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娟
上周,因为工作,我临时需要用一个新微信,正琢磨着该怎么办时,瞅到茶几上放着小言的平板电脑。
小言一直把他的微信挂在平板上,从没退出过,也没给平板设置密码。瞅着轻而易举可以打开的平板,我却纠结起来。如果我偷偷用一下小言的微信,然后删除痕迹,他肯定发现不了。可如果真这么做,我心里会对他有愧意,毕竟他是因为信任我才不设防。
几分钟后,我想了个办法,给班主任发微信,请她帮我征求下孩子的意见。
“李老师,您好……”刚敲出这几个字,我又删了。小言的性格我了解,他很有主见,现在到了青春期,更加看重自己的独立空间。如果问了后他不同意,那我岂不是很被动?
思来想去,20分钟过去了,这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竟让我左右为难。我干脆找来张纸,画了两个“阵营”,一边写着“問”,一边写着“不问”。毫无疑问,“不问”是最省事的办法,既不麻烦老师,也不用担心孩子不开心,工作还能顺利进行。可过去我常对孩子说的“尊重”和“信任”呢?难道要对自己放宽标准吗?
与人打交道,我特别看重“问心无愧”四个字,对别人如此,对孩子更应如此。这样想着,我的思路清晰起来:直接问!如果小言不同意,我就不用。顺利完成工作固然重要,但孩子的感受更重要。虽然小言只是个不满12岁的孩子,但我必须尊重他。
我给班主任发了微信,请她代我征询一下小言的意见。不久,班主任打来了电话:“小言妈妈,您好!课间我问了小言,他同意。同学们都说,‘小言你好幸福啊,我妈妈从来不问我。’”班主任说这番话时,我脑子里可以想象到小言自豪的表情。
无论成人还是孩子,每个生命都需要得到尊重。一个从小生活在平等和尊重氛围中的孩子,会从心底里认可自己,也会把这种尊重和爱“辐射”到周围。我庆幸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李津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