内,集中关注某种现象,利用外力的辅助作用实现目标,并使目标的受者外化为无意识的行为,养成习惯。
在学生“课间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专题实践中大约经历以下几个过程。
1.视频展示,清晰目标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道:教师不理解儿童做些什么和为什么这样做,而儿童也不理解教师到底要求他怎么做。当儿童在下课期间看到一条走廊,他们获得的信息是“跑!”。学校不能既提供了广阔的开放空间,同时又期望孩子们坐着不动。要使学生的行为规范达到教师的要求,一定要让他们明确具体做法。
学校组织德育部门拍摄视频,跟踪学生急速追逐打闹的错误行为,用警报与打叉等标识性强的信号提醒学生不能做,并展示正确的做法:轻声慢步过走廊、室内协作游戏、拼装玩具、在走廊的书屋内阅读等。视频辅以轻松的音乐,在班队会课上展示,变教师的说教为同伴的示范,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形成初步判断,了解规范要求。视频最后把规范要求凝结成一句话:轻声微笑、不跑不跳。简单易记的规范使学生能脱口而出,通过外化的语言不断提醒自己的行为。当然,规范虽然简单,执行却难。对学生来讲,要克服的不仅是习惯,还有本能跟天性。
2.巡视跟踪,检查反馈
当学生知道规范要求,形成一致的认识后,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检查反馈,帮助学生不断强化规范要求。在专题实践期间,护导组长、护导师、值日队员需于上、下午各巡视检查一次,记录并抓拍相关情况,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及班主任。班主任则根据反馈的情况及时进行全体或者个别教育,确保教育的针对性。这样的教育一直持续至主题实践结束。当然,“管”是为了“不管”,教师不可能整天跟在学生后面进行监督。专题实践周期结束,以监督为主的三至六年级巡视撤离,只留下一、二年级的巡视。巡视目标从“监督”转为“帮助”:帮助一、二年级的学生处理各种偶发事件。其余以学生自理自治为主,让习惯指导行为。
3.反思矫正,养成习惯
在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行为总是在规范与不规范之间反复交叠出现,这是天性、生理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表现。这时候就需要借助外力,让学生再次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反思、矫正自己错误的行为。
当班主任接收检查的结果后,可组织学生在主题班队会上观看检查抓拍的照片,及时表扬做得好的同学。对做得不好的同学则公开遮掩脸部的照片,学生根据照片所显示的行为进行互助讨论,分享感受,共同解决问题。另外,通过围绕主题讨论、开展辩论会等形式让学生进一步明辨是非,提高自我管理能力。经过不断强化认识,学生逐渐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做出相应的规范动作,直至养成良好的习惯。
二、声音管理,说话音量有监管
在小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形成过程中,除了主题整治,还必须辅以其他手段,例如进行声音等级管理。
学校德育处把学生在校园里发出的声音细分等级,总共分成5个等级,规定不同活动、不同区域的声音要求(见表1)。班主任利用班会课告知学生声音等级管理的具体要求,要求学生在课堂、课间、课外活动中执行。执行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随时可用手势互相提醒,使手势成为约定俗成的执行方式,以使声音等级管理执行更加顺畅。
在课间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中,使用声音等级管理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学生课间在走廊上大声吵闹,音量分贝达到2级超过90分贝以后,护导组长手中的分贝仪就会报警。学校利用这样直观的手段提醒学生控制自己的音量,强化“低声”这个要求。当学生受到外力的约束,就会不断放低自己的音量,以达到规范要求,一定的时间后,他们就会养成习惯。
三、游戏开发,疲惫身心有休整
学生在课间吵闹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已经在课堂上坐了太久。于是,他們开始跑跳。这时如果一直借助外力强硬地规范他们的行为,不但不利于他们的成长,也会泯灭他们的天性。开发适合学生课间玩的游戏是改善以上情况的一个好方法。游戏包括学习规则和遵守规则。在这个意义上,游戏在遵守游戏规则和虚构情境的过程中,提供了控制冲动的练习。游戏规则也能帮助儿童理解教师对理想行为的期望,并鼓励儿童按期望行事。课间进行合适的游戏,让学生从奔跑吵闹中脱离出来,再加上游戏本身蕴含的规则意识,这一切都有利于学生课间规范的养成,一举两得。
学校可组织开发各种室内传统游戏、“桌游”“掌游”。例如“照镜子、赶猪过河、抓落雁”等传统游戏,“看谁跑得快、看谁写得快,丢沙包、大小西瓜”等以文具、小器物为道具的“桌游”,“拍手歌、翻花绳、模仿动物”等“掌游”。这些游戏玩起来不会太闹,对场地要求小,学生坐在座位上就能玩耍。学校还可给每个班级配备各种棋类及乐高之类的益智玩具,学生在玩棋或玩玩具的过程中,既可以开发智力,也可安静地待在教室,达到“不跑不跳”的要求。
四、环境建设,丰富活动有选择
在课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学生身体发展,也有助于智力发展。在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养成过程中,学校应该鼓励、帮助学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进行各种身体和思想的活动,学校在环境建设上下功夫,建成了“一角、两馆、三园、四区”,保证在学生课间所能到达的每个角落,都能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
“一角”是指各种功能角。学校将楼梯、拐角的小平台、走廊的宽大角落设计成一个个小舞台。在艺术角里放置钢琴、古筝、电子琴等器乐,学生可以随时展示自己的才艺;学习角则布置有趣味的拼音、生字拼图、灯谜、新闻、趣味性的奥数题,组织学生定期更换、核对答案;放置水写毛笔字工具的是书法角,有兴趣的孩子可以随时挥毫泼墨,进行书法练习;还有科技角、种植角……每个功能角的设置目的都是一样的,为学生提供更多样的活动选择,不至于让他们课间无事可做,只能在走廊上追逐打闹。
“两馆”是指校园开放性图书馆及学生的作品展览馆。开放性图书馆让学生在课间随时随地都可以很方便地在各种特别的书屋内坐下来阅读。当学生能够把大量的时间用于阅读,不但可以减少他们吵闹的时间,而且可以让他们与先贤大师对话,受到良好的熏陶,精神更加丰盈。作品展览馆设置在学校每个可以利用的地方,比如墙壁、栏杆、宣传栏,展览出学生的各种作业,让学生在课间随时可以参观品评学习。
“三园”是指花艺园、蔬菜园、地理园。
“四区”是指榕园区、花廊区、探险区、童乐区。所有园区根据性质不同进行相应的布置。这些“园区”更好地服务学生的课间,让他们找到自己喜欢的活动。当学生能找到自己喜欢做的活动,课间在走廊上追逐打闹的现象渐渐减少,规范也就渐渐养成。
五、结语
学校和教师应该创设条件,让学生在各种有趣的教育活动中自由选择。因为让孩子自由选择,他们不但能马上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活动,同时也能促进他们自律。为学生提供多种活動选择将成为课间规范养成教育的一项重要的教育策略。小学生课间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犹如一条漫长而无尽头的路,因为学生的天性使然,他们的“犯错”不会停止。但我们相信,只要找对策略,不仅可以达到教师心目中理想的教育效果,还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成长。
【蔡婉聪,福建省石狮市新湖中心小学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实习编辑︱迟倩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