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建礼
2020 年5 月28 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完善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育理想人格,展现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和时代风采。[1]”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非遗承载着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铭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弘扬先进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嘉兴拥有世界级非遗保护2 项,国家级非遗13 项,省级非遗60 项,市级非遗140 项,已建成较为健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高职英语教学中融入当地非遗项目,有利于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外宣作用,扩大优秀文化的影响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因此,本文以嘉兴非遗项目为例,探索非遗项目融入高职英语教学的有效路径,更好地促进高职英语开展课堂革命,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让高职英语教学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
非遗融入高职英语课程能丰富教学内容,提升课程温度。大学英语是一门公共限选课程,覆盖面广,跨度长,影响大,这为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先天条件。另外,英语学科本身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这赋予英语学科不仅要传授语言知识,培养语言技能,还要传播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但是多数现存英语教材中英美文化相关知识占比重,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涉及少,致使英语教学中存在中华文化“缺席”现象,学生无法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也不会用英语表达中国传统文化,这俨然成了学生知识架构中的“短板”。在立德树人背景下,英语学科要建设为一门思政教育的隐性课程,依据现有英语教学内容和资源渗入相关思政元素,并建设课堂内外全线贯穿的体验式育人模式[2]。鉴于高职学生的学情,理论化的传统文化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利于发挥英语的应用性,而非遗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成果,是以传承人的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的“活”文化,传播形式生活化,契合高职学生的“动态”学习方式。因此,高职英语课程中引进地方非遗是推进英语课程思政发展的有力举措,将地域性的文化价值、创造力融入课程,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熟悉感、亲近感。如在嘉兴地区,可以把嘉兴国家级和省市级非遗项目融入英语教学,让学生熟悉非遗项目的英文表达,进一步掌握非遗知识,学习非遗文化,传播非遗精神。同时,英语课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入丰富了课程资源,在英语课程思政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提高文化思辨能力,树立文化自强,推动高职英语学科发展。
首先,非遗融入高职英语课程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提升思维高度。大学生是高等教育的主体,具有较高的基础知识和文化底蕴,在知识探索、学习能力、社会活动参与性方面表现突出,是传播非遗文化的优秀人选,但是多数大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接触非遗方面知识的机会较少,对非遗知识的了解不够系统和深入,关注意识也不高,这使得多数大学生对文化遗产知识知晓甚少,影响他们在多元文化交流中顺畅表达。因此,通过英语教学内容引入非遗知识,以小切口衬托大主题,以小素材弘扬大精神,让学生在英语语境中了解非遗文化,在非遗文化中学习英语知识,积极开展中西文化对比,深入了解文化内涵,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广度,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思辨能力,提升学生明事析理的思维高度,迎合当代大学生的个体发展需求。
其次,非遗融入高职英语课程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传承非遗之美。非遗的核心精髓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中国数千年的文化精髓,反映自强不息、生生不息的民族文化精神[3],是诚实、勤奋、善良、勇敢、正直、谦让等道德品质的重要载体。非遗文化的体验式学习是学生积极正向的成长过程。非遗融入英语教学中,学生不仅能够欣赏非遗经典,增长文化知识,还能提高道德素养,激增爱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以西塘古民居建筑艺术为例,其纵轴线长、建筑单体高度“先抑后扬”、单体之间天井相连、门窗上吉祥花纹的特点反映了儒家思想,除廊棚的“仁”外,这里看不到飞檐翘角,即使有砖雕门楼也线条简单,多圆少棱,建筑语言的谦和就是“礼”的表现,体现出当地的风俗及居民的文化性格特点[4]。地方非遗文化能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和归属感,利于学生直观感受当地文化,厚植非遗精神,提高文化素养,传承非遗之美。
“一建设”是指教师队伍建设。首先,优化教师队伍的成员结构。高职英语教师的教育背景主要以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旅游英语、英语翻译等英语相关专业为主,英语语言基础扎实,擅长英语技能教学,对英美文化概况了解颇深,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不够系统、不够深入[5],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非遗文化走进英语教学中。因此,在立德树人背景下,高职英语教师队伍需丰富人员结构,要联动专任教师,联合非遗专家、联手思政教师,充分发挥三方力量,发挥每位成员的优势,分工协作、通力合作,形成一张强劲的合力网,使非遗文化科学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其次,增加教师的非遗知识储备。非遗项目融入教学,对英语专任教师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完备的非遗文化知识是开展非遗项目教学的基石,专任教师一方面要从意识上主动提升非遗文化素养,聘请非遗专家定期开展讲座或教研活动,讲授非遗相关知识,另一方面要实地走访非遗传承人,参观当地非遗馆,在实践中看非遗、知非遗、品非遗、悟非遗,多视角多维度了解非遗,增长非遗知识。
(1)教学目标与育人目标融合
在时代背景下,各高校全面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把任务落实到每门课、每位教师,把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三者融会贯通,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时代使命。课程目标的设置要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内容为依托,突显课程特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高素质高技能英语人才。基于非遗文化的高职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要结合本校发展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政点,研讨当地非遗项目中的思政元素,科学设计融合路径,通过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方式渗入先进文化,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使原教学目标与课程思政目标有机结合,充分体现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非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与高校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具有高度契合性。
(2)非遗素材与教材内容融合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改革要深入挖掘教材和现有教学资源中的课程思政元素,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优化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推进高职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切实把教育教学工作落到实处,破解“两张皮”问题,使课程教育和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将思政之“盐”溶于课程之“水”,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三观,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根据教材中各单元主题,融入与之耦合的地方非遗项目(见表1),把非遗所承载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工匠精神、传统文化、理想信念以及人格魅力渗入教学活动,与单元内容相得益彰,开展单元主题式教学,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理念,提升道德素养[6]。在融入非遗素材时,优选嘉兴本地非遗资源,挖掘本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例如,在“Sports”这一单元中,引入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湖船拳,这是嘉兴原生态文化的典型代表。通过资料收集、视频观看、小组分享、教师引导等教学环节,让学生关注地方文化遗产,了解地方特色文化,深刻理解该运动、文化能够生存下来、历久弥新的主要原因。作为当代青年的大学生,有责任有义务传承当地体育项目,弘扬当地体育文化,并鼓励学生分享家乡传统体育运动,增进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激发家乡情、爱国情。将非遗融入英语教学中,既有利于非遗的保护、研究和传承,也有利于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质量,更好地服务于专业发展,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表1 地方非遗项目与教材内容融合范例
“三联动”是指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实践教学三者有机联合的教学模式,以线下教学为主,线上教学为辅,实践教学为补,多渠道、多维度、多视角下开展课堂革命,在创新中传播非遗文化,传承非遗精神。
(1)线下教学
线下教学是教学的主战场,是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主桥梁。教师根据教材内容、非遗素材以及教学目标,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设计丰富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融入课堂,加深对教学内容和非遗文化的理解、领会,从被动接收者转为主动探索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守好课堂教学这段渠,推进英语课程思政教学发展。为了弥补专任英语教师在非遗知识方面的欠缺,可采用“一课多教师”授课形式,定期聘请非遗专家或者非遗传承人做客课堂,亲自讲授非遗文化,扩大非遗外宣,为课堂教学助力助采。在课程教学中,注重发挥英语学科特色,根据单元主题设置项目化学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驱动性任务,推进整个学习过程。例如,在“Food”这一单元中,按学生生源地分组,发挥其地域优势,引导学生自觉挖掘资源,搜集家乡美食类非遗项目,以PPT 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家乡美食,传递美食文化,增加非遗知识,提升文化素养。
(2)线上教学
线上教学是线下教学的拓展和补充,科学使用新媒体平台,积极推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丰富呈现形式,优化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眼球,加深画面印象,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根据单元思政教学目标,引入优秀线上非遗资源,将非遗项目资源整理优化,建设与教材配套的线上教学资源库,利于学生课前预习、课中互动、课后巩固,打造一条完整的学习链。例如,在“City”这一单元中,通过现代互联网技术,把乌镇水阁、西塘古民居建筑制作成VR、AR 等形式创设逼真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增加学生体验感,调动学生情感[7]。同时,建设本校非遗公众号,介绍地方非遗项目,宣传非遗文化,扩大非遗影响力,传承非遗精神。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微平台开展碎片化掌上学习,努力打造自然的沉浸式学习氛围。
(3)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理论与实际结合的过程,是线下教学和线上教学的检验途径,是知识应用、技能提高、能力培养融于一体的体验式教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以口耳相传、耳濡目染、亲身体验等方式传承,富有很强的参与性、实践性[8]。根据单元主题及嘉兴非遗项目,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植根生活、体验感悟,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和阐述能力。首先,与当地博物馆、非遗馆、文化馆等建立合作关系,作为本校的非遗教学基地,为教学提供可靠资源和数据,同时增加学生的真实体验感。嘉兴有一定数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例如:嘉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嘉兴粽子文化博物馆、灶画文创展示馆、海宁皮影演艺中心、中国掼牛馆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场所。
非遗文化融入高职英语教学能够有效推进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既丰富了英语教学资源,突显地方高职英语教学本土化特点,也能促进非遗文化对内及对外传播,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塑造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总之,非遗项目走进高职英语教学具有实践意义,有必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优化融入路径,创新教学方法,改进实践方式,提高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