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武汉里分住宅是武汉现有的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城市发展的需要,武汉城区许多老街区都在进行拆迁改造,于是武汉留存的老旧建筑的研究与保护再次成为大众的视线焦点。在研究武汉里分住宅营造技艺的过程中,从武汉里分建筑的建筑结构、常用材料、装饰特点等方面,研究武汉里分住宅营造技艺的微观层面,通过对武汉里分住宅的典型案例分析,更直观、全面地了解武汉里分住宅的营造技艺。在研究武汉里分住宅的营造技艺之外,更希望对今后武汉里分的更新保护提供一定的依据,对可供利用的材料、技艺予以总结,形成相对完整的武汉里分住宅营造技术资料。
关键词:武汉里分住宅;营造技艺;建筑结构;常用材料;装饰特点
武汉里分住宅多为二层楼房,采取行列式的方式建造,结构多为砖木结构,其结构大多为立帖式,由于结构简单,算不上坚固,在这近百年的时间里多有损毁。直到1920年前后,在建筑结构上有所改进,采用砖墙承重为主,一般使用人字屋架,局部也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如亭子间、晒台、过街楼等。至于用料方面,因当时的水泥、进口洋松、柳安木等新材料大量进入市场,所以过堂、天井、厨房及浴厕间等地方多用水泥铺地,早期客堂地面一般采用杉木地板,中后期的高级里分住宅开始使用洋松木,比较考究的用颜色花砖。
后期里分住宅出现了少量三四层楼的,但大多数还是二层楼。由于钢筋混凝土、机制砖等新材料的出现与应用,其结构形式由早期的砖木结构转化为混合结构,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梁板,仍是砖墙承重。以下对武汉里分住宅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武汉里分住宅的平面布局
武汉近代里分内每户单元住宅内外通过前后天井进行过渡,单元平面布局紧凑,围绕具有采光、通风功能、面积很小的天井向心布置,功能较齐全。里分住宅多为两至三层,进深大且净空高,外墙较厚,住宅在空间上整齐划一、井然有序,由设于中部的楼梯贯通上下层。里分住宅的院落从天井的位置来看,有前或后一个天井式、前后两个天井式、中间天井式、院子式等形式。房屋平面从开间上看,有三间式、二间式、二间半式、一间半式等平面形式。而后期里分住宅大多仍为两层,后部为辅助用房,在披屋上面加建晒台或在灶间上部建亭子间,此时围墙高度有所降低,一般约与二层窗台等平,改进了房屋的采光与通风。
平面已趋向开间大、进深浅,以利于采光和通风,开间为4.5米左右,进深为9.5米左右。由于水泥的广泛使用,许多里分住宅有水泥楼板的亭子间及晒台。扶梯布置方式也由以往的横向改为纵向,大都安置在分户墙旁边,成为坊间联系的中心。楼梯的形式有单跑及“L”形,转为双跑或三环式,楼梯平台多设有亭子间。在层数方面,也由二层变为三层,并将前部主屋与后部辅助用房联成一体。
二、武汉里分住宅的建筑结构
(一)武汉里分住宅的房屋基础
基礎是建筑物的支柱,是墙身的延展基座,它承载支柱及墙身所传达的荷载并直接均匀地分配于土壤之上,为建筑物与地基土壤联系的部分。基础分为基墙(foundation wall)与基脚(footing)两部分。
在石库门里分住宅中,承重所用的内外山墙及木柱,多数用清水三合土、灰浆三合土做基础,如遇邻界毗连建筑时,因私人产权限制,基础不得越出邻界,则只能做单面基础,打下木桩以承上力,并可减少邻屋兴建时基础夯排的震动影响。木柱基础之上常置柱墩,桑皮石上再放置圆形石墩,以防木柱脚受潮。非承重的天井前面的围墙为砖墙,常以条石为基础;非承重的隔墙多用半砖墙,筑于碎砖基础之上。
在新式里分住宅中,仍多用灰浆三合土,也有因地下水位较高而用水泥、混凝土,施工质量较石库门里分住宅更为讲究。
武汉的许多里分建筑都有底层抬高的现象,一是为了减少潮湿气候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二是为了抬高建筑以增加室内的通风。在被抬高的建筑地坪以下,如无地下空间,会在墙根开有排污管口;如果有具有实际功能的地下室、储藏间等,在抬高空间的地面以上墙体上开有通风口。
从汉代明器和画像石来看,东汉之前已有山墙通风空洞、通风气楼、檐下通风口等做法,利于木构的防腐。在柱和墙相交处,留通风洞也有相应的作用。近代样式很多,而江南和西南地区民居,将柱子和墙体分开,使木柱保持通风干燥。
(二)武汉里分住宅的墙、柱
在早期老式石库门里分住宅中为空斗墙,所用的砖料多为土坯制黄道砖,常用于楼层以上的内外墙,有“一斗一皮”也有“二斗一皮”的砌筑方法,由于结构简陋,不甚坚固。到后期的新石库门里分住宅及新式里分住宅中,由于水泥、进口洋松木等新材料的出现,多用机制红砖砌筑,三层楼房的底层用一砖半墙,二层及三层均用一砖墙,有四层楼的则底层用二砖墙,二层应一砖半墙,三、四层则用一砖墙,也有底层与二层均用一砖半,三、四层均用一砖墙的。
石库门里分住宅中,正屋一般用立帖为五柱落地,后期也有用四柱落地,至于进深较大的房屋则常用七柱落地。木柱常用杉木,直径约15 cm,后期应用洋松木后,立帖木柱改用洋松方柱,强度优于早期的杉木。由于湖北地区生产杉木,且杉木的性质适用于建筑,强度较大、防蛀、耐腐蚀,杉木之后也用于三层的住宅。
(三)武汉里分住宅的楼梯
老式石库门里分住宅的扶梯多采用横向单跑直上、曲尺转弯的形式,宽度多在70—80 cm,坡度较陡,均在45°左右,踏步约22 cm高、20 cm深。到后期的里分住宅,扶梯的布置一般比较紧凑,采光条件有所改善,楼梯宽度一般为90 cm,常用双跑平行,也有用三折的盘梯式,坡度较之前平坦,踏步约17 cm高、25 cm深。
里分住宅原多是按独户使用而建造的,由于使用人数有限、节省交通面积等因素,不少楼梯做得既陡又窄,坡度接近45°,楼梯净宽在85 cm左右,之后较高标准的里分住宅的楼梯在此方面有所改善。
里分住宅的楼梯形式有直跑楼梯、横跑楼梯、单跑楼梯、双跑楼梯、直角楼梯、转角扇步楼梯、旋转楼梯等。后期的里分住宅为了使过道减至最小,更为注重楼梯位置的设置,目的是组成楼层与各房间联通的中心,使各房间均有门与过道相通。在朝南房屋内,尽可能使楼梯面西或者面北,从而使东南面可布置居住用房。
有些里分住宅将楼梯做纵向布置,也有将楼梯设在室内,成为各空间联系必经的空间。有些里分住宅则将横向楼梯下部空间作储存间,使用上也方便,用地经济、采光良好。里分住宅中将楼梯设置在住宅中间,利用内天井解决采光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空出外墙面布置主要房间,保证有良好的采光条件;另一方面也增加了住宅的总进深,达到充分利用土地以增加使用面积的目的。
(四)武汉里分住宅的楼板与屋面
早期的石库门里分住宅的客堂地坪常铺方砖或实木地板,以防鼠类藏身,质量较高的住宅有使用花瓷砖铺设客堂地坪的。
楼板的搁栅早期均用直径12—15 cm的杉木,间距在60 cm左右,上铺约2.5 cm厚的杉木板,因间距过大,人走在上面有较大的声响,后期在用料上都有所加强,搁栅间距也缩小到45—50 cm或者35—45 cm。同时也有在楼板搁栅下钉板条平顶并粉刷的,其主要作用是防止楼层水渍有灰尘,并借助其隔音。
支撑搁栅的进深大料,有用10 cm×20 cm、12 cm×25 cm的,较大开间的用12 cm×30 cm、15 cm×30 cm等。当前面临街作为店铺时,则将大料外伸75—90 cm做阳台,其下托有斜撑或三角形花饰支撑,以增加外伸大料的强度。当搁栅置于内墙时,一般不伸入墙内,而常在防火墙上做壁肩,其上搁置搁栅。
后期的里分住宅由于开间较大,搁栅间距比早期石库门住宅要小,采用45—50 cm,或35—45 cm,跨度较大者,在搁栅间常用剪刀撑。楼板多用杉木板,在浴厕、平台、厨房、过街楼的楼板,均用钢筋混凝土,楼板厚度10—15 cm。
早期的里分式花园住宅中,楼层的浴厕间等常做夹砂楼板,以防漏水。把搁栅做成三角形,上铺油毛毡,楼板上也先铺一层油毛毡,再铺水泥煤屑混凝土,再平铺马赛克或红砖等。
石库门里分住宅的屋面,椼条断面用直径12—15 cm的木料,间距约120 cm。椽子一般用5 cm×7.5 cm木料,间距为20—22 cm,砖望板铺在上面,再盖上蝴蝶式泥瓦。挑出的檐口均用方椽或半圆椽,一般挑出45—60 cm,不做封檐与檐沟。此种做法在雨天会影响人流出入,因此后来有钉挂檐板,并加做白铁的落水檐沟。用机制红平瓦后,则檐口均以屋面板挑出。
后期的里分式花园住宅,用红瓦或瓦楞白铁等,屋架以豪式屋架,做二坡或四坡顶屋面,或采用孟莎式屋架①,利用屋架内空间,做假二层或假三层,常在屋面上开老虎窗。由于屋面坡度较陡,以及层高较高,所以室内常做有吊平顶。应用钢筋混凝土后,里分式花园住宅中有采用钢筋混凝土平屋面的,屋顶下设有钢丝网吊平顶以隔热,其他如用梁挑或板挑屋外阳台,以及设大面积窗口的居室过梁等处,也大多采用水泥。
(五)武汉里分住宅的过街楼
里分住宅一般比较注重对巷口的处理,石库门里分及新式里分,很多用过街楼使巷口形成门楼通道,既能在街景上将建筑联成一体,也便于识别巷口。主巷口有题词的里分名称,并加花饰,支巷加编号,易于识别。
过街楼一般位于巷口,也有设于巷内的,许多沿街里分或在巷内两栋里分建筑的山墙之间,利用巷道的上部空间建造过街楼,底下为巷内交通,楼上为住宅。过街楼的设计在功能上常常作为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临街有阳台,可以望向街道,入口有平台,可供晒衣等。里分住宅建筑充分利用巷道上部的空间,这种占天不占地的空间利用方法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增加了建筑的密度。过街楼的出现,除了二层以上的建筑本身的作用,还有另外一个外部的功能,就是在过街楼的下方产生优于其他巷道空间的活动区域。在对里分住宅考察时,正值武汉最为炎热的夏季,里分中的巷道空间内,大多没有可供遮阴的乔木,所以白天经过巷道空间的人都选择快速通过。但是在有些里分住宅中,在主次巷道有过街楼的设计,尽管处于中午时分,也有明显的穿堂风。不少人在过街楼下方用餐、乘凉或进行其他日常活动,从过街楼下方通过时也有多做停留的意愿。不难想象,除了炎热的夏季之外,还有例如雨天这样的天气,过街楼必然成为里分住户进行户外活动的首选。
三、武汉里分住宅的室内装饰与材料
在武汉里分住宅内,很多有套间,但却是能分能合的,比较实用。南方常常在厨房与备餐间或备餐间与楼梯之间,采用开窗的方式,层层借光,以增加室内的自然采光。由于里分住宅的进深比较大,采用木板制成的不到顶部的半隔断墙,既可以在使用上分割房间,又可以使通风、采光有所改善,这种方法常常用在套间的隔断上。在武汉里分住宅中也有用落地式的活动隔扇长窗的,夏季可以开启,必要时还可卸下,使套间与底层户内得以连通,显得较为宽敞。在早期的里分住宅中,用砖多为土窑砖,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十分适应武汉地区夏热冬冷的气候特征。房间内有良好的通风和遮阳设备,例如窗子设计为内外两层,内层为玻璃窗,外层为木制百叶窗。当阳光直射时,关上外层百叶窗,既遮阴又不妨碍通风。居室内多使用木制有精美雕刻的隔断进行分隔,随季节而灵活装卸,冬季分隔,利于保暖,夏日卸去,空旷敞亮,充分体现了建筑的人性化特点,是一种不错的处理手法。
武汉市江岸区江汉村的某住宅(现已作为咖啡馆),属于里分建设后期规格较高的里分住宅,据屋主介绍,其室内装饰完全保留原有风貌,只对墙面做了简单的粉刷翻新。从单元入口就能看出,此户是具有前院的住宅类型,从前院进入住宅大门。住宅的入户大门和室内门有个共同特点,就是门的上方为亮窗的形式,可以增加自然光的采入,当然这也有赖于建筑层高较高这一优势。室内的地板、家具、门框、窗框、立面装饰线条等都为同色木料着漆,使室内显得比较协调。室内的许多家具也是原来留下来的,屋主再根据原有家具风格增加家具,如工作台、靠墙大衣柜、书柜都是原來室内不可移动的家具。室内的地板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注意,它是以木地板与拼花地砖结合的方式进行铺设的,可以看出建筑原先的建造也是比较讲究的;再往顶面看去,发现建筑楼板是梁板结构的,天花板还做了装饰线条的处理,使楼层的顶部不会显得生硬。
综上所述,从武汉里分住宅的建筑结构和立面装饰来看,它既受到历史变迁、中西文化的共同影响,也受到地方气候、光照、生活方式的影响。里分住宅建筑的布局、尺度、结构、装饰具备适应武汉历史发展推进的特点,成为有别于上海、天津、广州等城市建筑的武汉独特的地方建筑风貌。
注释:
①孟莎式屋架:孟莎式屋顶源于法国17世纪建造师孟莎,专业术语称作折脊式屋顶。
参考文献:
[1]李百浩,徐宇甦,吴凌.武汉近代里分住宅研究[C]//梁晓群.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学术论文集:2000—2001年卷.武汉:湖北省土木建筑学会,2002:9.
[2]陈雪.城市特色小区、建筑与环境审美研究:上海近代里弄住宅的承延与创新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4.
作者简介:
张娜,硕士,武汉设计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环境场地设计。