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民族迈向全面复兴的新征程上,既要合理吸收各国先进文化,也要更为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继承、弘扬中华優秀传统文化。项目化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帮助学生养成综合分析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人文熏陶、体悟文化之根、形成文化自信,最终成长为时代英才。
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元素,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借助道德与法治课开设“厚植家国情怀:基于项目化学习的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策略研究”项目,旨在从传统节日入手,挖掘、运用传统文化精髓,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使家国情怀深入人心。
一、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民族共同具有的符号、价值观及规范。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积极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研究,赋予传统节日以时代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一)依托文化教育,培养守护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8月《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做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与守护者是每个中国人在新时代的神圣使命。
(二)注重文化渗透,培养传承人
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随着国际交流的深入,我国传统文化遭遇外来文化的强劲冲击。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育,对培养学生优良品格、提升学生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三)立足优良传统,培养尚德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规定的七大教育主题之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提升民族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使学生自觉继承、弘扬传统文化。
二、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困境
传统节日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美好记忆,是人们生产生活的结晶。上好道德与法治课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要途径,但在具体教学实践方面依然存在着困境。
(一)学生感受不足,文化意识日渐淡薄
以传统节日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庆祝节日,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件乐事,但往往只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层面。如学习《团团圆圆过中秋》这一课时,学生知道中秋节要吃月饼、赏月,但对于中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却很少给予关注和思考。
(二)文化认同不强,外来节日冲击较大
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不断深入,中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外来节日逐渐融入社会,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渐渐被国人所熟知,并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追捧,为我们敲响了传统文化危机的警钟。
(三)教学实效不佳,教学目标领会模糊
在道德与法治课的实际教学中,存在着忽视作者编排意图、未立足教材、未紧扣文本等问题,特别是在实践性拓展、序列化学习和整体性推进几个方面存在着较大缺失。此外,教师教学方法相对单一,过于重视对知识的讲授,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长此以往,易使学生产生倦怠感。
(四)教材目标不明,具体环节存在缺漏
学科学习已成为现今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学形态。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内容在各学科教材中均有呈现,特别是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美术、语文、音乐课程中。开展跨学科学习需要进行教学内容的统整,而在教学实践中尚存着统整目标不清晰、统整内容过泛过乱、统整价值不高等问题。
三、以项目化学习创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
项目化学习是一个探究创新、情境体验的过程,注重小组间的交流合作。学校开展“以项目化学习创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的探索,科学整合跨学科资源,设计“聊缘起”“知习俗”“画场景”“尝美食”“享游戏”“唱童谣”等项目化学习活动,力求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发挥自身创造性,使学生在知识习得与生活应用、问题解决与实践创新的双向互动中提升自我。
(一)整合与重组教学内容,打造开放课堂
项目化学习是以项目为中心驱动学习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应打破学科间的知识壁垒,从各学科中获取相关知识、信息。因此,学校对教材中已有的传统节日文化内容进行分析重组,整合语文、音乐、美术等相关学科内容,立足传统节日现状及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传统节日文化的时代韵味。
以春节为例,基于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学校紧扣时令,开展“我的春节我做主”项目化学习,从低年级至高年级分别进行“知春节”“话春节”“品春节”阶梯式实践活动,从“了解春节—感受习俗—品味文化”三个角度逐层深化,以达成提升民族认同感、增强民族自信心的育人目标。
(二)拓展与延伸教学活动,开展自主学习
项目化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在项目设计上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经验及兴趣,将选择权更多地交给学生。同时,项目化学习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通过任务的分工与协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团队意识。如在“我的春节我做主”项目化学习中,学校依据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提供多样化学习主题,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
一是“诗文中展现民俗民情”项目。以“古诗词中寻中国年”为例,学习小组搜集、品读与春节有关的古诗词,从孟浩然笔下的“蓟门看火树,疑是烛龙燃”体会大唐盛世的热闹与繁华;从罗隐笔下的“儿童不谙事,歌吹待天明”领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学生们读古诗、画古诗、背古诗,感受着春节的独特韵味,引导学生主动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是“名篇中彰显文化魅力”项目。 以“四大名著里品中国年”为例,学生们发现《红楼梦》中描绘了众多年景,如岁贡、压岁钱、祭祖等,展现了古代豪门望族过年时的生动情景;《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在金平府赏灯,元宵节灯会上的雪花灯、梅花灯、鹰儿灯,看得人眼花缭乱;《水浒传》中的梁山好汉相聚过年,看得人心生欢喜;《三国演义》中的春节,则多了些许机关诡计,看得人惊心动魄。通过对四大名著相关内容的学习,学生开启了中国传统社会、伦理、人文、历史、地理、民俗等的“知识宝库”。
(三)设计与优化学习途径,倡导真实德育
項目化学习通常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强调学习者、知识与情境的交互作用,注重情境的真实性,要求学习问题、学习方式都是真实的。
学校带领学生体验当下热门的春节“集五福”活动,开启新奇有趣的假期亲子互动。一是“辞旧迎新”福,要求学生和家人一起大扫除,动手剪、贴窗花,书写对联。二是“阖家团圆”福,要求学生向老人拜年,表达敬重之情;向父母拜年,表达感恩之情;向亲朋好友拜年,表达友爱之情。三是“五谷丰登”福,要求低学段学生学会包饺子、包汤圆,并领悟食物中蕴含的美好寓意;要求高学段学生学做一道年夜菜,并参加“古诗中的新年创意菜”活动。四是“恭喜发财”福,引导学生了解压岁钱的来历,制定“新年红包理财计划”。五是“成长快乐”福,要求学生同家人共同做一件有意义的事,如看一本书、学一项技能、外出找寻找“年味”、参与社会实践等。
(四)提炼与改进教学策略,组织多元评价
项目化学习注重评价的全面性。一是在学习过程中,需重点考察学生的投入程度、合作意识及操作方式等;二是在学习成效上,通过成果展示、汇报等形式,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及能力养成情况。学校力求打破教学资源的时空限制,改进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习传统节日文化的过程中,建立更完整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
一是建立健全多元评价体系。学校创建集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网络投票评比为一体的多元评价体系。以“我家的中国年”和“我眼中的春节”征文为例,鼓励学生为自己的作品写自评,帮助学生自我发现、自我提升;引导学生进行互评,让学生仔细品读彼此的作品,促使学生共同进步;通过微信等交流平台,发动家长为文章点赞,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最后,由教师从理论依据、应用情况、完成速度、成果质量等多个角度对活动进行全面总结与评价,引导学生深刻反思、完善自我。
二是积极探索多元学习形式。在传统媒介与新媒体并存的今天,学习形式的多元化发展对开展传统节日文化教学大有助益。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写出来、画出来、做出来,展示在教室、走廊、橱窗等,以供欣赏;也可以将节日活动拍出来、说出来、演出来,传到网络上,以便分享。多样化的呈现形式,符合儿童乐于表达的天性,也彰显了知识融会贯通的重要性,为学生爱上传统节日文化带来了更多可能。
在中华民族迈向全面复兴的新征程上,既要合理吸收各国先进文化,也要更为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育,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项目化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更能帮助学生养成综合分析思考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接受人文熏陶、体悟文化之根、形成文化自信,最终成长为时代英才。
【章群,浙江省杭州市朝晖实验小学协理员,一级教师】
责任编辑︱赵文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