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萍,刘涓,李彤,王彦
(1.河北大学护理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2.河北大学附属医院康复医疗科,河北 保定 071000)
痴呆症影响老年人的记忆、认知和行为能力,严重干扰了老年人的日常活动[1],是造成老年人残疾和依赖的主要原因之一,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照护负担[1-2]。据统计调查显示,受生活方式、寿命延长、城市化等因素影响,中国近5年60岁以上老年人的痴呆症总体发病率已达6.0%[3],预计2030年中国老年痴呆人数将达到2 220万[4]。满足痴呆老人的照护需求是老龄化面临的重大挑战。现阶段尚未发现痴呆症治愈方法[5],但研究表明科学系统的照护方法可以改善痴呆老人的精神状态,提高生活自理能力优化健康状况[6-8]。因此,本研究采用现象学研究方法[9],对资深养老护理员深入访谈并收集定性资料,旨在通过了解资深养老护理员的照护体验,为痴呆症照护方法和培训课程提供依据和研究基础。
本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根据现象学研究方法[9],当资料出现信息饱和即停止访谈。2021年8—9月,目的抽样法选取保定市某养老机构痴呆症护理单元的养老护理员为样本。纳入标准:(1)从事养老服务行业3年及以上;(2)获得初级养老护理员及以上证书;(3)具有痴呆症照护经验;(4)《以人为中心的养老机构照护环境问卷-工作人员版》[10]得分>45分;(5)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能全程参与本研究。在访谈过程中受访者可选择自愿参与或退出,本研究最终纳入7名访谈对象,访谈者的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访谈对象的一般资料
1.2.1 资料收集
访谈前取得养老机构管理者的准许,错峰访谈避开养老护理员的工作时间,地点选择相对安静的会议室。采用半结构、面对面访谈形式,向受访者解释访谈的目的、方法和信息匿名保密原则,获得养老护理员的知情同意后,开始访谈并录音。访谈过程中记录养老护理员提到的要点,以及他们的动作和表情,全程录音。根据受访者的情绪和实际访谈情况适当地调整谈话内容和访谈方式,尽可能让养老护理员去表达自身想法和感受。访谈直至访谈对象不再提供新的内容、资料达到饱和状态为止。访谈时间控制在30~40 min[11],实际访谈总用时240.04 min,平均34.29 min。本次研究资料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养老护理员的一般资料,第二部分参考相关文献和咨询相关专家,课题组讨论后,制定4个开放式问题:(1)您在照护痴呆症老人的过程中整体感受是什么?(2)您对于痴呆症照护有什么心得和经验?(3)对您个人而言,哪些力量在支撑您继续这份工作?(4)您希望院方和社会可以为您提供哪些帮助?
1.2.2 资料分析
研究者在访谈结束后24 h内将录音内容整理成文字信息,运用Colaizz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9]。(1)仔细阅读并详细记录所有访谈资料;(2)摘录有意义的陈述;(3)归纳并提炼意义;(4)寻找共同概念,形成主题;(5)完整叙述;(6)结果返回受访者,保证内容真实性。
2.1.1 沟通不畅
随年龄增长,老年人的认知和语言功能以及记忆力下降,影响其沟通能力。所有受访者表示在照护过程中,痴呆老人存有不同程度的沟通障碍。(1)记忆衰减。受访者1:“很多痴呆老人都是瞬时记忆,给老人讲一件事,老人转眼就忘记,一会儿问你一遍,就得这么一遍遍地解释。”(2)知觉定向障碍。受访者2:“上午打牌时脑子还很清楚,牌打地溜着呢,下午脑子就开始混了,问我是谁,凭什么管他。一会儿错认我是他女儿,一会儿又说我不是他女儿。”受访者6:“一出门,就不知道自己住哪个屋了,问我她住哪儿啊。”(3)情绪障碍。受访者5:“无端地发火,有时候还会哭泣。看他状态不对,神情有些焦虑,我就上前询问原因,结果被骂一顿。”(4)言语困难和用词错误。受访者7:“普通老人耳背听不清,我就慢慢地给他们讲,他们就能明白,可晚期的痴呆老人,有人不会讲话了,有人断断续续、词不达意,我根本不明白他要表达什么,我只能去猜。”
2.1.2 负担沉重
随病情进展,痴呆老人的照护需求逐渐增加。受访者2:“我的工作量相对较大,负责9个重症的,2个小时翻一次身,一点儿也马虎不得,怕生褥疮,这些老人身体不能活动,脑子也不清楚,吃喝拉撒都要管。”受访者3:“他们对冷热不敏感,天冷加衣、天热减衣,每天都需要帮老人把衣服准备好。”受访者4:“自己吃不了饭,得喂她,饭到嘴里有时嚼都忘记怎么嚼,需要提醒她把饭咽下去。”
2.1.3 受伤风险
痴呆老人经常出现破坏性行为,如不稳定的情绪和偏激行为给养老护理员带来受伤风险。2位养老护理员表示他们曾遭受痴呆老人的人身攻击。受访者4:“你看我胳膊上的几道血痂,前几天让一个老爷子抓的,他情绪就突然上来了,觉得我要害他要跟我打架,我肯定不能还手,只能尽量稳住他,被这样抓几下子也是常事。”受访者7:“晚上不睡觉,一会儿要上厕所,一会儿要找衣服,还拿拐杖敲门,我让他去睡觉别折腾了,就拿拐杖要打我,我也只能躲。”
2.2.1 态度转变
移情可以帮助养老护理员对痴呆老人抱有同理心,转变对其态度。受访者2:“解释多少遍就是不听不做,确实让人生气,但想想人老了总比不上年轻的时候,我以后也会老去,或许那时候自己还不如他们呢。”受访者3:“老人生病了、衰老了,才来这里的啊(养老院),要是好好的,谁愿意住这啊!‘吃饭不要弄脏衣服、不要乱走…’这些所谓规矩都是为了咱管理方便,可老人来养老的,又不是来上学的,谁愿意天天受训呢,只要对他们没有危害,他们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受访者4:“他也不是故意打骂我,他就是生病了,他控制不住自己。”
2.2.2 分享生活
养老护理员表示与老人分享生活,拉近了双方之间的关系。受访者1:“我跟王姨讲自己最近胖了要减肥了,王姨问我,有什么减肥好法子吗,她也需要减肥,说小时候她妈妈叫她姐小胖儿,叫她小肥儿,还要我给她介绍减肥的好办法,逗得我哈哈大笑。”受访者6:“有时候孩子们来看望老人会给老人一些钱,有时候老人嘴馋,想吃外面的东西,我就陪他们去外边市场走走。”
2.2.3 发现价值
部分受访者表示痴呆老人具有一定的个人和社会能力。受访者3:“眼睛花了,但别的方面还不错,她愿意自己洗衣服,薄一点儿的衣服就让她自己洗,厚的衣服我们帮她洗。”受访者4:“脾气虽然不好,但是热心,每次我去打饭,都帮我推饭车,一天三次推车雷打不动。”受访者7:“奶奶想去哪儿,就脚蹬地,借力使轮椅动起来,觉得她挺聪明,尤其看见奶奶傻傻的笑容,觉得她很可爱。”
2.2.4 巧用沟通策略
养老护理员最常使用的沟通策略包括语言和非语言沟通策略。受访者1:“要耐心有爱心,不要跟老人着急,微笑服务。”肢体动作是双方传递信息和情感的一个手段,受访者5:“一些痴呆、偏瘫的老人不会说话了,只能发出呜呜的声音,这也是老人在表达自己有需求了。长时间照护一个老人,看她的表情就知道她想干什么,她一转眼珠子就是渴了。对于这些老人,我在护理的时候都会摸摸他们手或者头发,老人们会觉得很安心。”
2.3.1 情感支持
养老护理员的情感支持主要源于被照护者和家庭。受访者2:“我们这是责任制,我负责的老人多是一入院就开始跟着我了,跟我最长时间的老人,我照顾他都快10年了。时间久了,真的就有感情了,跟亲人一样。”受访者5:“我母亲和丈夫给了我最大的支持,两个孩子都是母亲带大的,丈夫现在也在养老院工作,和我搭班。他们一直支持我在这里工作。”
2.3.2 教育支持
所有受访者都表示每年都接受教育培训,这提升了他们的护理能力。受访者4:“上半年,我们副院长带我坐飞机去长沙参加一场痴呆症照护培训,老师们讲得很好,学到很多知识,确实帮助我了解痴呆老人,如何更好地与痴呆老人交流。”受访者7:“咱没多少文化,医学知识了解不多,民政局组织的培训讲授老人常见的疾病和照护方法,很受益。”
2.3.3 社会期待
多数养老护理员表示未来希望得到更好经济保障和家属的理解。受访者2:“如果我们去做私人照护,比养老院的收入会高很多。我工龄久退休后有养老金,编制是吸引我留在这里工作的主要原因,希望收入以后也多一点。”受访者7:“家属给老人带他喜欢的食物,他能一下子全吃完,我一般不让老人一口气吃太多,有时候还会让老人干点活,既要照顾他又不能养废他,希望得到老人和家属的理解。”
痴呆症不属于正常老化现象而是一种多病因综合征,导致患者认知能力逐渐退化,日常活动能力受损,影响独立生活能力[12]。本研究通过访谈发现痴呆老人存在易激惹、冷漠和夜间行为等精神行为症状,与李树亚等[2]、MacDougall等[13]研究一致。针对痴呆老人的破坏性行为表现,今后养老护理员不仅需关注痴呆老人的身体和安全需求,且需满足痴呆老人的康复和情感需求,减少对痴呆老人的刻板印象和污名化,提高人文关怀[14]。
3.2.1 提升养老护理员情感性沟通能力
沟通是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发送和接收信息的过程,同时包括感觉和思想的识别和传递[15]。沟通帮助养老护理员了解痴呆老人,满足其需求,在护理决策时为老人提供行使自主权的机会,保障老人的人格尊严,为舒适护理和良好的护患关系提供路径[16]。痴呆症损伤老人的语言功能、记忆力和定向力等,影响照护过程中必要的沟通互动,导致老人无法表达自身需求,也难以理解和响应养老护理员指示[17]。
痴呆老人虽经历了身体健康和功能独立性的损伤,但其沟通需求并无减少[18]。研究显示,护理人员和痴呆老人沟通的时间仅占其工作时间的10.7%[19],痴呆症患者超过68.6%的时间处于“隔绝”的状态[20]。且多数护理人员对痴呆症患者存有刻板印象,笼统地认为他们缺失了正常的沟通能力,使用的沟通方法较单一[21]。此外,照护中养老护理员多围绕护理任务开展沟通,如服药、测体征、清洁、穿衣等要求老人提供配合,缺少个人情感和价值[18,22-23]。今后养老护理员应提供情感性沟通,关注痴呆老人的个人经历和情感宣泄。
3.2.2 建设痴呆症照护队伍,给予知识和社会支持
痴呆症照护人员包括医生、护士、护理员、康复师、心理咨询师等。护理员是提供服务的主要力量,且多数没有受过正规护理教育,很多都是经验摸索,因此当前培训主要针对护理员[24]。今后痴呆症培训应形成专业的师资力量、优良资质的培训机构、规范化的培训标准以及完善监督管理机制的护理员培训局面。临床教育中,在护理学生中开展痴呆症培训项目,以期储备痴呆护理人才队伍。
本研究结果显示,善良、同理心、热情、知识水平等养老护理员个人特征影响痴呆症照护质量,而专业知识技能、移情能力和照护态度则受养老护理员的情商、培训和学历水平的影响[25-26]。目前国外痴呆症培训从护理人员的语言策略、照护环节、同理心和移情能力等出发提升养老护理人员的痴呆症相关知识、行为管理、应对策略、护理技术、沟通技能和压力管理技术等知识水平,改善痴呆老人行为表现和心理症状[27-29]。
本研究通过个人深入访谈法,探究中国资深养老护理员痴呆照护体验,基于访谈结果,认为资深养老护理员的痴呆照护体验是多维度的,照护痴呆老人的压力和负担沉重,但其具备以人为本的信念感和良好的沟通素养,可有效应对痴呆老人的记忆、行为和沟通等认知困难。本研究调查的这家养老机构教育培训工作突出,因此难以辨别养老护理员具备以人为本的照护素养受培训影响,或受中国传统人本主义思想影响。今后,养老管理者应把握痴呆症照护特点,为护理员提供专业、有效的照护支持和指导,帮助他们排除工作中的负性情绪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