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彩空间混合的现象解析及其设计

2023-04-10 07:55
大众文艺 2023年6期
关键词:色块现象学整体

庞 辉

(石河子大学,新疆石河子 831000)

一、引言

色彩从客观角度而言是光线、环境对人的视觉产生的一种刺激,从主观角度来看又是人针对视觉环境做出的一种反应与行为。从教育内容来看,色彩空间混合实验作为设计构成课程中的一个末尾环节,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从训练学生融合艺术科学,发展整体思维和创意思维的教学目标来说,色彩空间混合实验却能在整个设计基础课程中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对艺术设计学习者而言,能够将之前所学理论与之后的实践进行密切关联。如何在计算机媒介与各种技术手段快速更新的时代①[1],在教育中继续展现色彩空间混合实验及其原理的重要价值?

色彩空间混合设计作为一种设计方法,可以应用于许多领域,如平面设计、产品设计、建筑设计等。文章通过运用现象学方法②[2]对色彩空间混合的质性分析与实训来培养设计学生的整体思维,提升其全局视野与创造力。基于现象学对色彩空间混合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将色彩构成这门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课程在新时代仍然能够展现其重要存在价值。

二、点彩绘画作品的现象学解析

现象学作为一种哲学方法,被用来探讨和理解人类经验与事物的本质。在艺术领域中,现象学解析是一种研究艺术作品的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视觉元素、表现方式、情感和意义等方面来理解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内涵和价值。19世纪的新印象主义画家认为物体的色彩可以运用科学方法分割,创新了一种与传统绘画方式不同的新的分色画法。修拉采用纯色微小的色点密密麻麻地排列在画布上,当画在适当的距离观看时,分离的原色点能够在看画人的眼中自动进行调和,这种色点的安排利用色彩的对比、补色与调和的科学原理,在画面上闪耀跳动,可以再现阳光与气氛,使人感受特定场景的生动印象。运用现象学的方法,通过参与观察、感官体验、色彩作用、文化因素、空间和形式等方面来分析和解读点彩作品,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全貌及内涵。

(一)点彩绘画作品系统整体性分析

图1乔治·修拉(Gеоrgеs Sеurаt)的点彩作品《格朗康海港》表达了海港的一角。其视角从陆地看向大海,以海港边的植物为主体,海面与帆船为背景,整体偏冷色调。而图2保罗·西涅克(Pаul Signас)的点彩作品《安提贝,塔楼》表达的是西涅克从他自己畅游在海港的快艇里面看向塔楼的情景。整个画面表达的是一种午后近傍晚太阳照耀下的塔楼印象,塔楼画面整体偏暖色调,画面周围的蓝色点对比十分的突出。

两幅画整体色调对比来看,同样都表达水景和船,但是由于光源——太阳的不同,整体的色调就不同。两位画家在时代背景方面接近,和修拉有过服兵役期间的现代生活的体验相似的是,西涅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被法国政府指定“海军部画家”可以自由地在海港作画,这些作品作为当时的印象写照都非常具有历史价值。我们将两位新印象主义画家的两幅经典的点彩绘画作品纳入当时的历史时代,并结合画家的成长中所受影响来审视作品,进行整体性的分析。对两种同类但不同风格的作品进行同时对比,有助于我们快速把握点彩绘画的主要特点。两幅点彩绘画作品的共性是都对自然风景的表达运用了色点或色块的对比、补色与调和的科学原理,使得画面呈现出光感与色彩丰富的生动场景。

(二)点彩绘画作品中的色彩要素分析

图1乔治·修拉(Gеоrgеs Sеurаt)作品《格朗康海港》在细节上,设计的笔触比较小,因修拉早期受过学院教育阶段的造型基础训练,所以我们在画面中能够看到严谨的素描影响,修拉在这幅作品中非常注意造型和自然光影的真实性,画面中央的红绿蓝色点对比突出且色点的排布非常细密,色点饱和度很高,以蓝绿色相为主,少量的红、橙、紫色点为辅。图2保罗·西涅克(Pаul Signас)作品《安提贝,塔楼》在细节上,设计的笔触比较大,色块点比较鲜艳,可以清晰地看到画家用画笔一横横摆上去的痕迹,画面中心较多的红黄蓝色点,有少量的中间色绿、橙、紫,整体明度与饱和度较高。

(三)点彩绘画作品中色彩要素之间的关联分析

图1乔治·修拉(Gеоrgеs Sеurаt)作品《格朗康海港》在色彩要素上,强调红与绿的关联性,在红与绿的对照影响下,画面整体呈现一种表面暗沉但是却非常通透和真实的效果。虽然画家选用的红绿色点的明度并不低,但是和作品2相比,由于缺少了黄色要素参与,导致人眼的整体视觉感受相对不是那么的明亮,因为紫和绿互为补色,空间混合在一起导致了中性的调和。图2保罗·西涅克(Pаul Signас)作品《安提贝,塔楼》在色彩要素上,强调蓝与黄的关联性,在蓝与黄色块的相互作用下,画面中心远远看去呈现出一种亮绿色。而这种亮绿色又与水平线上的红色块相互参照对比,将画面衬托成暖色调。其实这幅画中如果单纯分析暖色与冷色的面积占比的话,可能冷色更多一些,但由于作者精心的画面布局,使得冷色在画面中心黄、蓝、红的关联作用下,成为一种次要的背景色,且大部分的蓝色经由黄色块的关联,在人眼中看到的是成片的绿。这种绿是一种人眼中的合成色光,同画面背景的蓝又进行同时对照,在这种多要素,多层次的关联影响下,人眼感觉到整个画面是明亮和温暖的。所以色彩要素的关联设计,是各个色点之间形成了一种对应、互动、相互补充的关系,一种色点要素的存在或者改变,必定会影响到周围其他的图形和色彩,所以在整体涌现设计③[3]的分析中,各要素的关联非常重要,会影响到全貌。

图3 乔治·修拉,格朗康海港,局部

图4 保罗·西涅克,安提贝塔楼,局部

(四)点彩绘画作品整体把握与局部细节的灵活处理

图1乔治·修拉(Gеоrgеs Sеurаt)作品《格朗康海港》在整体上是依托海面与帆船为背景的岸边的灌木植物,很清晰地表达出了岸上人的视野。其局部细节的处理也很灵活:近处的岸边植物,色点的密度,纯度甚至颜料的厚度都达到一个相当大的程度,而远处的天空、帆船、海水,在细节的处理上刻意弱化,或在笔触上粗糙一些,或者用减弱了纯度的同类色并置,使得远距离整体看起来变化极其微弱,将主体反衬出来。图2保罗·西涅克(Pаul Signас)作品《安提贝,塔楼》在色彩整体上,用蓝色的色块点作了暗部的统一,在主体的突出方面,运用纯度和明度较高的对比色黄色、橙红色来加强视觉刺激,而在远景和不重要的配景如远处的天空、离画面中心较远的水景方面,也是选择了尽量采取降低纯度,减少对比,减少色点的数量等一系列措施进行弱化,突出主体视觉冲击,并且和修拉不同的是,西涅克在画面中笔触大胆明快,让其画面产生了类似镶嵌画的特殊效果,每一个笔触点都有其特殊作用,及其简练而又安排的恰到好处。

通过现象学的方法来解析点彩绘画,掌握全面整体的解读方法,对于色彩空间混合设计作品的创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以将其用于指导色彩空间混合的实践对于学生的整体思维、科学逻辑、艺术创新思维的训练。

三、基于现象学与整体涌现的色彩空间混合设计要点

参考上文中基于现象学与整体思维来分析的点彩绘画的理论与方法,运用色彩的空间混合规律,将色点简化、放大成为色块方格,能够节省创作时间,在色点简化过程中还可强化逻辑与科学思维。那么在色彩空间混合的实验与创作中,有哪些要点呢?总体而言主要分为以下五点:1.色彩空间混合产生的条件;2.色彩空间混合的主题设定;3.色彩空间混合中的关系设计;4.色彩空间混合的观看距离;5.色彩空间混合的学习误区。

(一)色彩空间混合产生的条件是整体的创作

色彩空间混合实践是设计基础课程教学环节中非常重要一部分。进行色彩空间混合作品的创作时,首先应整体观察色彩,要学会把局部之间的色彩关系统一到整个大的色调中去。光源、固有色、环境色是形成大色调的基本条件,物体与环境处于一个整体的“观察系统”中,而人的主观能动性在于通过这种系统观察确定整体的色调。因此在观察时,应有意识地强化自己对系统的整体观察的能力,而不是一开始就着眼于孤立的物象要素。要主动地形成对于整体的色调感受,然后将繁杂的物象色彩概括为不同空间层次的色块,再对色块与整体、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分析,在整体的把握下,充分运用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冷暖等原则方法进行色块要素间的协调。总之,应基于色彩的整体关系进行创作实践。

图5 风景,学生作品

(二)主题的设定是色彩空间混合设计的灵魂

设计主题是设计作品中的主体和背景相关特征与细节所要传达的信息集合,是作品画面给人的第一印象。当我们学会整体观察后的最重要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给我们的整体观察确定主题,如果没有主题设定的意识,那么作品的图与底、主体与背景的关系就不能形成科学的界定。对于设计者而言,色彩空间混合主题的设计和设定,是为了明确要传达什么信息,从符号学的角度来说就是对理想中的“所指”(即内在含义)通过“能指”(即作品的表层符号)显现所作的精心安排。色彩空间混合的涌现必然要与主题相呼应,而且这种涌现是分层次的。从作品内部而言,色块与色块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得整幅画面得到了一个整体的主题显现,这是基础层次。从人与作品的关系来看,人眼在观看作品时,作品的整体和作品内部的相互关系是同时呈现的,但是人眼的分辨过程就导致信息的传达与分析是分先后的。对于一个有经验的观察者而言,首先看到的是作品(能指)呈现出来的主题(所指),作品的内在含义(意指)通过主题进入到人的意识层面,成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涌现,进而产生某种价值判断,从而引导人眼继续观察作品内部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再将这种细节层面的“能指”进行“所指”的综合与演绎,再进入到意识层面形成另一种细节的涌现。因此,主题是沟通作品内部与人的意识的桥梁,是色彩空间混合设计的灵魂。

(三)色彩空间混合设计特别注重要素与整体、要素与要素间的关系设计

将色彩空间混合设计作品视为一个系统,那么构成这个作品系统的要素就是这些从具象现象中抽象出来的小色块,它们一块块并置在一起且相互作用生成了作品的视觉主题。依据整体色彩的布局和视觉整体涌现的要求,确定相邻色块选用邻近色还是互补色并置,来淡化或凸显北京或者主体。另外,局部的细节设计有助于提升色彩空间混合的涌现效应。比如色块要素的形状、材质的选择。在实践过程中可以尝试使用和色块颜色相同或者相近的材料进行拼贴,或者使用电脑绘图软件中的RGB与CMY等色彩,不必完全拘泥于使用水粉颜料。在不影响学生体会色彩视觉整体涌现的前提下,提倡采用多元技术和手段完成设计。

图6 旦,学生拼贴作品

图7 睡莲,学生数媒作品

(四)人眼与作品的距离关系需要科学的控制

在色彩信息的接收方超出一定空间距离时,并置在画面上的不同颜色在人眼视网膜的投影小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眼睛很难将色点或小色块独立分辨出来,便在视觉中产生了色彩的空间混合效应④[4]。学生由于经验不足,在设计实践过程中表达色彩时,习惯近距离操作,对于色彩的视觉感受容易忽略远距离色彩空间混合的影响,一旦作品完成后,进入视觉传达环节,空间距离不同导致受众看到的可能是另外一种色彩,导致信息传达准确性降低。通常情况下,设计受众接触设计作品的方式,如户外广告、海报、超市货柜上的商品包装,大多是先有远距离的视觉感受,然后才是近距离仔细阅读,人们都有先入为主的习惯,空间混合后产生的视错觉是人们对这个作品外表的第一印象,因此色彩空间混合中的距离控制对我们做其他视觉传达设计也有启发作用。

(五)色彩空间混合设计中的误区

色彩空间混合创作与“马赛克”图片有区别。色彩空间混合是基于色彩训练,充分运用色彩的三原光与色的加减混合原理,通过补色关系,色调调和等原理进行的针对性的色彩创作。而马赛克制图,仅仅是对原物像色彩的抽象、概括,仅有颜色的推移渐变而缺乏色光与补色原理的对照。所以在绘制的难度和学术含量上均不能认识到光、色的科学原理,无实际教学意义。所以在实践训练时一定要向学生强调两者的不同之处。色彩空间混合的训练应避免变成(图8)单纯的马赛克临摹。

图8 PS处理马赛克图片

通过以上对色彩空间混合的现象解读以及运用整体思维对经典点彩绘画中的色彩空间混合的分析,我们总结出了基于现象学和整体涌现的色彩空间混合设计的要点,关注整体、基于主题、注意关系和防止误区。

结论

色彩空间混合曾经作为设计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环节,仍然能够继续在今天的设计构成基础课程教育中继续发挥其重要价值,基于现象学与整体涌现的色彩空间混合设计是一种富有创意性的设计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借鉴现象学思维、考虑整体涌现、色彩的属性、充分利用工具,才能在数字媒体时代充分发挥色彩空间混合教学的意义。

注释:

①陈玲著.新媒体艺术史纲[M].背景: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P7.

②(德)胡塞尔(Husserl,E)著;李幼蒸译.现象学和科学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0.

③整体涌现设计,一种强调整体性和系统性,试图从整体的角度来看待和处理问题的设计方法。

④彭飞胜.对色彩构成教学中色彩空间混合理论的一些认识[J].美术教育研究,2013,(23):117-118.

猜你喜欢
色块现象学整体
足球色块
基于校验信息隐藏的彩码抗篡改攻击技术*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对“如是我闻”的现象学诠释
阎先公和他的瓷板色块泼彩画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三个色块
学习共同体的现象学阐释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